登陆注册
11204400000003

第3章 华侨华人·中外关系书系总序

中外关系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以中国为主体,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涵盖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移民等领域交流和发展的研究。华侨华人也是中外关系发展、特别是国际移民的产物,国际格局的演变对华侨华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华侨华人因其与中国和住在国的特殊联系,也对国际体系演变发生着作用。因此,研究华侨华人问题与中外关系发展相互关联、一脉相通。

中国是世界上疆域最广、人口最多、历史最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不仅是世界上延续迄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而且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昔者有道守四夷,舟车所至及蛮貊。”自中国在东亚大陆形成后,即开始与周边的国家和民族进行各种交往。由于西有雪域高原,北有大漠,东南有浩瀚汪洋的阻隔,中外交往的重心在周边区域。近代以前,中原虽有陆上丝绸之路通往泰西,但这一通道大多时期因战乱、天灾或政策变化而阻断;唯有海上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西交往的通道。

18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高于周边地区,中华文明向外广泛传播,是东亚区域文明的核心。周边国家官方和民间与中国保持密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与中国一起建构出独具特色的东亚区域秩序。华夏先民在与周边各族的交往中,形成“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不但认为中国在地域上居天下之中,而且有文明中华与蛮夷周边之别,即中土之外的各国全归番夷之列。这种天下观一直持续到19世纪后期,表现在对外交往方面,中国朝廷将所有与中国官方打交道的外国人视为“朝贡者”,在对外国的记载中以“朝贡”和“藩属”视之。

18世纪后期,欧洲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新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并向全世界扩张,将全球纳入欧洲人主导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体系。中国的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闭关锁国,沉醉在“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迷梦中。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受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极大冲击,力量对比发生逆转,中国全方位落后于西方。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依其“船坚炮利”,多次武力打败腐朽的清朝政府。此后一百多年中外关系的主流,是中国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与欺凌,也是西力东渐后周边国家不断脱离与中国的特殊友好关系并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面临三千年来未有之危局。

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激发了海内外中华民族的抗争与自强精神。鸦片战争后一个多世纪的中外关系的最显著特征,是中华民族在不断进行反侵略斗争,也一直在走学习西方、寻求现代化的道路。先是统治阶层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发展方向,谋求通过建设现代化军事力量和发展现代工业达到自强和富国之目的。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自强目标尚未达到,却在甲午海战中被强邻日本击败。继而中国有识之士试图引入西方宪政理念,推动变法维新,也在保守派反对中失败。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领导、华侨积极参与的民主革命,推翻了腐朽的皇权统治,但民主的宪政制度和政府建设屡遭挫折,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乱世,仍然是积弱积贫。

近代中外关系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落后导致大批国人移民海外。中国第一次海外移民潮始于西方大规模殖民扩张的17世纪,空前规模的海外移民则盛于鸦片战争后。列强以武力胁迫清政府准许华工出国,华工被贩运至世界各地,开启“有海水处皆有华人”的中国海外移民新时期。华侨华人源自中国,又熟悉住在国情势,成为推动中外关系发展的重要角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束了近代中外关系以中国主权不断被侵蚀为特征的历史。在全球冷战的背景下,20世纪50年代,中苏结盟,中外关系发展呈中国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态势,而美国及其追随者则不同程度地参与封锁中国。20世纪60年代后,中苏逐渐交恶直至反目,中外关系的重点转为中国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1971年,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下,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随后,中国与美国重新打开交往大门,扭转四面受敌的处境。1972年2月,中美签署相互承认的《上海公报》,互设联络处。同年,中国与日本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接着,中国先后与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建立外交关系,周边关系得到根本性缓和。而实际上,即使在冷战期间,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交往也未完全中断,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仍在继续,香港和海外华侨华人是保持中外关系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加入全球化进程,中外关系发展突飞猛进。首先,1979年,中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稳定并发展了与美国、苏联、欧洲各大国及亚洲大国——日本和印度的关系。

其次,中国积极主动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密切合作关系,塑造了中国崛起的国际和地区和平环境。1978年《中日友好合作条约》签订,推动中日经济、政治和人文诸领域的密切合作。接着,中国先后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等国建交,并于1991年与东盟成为对话伙伴国。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等中亚国家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中国与西面各国关系从和平共处进入合作共赢的新时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向东盟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并积极参与东盟主导的多边机制。同年12月,中国参与第一次“东盟+3”(东盟加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中国与东盟邻国睦邻合作关系得到加强。2002年,中国与东盟共建中国东盟自贸区,开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黄金十年合作”。在此期间,中国与越南划定陆地边界,中国与周边国家除印度、不丹外全部解决陆地边境划界问题。

21世纪以来,中外关系面临全面发展新机遇。大国关系总体稳定及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为中国提供了和平崛起的外部环境。中国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外贸大国、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提供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机遇。搭乘中国高速发展的列车,成为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

中外政治、文化、教育和科技交流的规模也呈飞速发展态势,而伴随中外密切交往的是大规模的中外人员交流。改革开放以来,成千上万中国人移民海外,为海外华社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他们在21世纪的中外关系、尤其是中国走出去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差异与不同的利益诉求,交流和合作中也存在矛盾和冲突。霸权思维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存在,使不断发展的中外关系常有不和谐杂音。随着中国日益成长为世界性大国,长期主导国际体系的西方大国对中国崛起的警惕提高,一些周边国家也生疑惑,中外关系不稳定事件时有发生,如南海争端和钓鱼岛冲突。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已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倡导在中外关系中建立“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理念,为中国的周边关系和大国关系提供了卓有远见的思维。只要秉持“共同体”理念,就能克服中外关系的波折,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并维护友好的国际环境。

把握中外关系发展的脉络,兼顾华侨华人研究的特色,需要把华侨华人的历史看作世界历史的一部分,用全球主义的眼光来分析和展望华侨华人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毋庸置疑,中国的未来直接影响着世界格局的走向,中国的发展与海外华人有着密切关系。在审视中外关系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同时,突出华侨华人研究的特色,从学理层面解析华侨华人与中外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改善和推动华侨华人与中外关系发展的战略思维和政策建议,是编辑本书系的目的。

同类推荐
  • 西方世界中的社会主义思潮

    西方世界中的社会主义思潮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力量最先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诞生和发展起来,虽然其中历经波折起伏,特别是在苏东剧变之后更是进入低潮时期。但是经过共产党及其他社会主义力量数十年的反思、蛰伏与探索,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一部分,什么是西方社会主义?西方社会主义主要关注和探索哪些问题?西方国家共产党做出了什么样的理论创建和实践探索?有哪些类型的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西方社会主义及左翼力量做出了什么样的联合活动与斗争?西方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意义及发展趋势如何?本书将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 中国政治史

    中国政治史

    仅用数十万字就写完了五千年的理乱兴亡,全书无一废字。吕思勉于1930年前后服膺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大同社会的理想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极为推崇,但对阶级斗争理论持保留态度,这在他的史学作品中有明显体现。这些治史思想和方法深刻体现在吕思勉的教书、著述之中,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因吕思勉的新式思想和见解,其讲学授业充满意趣,门下多出名人。唐长孺自称吕先生的私淑弟子,杨宽在光华大学坐堂听课于吕先生,钱穆、黄永年、张芝联、赵元任等也都是他的学生。
  • 受伤的美国

    受伤的美国

    “9·11”恐怖袭击事件是举世瞩目的大事。作者向来关注重大政治事件,为此专程前往美国采访,以纪实文学作家的视角对“9·11”之后处于非常时期的美国,作了生动、翔实又充满细节、花絮的记述,写出这部长篇纪实文学新著。作者文笔流畅,娓娓道来,作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本书包含极其丰富的信息,而且立论公允、客观,相信这本书会受到读者的喜爱。这本《受伤的美国》在事发当时记述的是新闻,今日则成为一部充满现场气氛和细节的史书,尤其是“9·11”已成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划时代事件,这本书更值得一读。
  • 美国的耻辱:珍珠港事件内幕

    美国的耻辱:珍珠港事件内幕

    在约翰·托兰编著的《美国的耻辱》中我得出结论,对于那场对珍珠港的灾难性攻击,每一个美国人都有一份责任,那场攻击主要是日本人一次无缘无故的侵略行径。九年过去了,在日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我在《日本帝国的衰亡》中得出惊人的结论:珍珠港事件是日本人和美国人对对方估算失误、犯了错误的结果。“由于日本人的机会主义、失去理智、荣誉、骄傲和担心——和美国的种族歧视、不信任、对东方的无知、刻板、自我正义、荣誉、国家的自豪和担心,以及双方相互之间的误解、语言困难和翻译错误,才使后来打了一场本可不必打的战争。”
  • 中情局绝密档案之希特勒性格分析报告

    中情局绝密档案之希特勒性格分析报告

    希特勒无疑是20世纪最为争议的人物之一。他出身草根,却从列伍小兵,一跃成为帝国统帅,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纵使往日君临天下的帝王也无法比拟。他对“臣下”颐指气使,唯我独尊,同时又草菅人命,以致整个欧洲流血千里。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绝世”演讲天赋,居然能“忽悠”千百万的德国民众狂热不已,将其看成帝国振兴的人选。希特勒是什么样的人,希特勒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从这份中情局专门提交给美国决策高层的秘密报告中,读者将能获得彻底的了解。
热门推荐
  • 医妃倾天

    医妃倾天

    她,鬼医圣手,医毒无双,一次意外后,却重生在羸弱不堪的废材嫡女身上。什么?容貌被毁,人人可欺?别闹!她誓要将害她前身之人整得惨不忍睹,虐渣虐白莲,快意恩仇!沦为妖女又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何不可!他,慵懒邪魅的敌国皇子,神秘高贵,潜伏图谋多年,野心勃勃,偏偏因她的出现一见倾心!她虐他、坑他、戏弄他。他只能放肆傲娇宠溺她,大敌当前,心心念念的还是她!
  • 腹黑王爷的情债

    腹黑王爷的情债

    陆依离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一辈子会遇到这么两个人:一个爱她入骨,最后却成疯魔;一个她爱到深处,换来一世情深……路遇追杀,失去记忆,临城结缘,楚靖定情,边塞分离,清雨反目,燕晋结亲,齐渊认母,携手三更,暗岛厮守……这一路上,种种阴谋算计!种种薄凉人心!种种天命弄人!他陪她一一走过,还清了欠她的所有情分,为她血洗一国,负尽天下!她不屈于命运!不信天,不信地,只信他!纵使人心阴毒,步步危机;纵使天命难弄,注定孤苦!那又何妨?!!既一朝爱,便永世爱!若乱世牵挂,便一马平定!若天意不许,便人定胜天!这是她信的,亦是他信的!
  • 产后十八论

    产后十八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南文博雅授权电子版权。
  • 起舞弄剑影

    起舞弄剑影

    一阵女孩子嘻嘻的笑声,从餐馆门口欢快地吐出来。那笑声清脆悦耳,就像一弯清凉的山泉,汩汩流向炎热伤感的街。寂寞伤痛的心,莫名地生出一丝艳羡和妒忌,谁还能这么开心?!笑声再一次流过来,拨动心底一根熟悉的弦。是梁燕。即刻间,山泉被那个名字污染,污浊不堪。齐百凌立在那里,本能地向门口望去。梁燕撑开一把花伞,和一名伟岸的男子说笑着出了门。花伞切断了齐百凌的视线,让她无法看清男子的脸。可那男子好眼熟。她努力绕开伞身,去搜寻他的脸,没有成功。二人很快就将侧影变成了背影,根本没注意到她的存在。
  • 重生为娘炮

    重生为娘炮

    王萌重生后,变成了男人,宫斗戏没了,却意外走上了兵王之路。【你以为这就完了?当然不会,这里是起点,我知道,无脑兵王永无出路,所以主角当了兵王之后,却要跟妖魔鬼怪战斗!兵王不调戏总裁,不泡校花,反而去拯救世界的,就问你看过没有,没什么好介绍的,赶快收藏投票跪舔吧!】“我虽然化女妆,着女服,但我王猛不是娘炮!”【本书因为签约困难,暂时停更,二次元新书《一年无敌一次》,签约有望,望大家支持!】
  • 倚楼听雨待君归

    倚楼听雨待君归

    "父亲战死,兄长被诬陷,皇后之位被废,仿佛一夕之间,她的整个天都塌了下来。看着当初对她说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男子抱着别的女人在她面前恩爱有加,她只求与他,再也不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要做有脾气的人

    要做有脾气的人

    墨宝可是她爸爸的掌上明珠,要什么就有什么,从小到大还没有什么她得不到的。可是那个男人是怎么回事。“说你呢,你过来。”“……”“就是说你。”“这……”“快,不要墨迹。要不然扣工资。”
  • 让我慢慢喜欢你

    让我慢慢喜欢你

    不知道能和他在一起多久,但在一起多久就写多久
  • 相和歌辞·铜雀妓

    相和歌辞·铜雀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