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8500000003

第3章 序 社会时尚的讽喻诗学

在我眼中,周志强教授是一名才华出众、聪明过人的文艺理论及美学人才。我本来以为,他还一直在心无旁骛地延续他多年前的那些理论特色鲜明的文艺理论及文化理论研究,例如关于汪曾祺和现代汉语形象的论述以及对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的阐释等。但这次读到他即将出版的新书稿《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我还是着实吃了一惊:原来,他终究没闲着,冷不丁才华横溢到社会时尚的文化批评中去了!仔细想想也对,有此才华为什么非要让它们闲置一边呢?

志强以他特有的才华和聪明,抓住社会时尚潮流中的热门话题加以剖析,提醒人们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而又重要的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高风险的不平静的社会中。日常生活如流水,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不间断地翻滚向前,不给我们多少喘息和反思的机会。志强留意体会和抓取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它们在他眼中仿佛都是积蓄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的“寓言”,从而切入,在纵深处予以挖掘。这些细节,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感叹、一个生活中的亲历故事、一则艺术作品细节,总之,他都能从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微妙而又重要的“寓言”式信息,再运用文化及文艺理论武器去分析,让人见出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不可抗拒的和无情的变化。

志强的观察力敏锐,分析也无情,但其笔触又始终是轻盈的和充满暖意的。他总能用他那轻盈自如而又温暖的笔,飘入变化多端的时尚潮流中,让人见到他在理论文体上的新探索:无情中有浪漫,冷峻中有温润。

开卷切入,感觉这本书贯穿着对社会时尚的敏捷感悟和冷峻反思;掩卷思考,又感受到一种讽刺、反讽或嘲弄的意味飘逸其间。不妨说,这书带有一种社会时尚讽喻诗学的味道,就是对社会时尚或文化新潮现象采取一种带有某种诗意的讽喻式批评姿态。我想这个感觉如有些许合理处,可能主要来自三点原因。首先,他对社会时尚有充分的敏感,我推测这可能是由于他天生就对时尚有某种偏好,否则怎么会潇洒地发现那些可供剖析的时尚案例呢?其次,他多年研修文艺与文化理论,拥有一套对社会时尚予以解构的理论与批评武器,如韦伯、西美尔、卢卡奇、本雅明、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他们总是可以助他发现社会时尚潮流中的种种破绽。最后,加上他天生拥有诗人的气质,总是能在论著里渗透他的难以抑制的放纵的诗情,尽管他似乎很少写诗。这三方面合起来,让他综合及融化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才华及理智特点的时尚分析理路,这就是以讽喻诗学方式去评点社会时尚。

他的这套时尚讽喻诗式的文化批评自有其独特处:对风生水起的时尚潮有冷峻的解构或消解,洋溢冷嘲热讽的精神;但同时,每当这种精神有可能过于绝对时,他内心的诗情又不经意间偷偷溜出来,让他于无意识间对时尚手下留情、网开一面,给予保留或肯定。所以,作为一部社会时尚讽喻诗学,这本书对社会时尚或文艺现象是褒贬互见、欲拒还迎的,在冷峻的理智剖析中飘逸着温热的诗情,着力论证当代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精神裂变具有某种合理性,也同时显示出他个人对此变化的敏锐洞察力。由此看,这本书在现在出版,对人们体验和反思当代社会时尚潮应当是及时的。

至于说到他在书里表露的那些具体观点和结论,我想人们大可以坚持自己的而不一定完全予以赞同。面对当今林林总总的社会时尚现象,各持己见或见仁见智都是正常的事。同时,他有时自信地把笔触伸向当前社会时政的前沿领域,尽力评论,但我阅读后的直感却是,他真正擅长的恐怕还是文艺现象的文体修辞论领域吧?那里应当有着远为丰厚的学术宝藏等待他去继续开采(这或许仅仅源自我的个人偏好)。当然,你可以不同意他的做法、观点和结论,但不能不感兴趣于他提出的敏锐问题、他陈述这些观点时的个人化风格以及他的文体的独特的修辞力量,或者还乐于同他对话和争鸣。如此,这书的目的也就应该基本达到了。

不久前,志强说要出版一本文化批评论集,让我写篇序。考虑到他十多年前先后做过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而多年来我也总是乐于关注他的学术旅行,亦师亦友,推托不得,所以不假思索就答应下来了。心想不就是文艺现象的文化批评吗?写就得了。但等我读到他发来的这部书稿的主干部分,发现其论述内容和评说方式大多远超我的预期,不禁一再踌躇于到底该怎样写时,他的催稿电话又火急过来了,于是赶紧提起笔来,写下如上这些话。我能理解他做这些社会文化评论的意义,但还是对他抱有更大的期待。是为序。

2013年7月2日于北京大学

同类推荐
  • 美好的七年

    美好的七年

    过去七年间,埃特加·凯雷特有很多担忧:儿子列夫出生在恐怖袭击的中心特拉维夫;父亲生病了;他经常做关于伊朗总统的噩梦;还有一个穷追不舍的电话销售员大概一直到他死的那天都会推销产品给他。但从黑暗、荒诞的生活中诞生了许多有趣、温柔和沉思的文章。凯雷特在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有趣 和深刻之间自由转换,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多么反复无常,人类是如何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寻找善的。
  • 爱默生最美的随笔:不念千古,只爱当下

    爱默生最美的随笔:不念千古,只爱当下

    《爱默生美的随笔:不念千古,只爱当下》是哈佛大学受欢迎的哲理书,是爱默生随笔精选集,内含主题随笔、浪漫诗歌和私家书信。阅读本书,可以给你的心灵一次震撼。
  • 斯大林与文学

    斯大林与文学

    研究斯大林作为政治家的生平和活动的著作不可胜数,而“斯大林与文学”还是一个新课题。本书是研究斯大林文学思想和文学活动的专著。内容包括:斯大林的文学思想,即斯大林的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关于文学的主要论述;斯大林领导文学的活动,其中包括他制定和实行各种文学政策的过程以及他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评论;斯大林与作家的关系,包括斯大林与老一代作家和诗人的交往,与苏维埃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家的联系,对“同路人”作家的态度等。
  • 从未名湖到清华园:在北大与清华听讲座

    从未名湖到清华园:在北大与清华听讲座

    追随先哲大师的足迹 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比尔·盖茨、大江健三郎、俞敏洪、林语堂等商界奇才、文学大师与你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
  • 大地美容师

    大地美容师

    《大地美容师》主要内容包括:上山下乡、农家书屋督察笔记、陕南农民减负检查日记、三赴大荔“三下乡”、三赴关山“三下乡”、三上二龙山、商州三日游记、四顾龙泉造山林、万紫干红总是春、故乡大荔三日游、三顾故乡选书记等。
热门推荐
  • 安全伴你成长:安全教育简明读本

    安全伴你成长:安全教育简明读本

    亲爱的同学们,学校是传播和延续人类文明的神圣殿堂,是大家求学、求职,以及全面发展的广阔天地,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最活跃的推动力的源泉。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力最为旺盛、思维和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校园里随处可见莘莘学子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身影;同时,学生时代也是学生生理与心理、个人与他人、理智与情感、专业学习与素质拓展等各种矛盾最集中的阶段,所以,充满能量的释放、交际的矛盾运动和跌宕情感的起伏也不时冲击着校园生活静静的堤岸。
  • 唐时月

    唐时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错位空间正确爱

    错位空间正确爱

    在这个空间错位的时空里,月族隐藏在人类中,表面上看来,他们和普通人无异,然而,月族的公主,却爱上了人族,月族人身份暴露,人类是否能够接受他们?两族能否和平相处?公主的爱情,能否给两族带来不一样的局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暖意

    重生之暖意

    她叫暖意,然而她四周充斥的却是一片冰寒。重生之后,她仍然是暖意。感情的债要用感情来还。报复,她打的是感情牌,她以为她的心足够坚硬,可惜在这风尘浊重的人世间,最先卷入这场感情纷争的却是她自己。纵然是满怀仇恨的重生,有一些爱,却早已烙刻进时光深处,跌宕成滚滚红尘中一个美丽的印记。多希望,这一次,她与他之间,能多些风花雪月,多一些良言美意,多一些温柔辰光……
  • 王者荣耀之蝶梦

    王者荣耀之蝶梦

    【2018王者荣耀文学大赛·征文参赛作品】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战斗,亦或者是追求那彼此心中认定的至高的荣耀一刻?我不知道,可是人总要前进的对不对,哪怕我只是一段数据,可是数据依旧可以向前传递,运转的对不对?我不是英雄,至少,不像你们以为的英雄一样。我想看到,世界背后的真实,哪怕一角。我想知道,我是蝴蝶还是蝴蝶是我,还想翩然飞舞在这个大千世界里面。蝶翩一瞬,人活一生。花开一夜,灿似众生。若要战斗明证这一切,那便,战吧!
  • 神寂

    神寂

    吞食残月花的勾陈,在两百年之后重生,他发现大路上的武学已经变得低微。而自己却掌握着无穷的武技,从此走上一条神挡杀人,佛挡杀佛,有妞必泡,有仇必报的无上神寂之路。
  • 倾世艳后

    倾世艳后

    前世,西林婧是国公府不受宠的嫡女,是世人眼里的“灾星”,是丈夫争夺皇位的棋子,是弑君的罪妃,最后死于非命,不得善终。重活一世,历经蜕变,她成了东宫的太子妃。而看似病弱的太子殿下竟是个深藏不露的腹黑男!对萧天胤来说,天下不过是他手中的一盘棋局,他算好了一切,唯独没算到自己会对她情根深种。
  • 宁夏文学精品丛书·散文卷

    宁夏文学精品丛书·散文卷

    本书渗透了作家们朴实、真诚的情感,散发着对真善美的智性思索和追求。
  • 李鸿章回忆录

    李鸿章回忆录

    该书以日记的形式展现了清末中国的情形——如何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慈禧太后两次垂帘听政的背后故事、维新运动中各派人的争权夺利、义和团运动的纠结及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慈禧仓皇出逃的惶恐……真切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不为人知的慈禧太后。
  • 浮云缘

    浮云缘

    【本文耽美,不喜勿入】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