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900000012

第12章 试论中国佛教之特点(3)

3.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纷纷创立,竞标异彩,是中国佛教的鼎盛阶段。佛教宗派约可分为两类:一类基本上是承继印度佛教原型,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甚少,因而思想也很少变化。如吉藏创立的三论宗,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的唯识宗,善无畏、金刚智及其弟子不空创立的密宗。三论宗继承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学说,宣扬非有非空的双重否定的思维方式。唯识宗以烦琐分析为特征,它还一味恪守印度佛典的教条,硬是坚持有一类人不能成佛的主张。这两宗都因不适应中国当时现实的需要,懂得的人越来越少,近于无形中断而绝响。密宗的一套,尤其是乐空不二的密法,与儒家伦理思想直接抵触,而被限制翻译和传播,只是在中国西藏地区获得流行。另一类是结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些宗派中国化色彩很浓,禅宗尤为突出。净土宗系继承印度佛典的思想而创立,但印度没有立宗,所以也是中国特有的宗派。这四个宗派,尤其是前三个宗派,可说是隋唐佛教的主流,中国化佛教的主体,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天台宗自辟蹊径,独造家风,其特点是标榜方便法门,借以调和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从而创立中印思想相结合的思想体系。

《法华经·方便品》说:舍利弗!

云何名为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知见",是指佛的智慧、见解。意思是,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间,目的就是为了教化(开、示、悟、入)众生,使众生都能具备"佛知见"以成就佛果。天台宗人由此推论佛教经典都是方便圆通、教化众生成就佛果的手段。他们以方便法门为借口,竭力调和印度佛教和中国儒、道思想。天台宗的先驱者慧思从佛教立场出发,把神仙迷信纳入佛教。他在《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中表示,希望"成就五通神仙",他说:我今入山修习苦行,忏悔破戒障道重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忏悔。为护法故求长寿命,不愿生天及余趣,愿诸贤圣佐助我,得灵芝草及神丹,疗治重病除饥渴。常得经行修诸禅,愿得深山寂静处,足神丹药修此愿。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己身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

发愿入山修行,取得灵芝和内丹,成为神仙,再成为佛。把成仙视为成佛的必经步骤。天台宗人还把道教的丹田、炼气等说法也纳入自己的止观学说中,如智说:"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湛然说:"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食可长生;太阴之精名曰钩吻,入口则死。……金丹者,圆法也,初发心时成佛大仙,准龙树法飞金为丹,故曰金丹。"(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可见,天台宗是颇富道教意义的宗派。天台宗还把止观学说和儒家人性论调和起来,如湛然说:"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湛然:《始终心要》。)一切众生先天具有中、真(空)和俗(假)三谛的"性德",由此进而把佛教止观法门说成类似儒家的穷理尽性、恢复人的本性的理论学说和实践。华严宗是在女皇武则天的直接支持下,由法藏创立的。华严宗以《华严经》为宗经,实际上又和《华严经》思想不尽相同,《华严经》侧重从人类素质相同方面强调人人平等,而华严宗则着重从"自然"方面发挥无尽缘起的理论,并通过事事无碍学说的宣传,充分肯定现实社会基础的价值,美化武周统治的天下是和谐一致、其乐融融的。《华严经》有"三界唯心"的话,着重是说,要求得解脱应从"心"即人们的意识状态着眼,并不是说由"心"显现、变现一切,而华严宗人则以心色对立来区分主从,视"心"为万物之主,明确地宣扬唯心论。华严宗重视吸取中国学者的思想,如继承有独创精神的中国佛学家竺道生的"理不可分"的命题,重视"理"的地位,以"理"为"事"的本体。与法藏同时的华严学者李通玄,青年时钻研"易"理,后潜心《华严经》,作《新华严经论》,用《周易》思想解释《华严经》。澄观也吸取李氏的议论,后宗密相继用《周易》的"四德"(元、亨、利、贞)配佛身的"四德"(常、乐、我、净),乃至以"五常"配"五戒",调和儒家思想的趋势越来越强烈。禅宗是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和中国佛教思想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宗派。它公开向所有印度佛教经典的权威挑战,自奉慧能的说法记录为经,称《坛经》,这是中国僧人唯一称经的著作。禅宗人还把过去偏重于系统宣扬佛教学说的称为"教",而自命为"宗"。以"宗"对"教",也是佛教史上前所未有的。禅宗的思维路数和方法是,不重视甚至否定语言文字的作用,甚至否定推思拟议,特别重视神秘直观,追求顿悟。可见,虽然禅宗也受过印度佛教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实相无相"、"不二法门"等思想的启示,但是,从根本上说是继承中国的"得意忘言"、"得鱼忘筌"思想路线的产物,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

4.事物的发展是盛极必衰。佛教在唐代后期开始转向衰落了。在宋元明清时代,佛教某些宗派虽然也一度中兴,但总的趋势是花开花落,每况愈下了。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佛教某些哲学思想已被理学(新儒学)所吸取,而显得黯然失色,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一些重要的佛教学者为了图求佛教的生存,就更加注重调和中国传统思想,直接匍匐在强大的儒家思想下面,抱残守缺。从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宋元明清时期的佛教是怎样更加严重的儒学化了。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圆(976-1022),因取义折中儒释,自号"中庸子"。他明白宣称自己晚年所作"以宗儒为本"(《谢吴寺丞撰〈闲居编序〉书》,见《闲居编》卷22。),因为"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中庸子传》上,见《闲居编》卷19。)。他还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中庸子传》上,见《闲居编》卷19。),儒释"共为表里"(《中庸子传》上,见《闲居编》卷19。),反对"好儒以恶释,贵释以贱儒"(《中庸子传》上,见《闲居编》卷19。)。智圆强调"以儒修身","宗儒为本",包含了把儒置于释之上的倾向,这是佛教地位显著下降的表现。北宋著名禅僧契嵩(1007-1072),广事写作,着重全面地赞扬儒家学说,宣扬儒佛合一。他作《辅教篇》上、中、下三篇,说:"古之有圣人焉,曰佛、曰儒、曰百家。心则一,其迹则异。夫一焉者,其皆欲人为善者也;异焉者,分家而各为其教者也。"(《辅教篇》中《广原教》。)其中,儒者是治世的,佛者是治出世的。儒佛是互相配合的。契嵩作《孝论》12章(《辅教篇》下。),系统地论证了佛教和儒家孝道的关系,说佛教最重孝,"孝为戒先"。他撰《中庸解》5篇,盛赞儒家的中庸之道。他宣扬儒家的"穷理尽性"说和天命论,赞扬儒家的"五经"和礼乐。契嵩认为许多道理"皆造其端于儒,而广推效于佛"(《上仁宗皇帝万言书》,见《镡津文集》卷8。)。实际上是把佛家理论归结于儒家学说,这充分地表现了佛教的调和性格。金代著名禅师万松行秀(1166-1246)传曹洞青源一系之禅,著作丰富。他兼有融贯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常劝当时重臣、弟子耶律楚材居士以儒治国,以佛治心,极得楚材的赞赏,赞他"得曹洞的血脉,具云门的善巧,备临济的机锋",盛传一时。以儒治国,以佛治心,或以儒治世,以佛治出世,这种儒佛分工合作论,是佛教调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理论。袾宏、真可、德清和智旭,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四个佛教学者,号称明代佛教四大师。他们的共同特点之一是,都提倡儒佛融合。袾宏(1535-1615)是由儒入佛的净土宗大师,他认为儒与佛"不相病而相资","儒主治世,佛主出世"。佛教可以"阴助王化之所不及",而儒教可以"显助佛法之所不及"。他还认为儒佛道三教"想是同根生,血脉原无间","理无二致"。三教根本上是相同的。真可(1543-1603),原是杀猪屠狗之夫,后为著名禅师,晚号紫柏。他认为儒佛道三教都是讲心的,"门墙虽异本相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就是"五如来",两者名异实同。德清禅师(1546-1623),别号憨山,曾读《四书》、《周易》及古文诗赋,博通儒佛道三家思想。除关于佛教的著作外,撰有《大学中庸直解》1卷,《春秋左氏心法》1卷,《道德经解》2卷,《观老庄影响说》1卷,《庄子内篇注》4卷等。他竭力调和儒释道三教,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说·学要》,见《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39。)他也宣传儒家的"五常"就是佛教的"五戒",甚至说孔子的"克己"、"归仁"就是佛教的"禅定"、"顿悟",更以为"孔老即佛之化身",把孔子、老子都说成是佛,这实际上是以儒、道代替了佛。德清还以佛教解释儒、道,如以禅学释《大学》,以唯识理论比附《老子》。德清把佛与儒、道两家在理论、思想、道德践履方面完全打通了。智旭(1599-1655),别号"八不道人",晚称"蕅益老人"。他作《周易禅解》,"以禅入儒,诱儒知禅"。著《四书直解》,以佛解儒家经典,借以"助发圣贤心印"。又撰《孝闻说》、《广孝序》等文章,大力宣扬孝道,谓"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孝闻说》,见《灵峰宗论》卷四之二。),"儒以孝为百行之本,佛以孝为至道之宗"(《题至孝回春传》,见《灵峰宗论》卷七之一。)。他甚至说:"余每谓非真释不足以治世,是以一切三宝常能拥护世间;而真儒亦足以出世,是以一切有道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常能忆持佛嘱。具正眼者,必能深达此意。"(《玄素开士结茅修止观助缘疏》,见《灵峰宗论》卷七之三。)"惟学佛然后知儒,亦惟真儒乃能学佛。"(《敷先开士守龛助缘疏》,见《灵峰宗论》卷七之四。)这是打破"治世"和"出世"的界限,取消儒佛的差异,两者合而为一。智旭还说:"此方圣人(指孔子、老子)是菩萨化现,如来所使。"(《答问二·性学开蒙答问》,见《灵峰宗论》卷三之二。)孔子、老子是代表佛在中国行化的,这是三教同源的思想。智旭提出三教同源在于"自心"的观点,说:"自心者,三教之源,三教皆从此心施设。……心足以陶铸三教。"(《金陵三教祠重劝施棺疏》,见《灵峰宗论》卷七之四。)"三教圣人,不昧本心而已。"(《法语三·示潘拱震》,见《灵峰宗论》卷二之三。)儒道佛三教的根本是"自心"、"本心",心不昧即合三教,心若昧即全不合三教,"自心"是根本。智旭就是这样把三教安置在"自心"基础之上,使之统一起来了。

(二)融摄性上面

所讲的调和性,是就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而言,这里所讲的融摄性,则是就佛教内部的关系而言,也就是指中国佛教统摄佛教各类经典和佛教各派学说,统一佛教各地学风的特性。这在隋唐佛教宗派,尤其是天台宗和华严宗表现得尤为突出,唐代以后的著名佛教学者也都继续发挥融摄佛教各派信仰的特性。以下分三个问题来讲。

1.统一各地各派的学风。中国古代历史和印度不同,统一局面是主流。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对于佛教来说,也要求建立统一的佛教。隋唐两代的封建统一王朝,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这时形成了佛教宗派,是中国佛教的最重要构成期,也是日益成熟期。隋唐佛教宗派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统一性,统一了以往各地佛教学风的差异,表现了中国佛教的高度融摄力。

佛教自汉代传入至隋以前,经历了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尤其是南北朝政权的对立,两地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佛教趋于分化。佛教的内容包括戒、定、慧三学,"戒"、"定"是指宗教修养实践;"慧",智慧,是指宗教思想体系,包括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南北朝时期,大体上北方佛教偏重于迷信仪式和宗教活动,如坐禅、修行、布施、造像、立寺等,南方佛教则侧重于玄理的清谈。禅法在北方广为流行,义学在南方比较发达。在隋统一全国后,南北来往交通非常便利,两地僧人互相交流,各种学说互相沟通,各种师说渐趋一致。隋唐佛教,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都是理论和修行并重,强调定慧双修的。天台宗,本是坐禅的一派,但也重视理论。此宗的"法华三昧"就体现了禅法和理论的统一。史载天台宗祖师慧文禅师,据《大智度论》和《中论》而悟入"一心三观"(于心中同时观悟空、假、中)的观行方法,并传给慧思。慧思从北方到南方,坚持既重禅法,又重佛教义理。慧思的弟子智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确立了定(止)慧(观)双修原则。天台宗的理论和观行并重宗风的形成,标志着北方偏重禅法、南方偏重义理的学风的根本转变。唯识宗,继承印度大乘有宗的"万法唯识"的观点,对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做了烦琐细密的分疏,形成庞杂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同时又有瑜伽行观,即通过禅定,不经语言文字的中介,运用佛教"智慧"使所谓真理直接呈现于面前。唯识宗创始人之一窥基还在《大乘法苑义林章》的《唯识章》中,提出了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的五重唯识观,作为独特观法。窥基的师父玄奘是一代大师,广学博闻,自印度回国后,因始终忙于主持译事,到晚年尚自认禅定功夫欠缺,而引以为憾。再如华严宗,有一套以"一真法界"为核心的"无尽缘起"的理论,同时它所谓的"法界观"也是禅法。华严宗初祖杜顺本是禅师,二祖智俨随杜顺禅师学过禅法,并应用《华严宗》的教义重新解释了止观。华严宗真正创始人法藏,更提出了"法界观"和"十重唯识观"。所谓"十重唯识观"是吸收唯识宗的五重唯识观再加上四法界观拼凑而成,主张把法界归于一心,即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心中的观念,而在思辨中达到圆融无碍的境地。至于禅宗,虽然标榜"不立文字",其实也是有明快细密的理论的。

2.系统判释不同派别尊奉佛典的地位——"判教"。印度原先也有简略的判教,如《法华经》分大、小二乘,《楞伽经》分顿、渐二教,《解深密经》分有、空、中三时,《涅槃经》分五味(五时)等。在中国,判教理论在各个宗派学说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且内容与印度判教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格格不入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判教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可避免会产生的情况,是中国佛教宗派的独特的问题,它集中地表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外来佛教的消化吸收,体现了中国佛教宗派的融摄性特征。

同类推荐
  • 明智·留一个角落安放信仰

    明智·留一个角落安放信仰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所熟习的人,真的就是的确如此吗?有没有一颗时刻澄明的心能够去随时随地看透任何一个流转不息的人和瞬息万变的世界呢?当这样追问自己的心灵时,就会发现执著于自己一时一地、一人一物的幻象是多么可笑的事情。认识的主体在迁流变化,认识的客体也同样在迁流变化;我是有限的我,你也并非全知全能的你,那么为何那么确实地相信这个虚妄的、流动的自我呢?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 彼岸·《心经》的启示

    彼岸·《心经》的启示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老好人,处处被人压、骗,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智慧,仅仅有慈悲心,最后他没能真正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用智慧去引导我们的人生,但智慧来自哪里?来自眼光的高度,透视事物的深度,来自“空”的宇宙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观照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去修行,从日常的每件事做起,佛法虽然是出世间的,但并不离世,相反要在市井生活中去成就。所以说佛教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热门推荐
  • 升龙诀

    升龙诀

    主人公岳天豪是一个从小就生活在异国,无意中被选定为除魔鬼的阵眼,修习了一部名叫升龙诀的古籍。父亲是中国的高级科学家,在国外从事ICAC的研究工作,成果被日本人窥窃,在成功毁掉被窃走的资料后,被敌人报复迫害。在孩童时代就遭受了与家人阴阳分隔的伤痛,在经历过风风雨雨以后,在患难中结交了许多好友,同时也揭开了一个更大的阴谋,成功升上仙界,发现仙界并不是什么乐土,一个强大的魔鬼在等待着他,他会怎么做呢?
  • 末日圣墟

    末日圣墟

    异界大陆降临地球,神奇的异果,令万灵进化。整个世界都在角逐毁灭之力,上古之谜,黑暗种族,危机不断的出现。是统一还是各自为战?诸天大世界内,地球就像风雨中的浮萍,风吹雨打后不知最后的归处。本是平凡的楚天,因为意外而吃下了异果,在那既温暖又血腥杀戮的世界,楚天所做的,只有不断变强。
  • 医女狂妃傲九天

    医女狂妃傲九天

    前世她天赋异禀,医术精湛,却只倾心于他。待扶他上九宵云天,却落得个族人离弃、亲人背叛,不得好死的下场,今生她收敛锋芒,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带着满腔的仇恨欲要他偿还一切,却惊讶的发现了当初被隐藏的真相……
  • 黄帝素问直解

    黄帝素问直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肥妻不外流

    肥妻不外流

    一觉醒来到了异世界。苏若水觉得就算不给个白富美的身份,好歹给个小家碧玉的人设也成呀。可...这肥胖的连翻身都困难的身子是什么鬼?好吧,这还不算什么大事。但‘三克’又是怎么回事?克走未婚夫,克病未来婆婆,克没伯嫂腹中小子,这……邻里排斥,婆婆刁难,妯娌算计,苏若水忍无可忍,自请净身出户。无意捡到个男人,他不但不嫌弃她,帮衬着她,更给她出谋划策,对她百依百顺,爱护有加。半年后,她不但减去一身肥肉,还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美女有钱人。身边的男人力排众人向她求亲,她欣然接受。没想,他真正的身份竟是他……
  • 免费旅游

    免费旅游

    刘浪,生于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五期高研班学员。若干诗歌、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飞天》《文学界》《山花》《作品》等数十家期刊,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
  • 海洋:从上到下看大海

    海洋:从上到下看大海

    地球形成假说有的专家认为,地球是从它的“母亲”——太阳的怀抱里脱胎而出的。当地球刚从炽热的太阳中分离出来,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还是一团熔融状态的岩浆火球,它一边不停地自转,一边又绕着太阳公转。
  • 七颂堂词绎

    七颂堂词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冒牌锦衣卫

    冒牌锦衣卫

    一名身份成谜的江湖草莽,在阴差阳错的情况下杀了一个要去世袭祖职的锦衣卫后代,从而用此人身份混进锦衣卫。从小心理极度扭曲的他越来越变得自私、残忍,仗着权势想要一步一步地爬到最高。
  • 美女的无敌神医

    美女的无敌神医

    当个神医很烦恼,当个无敌的神医更烦恼,因为病人太多,唐钰实在是应付不过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