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10500000004

第4章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型

陈成文 刘馨瑜[3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要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而且要有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的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在研究方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科研究方法体系趋于完善,但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总体研究方法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强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缺乏有效融合是困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主要难题。这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总体上仍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为主,过分注重单一研究方法所致。以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融合为基本取向,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型,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已有研究述评

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通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3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使命和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和科学化的推进,学者们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根据学者们的理论主张和研究实践,大致可以做如下归类。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别

较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者如朱学文,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区分为研究方法原则层次和具体研究方法层次,指出科学地选择研究方法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探索、揭示思想现象,寻找解决途径的具体方法有典型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座谈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和综合概括法等。[33]陈万柏、张耀灿等学者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大体相同,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和总结经验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主要方法。[34]孙其昂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有自己特有的方法,历史总结法、现状调查法和比较借鉴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35]陈成文、姜正国等则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和研究实际,把这门科学的研究方法确定为根本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其中根本研究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研究方法包括阶级分析法、文献法、社会调查法、实践实验法和现代科学方法等。[36]佘双好则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整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即将“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传统研究、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对象研究、实物研究和自身研究,学术研究和行动研究”结合起来。[37]戴钢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统计方法论”,试图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数理统计三者结合起来。[38]透过上述学者的主张和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基本分类有两个特点:一是从纵向角度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史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日益丰富;二是从横向角度即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关系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在不断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现状

对研究方法的类别进行综述和归纳是把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整体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完整地把握这个问题,同时还须对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做一个梳理。根据佘双好教授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39]。一是经验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认为,一方面经验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十分重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用性的基本体现。但另一个方面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研究还处于经验状态,还没有将经验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基础进行深入探讨,还没有将经验研究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通过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经验进行研究,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进行科学研究。二是思辨研究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流。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代研究者大多采取思辨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在他们的努力下基本上建立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体系。并且,他推断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文中,思辨研究论文的比重还会提升。三是实证研究开始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他认为,实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并不占主导,但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的研究论文来看,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来进行,实证研究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种研究方式。四是多角度、多学科研究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趋势。他认为,从目前来看,单一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依然占据着主导位置,将多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复合性研究相对比较少,只有从多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其他各学科研究的优势,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研究方法,多角度、多学科研究方法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的迫切要求,而且也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向。因此,在研究实践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依然是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式。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向

研究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学科化的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走向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有的专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既要提倡、鼓励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和跟踪调查,又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研究”。[40]有的学者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角度提出,“必须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性质,根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转型,使其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由宏观研究转向微观研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41]有的学者从本体意义开展方法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作为学科的研究方法需要把理论的、抽象的、学院式的研究方式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的研究方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的专有研究方法,正如我们提到田野调查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样”。[42]有的学者认为把“社会需要论”作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虽有其合理性和重要功能,但只是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联系,只是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某种功能,却无法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存在,又是如何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的。因此,必须透过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这层帷幕,从现实的人出发,把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起点,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模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43]还有学者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和特点的把握和分析,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把“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传统研究、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对象研究、实务研究和自身研究”“学术研究和行动研究”结合起来,形成整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44]

通过对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回顾,我们发现:一是在理论主张层面,趋向于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但各种主张大同小异,整个研究方法体系显得松散、不严密,缺乏将各种研究方法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性质和时代要求组织起来的逻辑起点和分类标准。二是在研究实践层面,多角度、多学科研究方法渐现端倪,传统人文科学研究范式仍然把握主调。笔者认为,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为主体的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尽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有着诸多优势,但总体上讲还是一种前科学研究状态。三是在发展趋势上,开始探索将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式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整合,但具体在为什么要结合、结合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如何结合等问题上尚无比较明确和一致的观点。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已经形成了诸多见解独到、影响深远的成果,并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化和科学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尚存一些不足,如整个研究方法体系的松散和不严密、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对研究科学性的制约、传统人文科学研究范式和现代科学研究范式相结合的理论盲区等。上述不足表明,在更深层次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和科学化进程以期更好地实现其学科担当,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实现其转型。

二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转型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指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者在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选题与研究设计、文献分析与行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等研究方法,都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部分。[4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和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离不开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条件,正面临着人们已经发生深刻改变了的思想活动特点和思想道德实际,唯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现有学科研究方法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坚持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才能始终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发挥出其应有功能,充分实现其价值。因此,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需要实现以人文和科学融合为基本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型。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和科学化:研究方法转型的客观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创建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并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从党的实务工作正逐步演变成为一门专业和学科。面对现代化这个时代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经验主导的模式,直面从传统向现代转化过程中人们在思想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仅凭经验已经无法解决,需要不断探索科学化的途径与方法。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和科学化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信息,科学地认识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样,就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转型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客观要求

学科化是高等教育一般规律,无论是传统和现代的学术发展都选择了学科化生存的方式。[46]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化发展的方式是其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一门学问和科学。早在199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47]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又进一步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客观上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进而要求科学研究方法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个问题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国内当前情况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总体上研究方法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经验问题研究多理性分析研究少,静态描述多动态分析少,宏观研究多中观、微观研究少等。另一方面,西方和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也昭示着我们必须通过创新研究方法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48]西方思想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有较大影响并很有特色的理论,主要包括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Iawxence Kohlberg)的认知发展教育模式论、艾略特·突里尔(Elliof Turiel)等人的范式理论以及卡洛·吉莉根(Gaiul Gilligan)的关爱理论。这些理论体现了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科学性的高度重视,从而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大大减少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盲目性,也使人感觉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在和自然。相比而言,苏联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因为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因而没有产生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20世纪50年代以后,空洞说教式的“全面开展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基本上取代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脱离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及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差。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正、反两面说明,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必须掌握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实效。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2.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问,科学性是其首要前提和生存之基。如前文所述,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认识和探索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自身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是把人类自己既作为研究主体又作为研究客体,是对人主观世界的改造。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和学问,因为没有比改造人自身更艰难的了。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研究,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科学、更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才有生命力。随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形成自身科学的具有实效的研究方法,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只一味地重视定性研究而忽视了定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定性研究主要是指通过思辨、直觉体验等方式来追问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力图在更深层次上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事实背后的价值底蕴,从而为实践主体指明前进的方向。但这种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层面的定性研究由于只是单纯地从主观印象出发,因而难免有失其客观性、精确性、确定性。马克思曾经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的时候,才算是真正发展了。”[49]所谓运用数学,就是指对事物的定量研究。当前数学方法不再只是一种计算手段,而且已成为一种思维形式,即作为科学方法论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领域。打破过去那种凭经验办事的习惯做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整体的、综合的、结构功能的、动态的、量化的考察和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融进当今科学研究的综合性、一体化、精确化、数量化的浪潮中。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就必须实现定性研究为主的人文主义科学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为主的科学主义科学研究方法的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型。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对象和性质:研究方法转型的内在依据

研究方法总是受制于本体,对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由对本体的判断决定的。要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性质,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转型的内在依据。

1.内在依据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确定要受制于其研究对象。要科学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就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要看到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主体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的探索总体上应该属于社会科学研究宏观层次中的社会行为与态度研究。这里的“人”包括个体、群体(或组织)和社会三个层次。如果说对个体层次上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探索主要依赖于经验法、思辨法和人文主义的解释方法的话,那么对群体和社会层次上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探索,则需要依赖于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具有实证性质的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这种研究通常需要将许多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度视为一个整体,由此来探索和揭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与发展趋势,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需要采用大规模的统计调查,利用问卷和民意测验来了解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和行为趋向。可见,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主体的层次性规定了必须实现定性研究为主的人文主义科学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为主的科学主义科学研究方法的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型。其次,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是社会性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探索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这里的“规律”是社会规律。任何科学的前提或基本假设是,它的研究对象是有规律可循而不是杂乱无章或偶然的,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问和科学,就是认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有社会规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关注的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总体的思想行为倾向或发展趋势,而不仅仅是个人思想行为的规律性。而社会规律性主要表现为统计规律,即总体的规律。可见,局限于传统的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无法达致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社会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将定量研究为主的科学主义研究方法和以定性研究为主的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型。

2.内在依据之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设中,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50]它不仅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发现或发展为一定的教育原理、原则、艺术和方法等,而且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并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形态和理论形态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一般的现象研究不同,它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象进行简单的静态描述和说明的层面,而必须研究现象的合理性,研究这一现象行为的有效性和内在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而且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其他领域的关系。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对策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大环境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具有一种综合研究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动态活动,不仅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动态的社会大环境中,而且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以上论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性质是我们实现传统研究方法转型,确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有力证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实境遇:研究方法转型的外在驱力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型还取决于其面临的现实境遇。这种现实境遇要求从社会需求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来突破原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实现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和科学主义研究方法的融合。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1]当前社会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了新挑战。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新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条件。这个极富特点的特殊历史时期,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和震荡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其呈现出许多过去不曾有过的新现象、新特点和新规律。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和新要求,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实践上没有对这些新课题和新要求给予有效回应,而且在理论上也没有对这些新课题做出圆满解答。具体表现为理论跟不上实践,经验跟不上变化,思想跟不上现实,方法跟不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滞后于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人的发展的需要是不争的事实。[52]这样,推进研究方法的转型,确立正确的研究方法,依靠科学方法解决我们在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就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二是全球化浪潮和文化多元化产生了新影响。全球化浪潮主要体现在世界经济的普遍联系和整体互动,但它不是纯粹的经济事件,它在推广以市场经济体制规范为基础的经济秩序同时,也在日渐压缩的时空范围内凸显文化多元化的事实。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引起“生活世界的碎化、社会结构的分化、认知和道德的相对性、经验范围的拓宽、短暂性”。[53]同时,全球化浪潮将纷繁复杂的文化引入教育领域,在不同的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张力,弱化了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构筑共同的价值取向,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不变,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就必须相应地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使其既体现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又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在现代哲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已走向融合。两种主义的融合,这是由“科学在当代的发展和人的主体价值充分张扬的现实决定的”[54]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的两种主义应该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一切经济社会生活的“生命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思想合格人才,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从业人员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贡献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却遭遇现实的“失利”局面。这种“失利”局面主要表现在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同度不高。具体而言,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上,与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堪忧,空洞、枯燥、说教色彩浓厚,远离当代大学生现实生活,不能有效地实现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地位的认同度不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性和经验性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学科或者科学。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认同度不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业性不强,相关学科的甚至没有相关度的学科背景的人员都可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从业者主要充当的是政治宣传员的角色。四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过于务虚,许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论述多限于宏观理论,多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和社会精神文明价值。五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成果的认同度不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成果,或者是经验性总结,缺乏科学性基础,不具有推广价值;或者是抽象理论性论述,对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缺乏指导价值;或者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应景性解读,时效性过强,不能实现科学研究获取知识的功能,只是生产了很多“知识垃圾”。尽管我们不能否认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有失偏颇之处,但总体上讲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不足所致。显而易见,从学科功能的外显效应上看,学科现实的“失利”境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应有一定的理论广度和深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不能达致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推进研究方法的创新,实现以人文和科学融合为基本取向的研究方法的转型。

三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基本取向

任何一门学科不仅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且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进行研究方法的创新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任何一种学术创新都离不开方法论上的突破。一切理论探讨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其研究方法的探讨,一切理论变革又都首先依赖于对其研究方法的变革,只有研究方法的科学才能带来该学科的重大突破。因此,在更深层次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和科学化进程以期更好地实现其学科担当,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实践上回应社会深刻变化的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认同程度,必须坚持创新,实现以人文和科学融合为基本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型。

(一)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人文主义”,译自英文“humanism”,又称“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人文主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运动,其实质意蕴在于借古人之名,反抗中世纪对人性的压抑。广义的人文主义代表了一种哲学思潮,这种思潮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视人为自主的、自尊的存在物,是万物在尺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人文主义认为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特殊性,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用韦伯的话说,就是要“投入理解”。

“科学主义”,译自英文“scientism”,也译为“唯科学主义”。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科学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哲学体系中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学者也对它有着不同的界说。国内学者大多认为下述两个定义是经典的表述,一是1986年美国出版的《韦伯斯特新国际英语词典》的定义:科学主义是“认为自然科学方法应该用于一切研究领域(包括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主张,是一种相信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来获取知识的信念”。二是托姆·索雷的定义:“科学主义是一种关于科学的信念——特别是自然科学——它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所以最有价值,是因为它是最权威的、最严密的和最有益的。”[55]可见,前者把科学主义理解为一种“科学方法万能论”的信念,后者则将它概括为一种关于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信念。这两种信念是相互关联和互补的,二者整合在一起,能在大体上表征和覆盖科学主义的内涵。国内,当前学界对科学主义的本质、合理性和局限性等问题比较认同的基本观点是:科学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最有效地用来获取知识,它可以应用于一切研究领域并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科学主义在推进自然科学自身进步的同时,造成了其他研究领域移植或借鉴自然科学方法,从而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它的“统一科学”的思想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汇流发展的趋势。但它过于追求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将自然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无限制地搬用并规范人文、社会科学,是违背科学精神的。[56]

在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哲学观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人文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科学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并分别形成了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和科学主义研究范式。

1.人文主义研究范式

与科学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相比,人文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在理论结构的事实、定律和理论三个层次上有着针锋相对的基本观点。

第一,强调人的主观性,否认经验的客观性。人文主义研究范式认为人的信念、动机、需要和希望等并不是完全在客观的、外表的行为中表达出来;仅仅研究外表行为,以及仅仅分析思想和情感借以表达出来的语言,都不足以渗透到主观动机和意向的领域。因此人的行为或一种符号形式的意义只是部分地由它同外界对象或未来结果的关系所构成,它的相当大部分意义在于它表达了某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没有直接地亲密接触生活于一定社会共同体中的具体个人,是不可能真正了解有关的社会过程和事实的。而不了个人或集团行为的意义的这种内在方面(internal dimension),是不可能获得检验理论、可以预示社会生活未来趋势的“证据”的。

第二,强调对意义系统的理解,对社会、历史和文化领域能够表述任何全称假说、建立因果律或统计律表示否定。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它们对行为主体或参与者所具有的意义来辨别和认识的,而这种意义是由一种给定文化就像从一个意义库中取来的。因此绝不能在人的行为之间作出正确的或有效的因果概括。通俗地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不像是在一定时空中发生的事件那样是可以观察的,要辨认出某人有什么行为,需要理解和根据他自己的文化中流行的规范、预设和偏见等,也就是所谓的这种文化的意义库。

第三,坚持解释的理解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最好模式。认为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理论要提供同合理的行为主体有关的规范标准,亦即根据理由来解释地理解(interpretative understanding)他的行为的规范标准,并不要提供当做客观事件的行为的演绎说明。社会科学理论或解释的目的,并非要推导出经验事实或观察资料(就较高层理论来说,也并非要推导出经验概括或统计定律)。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理论的标准并不是它的所谓说明力:能够演绎的说明大量事实或资料[57]。

概括地说,人文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范式上肯定社会事实中人的主观性,强调对意义系统的理解和对人的行为的解释性理解,从而形成了与科学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鲜明对比。

2.科学主义研究范式

科学主义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形成了具有科学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科学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在理论结构的事实、定律和理论(一般不把事实看做理论结构内部的成分)三个层次上基本观点如下。

第一,肯定经验(事实)的客观性。认为社会事实是可观察的或可测度的,所得到的资料、数据将构成经验社会科学定律和理论的证据。证据对于理论的支持程度是由归纳逻辑规则来判定的。第二,肯定普遍定律不可或缺性。认为普遍定律在历史和社会科学中,正如在自然科学中那样具有相同的职能,它们构成社会科学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说明已知的事实或预测新的事实,全称假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说明或预测,这个假说便可接受客观的检验,而得到确认或导致修改或被推翻。第三,认为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坚持演绎说明是科学说明的最好模式或唯一模式[58]。

概括地说,科学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范式上坚持人文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肯定经验(事实)客观性,肯定普遍定律并且认为假说的建立和检验是其基本研究方式,肯定演绎说明是最好的科学说明模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融合的客观基础

上述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和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尽管在理论结构的事实、定律和理论三个层次上有着针锋相对之处,但两种研究范式存在着融合趋势,因为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体,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就像人有双腿、双手或左右脑一样,人类的思维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科学的,即一元的、线性的、强调逻辑和偏重实证的;一种是人文的,即多元的、循环的、强调综合和偏重判断的。二者的关系也正如人的双腿、双手或左右脑一样,是平等的,‘和而不同’的,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59]比如,当前,在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都出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整合或融合的趋势,体育学等原来偏重采用科学主义研究范式的学科引进人文主义,历史学等偏重采用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学科也开始引进科学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实现以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融合为基本取向的研究范式转型,不仅是立足于本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立足于该学科理论结构上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和科学特性,从而实现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融合的基础。

1.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中经验的客观性

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的正确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也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性、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探索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规律都离不开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现实状况的把握。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受教育者是指社会统计意义上的受教育者,而不是个体意义上的受教育者。基于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事实是具有客观性的经验事实,是一种可观察的或可测度的社会事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才可以称之为涂尔干所指称的社会科学,即研究受一定的社会规律支配的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是在各种社会力量作用下产生的客观事实,从而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事实具有社会事实的意义。而对社会事实的认识是涂尔干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突出表现,他认为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加于每个个人”。[60]可以说,涂尔干对社会事实的认识从真正意义上开创了人文社会科学中以实证主义为核心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传统。

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中经验客观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品德结构中行为要素的客观性。把握思想政治品德结构是探索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前提。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61]其中,行为是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客观内容。一定的行为持续不断地进行,形成一定的习惯,就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是可以观察或可测度的,具有客观性。

二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外部制约的客观性。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内在转化过程和外部制约过程的辩证统一。前述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的形成是内在转化的过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其中的物质环境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等方面,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并且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统计调查进行观察或测度,因此是一种客观性的经验事实。

三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苏联学者A.H.列昂节夫认为,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三个基本参变量,即学生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广度、层次和结构。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就是这三种参变量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质。外部世界关系的广度、层次和结构都是可以通过变量操作来进行观察或测度的,由此可见,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中经验的客观性。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的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包括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其基本矛盾是指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相对应基本矛盾来说,具体矛盾较多,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受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等。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等实际上都可以经过概念的操作化来转换成可以观察或测度的变量,因而也具有经验的客观性。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身心发展等内外部因素,同时,人的情绪、心理、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形成与发展又有其客观性,是被决定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中经验是客观的,这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科学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理论前提。

2.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中人的主观性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受制于外部社会环境,人的情绪、心理、价值观念等思想政治品德的主观因素的形成与发展又有其客观性,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的信念、动机、需要等却并不完全表达于客观的行为当中。人的行为也仅仅部分地由它同外界对象或未来结果的关系所构成,它的主要意义在于表达了某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正因为如此,仅仅研究人的外表行为,以及思想和情感借以表达出来的语言,是不足以渗透主观动机和意向的领域的。

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中人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品德结构要素的主观性。如前所述,思想政治品德结构以世界观为核心,包括心理、思想和行为等要素,心理和思想尽管受到外在环境和需要的影响,但其本身是主观的,并且并不能完全表达于客观的和外表的行为之中,无法进行观测和测度。如果没有直接接触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的具体个人,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其行为背后所体现的心理和思想观念的。

二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主观性。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的“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均衡发展的过程。以“知”为例,“知”即思想政治品德的认知,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理解和领悟。由于每个个体的所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受教育程度等不同,这种理解和领悟是个性色彩很浓的,甚至在某种特殊情境中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连受教育者自身也无法真切的描述或表达出来,即使能描述或表达出来也可能出现语言已经背离了受教育者的真实认知。同时,思想政治品德感情是一种主观情绪体验、思想政治品德信念是一种内心信仰、思想政治品德意志是一种毅力,都和思想政治品德认知一样,具有强烈的主观内省和个人化色彩,都是很难用某个变量来操作和测度的,而只能依赖于理解。

三是思想政治品德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的主观性。无论是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归根结底都要通过思想政治品德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这种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的具体过程,无法通过精密仪器来测量,甚至也无法通过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语言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中人的主观性体现就很明显了。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中的人是主观的,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中“科学家的目的就是要得到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62],这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采用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理论基础。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的普遍定律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来看,虽然对是“一个规律论”还是“两个规律论”尚无一致看法,但学界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索。[63]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普遍定律,主要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像自然科学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假定人们某种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前因后果的,不存在纯粹的“偶然”的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学旨在对人们思想领域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或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有条理的解释与说明,探索如何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个体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从而努力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出具有逻辑一致性的理论学说,而不只是罗列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零散、纷杂的知识碎片,满足于一些孤立、矛盾的经验概括。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借助科学的方法,通过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及二者与外部社会环境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试图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稳定的、必然的、客观的普遍联系,即规律。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普遍性。虽然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很复杂,是由内外多种因素决定和影响的,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多种因素中找出最主要的、对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都有影响的因素。这种普遍的、简化的因果说明可以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地点和绝大多数时间,这是所有社会科学共同追求的解释的共性模式,它通过排除各种偶然性的因素找出个体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共性,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普遍定律。

可见,上述两个方面都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存在着普遍定律,这构成了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的意义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传统,一方面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从经验形态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而来,经验性强;另一方面是因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离不开特定意义系统的认知和把握。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它们意义的辨认来把握的。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和不同社会地位的个体都是根据他所在的场域给定的文化好比一个意义库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比如,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所谓的“60后”“70后”“80后”和“90后”可能对诸如职业观、金钱观、人生观有着迥异的理解,他们都从各自的意义系统中提取关于这些价值观念的理解,得出各自的结论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又如,不同民族的个体同样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他们的宗教观、婚姻观等可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都不能相互理解。

可见,任何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渗透着社会意义的范畴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给定文化的语义学所确定的。这种联系只能够依靠对相应的意义系统的深刻领会和学习来理解,不能够求助于外在的研究。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必须尊重个体的特殊性和生活经验的具体性,深入到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内部,以把握他们产生的与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有一定差距的某种思想认识出现的原因和“意义”,把握仅仅通过观察所不能把握的本质。“科学决不能给出生活的具体细节的经验。要‘了解’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必须同时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64]可见,人的主观价值和意志具有个别性和差异性且客观条件也随时空的变化而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备情境性和差异性,难以重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和研究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所有历史、社会和文化领域中都去寻找普遍有效的经验定律,而是要根据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领域去探求其独特的意义系统,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研究中既存在普遍定律,也存在独特的意义系统,从而构成了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融合的重要基础。

5.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的假设演绎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历史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是采用传统的演绎推理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尽管传统的演绎推理也是形成新的理论和验证已有理论的重要方法,但是它只是用理论层次的结果来验证理论层次的问题,无法在实践层次得到检验,因而对其是否科学地反映了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的研究,总体上仍然处于思辨研究的阶段上。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中的经验具有客观性成分,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着普遍定律,因而用实证主义传统中的假设演绎来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进行研究也就具有了合法性的基础。假设演绎法在社会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是根据所要研究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理论解释,这种理论解释可以是已有的理论,也包括采用与原先研究所不同的理论,或者是尚待检验的新理论或理论假设;然后从理论或理论假设中推导出研究假设(一般来说,研究假设比较接近于经验,可以称之为“经验假设”);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检验假设。假设如果被验证,就能够对被研究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理论解释,或者建构一种新的理论;假设如果被证伪,就要对原有的理论进行修正,甚至推翻原有的理论,为发展新的理论奠定基础。[65]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可以首先根据所要研究的思想问题或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提出理论解释;然后从理论或理论假设中推导出研究假设,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事实分解为个别的、相联系的变量,并假设它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然后在较大规模的数据基础上通过现代统计工具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如发现研究假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不相符,则修改理论,并进行新的检验,如此循环反复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与理论的一致。

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的解释方式

马克斯·韦伯在其《科学论文集》(1922)中这样论证:社会现象研究和纯科学的区别在于社会现象涉及有意识的行为主体,他们自己赋予意义于他们的行为。所以社会科学家为了描述和说明社会现象,就要有“理解”(verstehen)的概念,因为人有动机、感情等,要用移情作用和直觉才能理解。[6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不仅涉及的是有意识的行为主体,而且本身就是对有意识行为主体的主观思想领域的研究,他们经验具有主观性,并且不同的受教育者可能有各自相对特征的意义系统。因此,在特殊的情境中需要通过“主观理解”(投入理解)的方法加以说明,也就是说,研究者通过观察来体验被研究者的处境,说明在一定情境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个性和特殊性,从而揭示影响它们的内在因素。

如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既需要假设演绎,也需要解释性理解,从而构成了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融合的又一个重要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融合的模式选择

在理论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备了在研究范式上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融合的科学的理论基础,具备了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无论是人文主义研究范式还是科学主义研究范式,都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启迪。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就是要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根据自己对具体研究情境的把握,将自身关于研究范式的知识、体会转化为科学的研究范式,而不是方法的简单相加。只有这样方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践中把握研究范式的实质,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中教育事实本身既包含着经验的客观性又包含着人的主观性,既存在普遍定律又存在独特的意义系统,既需要假设演绎又需要解释性理解。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主张采用实证的、静态的、量化的和宏观的方法,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则主张采用思辨的、动态的、质性的和微观的研究范式。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要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就必须根据具体研究情境,有选择性地实现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结合、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1.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思辨研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范畴、特点、规律等进行分析和探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规律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等都需要加强思辨研究。但是,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仅仅停留在思辨的层面,则容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局限于哲学和观念层面,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针对性与应用性相背离,因此,加强实证研究不仅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水平,而且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实证研究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有关材料和证据进行系统整理,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变量及内在关系进行调查、观察、访谈和实验来获取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认识的方法,实证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67]实证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偏重于宏观研究,试图通过对大量样本的调查和统计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并把对社会的认识放在社会整体是上来把握。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科学研究范式是实证研究。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实证研究已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但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总体现状来看,以实证研究作为方法论基础的研究依然十分薄弱,可以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实证研究,将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势在必行。

2.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为直接对象、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交互作用性、要素关系的复合性和动态发展性等特点。其中动态发展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内容、方法、艺术等因素会因时因地而异。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被看做是一切革命工作的生命线;而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人们将它视为经济工作和一切业务工作的生命线。同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和环体也不断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始终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8]而作为人们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种社会关系总是与同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保持一定的同一性。经济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动,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会处于一种超历史的状态,而会呈现出发展的动态性和相应的差异性。因此,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过去的经验层次上,也不能将之置于静态的真空中,而要将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

3.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和任何社会现象及社会行为一样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两个方面,只有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所谓量化研究就是在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预测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量化研究可以为社会现象的总体提供精确度较高的资料,计算社会现象的量化关系,预测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比较方案和最佳方案。量化研究通过所谓逻辑实证主义来创建知识,侧重运用演绎(线性)逻辑来得出结论。在量化研究中,知识的获取过程强调的是,获得结论要具有客观性以及不受研究者价值观的影响。严谨规范的指标测量、精心控制的条件以及复杂多样的统计分析通常是量化研究设计的内容。质性研究主要是对社会现象的质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社会现象发展过程及其特征的深入分析,对社会现象进行历史的、详细的考察,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69]质性研究的分析目的在于更好地说明研究对象的性质,其主要方式是实地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虽然都包括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两种方式,但是它们的侧重点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及具体的研究范式也不同。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也各有其特点和优势,有研究者归纳为:①量化研究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性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②量化研究证实的是有关社会现象的平均情况,因而对抽样总体具有代表性;而质性研究擅长于探求特殊现象,以此发现问题或提出新的看问题的角度。③量化研究将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在时间的一点上凝固起来,然后进行数量上的计算;而质性研究在时间的流动中追踪事件的发展过程,使用语言和图像作为表述手段。④量化研究从研究者自己先设定的假设出发,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而质性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将他们的概念和语词作为分析的单位。⑤量化研究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质性研究十分重视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70]

4.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研究,历来存在着许多不同观点。卢梭、福禄培尔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人的本性和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孔德、涂尔干等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从个人本性需要出发,而应重视社会需要。就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说,长期以来一直十分注意社会需要的研究,但却忽视了个人发展需要的研究。实际上,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问题上我们应坚持辩证的观点,将社会需要和个人身心发展需要相结合,使其既体现社会目的,又体现个人目的。正因如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就必须将传统的重社会需要的宏观研究和重个人身心发展需要的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并存,不仅体现在教育目的要把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相结合,而且也体现在教育重点要把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活动。以往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基本理论层面的宏观教育,而忽视了微观层面的实践教育,结果是未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给人一种“假”“大”“空”的印象。在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必须着重建立微观和宏观并存的研究模式。

当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并不是要求所有的研究都一定要将这“四个结合”运用在每一项研究中,而是要根据具体研究情境来进行科学选择。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就是要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根据研究者自身对具体研究情境的把握,将自身关于研究范式的知识、体会转化为科学的研究范式,而不是具体研究规范的简单相加。

同类推荐
  •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治学方面的讲演,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 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当代民生新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广受社会大众喜爱,也是目前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话题。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既是政治民主化、媒介市场化与传播平民化的产物,又是中国新闻媒介“新闻本位”、“受众本位”观念的革新与强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成为新闻媒介与社会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一种传播范式。平民化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使民生新闻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以人为本”、“三贴近”的社会政治话语与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
  • 中国近代“新民”思想研究

    中国近代“新民”思想研究

    “新民”一词,自其出现之日起,就有明确的伦理内涵,它奠定了新民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伦理基调。近代思想家们把新民作为拯救国家的出路,他们以进化论与功利主义为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以批判国民性为其现实选择,开始了着眼于人的重塑的近代伦理精神的重建过程。新民思想经历了由国家之新民到个体之新民的发展,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终于具有了终极价值。研究新民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王学泰自选集:岁月留声

    王学泰自选集:岁月留声

    这里浓缩了中国社会近六十年的风雨变迁,描绘了那个激情年代的人生百态;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细细品读这些珍贵的独家资料,在流金岁月中慢慢感悟人生,接受时代洗礼!
  •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遵循形式和意义、描写和解释、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三大原则,详细讨论了递进的语义系统,从意义出发给递进范畴进行了分类,并寻求形式上的验证。在对客观语言事实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又从语义、语用、认知、逻辑等各个角度,对一系列与递进范畴有关的现象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而揭示了递进范畴的本质特征。该书还在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加强了对递进句式的历时研究,有意识地将递进现象的共时变异同历时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不但探寻了汉语递进范畴的发展演化历程,而且还对递进关系共时平面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出了历时的解释。
热门推荐
  • 考古文集

    考古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王子与贫儿(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王子与贫儿(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顶级秘宠,陆少的逃爱娇妻

    顶级秘宠,陆少的逃爱娇妻

    陆诺桐十八岁那天,陆靖安闯进她的房间,以最强硬的姿态将她压在身下质问她:“你有什么资格嫁入纪家,在我眼前幸福?”陆靖安想告诉陆诺桐,她的幸福,除了他,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给。可是他们的爱情,终究上不得台面……那晚雨夜陆诺桐被一巴掌打的口鼻出血……浑身湿透的陆靖安,跪在已故父母的面说出最大逆不道的话,气死长辈……“哪怕陆氏倾覆,哪怕我死,我也要娶她。”
  • 少年毛泽东

    少年毛泽东

    从8岁到16岁,毛泽东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多处私塾读书。在私塾里毛泽东接受的是旧式教育。他对枯燥难懂的经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不感兴趣。但是,在这里他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培养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也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想。多位塾师对他后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影响,也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 代驾人生

    代驾人生

    王小八为了很多人而活也为了自己而活每个人都为了很多人而活也都为了自己而活
  • 鹏振余风激万世:李白

    鹏振余风激万世:李白

    本书为“大唐才子系列”中的一本,评述了实现李白豪放洒脱却又坎坷悲情的一生,书中结合他的诗作,为读者展现了少年意气风发,追求梦想,游历名山大川,广结好友,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狂放不羁,官场失利,报国无门,客死他乡的过程。其间穿插了不少当代人的感慨和反思,不失为一本可读性强的通俗读物。
  • 网游之霸血三国

    网游之霸血三国

    武道天下,一款风靡人类星际时代的游戏,当那片神秘的空间与游戏融合在一起时,乾炜的辉煌人生从此开始。
  • 顾竹侯灯窗漫录

    顾竹侯灯窗漫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为霖禅师云山法会录

    为霖禅师云山法会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假若没遇见你

    假若没遇见你

    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此,谁也不知道下一步是天堂还是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