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15800000004

第4章 序言

本书对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的探讨,旨在展开其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这个课题,有助于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有助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把“以人为本”落实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全部实践活动之中。

一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本书阐述了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追忆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终生探索的核心主题,从而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来表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并且居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尽管千百遍地阅读《共产党宣言》,却并不重视,也不理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用来界定社会主义的命题,它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在恩格斯看来,就表述社会主义社会新纪元的核心思想而言,除了上述命题没有更合适的了。[1]这是因为,从某个具体特征来界定社会主义,即使这一特征很重要,也只是说明社会主义的某个侧面;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则说明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那类具体特征只不过是达到这一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的一个阶段或手段。

《共产党宣言》导演了19、20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一系列伟大的历史剧,但是主演这一历史剧的剧中人,只领会了这一历史剧的序幕,对于这一历史剧的主体部分,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却还有点朦胧。这种朦胧,突出表现在用以物为本来解释社会主义。可以说,从物的形态、从物的占有和享受来界定社会主义,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诚然,这些特征非常重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能否说“富裕就是社会主义”?显然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因为物质生活的富足还很难同某些发达的、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区分开来。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来界定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把社会主义同一切旧社会区别开来了。它不仅是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思想。

苏联解体,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根本原因是苏共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物为本”,而这个“物”又主要是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苏联建国几十年都不重视和解决发展关系民生的农业和第三产业。这样,在生活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争夺这种资源的竞争又重新开始,社会发生分化,一切陈腐的东西又死灰复燃。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一个落后的大国变成一个强盛的国家,十几亿人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困境,过上了小康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尽管犯了不少错误,有的还是十分严重的错误;尽管有少数党内的腐败分子背叛、践踏这一宗旨,但就全党而言,这一宗旨始终未变。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说明在党的一切工作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要以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为根本,以追求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核心、为目的。

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从过去片面地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为自觉地重视人本身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即使达到了全面小康水平,离实现最高目标路途还相当遥远。每个人自由发展要有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不是一般的“生活富裕”,而是物质财富的无限丰富,能够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为达到这一目标,唯一的道路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不会有人本身的发展,更不可能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但是,这里有一个发展的目的问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主要不是生产力发展速度,而是发展的目的。资本家发展生产,唯一目的是利润,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了人本身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要始终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始终把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地位。换句话说,在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创造物质财富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今天就是要围绕着每个人的发展目标,把农民和弱势群体的发展问题当做重中之重,通过改革,通过制度保证,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都有工作和享受发展成果的权利。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它不是暂时的政策措施,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建设核心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是通向共产主义的桥梁。因此,直到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应坚持这一发展观,都应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一伟大的纲领。

二 “以人为本”的内在含义及其转化形态

本书以巨大历史感考察了“以人为本”的历史形态,澄清了在“以人为本”理解上的分歧,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作为实践主体的现实人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唯物史观是研究现实人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同时把“以人为本”的一般原理转化为价值原则与道德原则,从价值与道德的形态上深化了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历史形态

“以人为本”源远流长。从周公旦的“敬天保民”到黄宗羲的“盖天下之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再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再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已孕育着适应新时代的民主思想和以人为本。这个新时代的丰硕成果,就是通过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民权思想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诞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唯物史观。

“以人为本”为人类共有。它不是西方人的专利,而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点,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当人文一词被西方近代学者正式提出后,尽管有历史的、民族的特定含义,但它的精神实质却是普遍而明确的,即人取代了神而成为社会的核心和主角。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以反封建及中世纪神的姿态出现,但很快走向了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分化,走向了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立,人文精神也迅速定型为个人本位主义。中国没有类似中世纪的时代,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没有被类似中世纪的时代所打断。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从先秦开始,一直走的是一条与自然主义相结合的道路,其核心是群体本位主义。儒家的价值理念把社会的和谐放在首位,就是中国式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

“以人为本”价值仍在。考察中外人本思想史,目的不在史实本身,而在于它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当代价值。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外思想史上“民本”思想的扬弃,与资产阶级宣扬的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上的“人本”思想有着原则性区别;但不可否认,科学发展观只有置身于中外人本思想史的肥田沃土之中,才有东西可“扬弃”,才有可能孕育和形成。中外人本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但它又没有止于中外人本思想的抽象论证之中,追寻了人们对发展问题曲折认识的历程,把“以人为本”建立在现实的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这种使理论的内在逻辑演进与历史的发展规律寻绎相一致的哲学思维和理论阐释方法,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中国何以能生成,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

2.人本主义不等于“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也讲“人”,但这个“人”是抽象的人。唯物史观与其不同就在于,这个“人”是现实的人。唯物史观揭示: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的人是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出发点;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物质生活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经济史是人与人之间物质变换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发展的历史;在现实性上人是自己社会关系的“人格化”,而社会关系是非人格的表现。所以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人”,就要把“人”理解为社会人、实践人、主体人,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实践主体。

人本主义也讲“本”,但这个“本”是本体论的本。本体论哲学之所以不可取,就在于它只是说明世界并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唯物史观的革命性就在于它不仅能够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以人为本”不是本体论概念而是实践论概念,其“人”不是世界之本,而是社会的本质与核心,其“本”不是指世界的本原、价值的判断,而是指现实人的根本。既然“人”是社会之本,那么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全方位服务;既然现实人的“根本”是实践,那么就要注重人的生存之“本”(包括生活的生存、生命的生存和意识的生存),注重人的活动之“本”(人的活动有“任何物种的尺度”、人具有“内在固有的尺度”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尺度),注重人的发展之“本”(包括作为人类史的根本、作为人本身的根本和作为人类社会的根本)。

3.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

唯物史观研究的是现实人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首先,“人”是人类有机体即人类社会的“细胞”,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人”的概念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的概念。唯物史观的一系列概念、范畴、规律和原理都同“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次,唯物史观的核心主题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恩格斯指出:“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2]这就揭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在于人摆脱自然界的控制,摆脱社会关系的奴役,摆脱自身的束缚,其最高目的和最终结果是成为“自由的人”。再次,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具有两个维度:历史规律的维度和人们创造历史的维度。在这里,既强调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又强调人们创造历史的前提、“现实人的活动”。历史是人所创造的、是人活动的历史,而人的活动是有规律的、遵循人的活动和自然规律。唯物史观的这两个向度及其统一,构成唯物史观完整的理论体系。从人们创造历史的向度出发,那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也就顺理成章了。可见,“以人为本”在唯物史观视域中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从人本主义那里嫁接过来的,而是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所在。今天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只不过是适应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需要,重申唯物史观这一科学性的根本原则罢了。

4.“以人为本”的转化形态

作为唯物史观一般原理的“以人为本”,又可以转化为价值原则与道德原则,这就既具有价值形态上的人本价值论,又具有道德形态上的人道主义。

如果把人本价值论与传统价值论作个比较,就会发现传统价值论也讲“以人为本”,这个命题本身并没有错误,而错在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上出现了重大偏差,或否定“以人为本”的客体来源,或夸大人的主体作用,导致了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价值问题,因而不可能解决价值的本质问题。人本价值论认为,价值来源于客体但又不能忽视意识的能动性,价值取决于实践但又要注重发挥主体的作用,只有实践才能把主体与客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解决价值的本质问题。科学发展观把为人民群众创造有价值的生活,视为所有行为的“最高标准”,这个“人民群众”就不是单纯的政治含义而更具社会含义,即“每个人”与“一切人”的集合体。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人民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的根由所在,它强调的是为“每个人”创造价值,实现全社会的共建共享,坚持人本价值原则与评价标准。

人们常常追问,究竟应该怎样做才算是人?真正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已经不是在唯物史观的视域来探讨“人”的问题了,而是转入了“人”的道德形态、进入了道德的视域,要回答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作为人的底线伦理问题。人道主义作为一个道德原则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以来,是得到社会认同的。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行的伦理学教材中就没有人道主义道德原则的阐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马克思从来没有排斥人道主义,相反,曾明确地把共产主义归结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要求区分理论的人道主义与实践的人道主义,把握未来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作为人道原则的第一内涵是:(1)肯定人生,而不是否定人生;(2)力求引发生活的各种可能性,而不是逃避这些可能性;(3)努力为所有的人而不是为少数人创造满意的生活条件;第二内涵是:(1)人道原则是最核心的道德原则;(2)人道原则是最起码的道德原则;(3)人道原则是最普遍的道德原则。

三 科学发展观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

本书强调只有把握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才能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前提、深刻内涵和理论价值,才能正确揭示其“一主两辅”的理论框架,即以科学发展观为主体、辅之以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这就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总范畴和总概念。在这个总范畴和总概念下,才可能对“人”与“发展”的认识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要研究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因为对“人”还存在着唯心论和旧唯物论的理解,在那里“人”与现实是分离的,并不必然与“发展”相结合。“人”与“发展”的有机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它赋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以特定的含义,并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揭示了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科学发展观”形成了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它以国际国内发展为现实课题,以世界发展潮流为时代背景,这是它的实践基础;而它的理论前提就是党的发展理论,包括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的“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它围绕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执政党的建设这两大时代课题展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成果,也是最具普适意义的世界性成果。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理论支撑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实践;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世界,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理论支撑点,是和平的发展观,即主张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我们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

四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民主保障制度

本书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全面展开,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等。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制度来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科学发展观的保障机制和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本书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靠民主制度来保障,它包括民主执政制,即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推进人民民主,它以“安全通道”保障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权力约束制,既反对对自然权力的滥用,也反对对公共权力的滥用,不然就会导致权力运行的失控,它以“民主新路”制约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宪政法治制,包括确立民主宪政观念、弘扬民主宪政精神、建立民主宪政制度,它以“根本保障”决定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这三大民主保障制度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本书的学术价值就在于全方位阐述了“以人为本”。作为一般性规定,唯物史观的一系列概念、范畴、规律和原理都同“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人为本”或者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其核心命题;作为特殊性规定,“以人为本”转化成价值与道德形态,表现为人本价值论和人本道德规范;作为个别性规定,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具体而生动,雄踞当代世界学术思想和文化取向的制高点,是全世界最为普遍认可的主导思潮、最为普遍接受的主体价值、最为普遍看好的主流趋势。在应用本课题研究成果时,可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方法论,贯彻于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民主政治、确立文化导向、构建和谐社会等实践中;转化为制度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坚决惩治贪污腐败。

本书是笔者长期研究与思考之作,具有把握时代精华、突出体系完整、富于理论创新等显著特点,已发表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形态》等阶段性成果,获得了学术界的较高评价,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叶汝贤

2009年1月19日

同类推荐
  • “九二共识”文集

    “九二共识”文集

    为纪念“九二共识”二十周年,本文集汇集1992至2012年11月底两岸官、学、媒体等各界对“九二共识”的阐述、评论、报道及回顾,从两岸的视角为之做历史的存证。内容包括亲历香港会谈前后两会磋商和达成“九二共识”过程的权威人士的回忆及论述文章;有关“九二共识”的重要文件和当时的新闻报道;两岸对于“九二共识”的权威宣示和阐述;两岸专家学者和媒体发表的对“九二共识”研究成果和评论文章等。
  • 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

    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

    人人都能读懂的新常态!《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由郑永年、林毅夫、俞可平、王辉耀等国内外最著名、影响力巨大的经济学家、学者围绕忧患政府、收入再分配、反腐败运动、新移民、政治经济新秩序、改革途径等时政热点撰文,把脉中国经济发展轨迹、预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财经类图书,是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反思和发展走向的思考和预测。
  • 台湾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变迁

    台湾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变迁

    本书从台湾政治文化的情感符号、台湾政治文化的政治认知符号、台湾政治文化的政治评价符号、台湾的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四个方面,以政治文化的符号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光复以来台湾舆论议题的演变,揭示台湾政治文化的变迁,探讨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模式,为研究者从新闻传播的视角看台湾政治变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 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

    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

    《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参考》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及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以鲜明的观点、深入的分析、翔实的材料和透彻的说理,全面准确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六个重大问题,是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读物。《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参考》既可作为各级党委讲师团的宣讲教材,也可作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辅导材料,同时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的优秀学习读本。
  • 艰难的复兴

    艰难的复兴

    中国需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前途虽然光明,道路亦曲折和艰难。而未来8到10年是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能把握好这样一个关键而又充满困境的时期、顺利在本世纪走上复兴的康庄大道吗?《艰难的复兴》将针对相关重大问题,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国际关系、增强中国的外部竞争力、中国贸易货币和自身经济安全战略、21世纪中美关系及其地缘政治战略、中华文明的和平复兴等五大维度进行客观、翔实的分析和回答。
热门推荐
  • 虚舟集

    虚舟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驯狼为妃

    驯狼为妃

    云中郡,汉家边城,地处边关,再往北就是茫茫大漠了。前些年,云中常常遭受匈奴的袭击甚至是屠城,直到这些年,汉家与匈奴联姻修好,两国间才有好些年不打战了。云中龙蛇混杂,汉人与胡人聚居散居于此地,来往的商队也多会在这里歇脚,汉人不齿这些蛮荒子,凡是汉人居多的地方,就免不了对这些蛮荒子的事评头论足。“听说匈奴发生政变了,嘻,我说什么来着,这些蛮荒子就是一刻也不能消停。”……
  • 一世荣华一生欢

    一世荣华一生欢

    宫闱深深,群芳争艳,她是现代的一抹幽魂,也是世间的一粒浮尘,却在不自觉间入了皇帝的眼。她是丞相家唯一的千金穆青弯,整日与公主姨娘斗智斗勇,练就了一颗七窍玲珑心,也练成了一张伶牙俐齿的嘴。她是皇帝后宫里的穆清弯,多谋善断,慧心妙舌,却在尔虞我诈之间,丢了自己的一颗真心。——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让朕思念至极,刻骨铭心至此。——我防过了周围的明枪暗箭,却没能敌过你的一腔似水柔情。
  • 很纯很暧昧

    很纯很暧昧

    杨明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某一天,他收到一份礼物,一只神奇的眼镜,从此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鱼宝宝书友1群333702438)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读懂华为30年:执念是一种信仰

    读懂华为30年:执念是一种信仰

    狼对目标的坚持和执着,是其成功猎食的重要保证。同样,对目标的坚持和执着,也是华为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经营之路漫漫,企业就像是沙漠中的行人,只有永不言弃、锲而不舍,才能发现孕育着生命意义的绿洲。华为伟大成绩的取得,主要就是参悟了企业成长的密码——坚持和执着。正是靠着这种不服输的执念,靠着这样的坚持,华为才走到了今天。执念,是一种信仰,明白了坚持对华为的意义,也就知道了华为30年成长的奥秘!
  • 脑域之谜

    脑域之谜

    你相信身体已经死去的人,意识还能存活吗?你相信人工智能能够进入人类的潜意识吗?你确定,你身边的人都是人类吗?程柯等人勘测到一个活跃的意识体,却发现这个人早在二十年前就已死亡。脱离肉体的意识体,甚至能够占据别人的身体。一个大脑里,可以有两个意识体共存,占据上风的人才能够真正活着。现在,再问一遍。你确定,你身边的人都是人类吗?你,确定你自己是人类吗?
  • 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

    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

    从古希腊戏剧时代到近代戏剧,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到《阴谋与爱情》,在低吟浅唱中回顾东西方戏剧走过的道路,戏剧经典的产生,上古戏剧发展的近代戏剧的历史等。本书从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进行划分,图文并茂的为我们展现出杰出的剧作家们,用他们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艺术探索,奉献出的一台又一台别具特色、精彩绝伦的好戏。
  • 田园娇宠:傻夫狠霸道

    田园娇宠:傻夫狠霸道

    我是傻瓜,只爱你的傻瓜。为了你,我愿意做一辈子的傻子。
  • 雪中悍刀行9:新桃换旧符

    雪中悍刀行9:新桃换旧符

    烽火戏诸侯开创奇幻武侠新世界,持续热销,再创高峰!北凉草包世子横空逆袭,一刀将这世俗捅了个透!奇异人物,奇幻场景,颠覆传统,荡气回肠,组成不一样的鲜活历史,不一样的瑰丽江湖!妖刀烽火颠覆传统用鬼斧般的文字创造了一个奇特而神秘的世界。这里有牵瘦马缺门牙见着歹人跑得比主子还快却是传说中的高手的老黄,有整日摇摇晃晃不求道却能一剑开天门,倒骑青牛的年轻道士,有刚出世便跌入武评第八,一声剑响成了陆地神仙敢叫天下第二劈海相送的断臂抠脚的老剑神,还有骑熊猫扛向日葵不太冷的少女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