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1600000004

第4章 导言(2)

当然,作小题目者常常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为此,本文有意识地扩充了第一章的内容,以尽量把该问题放回它原本所在的森林中,尽量揭示出该话题与时代主题的关联,也希望本文能够做到小中见大,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变迁的大势。话虽如此,本文仍然只是对前贤研究成果的一个补充,不可能喧宾夺主。事实上,由于朱子思想之博大与多侧面性,任何对他的研究必然首先涉及到对其“定位”的问题,即你想要揭示一个什么样的朱子的问题尽管大家都希望为自己所揭示的朱子形象与历史上的朱子本人完全重合,但这至多只能是一个理想而已。本文所力求揭示出的朱子形象,不会是他的完整形象,但一定会特色鲜明而又接近真实的朱子。这种形象类似于束景南先生和余英时先生对朱子形象的定位:力图避免把朱子塑造为一个纯粹的“哲学人”,而是还原他一位多层面、具有坚定儒学信仰、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形象。由此,本文对包括“曾点气象”在内的一系列问题的讨论都建立在朱子矢志于重建社会整体秩序,实现内圣与外王的贯通这一前提之上,而不只是关注他的所谓“哲学”的部分。从这一预设出发,本文的基本想法是:以朱子所关心的话题即重建社会秩序为线索,将朱子对“曾点气象”的讨论放回到他与弟子朋友讨论该问题的现实生活中,放回到他们自己思考的具体问题中,来看他们讨论这一问题的本身反映出的信息——朱子与其朋友弟子之间微妙的思想互动。一句话,本文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哲学”为中心来研究该问题,重在揭示我们可以从朱子对此问题的讨论中看出什么,而不只限于谈朱子眼中的“曾点气象论”究竟是个什么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切地了解朱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论“曾点气象”。我希望这能成为一个创新点。

进一步讲,前贤多强调,若欲取得学术研究上的突破,方法有二:一是研究视角之转变,二是研究方法之转变。我们过去研究宋明理学,往往从“哲学化”的思路入手,从概念辨析入手,眼睛一味向上,注重把理学从儒学发展的整体中抽离出来,只研究范畴和思想,却不注意人。这种研究视角与方法延续既久,自然不能无弊,此诚如余英时先生所言:

理学的“哲学化”也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即使它的形上思维与理学整体分了家,更和儒学大传统脱了钩。按,束景南先生在作《朱子大传》时也对此有激烈的批评。我们的研究对象,本来是一个个有着鲜活个性的活人,有着多维的复杂的儒学灵魂,简单视之为思想的代号,或者是把古人和他的思想割裂、隔离开来,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一大偏失。

当然,以朱子学的研究为代表,近年来我们在中哲史的研究上已多有创新,也出现了许多开风气的大作。但是,这些作品也有用现代人的思维模式诠释古人,过分注重用单纯理论思辨来解读古人的问题钱穆先生的《朱子新学案》不在此列。受这种研究方法的影响,我们在解读古人时,常常喧宾夺主,将古人所关心的问题弃之不顾,而大谈他们的所谓现代性,大谈概念和范畴,大谈其对于当下现实的意义,大谈所谓的中西比较。这又出现了诠释过当、代古人立言的种种问题,却忽略了对前人本人的关注,忽略了对他们本人所关心的问题的关注葛兆光就禅思想史的研究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再者,当前我们的哲学研究正在加速退居学院化、学科化、知识化的一极,变得异常的玄虚化与晦涩化。结果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国哲学变成了自我欣赏、自说自话的学术游戏,不再具有为人提供信念指导、方法论支持甚至是教化功能。更加耐人寻味的是,表面上我们是那么的欣赏传统儒学,但我们却在本质上远远背离了传统儒家以“尊德性”为核心展开“道问学”,讲究学以致用、行重于知的基本精神。其后果是我们常常只能以思想研究者的身份自居(学者?),重蹈前人所批判的“逐外丧本”、“口耳之学”的覆辙。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的。

有鉴于此,本文希望此文能实现一转向,即实现从对“思想”的研究转为对人的研究,转向对前人所关注的问题的研究,从辨析概念范畴到分析问题的研究。当然,本文作为学术性很强的学位论文,只能从知识论的角度去解读和研究古人,也不可能完全抛弃对朱子思想做知识化的分析。但是,本文也有意在强调用朱子本人的话来谈朱子,宁可引文稍长也要体现朱子的完整思路,决不断章取义,同时还尽可能把朱子说这些话的背景说清楚。这样做虽然可能流于繁琐,但决不会失真,不会出现以我解朱的情况。其次,本文在解读朱子的思想时也有意避免将其完全知识化、概念化,“玄虚化”,同时尽量指点出其某一观点与其具体为学工夫的关联性,突出强调朱子之学的现实批判精神。因此,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针对朱子学的微型批判史。

总之,希望本文的价值并不只是在于对历史的一种陈述,而在于能引起人更多的思考。是为引言。

二、线索与脉络

本文围绕朱子对“曾点气象”的讨论而展开,同时也试图对朱子的“曾点气象论”做出简要的概括。“曾点气象”问题为何兴起?人们对此问题的讨论,背后又蕴含着什么问题?我们只有在儒学发展的整体背景下来探索该问题,才会得到比较明确的答案。显然,宋儒对此问题的关心,正是以心性论为代表的理学兴起的一个缩影。在当时,儒学的中心问题是为重建社会秩序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而朱子对“曾点气象”的讨论,其中心也正在于此:从淳而又淳的儒学立场来诠释之,在对它的诠释上寄托儒学之所应然的诸多理想。

由于“曾点气象”本身的复杂性,朱子的这一努力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此困难集中地反映在朱子数十年间讨论“曾点气象”的曲折历程上。朱子一开始未必对于其塑造“曾点气象论”所能遇到的阻力有足够的预见,而在如何弥合前人在论“曾点气象”的分歧上,也缺乏清晰的认识。这又直接导致了其后来在讨论该问题上的重重矛盾,深入挖掘朱子在此讨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应对之方,就成了本文的重点所在。

朱子对“曾点气象”的讨论,也是其整个思想发展历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朱子的“曾点气象论”只是所然的话,那么其早年的思想发展历程,就构成了他形成上述思想的所以然者。因此,在我们详尽考察朱子论“曾点气象”之前,有必要对朱子思想的发展历程做出概括性的说明。事实上,正是由于朱子在中和之悟后思想已经基本定型,因此他对“曾点气象”的讨论在总体上也具有一致性:都是其一贯为学宗旨的反映。也可以说,朱子论“曾点气象”的过程,只是一个由说不出到说清楚的过程,而其所展示的思想内涵,一开始就隐含在《论语集注》的初稿中。

朱子讨论“曾点气象”的中心,就在于对“曾点气象论”的塑造。而“曾点气象论”,本又凝聚着他对儒学理想之境的设想。朱子对“曾点气象”的讨论,包涵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曾点气象”做合乎儒学正面价值的诠释,二是对时人过分渲染“曾点气象”所可能导致的诸多流弊的批判,三是把对“曾点气象”的讨论导向对为学之方和为学之序的辨析。这三个方面渗透在朱子讨论“曾点气象”的整个过程中,也体现着朱子学的基本精神。

朱子论“曾点气象”的过程,既体现为其对儒学“有”的方面的强调,也体现为其重在划分儒释道疆界的巨大努力,体现为他对虚实之辨的强调。上述特征也是朱子学的整体特色。当然,朱子在强调有的前提下,也没有对“无”的方面采取一概禁绝的态度。他曾长期对“洒落”欣赏有加,直到晚年还沉湎于注释《周易参同契》之中,这些都反映出了朱子思想的多侧面性。

朱子与弟子友人围绕该问题的讨论,又体现为一个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过程:不独朱子的弟子朋友在朱子的影响下有所收益,而朱子也在这些讨论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思想表达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完全可以说,若没有这一讨论过程,没有弟子友人对朱子论“曾点气象”的反复问难与指责,就不会有《论语集注》定稿中的“曾点气象论”,也就不会有朱子晚年对陈淳的谆谆教导。

朱子对“曾点气象”的讨论,彰显着中国哲学的特色所在,具有浓厚的精英色彩。它是超时代的,对于今天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同类推荐
  • 荣耀之重:暨其他演讲

    荣耀之重:暨其他演讲

    该书收录C.S.路易斯1939至1956年间的9篇著名演讲稿。这些演讲稿之论题,与现代中国思想密切相关。如,《荣耀之重》谈德性伦理的古今之别:今人以为最高德性乃“无私”,古人以为最高德性乃仁爱;《战时求学》一文谈的则是,保家卫国与大学求学两不相妨;《我为何不是和平主义者》谈和平主义之纰缪;《高下转换》一文则针对现代哲学之主流:还原主义(reductionism),等等。
  •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描写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真实事件:一位普通病人凯瑟琳因焦躁来到魏斯医生处治疗,却在被催眠后惊现86次生命轮回!这一事实不仅改变了病人,也让心理催眠师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后,信奉科学的医生甘冒职业风险,记录此书,透露生命的不朽与真义。奇迹仍在上演,上万读者参悟生命真谛,改变命运的连锁反应仍在传递中……
  • 荀子的人定胜天

    荀子的人定胜天

    《荀子学院:荀子的人定胜天》主要以荀子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并在荀子对天人的思考范畴上,对做人、做事、处世、言谈、交际、识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又浅显易懂的探讨。希望在重读这些先哲智慧的同时,给我们的人生以新的启发荀子,名况,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 王阳明心学课:修炼强大的自己

    王阳明心学课:修炼强大的自己

    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生活,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独。其实幸福只是一个过程,但很多人却把幸福当成了结果。人一旦把幸福当成结果,就如唐僧取经一样,内心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得到幸福真经。所以,要获得幸福,需从修心开始,王阳明的心学便是教我们如何修炼内心的,我们也可以把王阳明的心学看作是一堂恢复我们丧失已久的良知的修行课。他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
  •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人物评传

    本书第一次把《论语》里的所有历史人物从书中剥离出来,结合《左传》、《国语》、《尚书》、《史记》等史书以及《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诸子书中的有关记载,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人物(而不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人物)进行系统研究,每个人物有“传”有“评”。
热门推荐
  • 神秘的世界(探索宇宙奥秘系列丛书)

    神秘的世界(探索宇宙奥秘系列丛书)

    上帝接的电话,飞行梦游,与灵魂对话,死亡之后追人奇石古堡疑案,杀手之谜,“神医”之谜,古怪的精灵,奇特的梦游,离魂病,一百多年前的救命信,海上悬案,生发长须的僧尸,从“地狱”来的人,水平方向喷射的火山,飞鸟不栖之地,能使普通水稻变香稻的神奇水田……所有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和你想知道的一切有关世界上的谜题,《神秘的世界(探索宇宙奥秘系列丛书)》将为你解开答案。
  • 有范儿

    有范儿

    这本《有范儿》延续王小柔所特有的“平民式幽默”,继续甩闲话,让你觉得够味儿、过瘾。逗你乐,让你备感轻松愉悦。本书的六个部分,分别为“作妖”,这里记录了几个没能耐大折腾只在自己小天地“混”的特能闹妖蛾子的女性,如临产前后的阿绿在产房的奇特遭遇,再如一次高档用餐时,一品女人的惺惺作态;“砸挂”部分更是笑料百出;“挠挠”部分用作者身边的日常小事儿记叙着日子、段子、妖蛾子;“屁孩”的部分则是作者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一方面好奇,另一方面因为亲眼目睹生命的成长而感觉幸运的心理过程,此部分也是王小柔文字中不多见的母性情怀的体现。
  • 明伦汇编官常典大理寺部

    明伦汇编官常典大理寺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成功人生必知的68个管理技巧(教你成功丛书)

    成功人生必知的68个管理技巧(教你成功丛书)

    追求卓越,渴望成功,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不懈追求,更是21世纪人们的热门话题。如何捕获成功?通向成功之路的起点在哪里?本书告诉你!本书将向你传授如何才能走向成功之路?其内容浅显易懂,突出实践指导性。你不妨对照这些因素,看看自己是否具备这些成功的资本?在当今社会,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创造幸福、美好的人生。相信,你一定会从中受益,熟悉成大事的规律,掌握成大事的策略,从而取得无往不利的大事业!
  • 神罚者

    神罚者

    五千年前大陆到底发生了什么?神、魔是怎样的存在?神魔大战究竟是为了什么?一切的一切都存在着太多的疑问,翼·烈焰一个命运而生的人,将用自己的力量去找寻答案,揭开一个又一个的迷团。
  • 我老婆是重生大BOSS

    我老婆是重生大BOSS

    吴穷意外身亡,醒来却发现自己穿越到了武侠游戏《武林》之中,成了一个即将冻死的小乞丐。游戏中第四个资料片的最终BOSS,未来祸乱天下的魔门门主,要做他的红颜知己。游戏中第五个资料片的最终BOSS,还未成长起来的正道魁首,想要为他披上嫁衣。看着眼前相爱相杀的两个绝世女子,吴穷一脸绝望地看向身边女扮男装的腹黑少女。少女折扇遮脸,语笑嫣然。她是游戏最后一个资料片的终极大BOSS,未来一统天下的绝世女帝......PS: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穿越者与几个重生大BOSS之间一边相爱相杀,一边四处搞事的轻松有趣的故事,大概......PS:新书《姐姐有妖气》推荐给大家,还是同样有趣的故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翡翠镯

    翡翠镯

    在做了二十三年记者编辑后,我忽然很想写小说,我把它看成是我人生的又一次重新设计和规划。匍匐拘泥于纪实报道太久,文学的情结想象的欲望一直未曾忘却———今年春天来到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个曾经的梦想,开始了我的第一篇小说创作。都市生活有许多眼花缭乱的东西,节奏变化之快让我们疲惫,老朋友们疏于联络,最亲近的人难以敞开心扉,每个人都变得更加自我。《翡翠镯》的创作也是缘于寂寞和孤单。这两年我一直在网上写日志,网络的好处在于你打开一扇窗口就打开了无数扇窗口,同时它也使孤寂的人更加孤寂。
  • 落日零度

    落日零度

    在那些青葱岁月的日子里,总有一幕夕阳来相随。那个不一样的青春,14岁的学渣中二少女夏北,在家人和朋友面前总是那样的阳光快乐活的没心没肺,但,没有人知道她真实的一面……(她的时间或许所剩无几了……)
  • 温故(之五)

    温故(之五)

    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这投影,既非上帝的恩赐,也不是什么神做的手脚,而是源自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那个重要特征——记忆。历史的投影有过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渺然足迹,所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时间之流,不舍昼夜,不仅把已经发生的,而且终将把正在发生的以及行将发生的一切,都裹挟而去,统统融入历史的投影。最早意识到这投影价值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历史既是人类活动的归宿,更是面向未来的智慧之源。谈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英国作家奥威尔的表述则更加直截了当,他说: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
  • 吉宽的马车

    吉宽的马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所有乡村男人都进城当民工的时候,吉宽依然留在乡下优哉游哉地赶着马车,成为歇马山庄公认的懒汉。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这个农村懒汉的爱情故事,并以这个懒汉的视角揭示了一群民工的心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