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600000008

第8章 那些在月影里舞蹈的精魂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唐人李白和宋人苏轼,一个被人称为“诗仙”,一个被人称为“坡仙”。既然都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所以,他们都是月的精魂,在每一个喧嚣落尽的夜晚,涤去浮尘,守护着我们心灵深处最后一片宁静和自由。但盈虚者如彼,万川之间又各有风情,那么,李白的月亮和苏轼的月亮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这里有两首关于月的诗篇,一是李白的《月下独酌》,一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透过那婆娑的斑斓光影,我们能看到两个不同的境界,两种不同的精神历程。

把酒问月,是一个徒劳的追问,但自《春江花月夜》后,就一直缠绕着诗人们,李白和苏轼也不能例外。一个没有答案的追问,实际上只是在暗示着没有起始的月是一个永恒的存在。而一个自明的永恒一再被追问,只能说明诗人内心的不甘和惆怅。“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面对着这片宁静而深邃的月色,每一个发问者都会感受到“永恒沉默”所带来的震撼。月就是圣洁而深沉的彼岸世界,那里有人类对永恒的憧憬。这种无望的憧憬萌发了诗人追问的冲动。

但一个彼岸世界,是如何与现实人生建立联系的呢?李白《把酒问月》诗云:“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月和人类有着遥远的距离,在古人眼里,那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到达的彼岸世界;但月却对人间有着密切的关注,那是一种怜悯和同情的关注,它因为爱莫能助而远远离开,甚至顾影自怜。对于人类来说,月亮是一个孤独的主体。但李白竟然能够坦然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表明月与李白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它暗示了李白并非“凡人”。在世俗的世界里,李白感到了一种异类的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种无端而起的孤独,是一种生存意义上的孤独,它表达了对现实人生的领悟和抵触。因此,李白不生活在现实世界,他不是一个凡人,他是另外一个独立而孤傲的主体,骄傲并满怀同情地俯视着芸芸众生。因此,月和人类的疏离关系不能困住李白。月和李白的关系,就是人和影子的关系。月就是李白,他们因共享孤独而成为一体,并从世俗社会中超拔出来,在幽冷空寂的云的深处高蹈。在苏轼的词中,“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也迷蒙着一种浓郁的怅惘,也暗示了月和人类世界那遥不可及的距离,月亮是一个超越此在人生的世界,比起那轮唐朝的月亮来说,它甚至更加冷寂。但苏轼也不是凡人,他在盈和虚之间的左右逢源,他对阴晴圆缺和悲欢离合的坦然和顺从,表明苏轼可以凭着自己通透人生的智慧,超越无常的人生,从而能“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月亮对于苏轼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那凛冽于凡人的月亮,是飘然可及的“天上宫阙”和“琼楼玉宇”。换句话说,月亮对于苏轼是一个场所,而不是一个自在的主体,那是一个理想和超脱的世界,是一个敞开的世界。对于有着无数烦恼和悲凉结局的人生来说,只要你能放弃对此在的执著,那轮明月就是一个遮风避雨的栖息地。

月亮之于李白,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避难所。李白对月亮的向往,是一种主动的意志追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是一个人唱出的热闹的戏。错综杂沓的光影,既营造出一种迎来送往的幻象,也真实地指示着那旋转舞动着的不过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灵魂。一个人醒着,却刻意为自己演绎着幻觉,那是宁可沉醉,

不愿醒来。在这热闹的孤独中,李白要坚持不懈地演出,没有观众,没有谢幕。这种坚持本身说明,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冷冷的月色就是李白孤芳自赏的光辉。“永结无情游”是一个悖论,“无情”就是拒绝关怀,就是对孤独的坚持,这句诗的意思首先就是对孤独的无条件的认同。正是“无情”,把李白送上邈远的夜空。

对于苏轼而言,月亮既然是一个栖息之所,那么,久居琼楼玉宇就不得不承担着退避的歉疚,所以他能感到“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温润的儒家情怀,把苏轼的根深深扎在现实的土壤中,即使遭到挫折,即使通达人生祸福无常,也不能完全从心灵深处抹去对现实的留恋和希望。苏轼一辈子都在入世和弃世之间辗转反复。他在黄州时曾作《临江仙》云:“长恨此身非我有,有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的坎坷经历和他对人生的洞彻,都使人相信这可能是真的,但第二天,“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急命往揖,则子瞻鼻憨如雷,犹未兴也。”(叶梦得《避署录话》卷二)苏轼不能改变人生的无常,又不能从无常的人生中解脱出来,那么,月亮只能是在自己走投无路时的一个临时避难所,而一旦立足于这清冷的光辉中,那无限的孤寂使他心中又充满了凛凛的寒意。

孤芳自赏是一种内在激情的燃烧,孤独的承受中有一种特别坚韧的人格力量。“皎若飞镜临丹阕,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把酒问月》)就在那无人知晓的云间海上,孤独的花为自己绽放出晶莹的光芒。李白正是凭着坚强的人格,鄙视现实,升华精神,超脱自我。孤芳自赏又是一种冷漠,因为不再期望任何人的理解,更不愿意将自己和世俗的世界混同为一,所以在冷漠中保持一个距离,在无限的空虚中漂泊游荡。杜甫《赠李白》很恰当地描述了李白这种精神面貌:“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容他人窥视,就不得不冷漠,在冷漠中展现了一种韧性,让孤独成为一根支柱,守卫着自己的世界。李白的冷漠和拒斥,使我们凡俗之人感到了难堪,这就是“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理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月,不是游伴;对月的认同,不是为了解脱自己的孤寂。没有相互的安慰,只有加倍的同一,月之孤独、明丽,倍增我的孤独、明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李白《峨眉山月歌》)当李白一往深情地追踪着那轮明月的时候,他迷恋的正是月的高洁、孤独、冷漠,或许还有一种深沉的忧郁。他是月,只能在云间海上出没,他不得不孤独。苏轼因为现实的孤独而不能认同现实,要乘风归去,踏上月宫。但“起舞弄清影”需要有超人的毅力和人格力量,我们知道那是可能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且,我们又如何能以一种孤独来消除另一种孤独呢?所以遥远的月不过是苏轼悲凉的后院,而不是永恒的家园。对于苏轼来说,应该有现世的解脱之道。当苏轼用月亮的阴晴圆缺比拟人间的悲欢离合时,他首先说明人之存在的不完满是一种无可改变的事实,更为要紧的是,苏轼还希望确证这种不完满具有天然合理性。而后一点,对苏轼的生存态度至关重要。悲欢离合既然是生命中注定要承担的一种本质,那么,忍受也就成为一种美德,而悲欢离合中的思念简直就是幸福,为什么要逃避呢?当苏轼悟出这个道理时,他就有了现实生存的理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所表现的就是一种纠缠和留恋,是一种道德体验。苏轼的月亮离现实人生是如此的贴近,甚至可以说,它只不过是人生世界的一个投影,你可以从中看到孤独,也可以看到希望。所以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你有承担的勇气,就能从孤寂的现实中获得道义的安慰,获得人生的安宁和幸福。

李白的对月和苏轼的对月,皆由自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花间”这一非世俗的场所,就表明了李白对不在世的自觉,表明了李白对人世自觉的离弃。所以李白的孤独是对彼岸生命的自觉承担,它不可能在人间找到解决之道。苏轼自然也能理解这种绝世才子的孤独,他的把酒问天也包含着对人类生命的超然反省。但苏轼更关注的是人生境遇中的“悲欢离合”,关注的此在生命的“不应有恨”,所以他的把酒问月是不离现实的在世之问,他的孤独需要在人间寻找现世的解决之道:那就是在确认孤独的合理性过程中实现“自欺”,并在“自欺”中展现道义的力量。都是孤独,都是对月,却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形态。叶嘉莹女士将这两位分别称为“仙而人者”和“人而仙者”,她说李白的仙表现了“绝世天才入世的悲哀”,而苏轼则是“凭藉着几分飘忽的‘仙’气而得到解脱”(《说杜甫赠李白诗一首》)。也许有人觉得苏轼更亲近,也许有人觉得李白更自由,但不论是李白还是苏轼,不论是抗拒还是执著,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那些飘逸游荡的月的精魂,不但体现了对此在生命的爱惜和一往深情,也赋予人类生命本身更为深厚悠远的意蕴。

同类推荐
  • 文学的意义

    文学的意义

    国民教育通识读本,汲取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借助22位中外学者与作家的深邃目光,透析文学经典!马尔克斯、帕慕克、米兰·昆德拉等大家原典呈现,王安忆、曹文轩、格非等专家深度解读!《文学的意义》是《国民教育通识读本》系列的文学卷,由知名教育学者、一线杰出教师扈永进精心选编,介绍并解读了22篇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名家名作。
  • 此生遇你已很美:有一种深情叫友情

    此生遇你已很美:有一种深情叫友情

    讲述古代文人友情的书。讲的是友谊,更是恩义。这些在文坛上出类拔萃的文人们,在精神上常常离不开彼此。他们有了距离会互相惦念,一方遭逢战祸,另一方会辗转不寐。他们是李白与孟浩然,王维与裴秀才,韩语和孟郊,他们之间不是爱情,是友谊,却胜过人间万千可赴汤蹈火的情爱。作者倾蓝紫仍以其擅长的风格散文写就,文辞华美,取材详实,是一部内容丰富,颇具可读性的一部佳作。
  • 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

    本书是一本公认的开启了世界环境运动的奠基之作,出版后,迅速成为美国和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畅销书之一,被翻译为二十多种文字。书中以寓言故事开头,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并从陆地到海洋、天空,多个角度展现和分析了化学农药的危害。这部作品不仅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而且文字优美细腻,充溢着敬畏自然与生命的人文情怀。 作者带病写完本书,两年后告别人世。
  •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经典力作,分为散文、书信和诗歌三部分。“散文篇”精选了《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信篇”精选了与陆小曼所写的信件,记录两人不为人熟知的情史。
  • 找不着北

    找不着北

    《找不着北》一书辑录了作者关东捷近几年的数十篇博客文章,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作者对近几年来一些社会状况的表述及思考,以较为个性化的眼光,记载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感悟。文章篇幅都较为短小,笔调轻松,每每有触动人心的闪光之处。作者关东捷通过较为个性化的眼光对当代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提出了较具有个人特色的领悟和思考,从而能够引发读者对当代社会的进一步思考,有其独到之处。
热门推荐
  • 逆天逃妃斗邪皇

    逆天逃妃斗邪皇

    不是在逃跑的路上,就是在策划着怎么逃跑。混成这样,她还真是穿越界的耻辱啊……喂!东炽阳,谁要做你的妃子啊!什么?封妃大典?开什么玩笑,我可只是把那当成了一场生日宴会而已【抠鼻】……
  • 营销人员不可不知的营销故事

    营销人员不可不知的营销故事

    很多有关市场营销的书籍比较侧重于理论,对于一般的营销人员而言,会使其感到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枯燥和复杂。本书独辟蹊径,以营销故事为主,来诠释营销理论,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力求给广大的营销人员或准备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提供一本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都很强的书。
  • 青春和你不期而遇

    青春和你不期而遇

    身为资深网文迷的李子清,总想着来一段霸总甜甜爱,黑卡无限刷的倾城之恋,但网文跟现实压根不搭边。在看到班级名单时,李子清暗道:孽缘,多年兄弟竟成同班同学,对方还手握众多“黑料”,为了形象,李子清决定先下手为强。杨晨本以为那位在游戏里疯狂飙车又常摔死,喊打喊杀却又常伪装伏地魔的女生是个长得很强壮长相偏于男性化的糙妹子,没想到本人却像个柔不禁风的文艺女青年
  • Off on a Comet

    Off on a Come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校园重生之王牌归来

    校园重生之王牌归来

    她是彼岸花的团长,是黑客界中的佼佼者,可是没有知道她得样子。她为救弟弟死在一场陷阱,意外重生到了一个高中生的身上。他…
  • 那龙家族

    那龙家族

    那氏大小姐,一个农村小姑娘,因为无意中救了第七的少爷,一年后在国际创立了那龙家族,为了守护自己所有所在乎的一切,用雷霆手段征服一切,同时也在最后一战中.......
  • 文笔要诀

    文笔要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崛起日

    崛起日

    入行九年我见过形形色色的人,而从去年开始我却离开了,最后那件事给我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 沙苑人家

    沙苑人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陕西关中东部沙苑地区农妇刘东霞在生活困苦的压力和重男轻女思想的驱使下,将自己病重的年幼女儿春草丢弃在黄沙窝窝里。春草被执行任务回来的派出所民警宋大成捡拾回家并抚养长大。小说围绕刘东霞长达三十五年的丢亲、思亲、寻亲、见亲的故事,塑造了十多位个性鲜明、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演绎了农村家庭三代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非亲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矛盾和感情纠葛。小说浓缩了中国陕西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刻画了陕西农民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赞扬了人性之美和人性之善,揭示了人们只有选择大爱和包容,才能获得美满和幸福。
  • 回归,

    回归,

    是起点,还是终点;是殊途同归,还是劳燕分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