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800000006

第6章 百家争鸣(2)

"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荀子强调,"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即"人道之极",同时也是至高无上、永恒存在的最高原则。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强调人定胜天。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荀子不少名言流传后世,诸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均为劝人向学的警句。

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荀子的地位颇高,但自宋代以后,理学家往往抬高孟子而贬抑荀子,将他从儒家道统中剔除。但荀子的思想学说影响颇为深广,如张衡、王充、柳宗元、王夫之、戴震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

孔子、孟子和荀子不仅奠定了儒学的根基,他们的思想也全面渗透到中国人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领域,同时还影响了中国周边一些地区的文化生态,尤其是孔子和孟子,堪称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三、墨家和法家

墨家和法家也都是战国时代的显学,墨家为墨子(约前479-前381)所开创,故名"墨家";法家崇尚以法治国,故名"法家"。

墨子与墨家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相传他早年受过儒家教育,后抛弃儒学,另创墨家学派,反对儒家的繁文缛节。墨子的弟子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墨家有着严格的纪律,他们结成团体,过着极其艰苦的苦修生活。墨子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平民和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思想主要保存在记录墨子言论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反对诸侯国之间的攻伐抢夺,对强凌弱、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这类社会现象十分痛恨,认为这些是"天下之大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的不平等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但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

墨子精通兵法器械,曾经多次带人协助弱国守城。据说,楚惠王年间,被木匠奉为祖师爷的鲁班帮楚国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知道后,从齐国起程,日夜不停,奔走千里,废了三双鞋子,面见楚王阻止其攻宋。楚王不听,墨子让鲁班为攻,自己为守,演示战争。鲁班攻了九次,都为墨子击退。楚王欲杀墨子以绝后患,墨子坦然说道:"你杀了我也没有用,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带着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楚王无奈地说道:"吾请无攻宋矣",只好放弃攻宋的打算。

墨子在政治上主张"尚贤",认为君主应该举用贤才,而不问其身份等级。他抨击"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度,斥责这种制度是产生暴政的根源之一。他赞同的用人之道是"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反映了平民要求参与政治的意愿。

诸子之中,墨家最具有劳动人民的特色。墨子重视劳动,认为人要靠劳动才能生活,不出力劳动就不能生存,"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就是这个意思。不劳而获,是不仁不义的行为。墨子还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贵族的铺张浪费。他指责贵族"暴夺民衣食之财"用来奢侈享乐。

墨家不但注重言传,还注重身教,生活十分俭朴。墨家的人全部葛衣短衫,力行劳作。墨子自己也吃粗粮,住茅屋,还鼓励弟子们以吃苦为乐。正因为如此,墨子才深知民间疾苦,才对儒家提倡的繁琐礼制表示抗议。

墨家由于贴近平民,在墨子晚年和身后,墨家渐渐成了战国时很有影响的学说,与儒家学说分庭抗礼。不过,在秦朝以后,墨家不再为世所重。

韩非与法家法家在战国时期扮演着改革者的角色,是先秦诸子最为重视法律的学派。战国早期的法家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人,都是各国变法运动的倡导者。后期的代表人物有韩非(约前280-前233)、李斯等人。这里主要讨论韩非的法家思想。

韩非,也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贵族。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后来任秦朝丞相的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据说韩非言辞拙讷,不善交际,与人辩论,常常语塞脸红。不过,韩非文采出众,下笔成章,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处于劣势,韩非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国家的落后局面,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说难》等名篇。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为使韩非为秦所用,秦王特派大军攻打韩国,逼韩王交出韩非。韩王对其本不重用,在重兵压境之下,同意韩非到秦国效力。韩非来到秦国,很受重用。但韩非不善言辞交际,又受李斯所忌。李斯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说他是韩国宗室,并非真心为秦效力。韩非被投入监狱,在狱中自杀。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国得到了实施。韩非的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总结了战国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治"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认为人性本恶,人生来是自私自利的,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是建立在利害矛盾之上的,统治必须建立在暴力和刑法的基础之上。人的心理无不"畏诛而利庆赏",君主的职责就在于利用"刑"、"德",使民众畏威而臣服。他提倡严刑峻法,轻罪重判,认为这样可以使"小过不生,大罪不至"。

法家崇尚专制,战国早期法家有的重视"法"(即法律、法令),有的重视"术"(权术,即君王控制驾驭臣民的手段),有的重视"势"(权势,即君临臣民的客观条件),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君权的主张。韩非认为这些都只强调了一个方面,要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法、术、势缺一不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韩非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要严格控制地方。

法家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的有力推动者,坚信变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韩非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变法来增强自身实力,应对变幻莫测的时局。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韩非反对贵族特权,认为应按功劳与才能的大小授予官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不公。韩非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

韩非的思想为后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即使是在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以后,法家思想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德治"与"法治"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两大传统,影响异常深远。

四、士阶层的兴起

在春秋战国时期激剧的社会变动之中,中国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士,逐步兴起。他们胸怀治国用兵之策,游走于天下诸侯之间,或为吏,或为将,或为师,成为这一战火与思想交织时代的风云人物,也开启了中国两千余年来士之传统。

在周制中,士是贵族中的最低阶层,排在诸侯、卿大夫之后。士不仅是一种爵位,有一定的"食田",还可以担任官职。经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育的士,是各诸侯国重要的人才来源。

在春秋以前,士作为一个等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士之子恒为士"。但到战国以后,世卿世禄制及宗法制度受到破坏,士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新兴阶层。这时士的来源除了贵族之外,更主要的是由社会底层凭借个人的才能而进入到士的行列。这时的士主要成为一种与个人才能和品性有关的称谓,其地位高低不太受出身的限制。

在当时许多著述中,常常把士作为一个介于大夫与庶人之间的特定等级来看待。《荀子·王制》中说:"农农,士士,工工,商商。"《孟子·离娄下》中说:"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说明士已经带有一些职业分类的意味了。

不过,战国时期士的成分非常庞杂。《墨子·杂守》中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士的行迹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诸子百家,绝大多数都属于士阶层。

战国时期,也是士阶层的政治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的时代。"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各诸侯国纷纷以礼贤下士的姿态寻求能够治国平天下的良相良将,魏、秦、楚等国的变法无不从重"士"开始。齐国设稷下学宫,招揽了上千的文人学士在这里讲学论道,一时人才济济。

七雄之中,地处北部的燕国国力较弱,曾被齐国攻破。燕昭王为雪前耻,四处访求贤士来辅佐自己。谋臣郭隗给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古时有国君派人持千金访购千里马,三年未成。又派侍臣去,结果这位侍臣花五百金带回一副千里马的骨架。国君大怒,侍臣回答说:"如果天下人都知道您为千里马之骨都不惜重金,还愁没有好马来吗?"果然不出一年,就得到三匹千里马。郭隗劝谏燕昭王,如礼聘贤士由他郭隗始,那比他更有才的人就会不远千里而至。昭王从其言,筑黄金台,尊其为师,优礼相待。燕王求贤之名一出,乐毅、剧辛等名将纷纷由他国前来。后来乐毅率军攻破齐军七十余城,差点将齐国灭亡。

战国中晚期,养士已经成为国家争夺人才的手段,国君、权臣以养士为时尚。养士最为著名的"战国四君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四人都是王室贵族。据史书记载,"四君子"门下的食客都超过三千人,既有贤臣良将,也有鸡鸣狗盗之徒。秦昭襄王称赞孟尝君善于结交各种人才,说:"孟君门下,如通物之市,无物不有。"平原君门下也人才济济,"文武备具",他曾自夸:一旦有事,"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信陵君"仁而下士",使得周围数千里的游士"争往归之","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秦相吕不韦、燕国太子丹,门下也都收养有上千门客,规模远远大于春秋时期。

诸侯竞相养士、尊士,造成人才大量集中,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战国策·秦策三》中载:"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使得秦王颇为忧虑,可见人才归附的威力。士则"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或对朝廷的大政方针提出建议;或备选出任官职;或临危受命,出使他国,显扬君威,不辱使命。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本为赵国权臣缪贤的门客,受命携带赵国珍宝和氏璧与秦国交涉,秦国佯称愿以十五城来交换,但实际上没有诚意,千方百计想无偿占有和氏璧。当时赵国势弱,蔺相如既要保全和氏璧又不能激怒秦国,处境非常危险。在秦廷之上,蔺相如不畏刀斧,巧施妙计,最终挫败秦国的阴谋。蔺相如由于完璧归赵有功,受到赵王的重用,拜为赵国的上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完璧归赵"的典故。蔺相如充分展示了士智勇双全的形象,堪称当时士阶层的典范。

士之所以成为士不是因其经济地位,而是由于其才学与品行,当时社会上形成了尊士之风。《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文,指孟尝君---引者注)等。"孟子也曾公开批评梁惠王:"不仁哉,梁惠王也。"史载魏文侯的太子击在都城遇到田子方,于是停车拜礼,田子方并不礼让。太子击问他是贫贱者"骄人",还是富贵者"骄人"时,田子方说:"亦贫贱者骄人耳。"意思是说,富贵者如过于高傲,可能会失去富贵;贫贱者如言行不合,则另谋高就。这一方面可以看出田子方本人具有士之傲气,另一方面也说明士是以自身才能来追求显达,有一定的选择自由。战国时期不缺乏明君忠臣的例子,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也是很普遍的现象。

儒家对士的精神特质论述颇多。孔子说:"士志于道",又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是有很远大的志向、很重大的使命的。他批评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哉",一个人如果总是想着自己的衣食住行,没有远大的理想,不可以称为士。孟子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如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又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即使再穷困,也不可以放弃道义上的追求。可见,他们多将士视为知识与道义的结合体。这种独立、自由意识的觉醒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重要条件。

"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这准确反映了此时士阶层的兴起及其重要的社会地位。战国以后,士阶层逐步演变为知识阶层与官吏阶层的混合体,成为中国古代王朝体制的支柱。但在思想层面,此后两千余年士的标准虽有变化,但其志于道、心忧天下的特性始终未变。士之所以为士,也正因其存在精神上的超越性。

同类推荐
  • 大明铁骨

    大明铁骨

    “我大明终其一朝315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铁骨铮铮,唯我大明;甲申天变,神州陆沉;大好河山,遍染腥膻;汉家儿郎,誓不为奴!永历十三年,郑成功北伐,这本是一场毫无快乐的痛——最优秀的将领阵亡了,再次北伐的本钱输光了。这一年,朱明忠意外的来到大明,成为郑成功麾下一小卒……建了两个读者群欢迎加入大明铁骨:150536833大明铁骨VIP读者群:150536544新书《这个大明太凶猛》已经发布!还请大家继续支持无语,支持这个与众不同的明末故事……
  • 新疆游记(西北史地丛书·第二辑)

    新疆游记(西北史地丛书·第二辑)

    《新疆游记》讲述了1916年,谢彬前往新疆考察,历时15月,就考察所得,写成《新疆游记》,凡30余万言,是介绍西北边疆知识的专著。孙中山亲笔为序,称赞他为“有识之士”,是一个“不立志做大官,而立志做大事”的“大丈夫”,并说读了此书,“其兴起吾国前途之希望,实无穷也。”
  • 大唐公子羽

    大唐公子羽

    我们只是在一个镜像空间中按照以前的生活轨迹而生活着。当你找到真正的自己的时候你才能算作是真正的活着。双鱼玉佩,域外文明产物,驱使着人域文明
  • 温故(十五)

    温故(十五)

    本书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它以记述一个小人物生死与档案的文字,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
  • 米柜皇帝

    米柜皇帝

    皇权与党争,人性与利益,帝王与人。太子禩在选择保持本心的党争之下,屈死在米柜中,随着埋葬在尘土之中的理想与抱负,会再见天日吗?
热门推荐
  • 重生玩转娱乐圈

    重生玩转娱乐圈

    青缘,来自高级文明的卡地亚特星球排名前十的女强者,异能突破一百级的时候肉身破碎,在智脑哈利的帮助下闯过虫洞来到了低级文明海澜星球。意外得到一份完整的玉诀后发现娱乐圈得到的信仰之力可以加快修炼,便一头扎进娱乐圈。何启,娱乐圈的顶级总裁,豪门世家的继承人,由于好奇让他一步步走近青缘。萧晟睿,前世被同父异母的弟弟害死,重生回来是要报仇。萧宝宝,前世因为车祸来不及感受这个世界,今生被萧晟睿所救。后来成为青缘的至交好友。这四个人将书写怎样的故事?温馨、幸福、快乐——
  • 末班青春与寻路之年

    末班青春与寻路之年

    徐泽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得知,自己所在的三班男女比例恰好是一比二。于是短暂的开学期间,喧嚣、骚动、手忙脚乱,男生们挖空心思,寻找接近女生的机会,并在暗地里相互较劲,以博取班里漂亮女孩的青睐。校内是弥漫爱情与友情的温床,却也时刻暗涌危机。校外是充满现实与诱惑的江湖,但也偶尔涌现温情。徐泽不停地在温床与江湖之间试探、游走、挣扎,并试图抓住青春的尾巴,寻得人生的平衡。青春到了终点站,徐泽和他的朋友们,谁也没有想过他们的结局,这样地难以预料……
  • 女王的弄臣

    女王的弄臣

    杀人如麻的“血腥玛丽”也曾是满心慈悲的女王,一代明君伊利莎白反而拥有冷硬心肠,激烈宫斗如何扭曲了历史的真相?《女王的弄臣》以一名具有先知能力的犹太少女为主角,用她的眼睛见证了都铎家族的王位更替,见证了不同宗教信仰在英国的激烈冲突,也见证了玛丽一世及伊利莎白一世这对同父异母姐妹反目成仇的心路历程。
  • 绝色医妃逆天下

    绝色医妃逆天下

    三年前,她为他负尽天下,大婚之夜,却得到他与贴身丫鬟的锥心背叛。“宫九歌,我想要的,不过是你背后的冰宫罢了。”武功被废,容颜被毁,此时她方知曾经种种不过是他精心布下的棋局罢了。“赫连沁华,我若不死,它日必将让天下人尽负于你。”抬头看着那个曾让她负尽天下的男子,宫九歌冷冷一笑,转身毫不犹豫的跳入万狼之谷。三年后,狼谷逃生的她变身鬼医残九,潋滟芳华,震惊天下。再度重逢,他求而不得,便设计陷害,让她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乱世妖女“歌儿,既然他们对你不仁,我便陪你一起负尽天下,可好?”当天下人都辱她、嫌她、弃她,唯他愿倾尽所有,只为给她一世安稳。乱世沉浮,强强相对,谁才是她命中真正的劫?
  • 重生之执子之手

    重生之执子之手

    商户之家里,有这样一对小儿女,两小无猜一起长大,大房收养的儿子负责赚钱养家,二房的小女儿负责貌美如花,二人终于顺理成章在一起,温馨过日子,谈谈家长里短,顺便把家业发扬光大的故事。
  • 重生做个小菜鸟

    重生做个小菜鸟

    大道无情,万年来的宿命。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故而修炼,当逆天而行。修的大自在,飘飘乎遗世独立!且看林小白如何逆了这天,逍遥世外。
  • 天价交易,冷血财阀缠上身

    天价交易,冷血财阀缠上身

    一夜险情,池月阴错阳差睡了一个男人。好吧,犯错的是她,逃跑的是他?当自己被猪拱了!第二天,男人成了池月的上司,冷酷多金,雷厉风行,公事公办。装傻,谁不会呢!“池月是我的人。”某天,男人当众宣布。池月狡黠一笑,笑着辩解,“我是乔总五年前不要的女人。”乔墨阳邪魅一笑,将池月逼到墙角,俯下身,“老婆,昨、晚我们说好低调,你这分明是要全世界知道,五年前是你强、上我的事。”
  • 食神在都市

    食神在都市

    新书《懿天下之相爱相杀》已经发布,欢迎光大书友朋友前来捧场 (火爆美食小说,能否勾起你的胃口,如今火爆来袭,欢迎品读,欢迎加入读者交流群932492590!)一个破鸡蛋灌饼,竟然卖出天价?这简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过,顾义利用的就是物以稀为贵的原理,充分的调动了人们对这一份鸡蛋灌饼的渴望程度。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一份鸡蛋灌饼之后,顾义是不会再做出来同一道美食了!靠着对各种珍馐食材、炊具、燃料、火候的强大掌控能力,顾义用与众不同的烹饪手段,最终一步步创建了属于他的饮食娱乐帝国,踏上巅峰之路。
  • 雪堂行拾遗录

    雪堂行拾遗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在这迷路

    我在这迷路

    跟随你的步伐,我已迷路,可否指引我再次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