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800000005

第5章 百家争鸣(1)

春秋战国是政治变革和军事争霸的时代,也是思想文化的多元竞争时代。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各诸侯国国君为在激烈的吞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以礼贤下士相标榜,竞相招揽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适时选择相应学说来作为富国强兵之道。

新兴的阶层---"士"则纷纷开门立派,著书立说,互相辩难,奔走于诸侯之间,游思于天人之际,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的参与争鸣的各个学派,一般总称之为"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还有农家、纵横家、杂家、兵家等。

一、老子、庄子和道家

道家在春秋时期为老子所开创,在战国时期由庄子发扬光大。这一学派以"道"为万物之宗,为天地之始,"道"是其学术思想的核心,故而称为"道家"。

老子老子(约前600-约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史上有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因而其生年应较孔子稍早,为同一时代人。老子作过周王室的守藏史,守藏史是管理图书的官职,因而老子对于各种典章制度十分熟悉。老子晚年在陈国居住,后曾出关赴秦国讲学。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在战国初年由环渊整理而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曾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两种写本,与世传《道德经》编次稍有不同。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概念。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将"道"视为世界的本原,世间万物都是从"道"派生而出。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万物之宗。

老子还以"有"和"无"来解释"道"的形态,"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所说的"无"就是指"道"。可见,老子所言之"道"显然不是物质实体,而是处于虚无混沌状态的精神,这种精神充斥天地之间,决定了天地万物的生存变化。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有矛盾的对立的两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表面看来相互矛盾的两面实际上是相辅相依、互不分离的。同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立的两面总是在相互转化。老子的《道德经》中其实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在老子的哲学中,天地有"道",人间亦有"道",老子尊崇"天道"而贬抑"人道"。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不争、不言、不骄,没有控物之心,与自然宇宙一体,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故而"人道"应效法"天道"。

与"道"的思想相适应,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遵"道"而行,顺其自然,天下就会大治。这实际上是将他主张的"天道"的自然特征运用于人类社会,使施政者具备不自以为是、能够体谅民心的品格。"无为"主要是指清除独断的意志和专断的行为,并非什么事情都不做。

老子理想的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的世界,他在《道德经》中描绘了这一美好图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遍地狼烟的春秋战国社会却与老子的理想背道而驰,老子的理想其实反映了普通民众对安定生活的一种向往。

庄子老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为庄子(约前369-前286)所继承。庄子,名周,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对老子所提出的"道"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道"是超感觉的,"无为无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道"既生万物,也"自本自根",意思是说道既是万物本源,也是自身的本源。那么,怎样才能得"道"呢?庄子主张人通过修养可以得"道",可以悟"道",一旦得"道"就与之同体,我就是"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样,人生的苦恼、烦闷、祸福乃至生死均可解脱。可见,庄子所言的"道"与老子是有区别的,庄子给出了个人得道的途径,他所说的"道"具有更强的主观性。

在《庄子·逍遥游》中,他畅想自己如高飞的大鹏鸟一样,能够脱离现实生活中的苦痛,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在认识论上也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色彩。他认为对立事物的双方没有什么绝对界限,贵贱、大小、是非、美丑都不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认识者观察事物的主观体会决定的。

《庄子·齐物论》中记载一个故事说: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回到现实中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超越利害、仁义之辨,则无往而不快乐。这则故事写得空灵缥缈,充分体现了道家那种师法自然、物我两忘的心理状态,故常为后世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一般合称为"老庄"。在竞争激烈的战国时代,老庄的思想过于消极,也没有用武之地,但是其学说中尊重天道和自然的思想却对后世影响很大。东汉末年,道教创立以后,仍尊老子为创始人,奉《道德经》为圣典。不过,道教是宗教派别,是以老子的"道"为最高信仰、以长生不老为终极追求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道教思想融汇了先秦时期的祖先崇拜、鬼神信仰、道家哲学和神仙方术等多种元素,与道家学说有很大不同。

老子的思想在西方也得到广泛传播,《老子》一书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今天,人类中心主义已经给自身造成了太多的伤害,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或许可以为人类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一些启示。

二、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

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西汉至晚清,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被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中国人的重要思想传统,影响深远。这里所说的儒学,是指儒家学派的思想,在春秋末期由孔子所创立,在战国时期由孟子、荀子等加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显学之一,尚未取得独尊的地位。

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至鲁国,成为鲁国人。孔子幼年丧父,曾任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看管牛羊的"乘田"。中年以后,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掌管刑狱、纠察事务。从57岁起,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68岁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教育。孔子的言论,由其弟子整理成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礼"和"仁"。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他所说的"礼",是周礼。孔子很早就专门研习周礼,并以知古礼而知名。孔子非孔子像常维护周朝礼制及由此确定的君臣之序,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对于诸侯、大夫及权臣的僭越、专权非常反感。

鲁国的权臣季氏曾经"八佾舞于庭",孔子知道了,认为是大夫僭用了天子的舞乐,是严重的越礼行为,他深恶痛绝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如季氏打算在鲁国推行按田亩征税的政策,这在中国历史上叫"初税亩",被认为是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开始,孔子认为这违背了"周公之典",表示强烈反对。并暗中示意他的弟子冉有加以阻挠,但季氏不顾孔子的反对,在公元前484年开始"履亩而税"。孔子得知后,非常气愤,斥责帮助季氏的冉有"非吾徒也"。面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局势,孔子认为单纯依靠政治手段是不行的,在"政"、"刑"之外,还须借助于"德"和"礼"。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行政和刑罚的手段虽然可以防止人民犯罪,但其认识并没有提高;如果用道德和礼教引导人民,人民就会自觉认识到对错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也是提升内心认识和个人修养的方法。"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字从人从二,从字面上讲是指人与人之间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孔子把"仁"从人性与人际关系的立意上引申到了兼善天下这一层次,强调要把内在的精神修养扩展出来,为他人、为天下作贡献。

孔子的弟子樊迟向他请教"仁"的含义,孔子答以"爱人",就是说对别人要爱。他解释说,仁者,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须推己及人,互相尊重。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张也向孔子请教"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他所说的"五者"是指"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性。可见,在人性的层面上,仁是很高的道德标准。

孔子还将"仁"推广到治世之策上来,主张统治者要爱民,"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都是说主政者要爱护民众,广施德政。在与学生子张的一次讨论中,孔子进一步将仁政的具体方针概括为"尊五美、屏四恶",意思也是要推行仁政,教化民众。因此,"仁"应该是孔子最基本的治国主张。

孔子对自己的仁学抱有极坚强的信念,矢志不渝。他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还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追求"仁",即使献出生命也毫不犹豫。

在孔子的思想中,"礼"与"仁"是密不可分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没有"仁",礼乐只是虚有其表。"文之以礼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仁以礼成,如果能够恢复礼制,整个天下就能够归心了。

孔子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开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孔子一生讲学授徒,据记载"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他主张学习要"多闻阙疑",要多听多看,敢于怀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对不懂装懂;孔子教导学生要虚心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教学需要,他以毕生精力整理了《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等文献。因《乐经》失传,故称其余五部书为"五经",这些都是儒家的基本经典。

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儒家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他认识到"民"在社会上的重要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提倡"王道"政治,认为"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国君只有行仁政、施王道,才能使天下归心。

孟子如孔子一样,也曾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实践的机会。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德",即仁、义、礼、智,"仁"是四德之首。孟子提出,个人必须靠修养,才能培养出浩然之气,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统治者如能"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体会老百姓的痛苦,就能以德服天下。

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又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著名思想家。尝游学于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约公元前264年,荀子西游入秦,以为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又曾赴赵国,被拜为上卿。继受春申君之邀赴楚国,复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著书终老其地。著述收入《荀子》一书。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均为其入室弟子。《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同类推荐
  •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下)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下)

    史学名著即突出地反映某一史学思潮、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者。史著可以再现昔日人类活动的“体相”,且能显示出历史演进之因果关系,为民众生活提供借鉴。本书对于现今人们了解历史、阅读历史典籍、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 血咆

    血咆

    武警队长离奇失踪,却意外穿越东汉末年,作为一个从小就是孤儿的他,在这里得到了久违的亲情,在各位兄弟的帮助下,他一步一步的从一个小人物做起,以捍卫大汉为起点,成为朝廷一方大员,然后割据一方,自成一霸;为早日结束这战乱的天下,他以雷霆手段清扫道路上的阻碍,最终俯瞰天下。
  • 送君去

    送君去

    一个少年,一觉醒来,就要面对那无情的沙场。为了活下去,少年平生第一次杀了人 为了能有尊严的活下去,少年舍弃了尊严,一步一步,朝那吃人的权力走去。
  • 围观历史之政变

    围观历史之政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政变之举,不绝如缕。先秦汉唐,俯拾皆是;宋元明清,代代皆有;魏晋南北朝,“禅让”相替;五代十国,兵变迭兴……为了皇位,上演了多少互相残杀的惨剧。在权力的漩涡里,一切,从来就没有常理。本书以风趣的语言将自夏商至明清各朝的大小政变娓娓道来,引领读者回到那些阴谋与颠覆的年代,静静围观嗜血皇冠导演的一场场血腥的权力演变,让读者在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政变之中,看清权力、利益与生命的关系,于风趣、有味之中体悟更加真实的人生。
  • 沈岩船政文化讲稿精选

    沈岩船政文化讲稿精选

    船政是非常之举,是三千年大变革的历史产物。1866年,清廷在福州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在中国近代海军史、工业史、教育史、思想文化史上都留下深深的印迹。船政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典范,是社会转型的先行先试者,其历史地位是不可磨灭或替代的。沈葆桢是首任船政大臣,认真研究这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与事迹,是很有意义的。本书选取船政研究专家沈岩关于船政系列讲座和沈葆桢专题的部分讲稿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热门推荐
  • 酋长的恋人

    酋长的恋人

    嘴里的沙子让塔拉咳嗽起来,她发现自己乘坐的飞机在前往阿曼的途中紧急降落在了一片沙漠里。一群牧民闯进了飞机,却不是来救助乘客的,他们抢走了乘客的珠宝手饰,还绑架了年轻的姑娘,其中就有塔拉的妹妹。这群牧民刚离开,英俊的酋长索菲安带着他的手下出现了,解救了机上的乘客们。塔拉对索菲安十分感激,然而两人很快因为性格的冲突而矛盾不断。索菲安习惯了我行我素,除了家人和发号施令的对象,他谁都不理。塔拉不停地对他唠叨自己被劫走的妹妹,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使他厌烦极了。塔拉发现索菲安是个冷漠孤僻的人,试图找出造成这种性格的原因所在,而她也喜欢上了隐藏在冷硬外表下的那个索菲安。
  • 或许是我吧

    或许是我吧

    因为懒,因为单纯,因为不懂,因为感性,因为敏感,因为我不聪明,所以你不要骗我。因为勤,因为复杂,因为明白,因为理性,因为无谓,因为我很聪明,所以你不要骗我。因为这些都是我,所以一个个故事,或许,都是我吧。
  • Dark Eden
  • 夏目友人帐之夏斑续文

    夏目友人帐之夏斑续文

    根据《夏目友人帐》动漫和《夏目友人帐》网络上的结局,因为不太喜欢网络上的结局,觉得太虐了。个人脑补的一个结局。(注:这是一本由《夏目友人帐》而衍生出来的小说。)
  •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学会了选择,你才能拥有美满的人生。仅仅学会了选择还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懂得放弃。懂得放弃是一种智慧。其实有时候,你会发现,放弃也许让你离目标更近。选择什么放弃什么,也需要一种勇气;放弃不是失败,而是寻找成功的最佳契机。当你真正学会了选择,懂得了放弃的美,或许你就得到了寻回自我、重获自由的又一次生机。选择是人生成功路上的指南针,放弃是智者对生活的选择。
  • 遥遥一瞥只为等你

    遥遥一瞥只为等你

    从来都是以美女学霸形象出现的夏沫遥,今天也会倒霉,而且不是一般般的倒霉。玩个游戏而已,输输赢赢都正常。可是,怎么回事,衰神附身了,怎么输得如此彻底啊!输也就算了,还要接受惩罚啊!惩罚也就算了,怎么是表白啊!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跑去和别人表白,这时,舍友奕琳刚从电脑那回过神来,眼睛闪着一抹精光,不怀好意地说:“惩罚还有一个选择。”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 拯救你的睡眠

    拯救你的睡眠

    本书从生理、心理、运动、饮食等方面人手,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特点,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改善睡眠的方式方法。
  • 峡江地区汉晋墓葬文化因素分析

    峡江地区汉晋墓葬文化因素分析

    《峡江地区汉晋墓葬文化因素分析》是索德浩在硕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前后历经数载,反复补充了不少资料,是今天研究长江流域汉晋以来墓葬考古和相关历史背景的一部颇具参考价值的著作。
  • 把时光揭开

    把时光揭开

    这是作家罗伟章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这本随笔集堪称“智者的思考”。作者在一篇篇优美又不失深度的散文中,与大自然的花草对话,与动物交流,与世界知名作家、画家、音乐家探讨生活的智慧,还不乏对被社会忽略的底层人群、偏僻县城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到的冲击的关注。这些文字集结起来,成为这本非常有营养的散文集。作者沉静又充满爱意的文字能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又能从这种不经意的享受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 江湖三女侠

    江湖三女侠

    本书主要讲述了清朝初年以吕四娘、冯瑛、冯琳组成的江湖三女侠的传奇经历。康熙末年,隐居十载的河南武师冯广潮在为孪生孙女冯瑛、冯琳周岁之时,突遭清廷“血滴子”的袭杀。冯广潮之徒弟唐晓澜携师嫂及冯瑛逃亡途中,得关东四侠相助,终逃上氓山,为武林奇人独臂神尼的徒弟吕四娘所救,冯瑛则落入双魔手中。杨之女杨柳青与唐晓澜朝夕相处,暗生情愫,杨仲英也有意将其许配与唐晓澜。但因其娇纵任性不为唐所喜,唐心底钦慕的仍是风姿爽朗、温言笑语的吕四娘,遂留书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