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900000003

第3章 《道德经》意释致用(2)

古之善为士者处世微妙,能够于无形中贯通一切其待人接物不可测度难以表达。因其不可测度难以表达,只好勉强做些形容。“豫若冬涉川”——小心翼翼如走在冰冻的河上,生怕滑倒或掉进冰窟窿;“犹若畏四邻”——不敢轻动好像害怕得罪四邻;“俨若客”——谨慎认真如寄居之客;“涣若水将释”——宽缓松释如冰凌融化;“敦若朴”——保持淳朴如原始木材;“混若浊”——混迹于万物之中形态驳杂混浊;“旷若谷”——虚怀空阔若山中空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谁能使动荡的世界平静下来,慢慢变清明?谁能使世界安定平稳地发展,破败的能够恢复,新的能够慢慢发展?“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保住此道者不愿盈满。唯不盈满,才能不断除旧更新。

致 用

作为高层次的领导,最终是要实现自己的合理想法。合理想法虽然是自己个人的,却不可一味张扬合理想法的个人性,而要善于将个人想法转化为无形,融于纷繁多样甚至自己所不喜欢的人们的欲求中。“深”就是无独立之形;“微妙玄通”就是潜于众人众事之中而贯通之。众人众事丰富多彩,矛盾错综,我的合理想法必须既能与之融合,又不被其同化;既成就众人之欲求,又不迁就而丧失自我;既能凭借众人众事实现我的合理想法,又不能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所以,处众人众事须小心、谨慎、朴实、宽容、亲和、伸缩性强,最终使众人众事统一于我,同化于我,与我为一体,实现我的合理想法。还必须强调,无论何时也不以自己的合理想法为最好,应随时弃旧取新。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

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

意 释

内心达到最虚廓的程度,就能实实在在地保持静观。对杂然并起的万物,我就能看出它们的归宿。纷繁多变的众物最终要奠基于各自的本根。就奠基于各自的本根而言,可以说它们是静止的。奠基于固定的本根的静止就是它们命定的归宿。命定的归宿是恒常的,知此便是聪明。不知此,老想在命定的归宿之外妄有他为定遭凶险。知道了恒常的命定归宿,就知道了内心所应包容;知道了内心所应包容,做事就能出自公心;做事能出自公心,考虑问题就全面;考虑问题全面就能顺自然;能顺自然就能事事符合道;事事符合道就能长久存在,终生立于不败之地。

致 用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命”为何?就是人生不可逾越之根本。老子所说的归宿—— “根”、“静”、“命”就是人生之根本。每个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如何把握这个根本呢?第一,它必须贯穿于你的事业的始终,其表现形式可以与时变动,但实质性内容长久不变;第二,它与你的个性相结合,在你身上的存在具有独特性;第三,你的成功均由它而起,你的失败均由偏离它而起;第四,对这个根本的追求非一蹴而就,须有一个不断总结、反省、提炼和概括的漫长过程;第五,这个根本是在实践中摸索到的,切不可用算卦、看相等迷信的方式获得。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由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意 释

领导者中最高层次者是让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而不知他的具体形态,他在无形中做成事;其次是日夜操劳,仁民爱物,广施恩惠,受到百姓的亲近和交口赞誉;再其次是为人苛刻,凶恶,百姓生畏,暗中侮谩他。统治者信用不足,才使民众不信任他。

最上等的统治者治国悠闲、不多费口舌。其功业的完成是百姓做的。百姓没有受到统治者具体的指教和领导,是一种无形要素激活了他们的自觉性,使他们感觉生存方式本然如此。

致 用

老子这里把统治者分成几个层次。最上等者是道家;其次者类似儒家;再其次者类似法家。领导者想成为最上等者必须深刻领悟自己的职责。荀子说:“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荀子·王霸》)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这些都是要说明高明的领导者无须抓具体的繁杂之事,只抓“要”即可。抓“要”抓到百姓不知有君的程度。领导者不必布置别人做什么,而是启发其做什么。应使之感觉是我自己要这样做的。领导者不替别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启发他自己想出方法。领导者于无形中营造良性的软环境,使下面的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可遏止。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人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 释

“大道”就是人们按其秉性,干自然应干之事。统治者让臣民偏离秉性,干超出自然之事,就破坏了“道”。破坏了“道”,民众生活出现混乱,所以倡导人与人之间以仁义相处。偏离“道”后出现混乱,为解决混乱问题而使用智慧,但这种智慧只是为应付混乱而出,不是为回归“道”,不能如实地反映“道”,故称其“大伪”。亲族内自然和睦的情感遭到破坏,只好用“孝慈”来补救。国家的良性循环局面被破坏,只好鼓励人们做 “忠臣”。老子的意思是 “人义”(即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如果不是建立在“大道”的基础上,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局面更加混乱。

致 用

为摆脱贫穷,乱砍滥伐;乱砍滥伐,反而更加贫穷。在工作遇到困境时,不是不能用“仁义”、“智慧”“孝慈”、“忠臣”。但如果不能正确运用,就像为摆脱贫穷而乱砍滥伐一样,越用越坏。如何正确运用?比如服食鸦片是为了止痛,但患者一定要记住,止痛而已。有人却在止痛的同时,享受起鸦片刺激带来的感官愉悦即使疼痛已经消失,也不愿放弃这种感官享受,最后成为自己戕害自己的瘾君子。领导者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有时需要使用“仁义”、“智慧”、“孝慈”、“忠臣”使用时可能会得到上级领导和下面群众的赞誉,并随之得到一些利益。于是有的领导者往往陶醉于此,陷溺于此,拘执于此。忘记了“仁义”、“智慧”、“孝慈”、“忠臣”是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而使用,不是用来沽名钓誉的。结果使 “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变成了个人沽名钓誉、祸害民众的手段。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民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意 释

绝弃偏离“道”只突出少数人的“圣”、“智”,民众获利百倍;绝弃偏离“道”被少数人用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的“仁”、“义”,民众才能回复到真正的 “孝慈”;绝弃偏离民众正常生活的“巧”、“利”,不生产那些刺激人们产生暴富心理的物品,人们就不会形成不劳或少劳也能发财的思维方式,去犯偷抢之罪。以上三者制成条文不足以解决问题,所以还得寻求可靠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道”。“道”是原色原质,可守之不放。减少外于此的思虑和欲求,断绝外于此的学问,就不会产生忧虑。

致 用

领导无论做什么都不能偏离为民众福祉而工作的宗旨。对偏离于此的睿智、仁义、精巧一概不提倡,不讲求。有些人,为求个人私利,偏离宗旨,投上级所好拼命作秀,人为制造所谓的 “圣”、“智”、“仁”、“义”“巧”、“利”,给民众带来极大的烦扰。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是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没有私欲,不耗费精力学习蝇营狗苟之术,就没有忧虑。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忙兮其未央!

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

我魄未兆,

若婴儿未孩。

乘乘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纯纯。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淡若海,漂无所止。

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意 释

此章描绘了行“道”的心灵状态。断绝追求私利的学问,就不再产生忧虑,心态变得平和。无论别人对你敬 (“唯”)还是对你不恭 (“阿”),在你眼里实质上都没有什么区别。别人认为你美或者丑并不固定,所以在你眼里相去不远。但有一点无论如何要记住,众人所畏惧的,你不可不畏惧。小心无大过。

我跟众人的心态不一样。我心中是道,故广阔而无穷。众人热热闹闹地享受生活,如享大餐,如高台览春,我独淡漠,不显踪迹;我处混沌中,如婴儿初生还不能逗乐;我四处漫游,若无所归。众人皆盈,我独亏,我好像有一颗愚人之心啊!

世人皆明白,我独昏沉;世人皆精明,我独糊涂我心淡漠如在大海中随处漂浮,不追求固定的停留之处。世人皆有所追求,我独愚顽浅陋。唯我与众不同我注重的是万物之根本。

致 用

领导者须有这样的目光:第一,冷静地看待别人对你的赞扬。赞扬意味着对你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你做不到,接踵而来的就是咒骂。从这个意义上讲,夸你的同时也附带着骂你的可能性。同样,你得到了好处,反会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给你带来更大的麻烦故遇到好事不能太得意,不要忽略了相距不远的坏事总之,别人对你好与坏,认为你美与丑,都不要动心第二,强化自我把握能力,不能沉浸于某一成功不能自拔,也不能悲伤或怨恨某一失利而不能排解。第三,为了行“道”,随时取常人之所不取,舍常人所不舍。不计较世俗的愚智亏盈之见,不在乎别人议论自己昏沉糊涂。

§§§第二十一章

孔得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以此。

意 释

“得”,德也。有大德者其形态是顺着“道”而行“道”这个东西恍惚不定,但无论多么恍惚不定都不能说它是虚空,其中确实有我们平常见到的“象”、“物”“精”,而且真真切切、信信实实。“道”虽恍惚不定求之无得,但自古及今其名称消失不了。人们由它看到了万物之根。我怎么知道万物之根是什么样子,就是它那个恍惚不定的样子。

致 用

“道”的恍惚不定性就是不固定性。如何与“道”合一?不能将“道”作为固定形态物来追求。“道”随物形变,随时随地激活每一物又不拘执于每一物,每一物都是“道”为实现自身而借用的资源。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意 释

委曲才能求全,低就才能挺直,虚缺才能纳入,旧的才有必要更新,少才有机会得到,太多造成负担很重,反而为出路困惑。

所以圣人抱着“道”为天下做表率。不自我表现反而更明了地表现出来;不一个劲地表白自己,大家反而对他看得更清楚。不自我夸耀,人们就知道他的功劳不自我拔高,其地位自然很高。

总之,只有抱着不争的态度,天下才没人与你争古代委曲才能求全的说法岂是空话!委曲者真的达到了全。

致 用

从“道”的角度看,有前途的事物都具有柔顺、缺憾的特征。一旦完满、强悍,就不再有出路了。对于进步的有生命力的势力来说,为了整体、长远、根本的胜利,有时需要退让,退让是有信心的表现。当然,退让只是在非原则问题上,是策略上灵活性的表现。在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纠纷时,委曲退让常常带来对立各方的双赢。但是,委曲退让也不能不看层次。没落的反动势力委曲而求不了全,不去争也躲不开他人前来与之争其退让换来的顶多是迟到几天灭亡。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况于人?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

信不足,有不信。

意 释

本章旨在说明什么是真正的“自然”。真正的“自然”很少能被直接说出。急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急雨下不了一整天。急风急雨从何而来?天地。人只是天地中一物,天地尚不能长久,何况人呢!那种天地之自然只是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具体的自然,非是“道”的自然,故其不能长久。“道”本身的“自然”才能够长久“道”的自然就是从事于什么事情就按照那个事情自身的固有规律去做,使对方与我和乐相处。比如:从事于道层次的工作,道能为我所得;从事于德层次的工作德能为我所得;从事于淘汰性的工作 (“失”),就与淘汰性工作的规律相一致,按它的路径行走。你对对方不够真,对方对你也不会真。

致 用

只有正确地理解老子哲学中“自然”的真实含义,才能真正地因顺“自然”。真正的“自然”不是具体事物本身,而是对每一事物本性的顺应。顺应事物本性,才能对万物有亲和力。顺应事物本性,并不妨碍人类的自我实现。人类可以用顺应同化的方式,在不破坏事物本性的前提下因势而利导之,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

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有恶之,故有道不处。

意 释

踮起脚来想一下站得很高,反而立不住;跨大步想一下走得很远,反而走不远;自己想突出表现自己,反而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自己肯定自己的优点,反而不能使自己的优点昭示于人;自己夸耀自己有功,反而不被认为有功;自我感觉特别好的人,不会有长进。与“道”合一的人一般说是这样的:人们所拘执的那些具体的优点、长处、功劳,都具有局限性,事业成功之后就像剩饭疣瘤。普通人尚且厌恶之,行“道”者更不会保留它。

致 用

行“道”者不能偏离客观规律对自己的工作强行加速,强行提高水平;不能因某些事做得出色而总是拘执不放,忘记了下一步的发展;更不能人为显露、张扬夸耀自己,自我感觉过分地好;不可躺在已做成的功业上睡大觉。那些成功之事只是实现“道”的工具、阶梯用过后即成应该丢弃的垃圾,行“道”者不该拘执不放。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 释

有那么一个由万物混成的东西,生于天地未分之前。它寂静淡漠,独立不变,循环运行不息,可以成为天地之根。我不知如何命称它,勉强用“道”称呼之勉强用“大”来形容之。太大的“道”与渺小的具体事物相脱节,离开具体事物而去;一去就很远;但无论怎么远,“道”也不能单独地起作用。必须返回到具体事物中,资借于具体事物。

所以,“道”、“天”、“地”都大,“王”也大。宇宙这四大就是四个基本要素,王是其中之一。

但是,这四个基本要素不是并列的。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人”、“地”、“天”、“道”。每一级都取法于上一级。但是,“道”之高并非是压 “天”、“地”、“人”一头,而是它以自然为运行法则。所谓“道法自然”是说从事于人者同于人,从事于地者同于地,从事于天者同于天,从事于任何事物都顺应这一事物的本性。

致 用

想与“道”合一应做到:第一,保持独立性,既可以容纳任何具体事物,又不拘执于任何具体事物。这就达到了既有物又无物的境界;第二,不断弃旧取新,前进不止;第三,善于激活每一物,成为万物之根;第四,用顺应同化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事物,不能破坏每一事物的本性。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同类推荐
  • 不要赢

    不要赢

    在一切开始之前,我有一个故事要讲。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Apple的创始人,如今正风靡全球的ipod、iphone缔造者,在2009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十年美国最佳CEO”的史蒂夫·乔布斯。
  •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

    “主体性”是哲学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体性”观念在中国当代哲学的进程中产生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对于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居功至伟。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在哲学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究竟是什么?对我们今天重新阐释“主体性”思想有什么价值?本书正是试图围绕上述问题,在当代哲学的历史语境中对“主体性”观念进行专门研究和当代阐释。
  • 孟子旁通

    孟子旁通

    全书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讲在前面”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以人物和重大事件为纲,作为切入点予以介绍;第二、三部分则是以《孟子》梁惠王篇为核心,详解文字,对文字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进行贯通式专题性地分析与讲解,使得全书内容不拘泥于《孟子》原文,使读者获得大量通识性的知识,体现了南先生独特的历史观与哲学观。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试验科学致丧失其性命,如南北极及海底探险之类。又如新发明之学理,有与旧传之说不相容者,往往遭社会之迫害,如哥白尼之惨祸。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可于科学中养成之。纵观中外几千年的学术史,在学问中,真正杂而精的人极少。这种人往往出在学艺昌明繁荣的时期,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以及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中的几个大哲学家。
热门推荐
  • 末日余年

    末日余年

    中国版行尸走肉;病毒来临,秩序崩坏,人性沦丧;一个普通上班族如何一步步适应末日;又是如何在末日中挣扎求生出一条血路;本书风格暗黑血腥,讲述只有普通人和丧尸的世界。温情与冷酷并存,生与死交织,绘出一副天朝特色的末日画册。QQ群:557333358
  • 余生陪你仰望天空

    余生陪你仰望天空

    一场梦,一段人生。当在梦境与现实徘徊时的迷茫。那个在梦中抛下她的人终究还是在原地等她了。
  • 看不懂的温州资本

    看不懂的温州资本

    本书与时俱进,探讨了民间资本拓展的路径和其所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作者用全景展现的笔法,让人们看蓟温州模式与资本市场接轨后的潮涨潮落,揭。示了炒房团等资本事件背后的真相,描绘了掌握巨大资本的“煤老板”众生群像,展现了他们沉浮游走于政策边缘的惊心动魄以及弱势草根突破成长瓶颈过程的波澜壮阔。同时,指出基于当前宏观政策下的企业和个人的出路。并大胆预测了未来财富的流向大趋势,告诉读者如何学会在危机中寻找转机过去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成为关于温州投资历史的碎片。碎片是零散的,将这些碎片捡起来,镶嵌在民营经济崛起的图景上。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资本狂欢的时代。
  • 三色堇骑士之歌(小小姐月舞流光系列)

    三色堇骑士之歌(小小姐月舞流光系列)

    提起女生季雪,同学们的反应总是“哦,你说的是‘忍者神龟’呀”或是“就是那个‘杀虫剂’呀”,她的外号听起来很欢乐,命格却颇为倒霉:五岁那年至亲俱亡。被亲戚推来搡去多年,最后只好与姥姥相依为命,生活把她压得喘不过气来。当她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走进群魔乱舞的网游世界后,这一切似乎开始发生变化,“钱”的问题解决了,可更麻烦的事情接踵而来——被世界频道通缉。几乎所有玩家都在追杀她,好不容易进了傲雪帝国,却差点被大伙儿排挤到“自杀”:挑起“世界大战”,导致整个世界洗牌重来……在她艰难生存的同时,鬼使神差地发现身边的朋友似乎都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 佛说梵网经

    佛说梵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钱的艺术:洛克菲勒的理财之道

    金钱的艺术:洛克菲勒的理财之道

    《金钱的艺术:洛克菲勒的理财之道》是一部完整展现洛克菲勒丰富人生经历和商战阅历的作品,将其身上所发生的逸事结合他的人生理念,生动揭示出令洛克菲勒受益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解密其成功之道。所有的财富神话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洛克菲勒家族也是这样。洛克菲勒的巨额财富来源于他谨慎地利用每一枚硬币,一分钱也要用在恰当的地方,这也许是洛克菲勒构建起如此庞大的财富大厦的秘诀。而我们能看见这个智者留下的手记无疑是一种幸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 九极紫帝

    九极紫帝

    何为王?王者,威震一切。王者之路,踏尸山血海,霸道绝伦!何为皇?皇者,统御一切。皇者之路,御亿万生灵,君临天下!何为帝?帝者,凌驾一切。帝者之路,掌万千世界,至高无上!千年布局,只为成帝之路;生死一线,只为成就至尊!今九为极数、紫为至尊,少年手握长枪,以手中之枪,开辟一条帝王之路!群:320079124(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清风开新书了,书名十方剑魂,欢迎大家来看
  • 逼上龙榻:野妃难驯

    逼上龙榻:野妃难驯

    本文正式改名——《逼上龙榻——野妃难驯》她是地下组织的一段神话。暗杀?小事。绑架?多麻烦,绑架不就为了某种目的么她会以最直接的办法得到最想要的目的。一朝穿越,女儿身的她却被当做儿郎养育十六年。她狂她傲,征战沙场,独特的谋略,精美的战术,让她成为络晨大陆的焦点。她是世人传说的恶魔,她也是世人传说的战神。皇上喜欢“他”,断袖?敌军膜拜“他”,卖国?属下敬佩“他”,效忠?当世人知道原来他是她时,她站在威麟山上俯视众人“是女人,那又如何?女人也照样能够夺你天下。”君王城上竖胜旗,高台之上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人是男儿!再回首,天下早已改朝换代。【精彩小片段】“朕看上你了,朕就要你来侍寝。”“皇上,臣是男人。”“朕不妨试试男人是何滋味。”“那皇上和臣谁爆谁的菊花?”“爆菊花何意?你给朕演绎一翻。”“那臣就为难的爆一下皇上的菊花!”孰不知,皇上便被这一招给征服了!【精彩小片段】一场战役告捷后…“你若死了,我就将你那视如掌上明珠的‘草泥马’给清蒸了。”气到吐血的某男干瞪着眼,那匹马可是她亲手送的。深情对视,四目相忘,不管身在何处,不管将遇何敌某男手持利剑,摇摇晃晃的来到她的面前,单膝下跪“嫁给我,我愿意永远给你‘爆菊’!”身后万丈深渊,回响着某男的无耻宣誓。【精彩小片段】战场上狼烟四起,烽火拙荆,已经开始糜烂出尸体烧焦的味道。她手持长枪,立在战马之上,藐视着敌军,一副君临天下的气势,哪怕现在快要兵败。“今日,本将若杀出重围,他日,就会迎来你们的葬送之日!”三千将士齐阵喊杀,对战五万敌军,胜负已定,只看她如何扭转乾坤,创造神的传奇。乱世中,谁主沉浮,且看当代女强,如何在硝烟的朝代创造奇迹!
  • 无敌小皇叔

    无敌小皇叔

    小皇叔翻了翻一本佛经,突然觉得任督二脉已经打通,想来其中定然是夹着什么玄奇功法。再刺出了毁灭天地的一戟,但是神隐天赋发动,所以别人眼里成了轻飘飘的一刺,戟出,山河破碎。回到田里摘了颗番茄,大口大口吃着,体内突然多出一百年内力。前世模糊,午夜时停,白莲内乱,佛魔灯下黑,除夕夜紫禁巅,怪异灭世,识海异界,原型会,十万铁骑踏穿江湖....这是一个无敌小皇叔从武侠世界,走到玄幻世界,直到掌控超越永恒的故事。PS:尽量支持正版群:106347301 PS:自推新书:《无敌天子》
  • 联剑风云录

    联剑风云录

    本书继续讲述了于承珠、叶成林、铁镜心、霍天都、凌云凤步入成年之后用心感受着人生,各有各的选择、各有各的快乐、忧伤和愁怀,在悲喜间见证着那份生命中的“不得不”,从而活出更为多彩多姿的人生,“中年情怀浓如酒”,严格而言,在本书中,他们都尚未步进中年,然而解读他们各自的人生之路,却仿如品尝着一杯杯醇酒,让人平添几多感叹和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