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44300000004

第4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2003年4月17日,到“新闻调查”的第一天,晚上大概九点,我给制片人张洁打了一个电话:“我来报到。”

张洁说:“我们正在开关于非典的会。”

我说:“我想做。”

“那怎么做?”

“去现场。”

这个栏目的口号是“探寻事实真相”。

我们跟着一位流行病学调查员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穿了他们的防护服。病区不在楼里,是一排平房。玻璃门紧闭,没人来开。调查员走在我前面,手按在门上,用了下劲,很慢地推开,留了一个侧身进去的缝。后来主编草姐姐说,进门之前,我回头向同事招招手,笑了一下,她在编辑台上一遍遍放慢看过,但我自己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门推开的那一刻,我只记得眼前一黑。背阳的过道很长,像学校的教室长廊,那一凉,像是身子忽然浸在水里。过道里有很多扇窗子,全开着,没有消毒灯,闻不到过氧乙酸的味道,甚至闻不到来苏水的味儿——看上去开窗通风是唯一的消毒手段。

这时,我才发现直觉里的诡异之感来自何处——整个病区里只有三个病人,没有医生,没有护士,没有鞋底在水泥地上的摩擦声,没有仪器转动的声音,没有金属托盘在什么地方叮当作响,这个病区没有任何声音。

胸科医院当时没有清洁区和污染区。

“疫情公布由五天一次改为一天一次;取消五一长假;北京市确诊339例,疑似病例402人。”4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后,恐惧“嗡”一声像马蜂群一样散开,叮住了人群。

系统嘎嘎响了几声后迅疾启动,开始对疑似病人大规模隔离。海淀卫生院的女医生第一次穿隔离服,穿了一半又去拎一只桶,拎着那只桶她好像忘了要干什么,拿着空的小红桶在原地转来转去。我问她怎么了,她嘴里念叨着:“我小孩才一岁,我小孩才一岁。”

后来我发现,人在那样的状况下,通常不是哭或者抗拒。一个女生隔着桌子,茫然地把一张火车票递给我:“我今天下午回家的票……能给我退了么?”我不知怎么办,把票接过来,又放在桌上。

临走的时候,她们本能地想跟着出来。门缓缓带上,我看见她们的脸重重地往下扯着,眼看就要哭出来。那个有一岁小孩的医生又走了进去,安慰她们。我在门口等着她,她出来的时候大概知道我想问她什么,说:“我也是母亲。”

那时候我才能回答陈虻的问题——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到七二一医院的时候,我看到医生护士冲过来,飞奔着跑向卫生院的消毒车。一个四十多岁、戴金丝眼镜的男医生拍着车前盖,泪流满面:“政府去哪儿了呀?怎么没人管我们了呀?”

五一前,能走的人都走了,因为传说北京要封城。还有人说,晚上飞机要洒消毒液。北京像一个大锅,就要盖上了。人们开始抢购食物。

二十二号,突然通知有临时转运任务,开出两辆急救车。长安街上空空荡荡,交警也没有,司机周师傅开金杯面包车载着我们,跟在急救车后面开了个痛快。那年天热得晚,来得快,路上迎春花像是憋疯了,纯金的枝子胡乱抽打着往外长,衬着灰扑扑的荒街。老金杯在长安街上开到120码,窗开着,外头没人,风野蛮地拍在脸上。我原来以为这一辈子,就是每天想着怎么把一个问题问好,把衣服穿对,每天走过熟悉又局促的街道,就这么到死,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天。

到医院,车一停下,我看到两个医生推着一个蒙着白布的东西,颠簸着跑过来。

我吓了一跳。

他们把它往救护车上抬的时候,我才发现,是个轮椅,一个老太太坐在上面,从头到脚被白布罩着,白布拖在地上。她是感染者,但没有穿隔离服,没有口罩,从普通的客梯里推出来,身上的白布是病床上的床单,大概是临时被拽过来,算隔离手段。

病人一个接一个地出来,很多人自己举着吊瓶,我数了一下,二十九个人。这不可能,公布的没这么多。我又数了一遍,是,是二十九个。

运送病人的医生居然没一个人穿隔离服,眼罩、手套也都没有。只是蓝色的普通外科手术服,同色的薄薄一层的口罩。我拦住一个像是领导模样的人,慌忙中,他说了一句“天井出事了”。事后我才知道,他是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副院长王吉善,一周后也发病了。

晚上回到酒店,大家都不作声。编导天贺抽了一会儿他的大烟斗,说:“觉得么,像是《卡桑德拉大桥》里头的感觉,火车正往危险的地方开,车里的人耳边咣咣响——外面有人正把窗户钉死。”

台里给了我们五个免疫球蛋白针指标,这在当时极稀缺,是当保命的针来打的,但司机周师傅不是本台职工,没有指标,这五针被安排到当晚八点打,过后失效。

接下去,我要去人民医院,因为心里一直没放下那个叫“天井”的地方。4月22号,我在那里看到病人从头到尾盖着白布推出来。两天之后,我们的车又经过那里。这个有85年历史的三级甲等医院刚刚宣布整体隔离。

黄色的隔离线之后,有三个护士,坐在空空荡荡的台阶上。她们手里拿着蓝色护士帽,长长的头发刚洗过,在下午的太阳底下晒着。相互也不说话,就是坐着,偶尔用手梳一下耷在胸前的头发。

车在医院门口停了十分钟,小鹏远远地拿DV对着她们。

人类与非典最大也最艰苦的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这里。从4月5号开始,陆续有222人感染,包括93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门诊大楼北侧的急诊科是当时疫情最重的地方,天井就在这里。我不明白这家医院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感染,但我知道应该跟上次拍转运的那29个人有关系,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

到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什么是陈虻说的“欲望”。

采访中,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告诉我,当时这29个病人都是非典病人,世界卫生组织检查的时候,他们曾被装在救护车上在北京城里转。

九年后,再看2003年对他的采访,那时候我还不能明白这个人为什么说话语速那么慢,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现在我理解了,那是沉痛。

我用了很长时间说服他接受采访。我说:“你不用作什么判断和结论,只要描述你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就可以了。”

在电话里,他沉默了一下说:“回忆太痛苦了。”

“是,”我说,“但痛苦也是一种清洗,是对牺牲的人的告慰。”

朱继红带我走进急诊室门廊,他俯下身,打开链子锁,推开门,在右手墙上按一下,灯管怔一下,亮了。惨白的光,大概普通教室那么大的空间,蓝色的输液椅套上全是印的白字:4月17日,周四;4月17日,周四……

每个床上都是拱起的凌乱的被褥,有些从床上扯到地上,椅子翻倒在地,四脚朝天,那是逃命的撤退。

这就是我之前听说的天井。四周楼群间的一块空地,一个楼与楼之间的天井,加个盖,就成了个完全封闭的空间,成了输液室,发热的病人都集中到这里来输液。二十七张床几乎完全挨在一起,中间只有一只拳头的距离。白天也完全靠灯光,没有通风,没有窗,只有一个中央空调的排气口,这个排气口把病菌传到各处。

病历胡乱地堆在桌上,像小山一样,已经发黄发脆。我犹豫了一秒钟。朱继红几乎是凄然地一笑,说:“我来吧。”病例被翻开,上面写的都是“肺炎”。他指给我看墙上的黑板,上面写了22个人的名字,其中19个后面都用白粉笔写着:肺炎、肺炎、肺炎……

“实际上都是SARS。”他说。

病人不知道。

“那些不知情的因为别的病来打点滴的人呢?”

“没有办法,都在这儿沤着。”

如果我坐在演播室里,我会问他“你们怎么能这样不负责任”,但站在那里,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木然柔顺的绝望,让我的心脏像是被什么捏着,吸不上气来——他和他的同事也沤在里面。人民医院有93名医护人员感染非典,急诊科62人中24人感染,两位医生殉职。

我想起转运当天见他们的时候,他们只穿着普通的蓝色外科手术服。当我在胸科医院战战兢兢地穿着全套隔离服进病房,回到急救中心要消毒40分钟,身边的人紧张得橡胶手套里全湿了的时候,这些医生护士,在天井里守着二十几位病人,连最基本的隔离服都没有。我问他那几天是什么状态,他说:“我很多天没有照过镜子,后来发现,胡子全白了。”

牛小秀是急诊科护士,三十多岁。她坐在台阶上,泪水长流:“我每天去要,连口罩都要不来,只能用大锅蒸了再让大家用……我不知道这是我的错还是谁的错……”

朱继红带我去看留观室改成的SARS病房,我只看到几间普通的病房,迟疑地问他:“你们的清洁区、污染区呢?”他指了指地上:“只能在这儿画一根线。”我不能相信,问了一句:“那你们怎么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朱继红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这儿。”

我问:“你们靠什么防护?”

他面无表情,说:“我们靠精神防护。”

我原以为天井关闭之后他们就安全了,但是急诊科的门诊未获停诊批准,只能继续开着,病人还在陆续地来,没有条件接诊和隔离的医院还在继续开放,发烧门诊看了8363个病人,一直到4月22日我们来拍摄时,病人才开始转运到有隔离条件的医院。当时病人连输液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在空地上输。

他带着我去看,所有的椅子还在,输液瓶挂在树杈上,或者开车过来,挂在车的后视镜上,椅子不够了还有小板凳。一个卫生系统的官员在这里感染,回家又把妻子儿子感染了,想尽办法要住院,只能找到一个床位,夫妇俩让儿子住了进去。两口子发烧得浑身透湿,站不住,只能颤抖着坐在小板凳上输液。再后来连板凳都坐不住了。孩子痊愈的时候,父母已经去世。

一张张椅子依然摆在那里,原样,从四月到五月底,谁也没动过,蓝色的油漆在太阳底下已晒得褪色,快变成了绿的,面对大门口敞开放着,像一群哑口无言的人。

墙那边一街之隔,就是卫生部。

5月27日,急诊科的护士王晶去世。

丈夫给我念妻子的手机短信。

第一条是:“窗前的花儿开了,我会好起来的。”

他不能探视妻子,只能每天站在地坛医院门口,进不去,就在世界上离她最近的地方守着。

她写:“回去吧,你不能倒下,你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依靠。”

再下来,她开始知道自己不好了,在短信里交代着存折的密码。

最后一条,她要他系上红腰带:“本命年,你要平安。”

他一边恸哭一边念,我的眼泪也满脸地流。小鹏瞪我一眼,做记者哪能这样呢?可是我没办法。

他没有告诉孩子。女儿大宝才六岁,细软的短发,黑白分明的眼睛,她的卧室门上贴了张条子:“妈妈爱我,我爱妈妈。”

我问她为什么贴在门上,她不说话。我说:“你是想让妈妈一回来就看见,是吗?”她点点头。临走的时候,她坐在床上叠幸运星,说装满一整瓶子妈妈就回来了。我在暗淡的光线里站了一会儿,看着她叠,大圆口玻璃瓶里面已经装了三分之一。她叠得很慢,叠完一个不是扔进去,而是把手放进罐子里,把这一粒小心地搁在最上层。我看着,想找句话说,说不出来。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看我一眼,我心里“轰”一下:她已经知道妈妈去世了,她只是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自己的难过。

出来后,车开在二环上,满天乌黑的云压着城,暴雨马上就要下来。一车的人,谁也不说话。

这是2003年,春夏之交。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这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从头到脚盖着白布的病人从我身边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

我看到了一些东西,但只不过隐约地感到怪异,仅此而已,仅此而已。我觉得自己只是大系统里的一粒小螺丝,一切自会正常运转,我只是瞥到了一点点异样,但我没有接到指令,这不是我节目的任务,我觉得转过头很快就会忘记。

然后我就忘掉了。

我做的节目播出后,有同行说:“你们在制造恐慌。”当时我身边坐着时任《财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她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数月之后,我接到一封信,很短:“还记得七二一医院吗?”

我马马虎虎地往下看。

“从那以后,我一直在大街上寻找你的眼睛。”

非典结束了。

同类推荐
  • 钱德勒短篇侦探小说全集3:勒索者不开枪

    钱德勒短篇侦探小说全集3:勒索者不开枪

    雷蒙德·钱德勒擅于塑造冷峻、坚硬、黑暗的故事氛围。他的短篇小说步步惊险,孤独危险的灵魂遍布大都市各个角落,明星、妓女、混混、生意人、私人侦探、警察……为了各自的目的明争暗斗。主角裹挟在阴谋当中,凭借老辣身手和精明世故,看穿一个个险恶的心机,揭开隐藏在黑暗中的惊人内幕。
  • 西洋

    西洋

    本书是中国科幻第一人之称的刘慈欣(大刘)发表的短篇科幻小说,14年12月曾入选《时间移民》(刘慈欣科幻短篇合集)出版。“孩子,历史和生活不是你一直认为的那种简单的征战和开拓,其中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很多需要成熟后才明白的东西。”“是的,”艾米说,“想想,假如郑和当年按照最初的计划,最远只航行到索马里海岸就返回,后来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是一个欧洲人的船队后来首先绕过了好望角,更说不定,另一支欧洲人的船队还发现了美洲呢!”“唉,历史啊,同一个人的命运很相像。”我感叹道。“那么,爸爸,”儿子从沉思中醒来,指指艾米,“她是您的新大陆吗?”我和艾米相视一笑,我们谁都没有否认这点。我们身后,曼哈顿的灯火更加辉煌,纽约港的水面成了一片跳跃的光海,这又是新大陆多梦的一夜。
  • 军统起义第一将

    军统起义第一将

    1948年12月,解放军完成对北平的包围,按既定方针取“逼和”战略,北平守将傅作义正在犹豫徬徨,古城形势微妙。敌我双方特工人员展开了一场颇具神秘色彩的秘密战。军统局北平站少将站长王蒲臣,早被共产党城工部的敌工人员搞得焦头烂额,现在又要腾出手来防范傅作义投降,他已深感心力交瘁,但戴老板多年栽培,使他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时候,尚不缺乏必要的信心与决心,他牢记领袖的教诲:不成功则成仁。要在这关键时刻一显身手。
  • 婚事

    婚事

    这个冬天像我小时候的冬天:刚刚进入腊月,铺天盖地的就都是雪了。那雪一片接着一片落在草垛上、猪圈上的塑料纸上,灰黄色的麦田里,还有园子里青菜上。光秃秃的树丫上细细地竖着一些雪白。风有时候呼啦啦地吹过穿堂,吹过去年贴在门上的对联。那红对联已经变成了灰白色,墨迹也成了灰黑色,墨水顺着雨水浸渍的路线滑下来,在灰白的红纸上划出一道道浅灰的线。雪停的第三个午后,我坐在门口,和来串门的老太太们说起我去世十几年的奶奶,她们身体还很好,而她已经在青河边的桃树下躺了十二个年头了。
  • 卧牛岗

    卧牛岗

    《卧牛岗》讲述了富家子北秦双喜探家途中误入匪窝,与匪首之女玉凤一见倾心,卧牛岗上情意绵绵。秦掌柜得罪恶绅,恶人勾结保安团,秦家惨遭灭门之灾,卧牛岗上血雨腥风,玉凤逃命途中又救双喜。两个失去亲人的孤男寡女三上臣牛岗,誓与恶势拼争到底……
热门推荐
  •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全书共分12卷128篇,全面概括了针灸史、脏腑经络、病因病理、俞穴、刺灸临床治疗各个方面,是一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宝贵临床经验的精华。
  • 二次元之万界技能

    二次元之万界技能

    艾亚一脸黑人问号地穿越到海贼王世界中,还有一个搞事的系统,不过既然来到海贼的世界中了,不搞出点事怎么行呢?该书是以搞笑轻松向为主。作者笔力有限,请见谅。
  • 重返诸天

    重返诸天

    万族林立、光怪陆离的宏大世界。一艘破空而来的星舰。一群懵逼的地球人,一群心思叵测的外星人。一个神秘的少年。一切从诸天中起始。一切重返诸天。【诸天星舰壹号舱:823701522】
  • 网络天尊

    网络天尊

    麒麟单核果然牛!林昊兴奋。几天时间,我不仅成功安装微信,开启微信红包、附近的人两个功能,更是破入一极境中期,现在,我的网源内有超过50兆流量,网速也达到15KB每秒,单论网速,力压一极境后期网修者都不在话下。我又得到一次下载软件的机会,安装哪款软件?小黄车?酷狗?还是贴吧?【网修世界,信号=天道,流量=法力,应用软件=法术神通,网速=一切!】
  • 偷情  单身公害系列

    偷情 单身公害系列

    《偷情》单身公害之双鱼座妙秋秋:妙手空空的第22代传人,世上只有她不想要的东西,没有她偷不到的东西,看上什么就偷什么是她为人处世的原则,没想到这次竟然看上了一个人,那么,就干脆偷过来好了…暗徴:世界知名古董商,遇上妙秋秋之前是一个成熟稳重,冷漠无情的有些自闭的男人,但是碰到女主以后,他的生活和性格就完全变了个样。…“先生,今天新进的唐代天王石像被盗,现场只留下了这张纸……”“恩,我知道了,你下去吧。”“先生今天丢失的是太阿剑。”“恩。”“先生…”“…‘接连数日,收藏室无论换成什么样的锁,无论有多少人看守,他收藏的东西依旧每天丢一样,而那个令人恨的牙痒痒的小偷,每次偷完东西竟然还留下一封信嘲笑他,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他决定今天他亲自去抓贼去……极品!这是妙秋秋看到这个男人后的第一反应!真的是极品!这是妙秋秋在仔细看过这个男人之后的第二反应!恩,他看起来比这些古董要吸引人多了,所以,她决定了,这些古玩要偷,但是这个她看上的极品男人更要偷!。。。。。。。。。。。。。。。。。。。。。。。。。。。。。《将女佣夫》单身公害系列之金牛座她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女将军,是军人的偶像。她拥有着一般女人不曾拥有的权利和地位。她沉稳干练,她英气勃发,是一个让男人都感到自卑的女人。……他是一个孤儿,在一所职业性的孤儿院里长大,然后就成为了众多家政人员中的一个。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志向,他只是希望有一个平平凡凡的生活,所以,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自卑。但是,当他遇到了那个女人的时候,他的世界就完全改变了。爱上她,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拥有她,却像是遥不可及的梦…………女主:龙思毅(金牛座)男主:温丞翔。。。。。。。。。。。。。。。。。。。。。。。。。。。。《偷情》与《将女佣夫》两个文会同时在这个文内上传……希望喜欢的朋友多多支持!推荐:《我是大姐大》简介:龙行天下,战意绵绵,噬魂无畏,横扫猖狂!“都别迷恋姐,姐就是个传说!”拥有如此人生格言的女主够辣,够狂,够强悍!龙战宝儿,本是黑道大姐大,却穿越到了一个充满奇幻的魔法世界,成为帝国公爵的女儿,拥有了强大的家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 八贤传

    八贤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四库全书精编4

    四库全书精编4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 你为什么不开心?

    你为什么不开心?

    《你为什么不开心?》内容简介:仅仅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是不够的,还要具备一种看得开的能力;既对名利看得开,又对人生充满希望,生活不如意,事业不顺利,并不说明你无能,更不说明你无德,谁也不一定把握得住自己的命运,这取决于许多主客观条件,但生活的态度却是可以由各人选择的。
  • The Crystal Stopper

    The Crystal Stopp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离炎传说

    离炎传说

    赤炎国国主百里山河撕毁了百年前签订的《江川之盟》,火焰军渡过沧之江,偷袭了青离国的玄武军,青离国国主轩辕雄图调动大军奋起反抗,两国陷入战争的胶着之中。这个时候,有一名来自铁甲城贱民的弃儿在逐渐成长,他的出现,在两国的王族中都掀起了滔天巨浪,随着偈言的一一应验,拥有混合王族之血的他,注定要为这场战争写下挽歌。可是离炎的出现对于这片大陆来说就是结束吗?西方蛮夷的爪牙也已经磨得锋利,而王族之血的燃烧,也许只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