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之前,这家坐落在盘锦市双台子区的石化设备生产厂叫作盘锦机械厂,是一家只有一百多职工的小厂,名不见经传,技术力量薄弱,只能生产一些机床配件、化工机械配件等技术含量很低的产品。那时厂区面积很小,荒凉破败,混乱不堪,到处生长着茂盛的芦苇,到处都是臭烘烘的烂泥。厂房面积只有一千多平方米,办公室是低矮阴暗的平房,总面积不到四百平方米。更为重要的是,那时的盘锦机械厂不但生产技术落后,企业管理也落后,人心散乱,生产效率非常低。到1989年,一个小小的百人企业,亏损额已经达到150多万元,到了无法经营的地步。
1989年,为了使企业走出困境,盘山县人民政府调时任盘锦化工机械厂副厂长的王锦宁出任厂长,从此,工厂走上了一条蓬勃发展的康庄大道,当年即扭亏为盈。
1992年年末到1993年年初,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转制工作开始小面积试点,盘山县委县政府与时俱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开始对所辖一百多家地方国营企业实施改制,盘锦机械厂被确定为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单位。经过认真细致的清产核资,确定盘锦机械厂国有资产为148万元。按着把企业的大部分股份交给经营者,让经营者拥有控股权的原则,确定在所有股份中,国有股占49%,企业经营者股占51%。1993年5月1日,盘锦市第一家股份制公司——盘锦兴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这家股份公司,便是盘锦兴达集团的前身。
股份制改造后的盘锦兴达股份有限公司,立刻显出了蓬勃的活力。王锦宁的科学管理,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研发速度也不断加快,公司的知名度迅速提升。然而此时的王锦宁并不满足公司现阶段的成绩,而是开始了更长远更深刻的思考,并为企业设计了一张大发展的宏伟蓝图。事实上当时的盘锦兴达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有了可观的赢利,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却仍然只是一个需要尽快改造的烂摊子。王锦宁觉得它就像一个小小的舢板,根本不具备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搏击风浪的能力,如果不能尽快做大做强,不能提高适应能力,很快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在狠抓产品质量、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同时,王锦宁为增加生产能力,扩大厂区,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他们拆迁了七十三户居民,扩大了厂区面积,接着,又很快建起了新厂房,使工厂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再接下来,在王锦宁的思路里,两项最为关键的工作被提到了最为重要的位置,那就是人才和技术。
技术方面,股份制改造之前的盘锦机械厂虽然已经能够生产压力容器,但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一、二类产品,要想使企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在一、二类压力容器的基础上,开发三类压力容器产品。然而三类压力容器属于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关键性设备,生产资质从来都是由国家确定,许可证由国家劳动部颁发。不过王锦宁和他的同伴们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夜以继日地刻苦攻关,终于取得了三类压力容器A1、A2、A3三个证书。拥有了A1、A2证书,标志着可以从事三类中低高压容器的制造,拥有了A3证书,则证明企业取得了球片压制和球罐现场组焊资格。
1984年之前,中国还没有一家球片压制生产厂家,齐鲁石化、扬子乙烯、大庆石化、辽阳化工、盘锦化工等大型国有企业所用的此类设备,都不得不从国外进口,花掉了国家大量外汇。即便是球罐现场组焊,也是在1980年沈阳市工业安装公司和四川省工业安装公司才获得此项资质。盘锦兴达股份有限公司于1995年取得A1、A2、A3三个资质证书,不仅对盘锦兴达股份有限公司自身意义重大,对全国石油化工企业来说,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在对企业进行基础性改造和科技攻关的同时,王锦宁在吸引人才方面也是大刀阔斧。1993年的一天,王锦宁把多年知心相交的营口农业机械化学校的校友田付林、沈玉祥、朴成根、王文凯请到了一起。几个年富力强、血气方刚的汉子把酒谈笑,纵论社会人生。王锦宁向校友们谈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向他们展示了自己为盘锦兴达股份有限公司所设计的未来,然后诚恳地请他们跟自己一起拼搏奋斗。他对校友们说,要干一番事业,不但要有激情,还要有机遇,现在的社会大环境既然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机遇,我们就要满怀激情地大干一场,去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王锦宁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享受奋斗的过程,在奋斗中得到乐趣,成败其实并不重要,完全可以另当别论。几个校友对王锦宁一直都很信任,都表示愿意加盟盘锦兴达股份有限公司。很快,王锦宁便对几个校友委以重任。来自辽宁省芦苇研究所的田付林担任石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原来任盘锦大洼拖拉机厂厂长助理兼企管办主任的沈玉祥担任盘锦兴达股份有限公司兼并的盘锦兴达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原来任锦西机械厂设备动力部部长的朴成根出任公司工程部部长兼总经理助理;原来在盘山县科委任副主任的王文凯任公司副总经理,负责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改造。
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里,王锦宁不仅搭好了舞台,而且有了十分出色的“演员”,接下来便是唱一出精彩的大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