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也是重负
这是一片万物滋生的中原腹地:沃野无垠,河流纵横。
时光倒移4000年,上靠吴天,下贴热土,以农耕为主,与庄稼相亲的先民们便沿涡水群居建城——“亳州”。
亳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商汤都亳”已有37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片钟灵毓秀的沃土曾是中原门户,几度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先后有三位国王建都于此。
纳淮土之灵气,汲涡水之膏泽,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曾养育出老子、曹操、华佗、陈抟、花木兰等伟器英华,还哺育出风骨卓然的“建安三杰”,以工李邕书而称绝于世的大书法家梁家献,忧国悯农的大诗人李绅等诸多俊彦人杰……
渊源流长的文化惯性,博大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亳州教育的悠久历史:唐设学宫,清有书院,戊戌变法以后兴新学,1918年成立劝学所,四十年代官办、私办的普通教育初具规模,抗战期间解放区教育轰轰烈烈。1948年,亳县全境解放后,教育事业如遇甘霖的枯苗,迅速抽新吐绿。
然而恐怕再没有比教育更能被打上时代烙印的了。
亳州教育辉煌过,也衰萎过。
1958年亳州教育同样进入了“大跃进”,仅小学在校人数就突破10万人大关,超出学龄儿童人数的20%。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亳州教育迅速滑坡至谷底。
“文化大革命”十年,急需恢复的教育事业,又遭重创,“停课闹革命”、“教师回原籍”、“反回潮”等干扰接连不断,亳州教育几近瘫痪状态。
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考制度恢复,亳州人的读书热情再一次进发,教育在稳步上升中走向高峰。
令人惋惜的是,80年代中期,亳州教育再次进入起伏荣衰的“周期”。当读书不是唯一可以改变出路的途径时,一俟有了很多机会挣钱、就业时,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心目中“十年寒窗”便自然退居末位。由于“应试教育”对教育的扭曲,由于教育和农民需求实际的脱节,流失率、辍学率急剧上升。在企业、在田间、在摊前,到处出现了本应坐在学校里书声朗朗的孩子们的幼小身影。
今天是未来的昨天,也是昨天的未来。如同无时不把今天变为昨天一样,明天也同样会成为历史。
明天的亳州教育还会如同昨天与今天一样无奈地凝望历史天幕上流动的云吗?
历史与现实,在时间的匆匆行进中合为一体。
峨峨汤陵无语,淙淙涡水呜咽。
历史悠久而命运多舛的亳州教育啊,你何时才能走出荣枯更迭、起伏不断的怪圈?你何时才能使130万人民把自己的生存、发展和命运与你息息相连?你何时才能和我们中华民族一道走出曲折和磨难,走上直逼辉煌之巅的坦途?
百年曲折,百年积弱,百年求索,百年抗争!
然而,令人高兴的是,痛定思痛的中华民族,终于认定了一条朴素的真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令人振奋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向世界作出了庄严承诺;本世纪末中国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一位心系教育,不畏艰辛的务实者正向你走来。
他就是刚到不惑之年的邢军。
他,选择了一项最具挑战性的事业;他,选择了一种最具有意义的生存方式——孜孜矻矻地教育实践他选择了成功!
(2)泪,为谁而流
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瞬间。
1996年12月20日。安徽省政府“两基”教育评估验收团经过四天的明察暗访,庄严地宣布;亳州市通过验收。当在场的各级各部门人员热烈鼓掌时,已干了十年教委主任的邢军——这个铮铮铁骨的七尺汉子没有鼓掌,而是用那宽厚的手掌悄然擦去了淌在憔悴脸上的泪水。
泪,为谁而流?
为这3650个栉风沐雨的日日夜夜,为这一组组来之不易的数字。
95—96年,小学、初中入学率99.8%和98.5%,小学和初中辍学率0.295%和0.6%,“三残”入学率74.8%,15周岁人口文盲率O.2%;
96年初中在校人数比90年增长131%。每万人中在校初中学生比全国平均数高出16%,比全省平均数高出6.8%;
小学教师合格率96.1%初中教师合格率82.1%;
小学人均拥有图书10.7册,初中人均拥有图书17.2册,小学人均占地16.6平方米,初中人均占地29.6平方米,小学“三室”配备率100%,初中“三室”配备率100%,小学教学仪器配备率100%,初中教学仪器配备率100%。
95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与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率之比为1比1.22,教育经费支出总数14992万元,其中捐资1000万元,集资4990万元,农村附加1489.7万元;
小学初中毕业率分别为99.7%和98.8%,小学初中体育合格率分别为99.7%和98.8%;
90年—96年“四普”以来脱盲人数113377人,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99.1%,脱盲巩固99.8%;
……“两基”验收团的操作表上28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了规定标准。
据此,省评估验收组认定毫州市已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这是一个历史的存在。
这是亳州教育史上无法摘去的一环。
无论是记述亳州教育史还是记述亳州发展史,实现“两基”和教委主任邢军都是谁也无法绕过去的巨大存在!
数字是枯燥的,但这枯燥的数字里却浸润着滴滴心血,颗颗汗水。
数字是简单的,但从这简单的数字中,人们可以解读出无数的具体景象和恢宏的奋斗精神。
数字是单调的,但这单调的数字背后却流传着一个个活生生的动人故事。
这一切,谁也没有邢军最清楚了。泪,为这乏味的数字而流;泪,为自己生命中年富力强的十年而流;泪,为自己无怨无悔的决择而流!
十年前,他在众人的不解中,从蒸蒸日上的“仕途”退出;十年中,他为抓好亳州教育两次坚辞多少人求之不得的组织上的提拔;十年内,他这个“芝麻小官”终于做成了一件利在当今,功存百代的“大事”……
十年啊,十年,十年一瞬。
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浓缩了他近半生的苦苦追寻和探求!
壮哉,十年一瞬!
壮哉,大业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