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把风险变成机遇,谁就是成功者。”
那天刮的是北风,而一年中这个季节常常是刮南风。随着咯噔咯噔的机轮声,飞机滑行在周围有些像得克萨斯州田园风光的机场滑行道上。我仍记得,在准备起飞时,发动机暖机时散发出的滑油味,以及空气中弥漫的机场草地剪割后鲜草的味道飘进了驾驶舱。
我一生当中也有过为数不多难以忘怀的飞行经历,当时的经历引发的五味俱全的各种感慨,及随后的浮想联翩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这次是在2009年1月寒冷的一天,我降落在纽约的哈得逊河上。
英俊而儒雅的萨伦伯格用了这种北美文学式近乎煽情似的传述,做了他原本主题宏大、立意艰深的《最高职责》一书的开头。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对于全美航空公司1549航班的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来说,这个最重要的时刻就是2009年1月5日下午15时27分,当时他驾驶的飞机从拉瓜迪亚机场起飞约两分钟,在他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群排列成“V”字形的鸟群。萨伦伯格事后在回忆这个惊恐瞬间的时候说,当时的恐怖情形让他想起了希区柯克的影片《群鸟》——那是一部表现鸟群疯狂地啄食驻岛居民的惊悚电影。
萨伦伯格只来得及看到一些黑压压的东西撞向飞机座舱头部,飞机的前风挡玻璃就已顷刻间被鸟的尸体糊满了!彼时飞机刚刚起飞,正加力呼啸着高速冲向天空。紧接着,飞机发动机高速旋转所产生的巨大气流将飞鸟吸入发动机的心脏中,骤然间飞机上的两台发动机全部停车。
飞机为美利坚合众国航空公司空中客车A320,航班号1549,原定从纽约长岛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
撞上飞机的这种鸟叫黑颈黑雁,每只重量在3至8公斤,鸟的翅膀全部伸开后有1.8米,平均飞翔速度每小时达80公里。在起飞阶段遭遇空中双发停车,这位年龄58岁、有着42年飞行经历、在空中飞行了19700多小时的机长,经历着他飞行生涯最严峻的生死考验。
出生于得克萨斯州丹尼森的切斯利·萨伦伯格是全美航空公司资深飞行员和安全专家,曾任飞行教员、航空公司飞行员协会安全主席及事故调查员。在美国空军学院毕业时获得优秀空军士兵学员奖,拥有双硕士学位。
之后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了,萨伦伯格机长依靠他笃诚的专业精神,顽强的自我意志,坚定的人生信念和高超的飞行技术,将这架负伤的空客A320,平安地降落在哈德逊河面上,机上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幸免于难。这一出色表现令他迅速成为全美媒体交口称赞的英雄。当选总统奥巴马专门从费城打电话给萨伦伯格,在5分钟的通话中称赞他表现“英勇”“漂亮”。每个人都为他的出色表现感到骄傲。
丁玉清一直咳嗽着,这使他的叙述变得断续和困难,这位飞行大队的政委身材修长,语调从容,如果不是长期在机场露天工作,脸上留下了块块太阳斑,他应该算是比较英俊的。
刚过40岁的试飞部队政委丁玉清不知道自己从何时起患上这个令他不爽的咳症,他有两样东西永不离手,一是工作笔记本,另一个就是一只大容量茶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只茶杯里装了各式各样千奇百怪颜色味道令人匪夷所思的不同药水,从总部大医院到民间小郎中,他至少让30名以上的医生看过他那不争气的喉咙。每位医生看后都煞有介事地提出一堆建议和结论,再开出一堆药方,于是他的办公室常年飘着一种奇怪的味道。他的太太每天早晚将煎煮好的药水装在保温桶里送来,再灌进他的大水杯。但在差不多三年的时间里,我每次见到他,都不得不关上录音笔。他的咳疾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好转。
除非休假,去气候干燥的北方,一个月内禁烟、禁茶、禁说话。有医生这样说。
烟和茶是早就禁了,一个月?我怎么有时间丢下大队自己去休假一个月?
还有,禁止说话是不可能的。一个试飞部队的政委一天要说多少话,不在试飞部队干的人,不可能明白。
丁玉清拍拍他的笔记本说,说吧,想问什么,我这里面都有。
事实上,在采访中,关于本大队飞行员的任何话题,丁玉清都不需要翻本子,他能纤毫不差地记忆起很多往事的细节,并且娓娓道来:
一名飞行员一生当中会经历成千上万次的起飞着陆,其中绝大多数犹如过眼云烟,但总会有那么一两次特殊的飞行令飞行员面临挑战,给他以经验,或者让他改变,从而使他对这次飞行的分分秒秒永生难忘。
对于试飞员梁万俊来说,虽然那一次的飞行只持续了短短的4分多钟,但所有的细节如画面般仍然在他的脑海中清晰而鲜活地闪动。
2004年7月1日,西南某机场。雨过天霁,碧空如洗。
指挥所里,一系列的指示声传来:
1号(指挥员):xxx开车。
xxx(梁万俊):开车明白。
xxx:xxx工作好请求滑出。
1号:检查好,可以滑出。
xxx:训练状态,工作好,加力起飞。
1号:可以加力起飞。
13时40分13时09分,一发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梁万俊驾驶着某型国产科研样机直冲九霄。
这是一次新机的定型试飞,梁万俊驾驶的,是一架多用途科研样机,价值上亿元。
1.2万米高空。
梁万俊刚做完一个预定动作,突然发现,座舱面上油泵指示灯闪烁。紧接着,油量表指针开始下跌。
他向塔台报告了现象:供油箱油量输油比较快。地面的监控也随即发现,油泵灯亮得偏早。
正在塔台休息的雷强听到监控说耗油大,立刻过来,拿过指挥员话筒问:油量多少?
监控回答了。雷强一听就明白,与标准有差距。
塔台上,雷强和另外一名指挥员手握着话筒,紧张地分析着。
发动机漏油,仅仅两分钟,油量表指针就指向了“0”刻度。没有了油,发动机就完全失去动力。
这是一级空中特情!
指挥所内的空气凝结到了冰点。
按照空军相关条例规定:此时梁万俊可以视情作出不同选择——跳伞或迫降。
如果说,飞行员是国家用金子堆出来的,那么,一名成熟优秀的试飞员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他们的经验和技术,他们对新机的了解和判断,就是用再多的金子也堆不出来。
但梁万俊和雷强都明白,面对如此险情,跳伞无可指责,以现在飞机的高度和状态,放弃飞机跳伞,只需0.01秒,生命可以完全得以保全。
但是,凝聚科研人员无数心血的战鹰就会坠毁,不仅故障原因难以准确查找,新机型的推进也可能因缺乏依据而延宕……
没有任何犹豫,梁万俊便作出抉择:我要滑回去,尽一切可能把样机保住!
在一般人的眼里,如果不是穿着那身特制的飞行员服,相貌清瘦谦和的特级试飞员、空军某部部队长梁万俊怎么看都像个邻家儒雅的教书先生。长这么大,他从来不是冒尖挑头的角色。当年招飞体检的时候,全年级大多数男生都去了,他却只是在旁边看热闹,武装部长从旁边经过,说了句:“这个小伙子也可以嘛。”结果,还真就这么被选中了梁万俊是四川广汉人。
广汉有个民航飞行学院,他的两个高年级的中学学友在那里学飞行,梁万俊去过几次,所以梁万俊对飞机并不陌生,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当上飞行员,而且,后来又做了试飞员。
高中毕业时空军有人来学校招飞,校领导和老师召集了一车的学生们去体检,体格瘦削的梁万俊自然不在其中,他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兴奋不已地呼呼啦啦地上了车,想想自己也没什么事干,就一路小跑跟着车去看热闹。
脚丫子当然没有车轮子快,等他连走带跑地进到了武装部大院的时候,正看见同学们又在上车,原来目测已经结束,被淘汰的同学们正在返回。一车的学生怎么来的,再怎么回去。只有三两个留下来,参加明天的体检。
上了车的同学们明显都不再像来时那样兴致勃勃,梁万俊看见了,也不好打招呼。跑了挺远的路还没有看上热闹,梁万俊有点沮丧。
命运的阿拉丁神灯就是这个时候闪亮的。负责组织招飞工作的武装部部长从屋里出来送同学们,看着车下站着的稀稀拉拉几个学生,一眼就看到了安静地站在一旁的梁万俊。
武装部长是军人出身,眼光不同旁人。他又瞄了一眼后,对工作人员说:“这个小伙子也可以嘛,让他明天来参加体检。”
于是,一个工作人员就对梁万俊交代了注意事项,时间,要求明早空腹。
喜出望外的梁万俊一路小跑回去。
一进门,母亲就说:“下了学这么久了你这娃儿跑哪里去了?去把红薯洗了,明天早上煮稀饭。”母亲虽然带着埋怨,但声音仍然温和。
梁万俊兴奋地说:“部队来招飞行员,我被选中去体检,明天早上不吃饭了。”
“哦——”母亲答应得平平静静,脸上还是风平浪静的。母亲说:“去把红薯洗了,再把皮削了。”
那一年招飞,广汉一共有5人被录取,梁万俊是其中之一。离开家的那天,父亲取下大儿子手上的表,郑重地戴在小儿子手上。那是一块旧的“上海”表,也是全家唯一的一块表。
母亲的脸上照旧没有看到大的激动,将儿子送出门的时候,她长久地站在门口,不断地轻轻地挥手,直到儿子走得看不见了。
从那时起直到今天,这块表梁万俊一直珍藏着。时常拿出来看看,上上弦,贴到耳边听听它清脆熟悉的走动声。看到表,就仿佛看到母亲温和平静的面容。
后来,梁万俊终于得知了武装部长的姓名,并且在一次探家时专门去看望他。武装部长已经退休,他完全不记得面前这个小伙子了。看着面前这位玉树临风般的年轻飞行员,老部长说:试飞这个职业很有风险的,你后悔吗?
梁万俊说:有风险,更有挑战。当试飞员是我一生最正确的选择。
1998年,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梁万俊,从某飞行团副团长的岗位上来到试飞部队。
飞行是高难度职业,试飞更是难中之难。飞行试验涉及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航空电子等多个学科专业。一名普通飞行员要成为试飞员,必须经历4~5年的锤炼。他刻苦钻研军事科技和航空技术理论,搜集整理了上百万字的航空资料、上千张飞机结构图片,有数篇文章在国内外航空杂志发表,成为熟练驾驶6种机型的高素质试飞员。
试飞员被称为“悬崖边的舞者”。多年的试飞生涯中,他先后遇到惯导故障、航电故障、供氧故障等险情数十次,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化险为夷。
梁万俊所在的试飞部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承担着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战机科研试飞重任,曾有多名试飞员壮烈牺牲。梁万俊向老一辈试飞员看齐,每次执行高难度高风险试飞、参加飞行表演等重大任务都主动请缨,迎难而上。几年来,他圆满完成了国产最新型战机火控系统定型、某型系列战机鉴定、国产某新机首飞等数十项重大科研试飞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在中国空军的飞行员队伍中,像梁万俊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职业特点及工作性质的要求,他们虽然担负着现代人类社会中最具挑战最崇高的工作,却又都是默默无闻的。如果不是那一次惊天之举,梁万俊的名字像大多数中国空军试飞员一样,并不被人知晓。
成年后的梁万俊很好地秉承了母亲沉稳内敛的性格,按照妻子王文敏的话说,“他性格沉稳,心理素质好,反应灵敏,应变能力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少见到他大喜大悲,别人十分激动的事,他往往只是一笑而过。”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才使他在试飞时始终保持沉着冷静,这也是促使他成为一名优秀试飞员的重要保证。
现在我们回到梁万俊发生特情那天的现场。
几秒钟前梁万俊向指挥员报告,他要把飞机带回去。
但是,飞机的高度在下降,机上的梁万俊和地面监控都看到,油量表的指示在异常迅速地下降,但油却输不到供油箱。情况越来越严重。
雷强迅速查看着各种监控数据,人们在他拧紧的眉头上看到了步步临近的危机。同在塔台的研究所的老总眼里含着泪,声音颤抖地说:雷头,跳伞吧——他哽咽着没有说出下半句。
雷强的眼睛血红,一向脾气刚烈的他声音很大地吼了一声:听我的!
巨大的飞机向机场上空逼近。机场上,所有应急车辆全部到位,所有人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儿。指挥塔台里静得让人窒息,只听见指挥员下达指令的声音:“保持好飞机状态,控制高度、速度,作好迫降准备。”
失去动力控制的飞机在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问题,没有人能够预测得到。
梁万俊心里很明白,要想将飞机空滑回去,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但这一切必须十分精准,百分百准确,正常的飞机降落,可以修正方向和速度,实在不行,还可以拉起来复飞。但此刻,失去动力的飞机没有可控余地,稍有差池,没有任何挽回的可能。
飞机滑到机场1400米上空。
蓝蓝的天空,隐隐传来一阵空气的撕裂声。转瞬,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蓦然闯来!
霎时,机场上,塔台里,数百人仰头瞩望,一双双眼睛焦灼地盯住飞机!
在所有人心跳如鼓的当儿,雷强的声音听上去还是那么正常:保持好状态——
梁万俊冷静沉着地调整飞机的状态,在指挥员的指挥下,小心地修正速度和高度偏差,为迫降争取每一秒的时间。
雷强:可以下降高度了,放起落架。
梁万俊下降高度,放起落架。
雷强:起落架好的。对正——
梁万俊对正跑道。
再对正一点,左翼……
近了,更近了……转眼间,梁万俊驾驶的战机俯冲直下。下落航线与跑道呈70度夹角,但此时飞机的速度在400公里/小时左右,远远大于正常值,大速度落地,飞机冲力过大,但凡操作上有丁点失误,飞机就可能冲出跑道,翻滚坠毁。
地面上,飞机设计师、生产人员、试飞指挥员、地面保障人员一齐屏住了呼吸。
13时44分,战鹰陡然降落,在进跑道450米处接地,接近跑道的一刹那,机头一昂,“哧!”轮胎下飞出两股白烟。
“放伞!”雷强及时喊话,声音加大。
他的话音未落,一朵伞花在飞机尾部猛然绽开。然而,飞机冲势只是略减,依然朝跑道尽头狂奔。
“拉应急!”雷强的指令一连串跟上。
“刹爆!”一阵刺耳的尖啸,轮毂在水泥跑道激起两条刺眼的火龙!巨大的速度下,一侧轮胎爆破。
500米、800米、1000米……飞机一气冲出1700米,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戛然停住。跑道上,留下两道464米的黑色擦痕。
好着呢——这次,梁万俊从“雷头”简单的一句话里听到赞许。
“成功了!”“成功了——”闻迅而来的人们欢呼着从各个角度向机场冲去。
梁万俊走下座舱,飞机总设计师与他紧紧拥抱,激动地说:“你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试飞员为什么拒绝跳伞?丁玉清说,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就绝不放弃。
苏-27的设计师对该型飞机有两个判断:一是认为这种飞机不可能进入尾旋;二是认为一旦进入尾旋就改不出来,只有弃机跳伞。但是曾经有一次,一架苏-27在西伯利亚上空进入尾旋,飞行员跳伞后,这架没有飞行员的飞机居然自己改出了尾旋,直到耗尽燃油才坠毁。说到大名鼎鼎的“眼镜蛇机动”,本来也是一次非常危险的尾旋先兆,最终能成为一种震惊世界的特技动作,是普加乔夫的意外发现。这一次,梁万俊这惊天一落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空中战机燃油完全漏光,发动机停车,距机场20多公里空滑迫降成功,这在国内外航空史上罕见,为试飞员处理类似险情创造了成功先例,将成为罕见的事例进入飞行教材。飞机成功返回,不仅挽救了价值上亿元的科研样机,更飞出了新机优异的空滑性能。如果梁万俊和雷强当时不坚持,一切都化为乌有。
梁万俊成功处置国产某新型科研样机重大特情,荣立了一等功,军委首长称赞他是“思想、技术双过硬的优秀试飞员”。
特情发生后,空情处置时的录音,后来作为特情分析播放。在对梁万俊作事迹采访时,有关方面把这段现场原始录音向所有媒体公开了。这使得许多行外人能够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什么叫作处置,什么叫作心理品质。我是在控制室听到的原声带,比起翻录的录音,更多了许多丰富细节——连现场的呼吸声都听得见。
录音的文字如下:
xxx(梁):现在(高度)场高4800。
1号(指挥员):能不能看见机场?
xxx:可以。
1号:按迫降航线做。
1号:到3转弯位置,高度保持2500。
xxx:明白了。
1号:保持好下降速度420。
xxx:现在速度410。
1号:对的,保持好。把油泵的电门关闭一次再打开。
xxx:现在发电机故障。
2号:主交发报故。
1号:保持好速度,保持好高度,保持好下降率,距离不要远,位置不要超过3转弯。
1号:检查一下电源电门是不是都在打开的位置。
xxx:都是打开的。
1号:明白了,你可以把交发关一次再打开。
xxx:好的,我把直发关一下。
1号(雷):可以,把直发关了打开以后可以把交发关一下。注意检查液压,检查应急泵电门是不是打开的。
xxx:打开的。
1号(雷):尽量少动驾驶杆,注意用应急放起落架。
xxx:明白。
1号(雷):注意检查液压,放起落架的时候驾驶杆不要动,你电源出故障了,电压不够。
xxx:不行了,已经停车了。
1号:正常放起落架,赶快把起落架放下来。你现在高度?
xxx:高度1800。
xxx:距离11公里。
1号:可以稍下降点高度。
xxx:我再向里面转一点再说。
1号:好的,我看到你了,稍向里面转一点。
xxx:我现在速度380。
1号:速度不要再小了。可以转,可以下降,保持速度400,你进场没问题。
xxx:明白。
1号:保持好速度,看到跑道转,很好,没问题。带住,柔和,柔和,好,放伞!好,伞好了,不行用应急——
1号:拉一把应急。
1号:保持好方向。
1号:注意方向,轮胎爆了。注意保持直线——保持直线。
xxx:好了,停下了。
1号:把所有的电门都关了。
xxx:明白了。
从头到尾,梁万俊的语气平平静静,话筒里的声音高低大小几乎完全没有变化,一般情况下人在紧张的时候呼吸会急促。指挥员们都听到过从话筒传来的呼呼的喘气声。但梁万俊没有。
一声也没有。我有点不相信地把录音音量调到最大,我甚至捕捉到了雷强身边雷达波扫描屏幕的吱吱声,也没有听到梁万俊任何的喘息声。
当初,同我一样惊诧不已的记者们见到神情淡然的梁万俊,有了如下的对话:
记者:试飞样机价值上亿元,出现险情精神压力可想而知。可是我们反复听当天你和地面指挥员的对话录音,好像跟平时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梁万俊(微笑着):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我儿子刚出生才几个月时,我抱着他下楼梯。可能是刚当爸爸太高兴了吧,不知怎么我一脚踩空,和孩子一起从楼梯上滚了下去。那一瞬间,我心里一惊,下意识地把孩子紧紧地抱在胸前,然后收腹、低头,顺势一滚……结果,孩子一点事也没有,还在我怀里睡着。我胳膊、膝盖都摔破了,血肉模糊,把我爱人和岳母吓得够呛。事后我和她们开玩笑说,作为试飞员,关键时候就要“保住最重要的东西”。用这个小例子说明你的问题,试飞员在关键时候肯定什么也来不及想。你如果非要问我这个时候想什么,那就是这句话——“保住最重要的东西”。
记者:你所说的“最重要的东西”在试飞中是指什么?
梁万俊:一架科研样机是无数科研人员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几代航空人的梦想,一旦被我在试飞中摔了,摔得面目全非、七零八落,要准确分析事故原因就很难。如果分析不准,就容易忽略真正的问题,投产装备部队就不知要出现多少危险。到那时候再来改进,代价就难以估量。退一步讲,就算你安全飞回来了,但是由于你惊慌失措,应该取得的试飞数据没有拿到,一个起落十几万元的科研保障经费就损失了。所以我理解,试飞员要把成功地、完整地带回试飞数据当成“最重要的东西”,关键时候要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保得住”!我上天之前,飞行高度有两个选择,一个是1.2万米,一个是1.1万米。当时我征求大队长雷强的意见。他考虑了一下说飞1.2万米。他这个选择实际上为我在出现特情的时候赢得了1000米的高度,这样我才有足够的高度空滑回来。
记者:你成功处理发动机空中停车特情,从20多公里外空滑着陆,无意中证明这种战机具有较好的滑翔能力。这不仅让设计师感到意外,也给战友们日后处理类似特情增添了信心。可是,这毕竟是你冒着巨大风险得来的。你怎样看待冒险和成功的关系?
梁万俊:你的提问让我想起我们试飞员的一位同行——俄罗斯的试飞员普加乔夫。他有一次试飞苏-28,飞机出现了大仰角失速。按理说,这个时候他如果把飞机扔了跳伞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在大家都认为不可能挽回的情况下把飞机改成了平飞。这个动作就是大名鼎鼎的“眼镜蛇机动”。所以说,这个特技动作的诞生就来源于一次极其危险的特情。普加乔夫了不起,就在于他不仅战胜了风险,而且证实了苏-28卓越的机动性能。可见,作为试飞员,要把飞机的潜力挖掘出来,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我不止一次亲眼目睹身边的战友牺牲。当年被烧焦的那片土地现在又是绿油油的一片。可是我常常觉得,战友的眼睛在看着我……
据说,当年萨伦伯格在确认所有乘客均已脱险后,最后一个走出机舱走上救生艇,上得岸来,抽完一支雪茄后他给妻子打了个电话,说:“亲爱的,刚才发生了一起事故。”
梁万俊惊天一落架机返回,落地后只是像平常飞行回来一样给妻子打了个电话,说:“飞机没油了。发动机停了。我飞回来了。今天飞完了。”他语气平静得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直到三个月以后,荣立一等功的梁万俊被各种媒体包围采访,有不少记者提出要采访“站在他背后的女人”时,妻子王文敏才知道。
王文敏是成都一家医院的护士长。苗条修长的身材,开朗活泼的性格,与沉稳安静的梁万俊站在一起,怎么看都是有趣。在试飞部队,这一对是人人皆知的恩爱夫妻,两人只要有空就总是出双入对,王文敏永远在不停地说话,而梁万俊是一副成竹在胸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姿态。
王文敏曾经在我面前说,以前他挺会说的啊?我有时候问他怎么你老不说话?他说好听的都在结婚前对你说完了。实在问急了,他居然说:要不,我给你念一段小说吧!
他们相识是文敏姐姐帮的忙,姐姐和梁万俊的姐姐两个人是好朋友。经过她俩的共同谋划,当年还是小王的文敏姑娘和还是小梁的梁万俊认识了。小王姑娘是文艺型女青年,还有些小资情调,医院又是男小资美小护们最集中的地方,有个翱翔蓝天的飞行员男友,说不出的神气和带劲——何况还是那么有文采的,文武双全了。
那时,文敏在成都,小梁在云南,两人大部分时间是靠书信往来。小梁虽然嘴上功夫不行,可文笔不错,字也漂亮。在信纸上没少说好听的话,这样就把小王姑娘给吸引了。
一来二去的通信——另外再加上通BB机短信——等到准备谈论婚嫁的时候,文敏提出,不能两地分居,小梁同志很轻松地回答说:结婚后转业就可以回成都。小王大喜,本来嘛,成都当时有两家大的航空公司,也早就盯上了技术出众的梁万俊。但结婚后,当小王再一次提出转业的事时,小梁同志只是呵呵一笑(那时候已经不用BB机而是打电话了):“我们部队不让我转业。再说,你不是因为我是飞行员才喜欢我的吗?”
这是文敏记忆中老梁唯一的一次“耍滑头”。
“梁副大队长现在这么成功,你会不会有危机感?”我逗文敏。
“现在还没有。”文敏笑了,而后她又很感慨地说,“我们真是糟糠夫妻,从最困难的时候手牵手走过来的。你别看老梁话不多,但他要是对你好,就一门心思的,从心里心疼人。”
文敏刚怀孕时,有一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打开一看,全是老梁利用业余时间一笔一画抄下来的孕育指南。孕妇应该注意什么?哪些东西能吃?如何调节心情?孩子尿布要叠多大?怎么抱新生儿?不仅有文字,旁边居然还画着图解示范,铅笔勾画的大人、小人生动可爱。这件事被文敏反反复复夸了好多年。
那天晚上,文敏失眠了,她睁着大眼睛一眨一眨地想心事。夜深了,她突然对丈夫说:“我特别巴望我快点老快点老——”
梁万俊很奇怪:“人家都盼着永葆青春,你怎么还盼老?”
她说:“你比我大,我老了你肯定也老了,你一老就能退休了。你退休我就彻底踏实了。”
梁万俊沉默了片刻,他当然知道,做飞行员的妻子对丈夫的特殊担忧。看上去乐天派一样的妻子,内心也深深藏着同样的牵挂。
“傻呀你呀——”他轻轻地说,“不能这么想,在一起的每一天,我们都要快快乐乐的。”
2005年2月,万众瞩目的“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在北京中央电视台隆重举行。全中国数亿人目睹了这一天的颁奖直播。演播大厅,当主持人念到梁万俊的名字时,一个身穿飞行服的年轻清瘦的人走向前台,他神情安详,脸上一缕微笑仿佛清风。
主持人深厚情意的声音在偌大的大厅回响,这段堪称经典的授奖词多年之后仍然被人们反复提起:
鹰是天空中最娴熟的飞行家,但是他却有比鹰还要优秀的飞行技能。
万米高空之上,数险并发之际,他从容镇静,瞬间的选择注定了这次飞行像彩虹一样辉煌。生死8分钟,惊天一落,他创造了奇迹。
为你骄傲!
中国军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试飞事业不会因为风险而停滞,总是在风险中前进、在失败中崛起。谁能把风险变成机遇,谁就是成功者。
梁万俊题字:
你必须每时每刻做好,并且尽量做对,因为你不知道生命中的哪一个时刻,会成为对你一生的评价。
【专业链接】飞机发动机顺桨
飞机发动机顺桨是指在发动机空中停车后,把飞机的桨叶转到与飞行方向接近平行状态的操纵动作。此时桨叶顺着气流的方向使螺旋桨自转,减小飞行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