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一代功夫片巨星,在美国、香港乃至全世界拥有相当多的观众和崇拜者。特别是后期一部《龙争虎斗》在好莱坞一举夺魁,摘取了奥斯卡金奖。这使他成为世界电影界最高奖项获得者中惟一的华人演员。
1973年7月21日凌晨,香港。
一向以高效率著称的各大报纸的排印车间从午夜开始,都异乎寻常地忙碌起来,这是由于昨晚一个住在某医院急症室的记者打来电话所引起的。预定今晨刊登的新闻被撤换下来,又安排了新的版面。
一些杂志娱乐版的记者也纷纷被夜班编辑从被窝里唤醒,派给他们一项紧急采访任务。记者们来到大街上,揉着惺松的睡眼,拦截“的士”,直奔伊莉莎白医院和金巴纶道的一间私人公寓而去。
几个小时后,早报的汽车疾速驶出报馆大门,开往各个发售地点。不久,报贩们把登有惊人消息的报纸摆在街头报摊的醒目位置,过往的行人无不驻足,拥在报摊前争先抢购,以先睹为快。
7月21日这一天香港的所有报纸,头版头条差不多全都刊登着这样的新闻:
红极一时的武侠明星,年仅三十岁的李小龙,昨日深夜十一点三十分,在伊莉莎白医院突然暴毙。
李小龙昨晚在家中突然晕倒,其妻急送往伊莉莎白医院抢救,但不幸宣告无效,医院方面未能证实这位大明星的死因,其尸体将于今晨转送殓房,等候今日进行开尸剖检,到时其神秘死亡之真相将大白于天下……
电视台和电台也都播发了这条惊人新闻,同时电视台还播放了由李小龙生前主演的影片的片断,以示对这位武侠片明星的纪念和哀悼。
1973年7月,李小龙阖然而去,全世界影艺圈都感到震惊。而我国影坛正在四人帮的强威高压下,噤若寒蝉,因此,作为扬威国际影视界的著名武打片功夫明星,李小龙的生平在国内就鲜为人知了。而对于他的真正死因,在香港、在澳门、在全世界,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猜测、在寻找,却始终无法揭开这个神秘的死亡之谜。
1940年11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一家华人开的医院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这个婴儿就是后来名震世界影坛的功夫片天皇巨星李小龙。其母何金荣,是一位欧亚混血女子,父亲李海泉,是当地一位著名的粤剧演员。李小龙降临人间的时候,父亲远在纽约的唐人街演出。
那年恰好是龙年,大概这也是天意,注定这条中华巨龙要在国际影坛搅起一股狂风巨澜,一位华人测字先生替他取名小龙。但其父李海泉出于传统习俗的考虑,为了避讳祖父的名字(李英龙),给小龙改名为李振潘。后来他有了名气,又启用李小龙的名字,在影视界专用,而他出生的那家医院里的护士则给他起了一个更加美国化的名字:布鲁斯·李。
李小龙生性好动,在他骨子里潜藏着的这种性格,打小便显露出来,他一刻也不肯安静。假如有一天,小龙儿规规矩矩在一旁呆着,那他一定就是生病了。
在他六岁那年,父亲的一位朋友、好莱坞的制片商见这娃娃活泼好动,机灵可爱,就试着让他在影片《人之初》里扮演一个“小东西”的角色。初次站在水银灯下的李小龙一点也不发怵,挥洒自如,嬉笑大方,就像和他平日的小伙伴在海滩上追逐游戏一般,全不把那摄影机放在眼里。然而恰恰是这种逼真的“游戏”却活灵活现地体现了少儿的天真烂漫,原汁原味的童稚真趣,导演禁不住拍案叫绝。两年后,父亲的朋友又让他在影片《天玄》中扮演一个孩子王的角色。影片公映后观众反应强烈。从此,“李小龙”这个八岁孩子的名字引起了美国好莱坞的关注。
少年时代的李小龙原本充满幻想,他憧憬自己将来成为一名医学博士,令他后来改变了理想那是因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意外事件。十二岁那年,李小龙与小伙伴们在街头玩耍,突然这派与那派闹起冲突,发生混战,李小龙差点没让人家把脑袋打出了“豆腐浆”来。由此他就产生了习武的念头。启蒙武术教师就是他的父亲李海泉。作为造诣很深的粤剧演员,小龙儿的父亲有很深的功夫根底。这样也就不必舍近求远,小龙直接就拜父为师,他从父亲那里不仅学到了武术的基本功,而且懂得了中国武术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精髓。这对他后来自创截拳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武术的圈子里。对于流派纷杂的中国武术,李小龙只是简单地统称为“功夫”,后来,在英语词汇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KONCFU”,这就是“功夫”的音译。这个新词儿,概括了中国武术的内涵,丰富了英语的词汇。这就是今日港、澳、台以及世界各地“功夫片”的来源。可以这么说,李小龙是功夫片的鼻祖。
为了更系统地学习中国武术,李小龙回到了香港,进入赫赫有名的元甲咏春武馆,系统地学习中国武术。他刻苦努力,技艺精进,八年之后,其武功在香港已是无人能够望其项背。1958年,在美国出生的李小龙,为了保留美国公民的身份,按规定他必须得回美国居住。就在他欲离港返回旧金山之前,他在凤凰影业公司拍的一部片子刚刚结束了第一轮首映。这部名为《孤儿》的影片使他在香港名声大噪,香港人第一次认识了李小龙,将他作为心目中的英雄、崇拜的偶像。
回到美国后的龙小龙,境况却不怎么令人乐观。尽管他在香港获得了掌声和鲜花,然而在美国人眼里,他只不过是个“来赚钱的中国人”而已。在美国电影界,很少有东方人扮演的角色,即使有一些,也多数安排日本籍的演员来充当。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美国人向来对中国人抱有极大的偏见。从义和团、华工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抗美援朝,似乎华人天生和美国佬作对。
所以,美国对于李小龙来讲,并不是理想的天堂,他在这儿混得并不如意。这个标榜尊重人权的国家,其实是个种族歧视十分严重的地方。为了生活,李小龙只得去给人打工,去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尽管如此,他每天仍抽空坚持练功。他不吸烟,很少喝酒,与毒品无缘,没有沾染恶习。
他靠着惊人的毅力,升入了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哲学。在此期间,他认识了琳达·艾米莉,这是一个浅黑皮肤、聪慧美丽的美国少女。艾米莉喜爱中国功夫,对李小龙由崇拜而生爱慕。两年后,他们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教堂里举行了婚礼。
李小龙的婚姻是成功的。婚后两人自然恩爱有加,但是生活却是十分的拮据。在九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一共搬了十一次家。不断的迁徙中,李小龙依旧每天练功不止。他把中国武术的基础技法和其他国家的击技运动的优点融合起来,这其中既有日本的空手道,也有泰国的泰拳,并且还揉进了一些西洋拳击的长处。他把这种吸收百家之长、推陈出新的套路武术称之为“截拳道”。李小龙解释:“截”是指悄然迅速地接近对方或半路加以拦截;“拳”指自我体系套路、风格;“道”则表示截拳这种套路所阐发的原则和规范。为此,他在美国权威的武术杂志《黑苇》上撰文介绍自创的截拳道,引起美国人的关注。
李小龙靠着孜孜不倦的努力,“截拳道”在美国威名大震,引起各界的注意,西洋人开始对这位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小子刮目相看了。由此,一位叫鲁姆斯·李的美籍华人出资与李小龙合办了一所武术学馆。
半年之后,父亲的朋友、那位好莱坞制片商又一次找到李小龙,邀请他在一部叫做《青蜂侠》的影片里担任角色。李小龙欣然接受,在拍片期间,李小龙委托詹姆斯全权管理武术学馆。
在这部影片里,李小龙扮演的是一位叫加藤的日本人。片子公演后,却并未引起什么反应,更不要说轰动了,李小龙也默默无闻。这令他十分沮丧。
之后,他又在高梅公司拍摄的《马路》、《新娘的到来》,以及电视剧《英勇的人们》、《朗斯特里特》等片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都是一些客串的小人物,而他的雄心壮志是盼望着有一天能成为世界超级明星,这现实离他的愿望相去甚远。他被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困扰,整日里郁郁寡欢。
为摆脱困境,他除努力练功、竭力保持最佳状态外,还认真研究美国拳击的优点,把它的长处吸收到自己独创的“截拳道”之中去。通过不懈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的技艺不断长进,日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