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回到沛县,受到父老乡亲的盛情款待,他一住就是半个多月,期间降下旨意,世代免除沛县人的赋税徭役,但不包括丰邑。沛人闻之莫不感恩戴德。但临走的时候,众乡亲却拦住刘邦不让走,跪请刘邦把丰邑人的负担也免了,说:“陛下虽然是喝沛县水长大的,号称沛公,和沛县的感情深一些,但毕竟是丰生沛养,丰邑和沛县都是你的老家,两地又是近邻,亲戚连亲戚,陛下怎么能只免除沛县人的赋税徭役,而不免除丰邑的呢?”
刘邦说:“我在丰邑只是借生,还没出娘胎就差点死在那里,见秦军来屠婴儿,邻里多自保,不惜陷害我家,致使全家流落沛地,我于丰人有可牵焉?我起义初时,创业艰难,正是用人用物之机,丰邑守将雍齿伙同丰人却率先叛我,差点把义军掐死在摇篮中。每念及此,我深恨之,因此我不承认是丰邑人,我与那里没有任何瓜葛!”
乡人齐呼:“陛下一向宽厚仁慈,请您不要计较过去的事,您要不同意,我们就长跪不起!”
刘邦看这么多父老乡亲一直跪在他的面前,心中不忍,只好说:“也免了,你们起来吧。”
众乡亲马上站了起来,高呼:“谢谢陛下。皇上万岁!”
刘邦带领一帮随从,愉快地返回长安,沿途路过一些城市,地方官员不免兴师动众隆重接待。他也没有甚推辞,歇息一下仍旧赶路,又用了半个月时间,回到宫中。
萧何负责承建的新的皇宫未央宫即将封顶。远远看去,巍峨壮观,气势恢宏。刘邦看到这个建筑这么豪华,眉头一皱,当即让人把萧何叫到宫中一顿臭骂:“你是诚心坏我江山,还是脑子里进水了怎么的?我让你负责建设皇宫,你建个稍大一些的院子也就罢了,谁叫你搞得规模这么大,楼又这么高,这么铺张浪费了?现在国家刚刚建立,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战乱,国家和百姓都很贫穷,哪容得我们这样糟踏?宫室再小也不影响决策,只要心里装着百姓,在哪儿都能办公。秦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兴土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你这样做,怎能不遭到天下老百姓的怨愤,是要我刘邦做亡秦之续吗!”
刘邦是苦孩子出身,尽管在官场上混得越来越大,对于金钱已看得不那么重要,但对于浪费这样的事还是不能容忍。萧何听他骂完,忙给他解释:“陛下息怒,听我说说理由。我之所以把宫室搞得这么宏大,就是考虑到我们是泥腿子进城。天下百姓多认为我们和他们差不多,他们在过去那种戒备森严的环境下被统治惯了,如果我们把宫室建得太寒酸,有人就会认为我们没有出息,从内心里不服我们。同时,现在各诸侯封地,都有旧的宫殿,规模都很大,如果皇上所用,还不如他们的气派,不足以显示您的尊贵,也不能对他们构成威慑作用。另外,国家再穷,也不在于建不建几间大房子。省吃俭用,于治家有余,于治国则不足。秦国灭亡,是他们连年征战,无节制地向老百姓摊派徭役,遭致四方怨恨,岂因一官室之费而败乎?”
听萧何这样一说,刘邦气稍消了一些,但仍说:“强词夺理,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我看你是进了城开始讲排场了,还要摆出这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不是我讲排场,皇上认真地想一想是否有这个必要?哪天你到现场去看一看,也许就能认可了。”萧何说。
刘邦说:“也好,我倒要看看你搞得是否实用,否则。我叫你扒了重建,费用你给我弄去。”
不几日,刘邦就带领几位近臣来到未央宫视察。这未央宫占地足有两千多亩,设主殿一处,辅殿若干处。主殿为议政殿,高三层,为皇上日常办公起居和召见大臣的地方。主殿前有三道门,从南至北依次为正阳门、德正门、安泰门,每个门之间相隔三百丈。主殿后面为神武门,为皇帝进出的地方。两侧设有四个辅殿,东面为坤宁宫、太子宫,为后宫和皇子们驻足停留的地方;西侧为议事堂和辅政堂,分别是大臣和皇帝的近侍议事和办公的地方。另外,四周还建有大量的辅房,是杂役和皇家卫队驻扎之所,还有就是料理吃喝拉撒睡的一些机构的场所。这些地方,刘邦都逐一看了,认为想得还算周到。在主殿二层,他看到龙椅高高在上,下面是一片很大的厅,足能容下几百人站立,感到自己坐在上面离大臣太远了些,就说:“座椅设得太高了,这样岂不叫我有脱离群众之嫌?另外,下面的人讲话,我在上面恐怕既看不清也听不清。不利于议事。此处虽有气势,但好像不太实用。”
萧何说:“陛下说得是。但不这样,我们觉得不足以显示您的尊严。同时,下面的人和皇上保持一段距离,这也可以叫做安全线,防止皇上在召见外使时有人图谋不轨。这种情况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发生过,所以我们在设计这一块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一点。至于您说的下面的人讲话,您在上面听不清,我们也试验了一下,觉得大臣奏事。只要走到前面来,还是能听得清的。只是由于光线是从南面进来的,的确坐在上面有些看不清下面说话人的脸,为此,工匠们已决定在后面多开些窗户。另外,为了增加殿内的辉煌,上朝的时候,四周还要点些蜡烛,那样您在上面就能看清下面人的情况了。”
刘邦听萧何处处为他着想,心里很满意。
忽一日,有人向刘邦打小报告:“萧何自从封了万户侯以后,得意洋洋,全然不把众大臣放在眼里。还有就是全然不把皇上的话当回事,说皇上让他节俭建设未央宫,他说这是百年大计,要建就建好它。还有就是借建设宫殿之机,改造丞相府,有挪用公款嫌疑。”起初刘邦听了这些话,还以为是众大臣对评定萧何功劳第一,有的人嫉妒心在作怪,背后说他的坏话也是正常的,现在看也不全是假,他岂只是不把众大臣放在眼里,连我也不放在眼里了!想到这,刘邦马上传旨:“把萧何给我抓起来,关进宫中大牢!”
夏侯婴问:“什么理由,皇上?”
“不要问理由,我想关他。”刘邦生气地说。
萧何不明不白地被关了起来,有人吃惊,有人高兴。这正是刘邦用人的一种策略,抬一抬,压一压,好一阵,坏一阵,始终让你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不敢翘尾巴。他重封萧何后,萧何这一段的确有些在朝中弄权,这是刘邦最不能容忍的。加之有不少武将始终心里不服,甚至出现了消极怠工的现象,怎能长久这样下去,万一有个战事,还指望谁去前线卖命?因此找个理由就把萧何关了起来,一方面是堵众人的口,让大家心理上有些平衡,另外也让萧何清醒清醒,让他知道,这里真正的当家的是我,我能封你,也能贬你。
过了些时日,负责刘邦的保卫工作的宫中都尉王猛趁晚上值勤的机会,对刘邦说:“启禀陛下,我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能给刘邦当护卫的,都是跟前的红人。刘邦随口骂道:“你他娘的有屁就放吧,别转了。”
王猛说:“我觉得陛下把丞相关起来实在太冤。丞相跟随你多年,你还不知他的为人?他把未央宫建得好一点,也是为了皇上办事。有人说他借机肥私,这不可能,他一向都是公私分明。您允许他可以坐四马的小车,可丞相至今还坐的是牛车。丞相府现在是在修缮,但那是房子快要塌了,实在不能再将就了。我还听说,丞相拿出自己的钱给建设未央宫的工匠改善伙食,这还看不出他的忠心?他把皇家苑林交给老百姓耕种,实在是看着那片地闲着可惜,经营好皇家的产业,这本也是丞相的职责,况且这些老百姓都是你的子民,有什么不恰当的呢。还有人说丞相有反心,这更是无稽之谈,当年他独守关中,年富力强,都没有背叛陛下,怎么会在您已平定天下,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反您呢?丞相年龄已大了,实在经不起多少牢狱之苦,您赶快把他放出来吧,不然非出事不可。”
刘邦也知这些道理,正想找个台阶下,可惜朝中大臣在关键时候竟没有一个为萧何说话的,可见人心之叵测。现在有王猛说话了,他想也把萧何折腾得差不多了,当即答应:“你小子说的有点道理,但他不该不经我的允许就擅自把苑地交给别人耕种。不然这宫中的东西,我还能当什么家。叫人卖空了也不知道,这就是对他的惩罚。你明天就把他领出来吧。虽然把他关了起来,但也没免他的职,叫他今后小心为是。”
王猛忙答应:“皇上说得是,我一定告诉他。”
萧何在牢中关了近一个月,倒也没受多少罪,只是更加知道了刘邦的翻脸不认人。他出来向刘邦谢恩,刘邦看着他一脸沧桑的样子,有些怜惜,就安慰了一下,说:“我这些日子也是气不打一处来,让你受委屈了。你多年来忠心耿耿,我是知道的。你也明白,我也是做给别人看的。你以后该怎么着还怎么着,凡事不必向我请示。”
刘邦虽然这样说,萧何以后哪还敢先斩后奏,那除非是他还想“二进宫”。
萧何说:“我会谨记的。”
萧何进去的这一个月,未央官的建设基本完工,叔孙通的礼乐朝仪也搞得差不多了,正在试验阶段。这日在未央宫举行彩排。叔孙通把刘邦也请来,让他来指导一下,看还有什么意见。刘邦听了汇报,又坐上龙椅体验了一下。感觉是那么回事,就说:“很好。从明天开始,让朝中所有大臣都来学习朝仪,你仔细地教教他们,有不遵守规矩的,刑罚伺候!”
按照刘邦的吩咐,从第二天开始,大臣们都到新落成的未央宫学习礼乐。叔孙通和他的弟子们,从怎么入官开始,到怎么站立,入座,奏事,敬酒,目送皇上离朝,到大臣退朝,都讲了一遍,然后就开始演练,亦步亦趋,不得有半点差池,凡有不当者。一律重练。刘邦的监察御史就在旁边看着,对不好好练习者,当场予以申斥。
大臣们就这样反复学习了半个月,叔孙通向刘邦报告,说训练得差不多了,可以实行了。刘邦沉思了一会说:“择八月十六日为未央宫启用仪式,到时就按新的朝仪上朝议事。”
叔孙通答应:“是。”就去准备了。宫人也按刘邦的意见通知各位大臣,要求不得有误。
八月十六这天,群臣从正阳门趋步进入宫中,到了议政殿前,列队拾级而上,进入二层主殿,然后列四队站立,文臣居右,武臣居左,及刘邦来到,在龙椅上坐下,这时叔孙通喊道:“上朝,给皇上行九叩之礼。”
下面站着的一百多位大臣“扑通”一齐跪倒,给刘邦磕了九个头,口里喊着:“祝我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叔孙通又喊:“叩头毕,请起立。”群臣起来又站成四列。
这时刘邦发话了:“给大家赐座吧。”群臣各自坐到事先指定的座位上。
看看群臣都坐下了,刘邦说:“今天是未央官正式启用之日,我们要喝酒表示庆贺,给大家每人赐酒九杯!”
侍者一呼拉从幕后端着酒来到各位大臣的面前,叔孙通喊一次给倒一杯,九杯喝完,又喊:“酒毕,请群臣给皇上谢恩。”群臣又起立列队拱手喊:“谢皇上赐酒。”
接着刘邦讲了一通以前朝中缺少规矩,说话办事有失体统的现象,所以才实行这套朝仪。让大家对比一下,这样是不是比以前像个样子了。然后又对当前工作提了一些要求,让大家分头去办。之后,群臣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在刘邦旁边站着的侍者趋前几步喊道:“有事奏事,无事退朝。”
萧何、曹参、樊哙、叔孙通又分别奏了几件事,刘邦都批准:“照办。”
下了朝之后,刘邦回到后宫,见了吕雉,一脸高兴地对夫人说:“我今天才真正体会到当皇帝的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