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三日,长时期以来一直无法出现轰动效应的上海新闻界,终于打破了沉寂。这一天,《解放日报》“社会新闻版”刊登了一封由十九名六十年代初在上海被遗弃的孤儿写的读者来信,尽管所占版面极其有限,但却在整个上海滩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
编缉同志:
今天,当我们提笔给你们写这封信时,我们十九颗沉重的心只剩最后的憧憬。
三十五年了,我们从一个个嗷嗽待哺的婴儿,开始步入中年,然而,我们那一段共同的身世,却像一块巨石压着每一颗曾经失去亲情的心。我们从上海宝山来到福建,至今不知生身父母是谁!
一九六二年,伞图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许多家庭因生活极度困难,父母无力抚养孩子致使骨肉分离。我们就是当时从上海宝山县被送到福建让养父母抚养成长的,卜九个人都属虎。据我们县的老民政回忆,我们来到福建的时间是一九六二年十月四日。是福建的父母用他们朴实的爱和甘甜的乳汁把我们养大成人,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立业,生活得也很好。
如今,当我们都已为人父母的时候,一种寻找生身父母的渴望巳坐得格外强烈,而这种渴望的冲动只怕刺伤养父母那善良的心。于是,我们曾经举棋不定,犹豫万分,只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十五年来,我们的梦难圆。我们不忘福建养父母的大恩大德,我们也想圆自己的梦。我们曾经暗中写信查找,每一次我们的梦都破碎了。今天,我们将最后的憧憬和渴望寄来,向生我们的妈妈们喊一声:妈妈呀!您在哪里?远方的孩子做梦都想见您一面呀……
福建省浦林县:翟杰忠 陆新徐 伟庆 张金萍 史美花 魏彦华 章晓苓等二十二人
就在前一天的晚上,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已经在“专题新闻”栏目中,播出一则采访“寻亲代表”陆一新和傅宝林二人的热点新闻。
几天以后,《解放日报》、上海电视台和《新民晚报》等新闻单位,以极大的热情联手行动,相继以“跟踪报道”、“新闻透视”和“新闻特写”的形式向外界披露事件发展的悄况。
一夜之间,当年福建蒲林县的十九位上海弃儿发起的“中城大寻亲”,便成为了上海滩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焦点。一时间,前来报社、电视台询问事态发展的人们络绎不绝,信件、电话更是多得不计其数。有人热情地向新闻媒体提供寻亲的线索;自然也有不少人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猜测这十九位寻亲者的真实日的,但更多的入还是在为他们默默祈祷,希望他们能与自己的家人团圆。
然而,在消息报道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关心此事的人们竟然失望地发现,他们中竟没有一个人最后找到自己的亲人,半个月后,陆一新和傅宝林二人还是回到了福建。而据《解放日报》一篇报道称:“据一九九一年编的《上海市民政志》上的记载: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宝山县先后有十九批次去福建、广东、湖南等地送养婴儿共七百零二名。”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七百零二名弃儿至少是来自六百七十五个家庭,每个家庭至少也是一个四口之家,以此推测,这也是一个好几千人的庞大群体,而《解放日报》和上海电视台新闻节日是覆盖整个上海市民晚间时间段的新闻媒体,且在此期间不少新闻单位连续不断地实施“地毯式轰炸”似的报道,难道这十九位弃儿牛,就没有一个亲人会发现他们吗?
于是,笔者决定采访此事。四月月十六日,笔者在福建厦门参加某杂志社的笔会一结束,径直赶往距厦门二百余公里外的蒲林县,开始了一场艰难而特殊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