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曾经是我的主任。我们的主任。县政府办的头。岳父名叫王宗杰。但叫来叫去不知怎么就被叫成了王总结。
当然不是我们把“王宗杰”叫成了“王总结”。我们不敢也不会。我们叫主任时连“王”字也不要,就叫“主任”。“主任好。”“主任辛苦了。”“主任给你汇个报。”这是另一种境界。我们觉得叫“主任”怎么听都比叫“王主任”显得亲近。不信你试试。你叫你的上司,不管他是局长书记科长哪怕比虱子还小的什么长。你去掉那个姓,直接叫“局长书记科长什么长”,保准比拖泥带水带给姓氏来得亲近多了。这应该就像我们称呼自己的亲人,无论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外公外婆舅舅舅妈,你称呼他们时不可能把姓氏也带上。就像后来我们主任成了我的岳父,我不可能发神经叫他“王岳父”吧?
看来,官职真是个够意思的东西。都可以和你的亲人媲美了。哪怕官职不可能像姓氏一样陪伴你一辈子,陪伴你子子孙孙,但皇冠想必正因为没有棺材长久才显示珍贵。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别说太远了。我们专心专意叫我们的王主任“主任”就是了。但是,叫我们的王主任为“主任”的只是我们。准确点说,只是比王主任官职小的人,再准确点说就是王主任可以吆喝的人。可以吆喝我们王主任的人。比如书记县长副书记副县长,是不会像我们那样满面笑容亲亲热热地“主任主任”的。甚至有人会直截了当地叫我们主任“总结”。
“总结,这段时间又总结出了些什么啊?”比如原来的县委副书记、现在的县人大主任每次跟我们主任见面,就会摆出一副大人见小孩的神态。
我不知道我们主任对县人大主任的这种打招呼的方式是喜欢还是反感。但可以肯定的是,好多好多年前的时候,我们主任绝对把现在的县人大主任的口水当蜜糖。
好多好多年前,就是现在的县人大主任喊出来的“王总结”。也正是从那时起,我们主任从一个乡政府办公室秘书,在一声声“王总结”的喊声里,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直到一步一步滋味到县政府办主任的位子上来。
好多好多年前,现在的县人大主任还是乡党委书记。我们主任还是他手下的办公室秘书。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改革开放之初。刚刚“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候。
号召发出来之初,是不是有人先富起来了那是另外的事。但既然中央有了这样的号召,就不可能没有典型。就像前不久,刚刚提出新农村建设,有位副省长要到我们县来视察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说实话,上面的精神刚刚下来,基层根本就没来得及启动什么示范点工作。因为声音永远要比动作快,来不及。但县里部署试点工作的会议刚刚收话筒,市政府来电话说,你们马上选择一个家家户户通水泥路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最好能在这个村再选一个能够把全村新貌尽收眼底的视察点,让省长能感受到确确实实的新农村景象。
选这样的村难不倒我们。我们县有个村已经是这多年的老典型了。连村党支部都早改成村总支委员会了,村总支书记还兼任着乡党委副书记。由此可见这个村的不一般了。这个村和村总支书记的名字,也不是一次两次在中央省市各级媒体露脸了。我不说这个村的真名了。不太好。我还想把日子混出点起色来。我要说的是,即使不提新农村建设,那个村也早已是新农村的气象了,再是什么领导来视察也不怕。几年前,村里家家户户就修通了水泥路,村里也早就修起了专门的“观景台”。每有上级领导前来视察,登上观景台后都难免点点头挥挥手的。观景台修建在一座恰到好处的山丘上,外形就像一个妄想照亮万水千山的灯泡,为了免去领导们的登山之苦,村里还把公路径直修到了观景台前。只是,毕竟那个观景台平时发挥的作用不大,离村民的居住区太远,除供领导“尽收眼底”外,平时根本没人吃饱了没事找事跑到山上去。所以,那段通往观景台的公路,便没有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修成水泥路。没必要。想不到的是,就因为这段路没有修成水泥路。副省长前来视察时,陪同的副市长说:既然道路没有硬化就别去观景台了,与新农村建设太不协调。
这也许是闲话。但是,这种情形跟我们主任当初任乡政府办公室秘书时的情形多少有些类似。比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传到基层才一个星期。县里就开始总结先富起来的典型。也就个把星期时间,全县上下的“万元户”如雨后春笋。惟独我们主任当时所在的乡没有上报一个。县委办几次催书记,书记不得不一次次催我们现在的主任。但书记催得似乎也没那么有信心,近乎于饭后戳牙缝:“总结,你总结总结吧,编个典型写个材料报上去交差吧。”书记说话时真是一副交差的神态,说到这还不轻不重发了牢骚:“上面搞些事啊……你说哪来什么‘万元户’?干元户都难找。我一个月才70多块钱,一年才多少?你说有几个百姓比我这个书记过得好啊?”
就是书记最后的那些非屁非话的牢骚,让我们主任心里一闪,就像风高月黑的路上突然有道亮光闪过。
我们主任当即动笔写材料了。但不是写万元户的典型材料,而是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写了篇题为《莫把“千元户”错当“万元户”》的调研材料。材料有根有据掷地有声。县委办收到材料后,当然不敢怠慢。县委办主任立即送县委书记过目。县委办主任给县委书记报送这份不识时务的材料时,心里其实已经在给我们主任,当时的那个乡镇小秘书算命:这家伙不是在自己给自己挖坑?
但是,结果恰恰相反。那个不起眼的乡镇小秘书,却是自己给自己搭台。当时正是领导干部“知识化”的口号满天飞。我们的县委书记就是刚刚从本市一所大学提拔重用而来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有许多可爱之处。可爱的县委书记看了这份材料后,大笔一挥彻底改变了一个乡镇秘书的命运:此件己阅。请迅速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就此现象进行认真讨论,并重新核实全县“万元户”的真实情况。
几天后,我们主任也被调到县委办政策调研室,直至当上现在的县政府办主任。
当然,那个县委书记再怎么可爱,也仅仅可爱了不值一提的大半年时间。因为那年年底,全省上下唯独我们县没有上报一个万元户。挨了一顿批评之后,我们可爱的县委书记依然回大学做他的学问去了。
好在。我们主任没有像县委书记那样火烧牛皮回头卷,没有重新回到乡镇去。也许是我们主任有本事,也许是别人早把我们主任调进县委办的原因给忘了。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主任坚信,是他自己已经具备在县委办立足的本领。我来县政府办上班不久,我们主任就跟我说过:人这一辈子的路,应该走得像流水。第一,只有流水,才具备永远不沿途返回的本领;第二,只有流水,才具备迅速和周围融合在一起的本领;第三,只有流水,才具备边滋润别人边收获自己的本领——看起来它一路在低头,可说不定哪天它就登上了天。说完流水的“一二三”,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要当好秘书。必须做到“三多三少”:多动脑筋少动嘴;多动手脚少动心;多动笑脸少动气。他甚至告诉我,他当时能够让新来的县委书记感兴趣,那其实就是多动脑筋的结果。别人看起来那是铤而走险,但没把握他不会那样做。当然,他并没有接着告诉我他的把握在哪。他知道他不说我也不好问。就算他是在吹牛也拿他没办法。不过,那以后多年的事实证明,我们主任基本没做过没把握的事。哪怕开始那么多年他无非就是写材料,但他经常就能够利用写材料,把自己的把握变成领导对他的把握。那些年里,县里大大小小的领导们,几乎都知道县委办有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名叫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