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声街一号居民姚水根家庭,又一次被评为五好家庭。姚水根年将五十,在家里,他是公认的好丈夫、好父亲。在外,他是刘湾镇派出所的一所之长,正当中流砥柱、事业有成之年。姚水根姚所长站上五好家庭领奖台,发表他的获奖感言:感谢居民同志们的信任和支持,居委会干部要我谈谈经验。我没有什么好谈的,我只有一句话:哪怕做一名最普通的公民,也要过有远大理想的生活。
姚所长的发言众口皆碑、广为传诵,隐声街一号家庭,成为众多普通家庭的榜样。那段日子,刘湾镇上的男女老少,纷纷对自己平凡的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发出一些关于“理想”的自问和考问。问完自己或者孩子,人们发现,提出“要过有远大理想的生活”这句口号的姚所长,却没有公布他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其实,姚所长的理想并不十分远大,很简单,就是把派出所所长位置坐到退休。姚所长知道,他的理想,实现的可能非常巨大,但容不得闪失,必须以“合格的派出所所长”为标准,做一名廉洁奉公、恪守职业道德、平易近人的基层公安干部。这是他为自己定下的戒规。其中有一点,姚所长认为很重要。作为基层公安干部,平易近人,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姚所长最大的优点就是平易近人,所以,姚所长的群众基础,那是相当好的。
三十年前,农村青年姚水根穿上了警服,戴上了大盖帽。那时候,他为自己树立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民警。他没想过,有朝一日他会当上派出所所长。当年的姚民警接到任命通知后,好长一段时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姚民警一贯用普通民警的姿势走路、用普通民警的口气说话,忽然变成了所长,他就不知道应该怎样走路、怎样说话了。他使劲回忆已经退休的老所长的走路姿势和说话腔调,老所长双手反背,一脸严峻的样子,以及三棍子打不出闷屁的性格,在姚水根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清晰。可是那些动作和神态,一到自己身上,不伦不类的,就走了样,怎么看都不像所长的样子。当然,最后,姚民警还是学会了做姚所长,而且是与老所长不尽相同的、有自己特色的所长。
基层公安干部姚水根同志走在大街上,通常会受到群众的热情招呼,“姚所长吃了啊”、“姚所长好啊”,听起来很是受用。姚所长呢,脸色尽量显得严峻一些,眉头稍蹙,嘴角下弯,对,老所长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姚所长带着一脸老所长的表情走在大街上,本是黑瘦脸上的音容换在他的白胖脸上,就变严峻为稍稍的不耐烦了。然而,群众并不在意姚所长脸上终日的不耐烦,恰是因为姚所长的表情不同于姚民警,他们的招呼,便更加热情起来。
姚所长因为所长的身份,群众尊重度大大提高,这让他充满了荣誉感,他因此而更加热爱他的职业了,不,应该说,他更加热爱他的职位了。姚所长每天坐在派出所小楼里,大盖帽压着他的大脑袋,蓝制服锁着他的肥肚子,样子显得十分的所长。若有人去派出所办户籍或报案,一眼便能认出哪位是所长。姚所长是有他的典型特征的,手里总捧着一把紫砂茶壶,茶壶里一准泡着高山乌龙,若没有外出开会任务,姚所长喝茶的声音便一整天响彻在派出所里外相通的三间办公室里。到了下班时间,姚所长把茶壶放下,站起身,“噼里啪啦”拍几下坐皱了的深蓝色警裤,抻一抻警服下摆,压了压大盖帽,提上公文小包,抬起腿,跨出派出所大门。一出派出所小院的青砖围墙,远远的,就见暮紫桥在拐角处的路口了,隐声街,就在暮紫桥的西边。姚所长顶着他那被大盖帽包裹得挺严实的毛发稀少的脑袋,向着回家的方向走去。
隐声街是刘湾镇上历史最悠久的老街。著名的川杨河朝夕奔流,贯穿刘湾镇东西,镇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暮紫桥横架河上。隐声街上的房子,都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隐声街上的六十三户居民,都是本镇的土著,若要追根溯源,可以追到十八代祖宗。姚所长不属土著,当年的姚民警,眉清目秀的小伙子,被隐声街一号当家大囡看上,做了人家的入赘女婿。如今,只有隐声街,还留有丝丝缕缕的老镇气息,其余几条街,几乎全让外来户占据了。甚至川杨河里,也停靠着一些装满缸钵碗盘的外来船只。船头搭着简易行灶,船尾挂着平脚裤头、棉布胸罩或者毛巾被单。那是拖家带口来刘湾镇上卖陶瓷的宜兴人。瞧瞧,连川杨河里都进驻了外来人口,要不了多久,刘湾镇就快变成一个移民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