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在这个古老的小村庄逗留一周,有几个令人疑惑的古迹和濒危高龄老人要采访。专职摄影师在前一站的石鼓摔断了腿,下面的行程是我兼职了。原计划住在村长一个亲戚家,但是我们在村口,一个古牌坊那里,遇到了一个老人。
那个地方,还不是旅游热线,偶尔会有一些旅行大巴车带着“点题”的游客过来。讲解一通、拍照一通,然后呼隆上车就去了下一站。我们到的时候,正好有一辆旅游大巴过来,游客们下车后,我们看到一个七旬妇女——也许更老,一一走近那些游客。所有的游客都避开她。开始我们以为她伸出的手心里,有什么要兜售的东西,后来才发现,她的手上脏兮兮的,什么也没有,那就是乞讨了。我也看清了,她的打扮怪异,一顶鲜红的婴儿帽,上身不知哪个年代的暗绿色军装上衣,男人穿的,臃臃肿肿,里面一层层不知穿了什么,只袖口露出棕色的线衣,一只袖口却是很长的一截灰黄色棉毛衫的样子。胸口上满满当当的一排像章,都是毛主席像章,最大的比杯口大。下面,是黑色的大围裙,脏得发亮。再下面,是水红色的缩脚健美裤,因为颜色浅,裤子上布满了可疑的污渍,等高线似的,一圈一圈。
拿小黄旗的导游,在她掌心里放了一毛硬币,就挥手让她不要挡住游客。她用大概是本地方言,快速地说什么,一边挥手。一对男女游客也许好奇,过来笑呵呵地指着她的像章,对她竖起大拇指,一边走开。也许他们笑呵呵的,老人感到好说话,又跟了过去,甚至伸手抓那个女的包。男游客大喝一声。老人吓了一跳。一些游客在对老人拍照。
小冈是这个时候过去的,我也跟了过去。我看到她小心翼翼地往老人手里放了两块钱。老人对她躬身作揖:好人。好人。好人。老人说着非常生硬的普通话,鞠躬的幅度很大,像章都碰响了。小冈也是笑嘻嘻的样子,又在老人手里放了一块什么,后来我知道是巧克力。她打手势要老人吃、吃!老人迟迟疑疑把它放嘴里,谛听等待什么似的表情,很快就释然而笑,又对小冈鞠躬作揖。然后,拍拍自己,指着小冈的相机,示意她可以拍她。小冈兴致来了,又拿了一大块巧克力放她手上。老人,则用力拍打自己的胸口,包括像章。一个聪明的游客说,要你拍照收钱呢!看小冈老是不拍她,老人很困惑,忽然她转身走了。两个没有去听牌坊介绍的女游客看着老人背影笑着:回家吃巧克力去了,她肯定这辈子都没有吃过呢。一个说,她脑子是真有问题,还是装疯卖傻赚钱呀?
老人很快又回来了,推着一辆蓝漆剥落的破旧童车,冲着小冈直乐,露出嘴里的三四颗老黄牙。童车里竟然是两只大白鸭子。小冈大笑,说,嗨!你怎么把鸭子放宝宝车里啊!老人对小冈一个劲点头:我的,老人说,嗯,嗯,我的。游客们都从牌坊那里陆陆续续过来了,导游说,这孤寡户,是要你们拍照给她钱。走,我们大家上车吧。
大家都不走,看来怪异的老妇人有吸引力。她抱起鸭子,放下,又抱起另一只更大的。现在,做这些的时候,她一直关注小冈还在不在看她。导游大声招呼大家上车,已经有人往汽车里走了。显然,老人不管,现在最在意的显然就是小冈了。老人双手捧起大肥鸭子,猛地往上举,用力举,臃肿衰老的身子几乎要失去平衡了,她竟然把鸭子举到了头顶。
老人神了!那么大的肥鸭子,整个趴在老人头顶,鸭子居然一动不动安安稳稳,真是一只懂事的乖鸭子。老人扶稳鸭子后,小心地撤下一只手,然后,像英雄凯旋一样,自豪神气地看着小冈。小冈、我,所有游客都有点发呆,不知老人什么意思。那些走向大巴的人,也驻足回头。老人热切地看着小冈,说,拍呀,拍呀……
好几个游客幡然醒悟,举起相机噼里啪啦地拍,有人说起了俏皮话。有人大声提醒,喂,要钱的!不是白拍!一张一块!一张五块!有人笑闹起来,最后起哄,一张十块。
老人只是看着小冈:拍,你拍……
小冈没有拍,我看她傻乎乎地看着老妇人,表情非常奇怪。老人的几缕白发,在寒风里飘,那一下子,忽然我也挺难受。导游奔了过来,笑吟吟地对大家说,走吧,时间紧呢!这路不好走。
老人依然看着小冈,顶着她的大白鸭。游客在撤离。我听到那个导游毫不顾忌地大声说,她就是脑子有问题啦,每次过来都这样顶鸭子乞讨。
游客都被旅游大巴收进去了,大巴车放气似的,嘁的一声,关门离去了。
老人吃了一惊,对小冈没有上车,感到不解。
我看到小冈和老人在那里互相看着,直到鸭子滑落下来。老人去抓鸭子的时候,小冈在开腰包,应该是掏钱,我一直没有问她掏了多少钱给老人。我看到老人一直对她鞠躬,作揖。我们往村里走的时候,她说,你看了老太婆的眼睛吗?怎么感觉特别可怜呢。我打趣她说,你老了也会这样的。她斜看了我一眼。
我们到村里的时候,找到了联系人。就在他要带我去村长亲戚家的住处下榻时,小冈看见了那整整一面矮土墙的茑萝。我以为她过去拍照,那些猩红色的小花错落竞放。这时,那个头顶鸭子的老人,从矮墙后面的屋子走了出来。小冈的手还摸着那一面墙的茑萝,她扭头看我。我也看到那个老人了,老人也看到了小冈,露出了三四颗牙的笑意。
我们最终改变计划,住在了头顶鸭子的老人家。村里的那个联系人,似乎很为难,反复到老人屋里察看,当然是不干净,但奇怪的是,光线很好,到处都是干草的气息。三间房间,一间老人睡,另外两间居然都有床铺。原来,老人和村长亲戚这几户人家所在的这个位置,是个通道口。古村的名声渐渐远播后,不时有自助游的人,在这里休息小住。只是老人争不过其他人家,客人很少到她家住。老人有一个儿子,十年前外出,至今未归,没有一点消息。村里就把她当孤寡老人了。联系人跟村长通过电话后,用当地话,跟老人说什么,大概是交代吃住什么的。联系人最后说,老人脑子吧,是有一点不清楚,但是,能料理自己的生活。会养猪、会数钱,还很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