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知道先前镇上的人总喜欢到咸亨酒店坐一坐,吃点儿茴香豆,喝几盅黄酒,其乐融融。即便是像孔乙己那样穷困潦倒又囊中羞涩的落魄文人,也忍不住去咸亨酒店赊几文黄酒和一碟茴香豆……
是啊,像闪电一样,旧社会之旧时代就这样瞬间消失了。但自古以来,文人就喜欢到附近的小店去沽酒闲谈,这一点倒是与欧洲的咖啡馆有几分相似。我虽为一介闲人,但终究不够纯粹。每当写累了的时候,恰好晌午,便到附近不远的那家饺子馆,来一碟饺子,一碟小菜,有兴致时,还会温上一两烧酒。尽管这家饺子馆的打扮较为时尚,但经营的内容却是地道的民间小吃。以饺子为例,除了三鲜馅儿之外,还有白菜、芹菜、酸菜、香菜,以及素菜馅的韭菜鸡蛋饺子。小菜不多,就那么几款,但是做得爽眼干净,如芹菜炝花生、拌海带丝、炝土豆丝,等等,款款清香可口。因了这家饺子馆挨着一所大学,所以到这里来吃饺子的,就多了些家庭较富裕的学子(只有少数几位附近住的中老年人)。这家饭馆也只有在中午的时候客人才多。过了这个时辰,几乎就空无一人。这也是我后来才品出来的。
这一日放下笔,又去了这家饺子馆。预想着,吃过之后带一盒芹菜馅儿饺子回来。没有想到,这家饺子馆倒闭了。且门上没有任何告示,就那样冷冰冰地落着一把大锁。一位路过的粗汉说,就是妈×的房租太贵了,整不下去了。我连连点头。是啊,这种小本经营,怎能背负起那日益上涨的房租呢?可是,在下往后上哪儿去果腹呢?不胜惆怅。
在这之前,到了中午,我常开车驶过江桥,去对岸桥下那家拉面馆吃面。说来,我这一生喜欢吃的东西无外乎三种,面、饺子和烧卖。其中尤以拉面为甚。二十多年前,我曾住在江边,那儿有一个临江早市。早市的品质就是平民化。除了肉蛋菜粮之外,小吃也是如此。像炸油条、油炸糕、馄饨烧饼、豆腐脑、丸子砂锅,还有拉面。我几乎每个星期天的早晨都要到那里去,吃上一碗拉面。当时是极便宜的,三块钱一大碗,两块钱一小碗。且做得十分地道。兼有师傅当场的拉面表演,吃得就更加愉快了。后来不知道是哪个混账的领导,说这个早市影响市容观瞻,咔嚓一刀,给取缔了。在我不知何处果腹之际,恰好又寻到一家烧卖馆。那是由几个下岗的老大姐合伙开的,还是先前国营的范儿,态度还是为人民服务的样子,仍是童叟无欺的标准(据说,她们挣几个钱无非是为了供儿孙上大学,仅此而已)。如此品质之下,她们的烧卖既有专业的水准,又是平民的价格。羊汤也很好,浓浓的,常常吃得一额细汗,仿佛给滞食的胃做了一次清洗似的,有一种沐浴后的舒坦,精神也倍感清爽。没想到,后来也是因为房租太贵,被迫关门,成了代缴电话费和卖彩票的地方了。
是烧卖之后才寻到那家拉面馆。车子下了桥之后,向西开不远,便是那家拉面馆。里面的客人照例不多,但拉面却做得认真、地道,或粗或细,随客好恶。也有几款老式的小菜,如五香干豆腐丝、蒜泥茄子等等。价格也不贵,十块钱一大碗。比之当下的物价,终究是便宜的了。然而,待我再去此地时,同样地看到一把冷冰冰的大锁,同样没有任何的一张告示。伏窗而观,里面已经空空如也。只好在附近的商店买一盒方便面回去。亦不胜怅然。
这样算起来,我已经吃黄了三家餐馆了。而这三家恰恰是我最喜欢的。其实,这样的餐馆除了盈利的梦想之外,恐怕在抚慰小民的饥肠一层也不可小觑。试想欧洲的那些小馆子,它们常有几百年的经营。而我们的小馆无论有名无名,多则二三十年,短者二三年,则纷纷倒闭,改弦更张。是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奈其何?
一日阳光正好,恰春风拂面,万枝绽绿。路上闲逛的我,突然看到垃圾箱旁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了看,竟是那家饺子馆的老板,正在那里驼身捡垃圾呢。闲聊之中,他长叹了一声对我说,老哥,其实早就应该关门了,只是碍着这些老顾客,心里有些不落忍。后来实在是挺不下去了,不但没有盈利,反而背了一身债。唉……
说着,他抖着手中的废纸箱说,兄弟,我也得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