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创和郭小瑶两口子最大的心愿,是让女儿小葩考上大学,这里边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两口子谁也没上过大学。
考大学之前要报志愿,老师要求家长和学生商量着报,因为两口子都没上过大学,也就没有报志愿的经验,于是,商量得有些费劲。小葩所在的学校是北京市重点中学,但当年小葩是让父母掏了两万块钱才入学的,原因是差几分。秦二创在机关当副处级科员,又在清汤寡水的区文化馆工作,月薪千八百元,有时写篇小稿挣点稿费,也是杯水车薪。郭小瑶在小葩中考前两年就下了岗,因为没什么文化,年龄又偏大,再就业很难,先是开小饭馆,一个月下来赔了个底儿吊,后来到人家家里去做钟点工,收入微薄且不太稳定。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家庭,一次性拿出两万元,是要咬咬牙的。很有创意的秦二创把一大把面额不等的两万元钞票,让小葩一张一张一遍一遍地数,直到数得小葩的手有点哆嗦眼睛里往外冒汗,但秦二创还有些得理不饶人地把自己的工资单和郭小瑶的月收入明细表,拿出来让小葩看,让她算算这两万块钱是如何省出来的。秦二创的良苦用心和绝顶招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曾引起反响,还有后来者盲目效仿。小葩在高一的时候还算争气,曾考过一次年级第8名,但高二之后,情况便急转直下,最危险的时候曾下滑到年级成绩单前三页找不到的位置,后经秦二创力挽狂澜,才使小葩成绩在班里稳定在中等偏点下。
报志愿主要是参考模拟考试的成绩,小葩一模二模的成绩都是五百分出点头儿,按这样的成绩,在北京进一般重点大学还是没问题的,但报志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报高了,考不进去,会耽误孩子;报低了,进了不太理想的学校,会委屈孩子,于是,秦二创把报志愿重视到了无法再高的地步。在这之前,他咨询了教育战线上一些朋友,他还拉着郭小瑶花两个多小时倒了好几路公共汽车跑到地坛公园,因为每年高考之前,全国各大院校都要集中在那里对考生和家长开展咨询活动,那天,两口子在地坛转了整整一天,除了北大清华两所高处不胜寒的学校没敢上去掺和,其它学校几乎都咨询了一遍,两个人没舍得在外头吃饭,带去的钱全部买了有关院校的高考指南。
这是一个家庭全委会,列席参加的还有小葩的姥姥姥爷。
作为考生的父亲,秦二创首先发表意见,他认为应让小葩考提前招生的军校,或者考京外的学校,理由是小葩太娇,都18岁了,到现在连双袜子都不知道怎么洗,让她离家远点,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
郭小瑶坚决反对,她的理由是:军校太苦,再说分数太高,听说走了走不了,不完全按分数,面试、体检关很难过。还有,当兵挣不了多少钱,将来出国也不方便。至于到外地上学,那是舍近求远,脱了裤子放屁找费事儿,再说一个女孩子,也让人不放心。
两口子意见分歧很大,争了几句,没什么结果,只好请姥姥姥爷裁决。姥姥姥爷毫不犹豫地支持郭小瑶的意见,尤其姥姥几乎很霸道:小葩是我带大的,离开北京我可不干。
秦二创很孤立,在这个家,他常常陷入这样的境地,他的老家在河南信阳,北京没什么社会基础,妻子郭小瑶是地道的北京人,而且比他小3岁,姥姥姥爷又接连不断地过来干涉内政,这就使得他在大事面前,说话声音总提不到应有的高度。
秦二创为逃避三比一的重压,到卫生间里洗了一把脸,嗽了嗽口,顺便叹了口气,回来的时候他问小葩:你有什么打算?
小葩理了理刘海,说:我听我妈的。
秦二创又叹了口气。
经过商量和参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第一批的第一志愿决定报北京的一所一般重点大学,后边两个志愿都填在北京,其中有一个志愿填的大专。填第二批第一志愿的时候,郭小瑶给了秦二创点儿面子,报的是河南的一所学院。郭小瑶这样做只是安慰安慰秦二创,她自信地认为,自己的女儿第一批第一志愿肯定能录取,第二批的几个志愿只是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