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8600000010

第10章 漢代的“文化格局”與“文人群落”(5)

隨着“詩”的原本體性在事實運用與創作中的突出和增長,經學的發展已越過它的巔峰而趨向繁瑣僵化,因而對嚮來排斥的“情欲”的控制力相對減弱,“詩”的原始發生狀況及現實中存在、但不同於《詩經》之“詩”的“歌詩”引發了人們的重新思考,並力圖在思考中把這些“新”出現的現象重新納入到經學的體系和規範當中來,所以在詩論上出現了一些不同於傳統的思考和做法。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把《詩》與“歌詩”在最初的意義和功用上進行了溝通,其中最有實質意義的是詩“感於哀樂”體性的被揭示。

《六藝略》總序曰:“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六類典籍中,《詩》以“正言”與《樂》以和神、《禮》以明體、《書》以廣聽、《春秋》以斷事並列,構成認識與管理世事的五方面內容和手段,並進而體現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對六藝作如此概括和升格,無非是為把“六藝”列為最高規範之“文”、為說明其他各略之“文”均從中衍生、發源設立依據。《詩》以正言與其他明體、廣聽、斷事相區别,“正言”即谓言志之正,這是就經學層面而言的;作為經學之《詩》與其同類內容建立關聯的中介是“感於哀樂”。《藝文志》釋《詩》曰:“《書》曰:‘詩言志,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釋“歌詩”曰:“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感於哀樂”是兩者共通的。前已有言,“言志”和“感於哀樂”級别是不同的,但大略言之,二者都可歸於主體“情、意”的表達。不過“志”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層累了太多的政治、教化因素,因而成為一種高級的“意”,而“哀樂”尚是本初之“情”。就《藝文志》中的“詩”而言,一種言政治、禮義之“志”,升格於經學當中;一種尚還多具初始之“情”,而居於《詩賦略》當中。但縱觀之,他們還是形成了表達“情、意”因而不同於“斷事”、“廣聽”等認知方式的一個大類,勾連這個大類內部類别的就是“感於哀樂”——這個“詩”的共同的發生基礎。“感於哀樂”即“訴諸情感”,為今言之“文學”的主要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有意還是無心,《藝文志》的作者都已經初步地把“詩”看成不同于其他文類的一種文事了。

在詩的原始發生與采集的初始作用上,《藝文志》將《詩經》與“歌詩”進行了貫通,也就是說,作者恢復了“詩”發生的原始特性在《詩經》發展歷程中應有的位置,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與此前一直是對“詩言志”加以強調、強化而有意無意對詩之發生本性予以忽視、甚至遮蔽因而也就極少予以提及的傳統有了較大的不同。《藝文志》畢竟提及了詩的原初體性的存在,使詩作與哀樂等原初情緒發生了關聯,在這一點上也是與上文所揭示的東漢的時代情況一致的。當然,並不是說歌詩與《詩》取得了平等的地位,在《藝文志》中,《詩經》是體現最高的“道”的,《詩經》居於《六藝略》之中,而《詩賦略》總序說“歌詩”“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一“亦”字,已含有等而下的意思,《禮樂志》所載:“(漢廷)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今漢郊廟詩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調均,又不協於鐘律,而內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樂府,皆以鄭聲施於朝廷。”(《漢書》卷二二《禮樂志》,第1070-1071頁。又《風俗通義·聲音》曰:“武帝始定郊祀,巡狩告封,樂官多所增飾,然非雅正。”(前揭《百子全書》,第1087頁))正說明這種情況。《藝文志》衹把“詩言志”用來描述《詩》,而絕没有将其用以說明“歌詩”,采集、造作之詩與《詩》是有巨大差别的。不過,“感於哀樂”的“歌詩”體類畢竟存在了,說明時代作品表露主體情性、哀樂事實的存在與突出。不過,《藝文志》通過結構的安排以及全書的前後照應,對《詩》與“歌詩”的地位及關係作了規範和限定,這種情形與《詩大序》反映的情況是相同的。

3.“觀風”:民間歌詩的本原意義向經學意義的轉移

古代有采詩制。《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又《食貨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劉歆《與揚雄書》:“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僮謠歌戲。”這些說法當有所本,《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相諫。’正月孟春,於是乎有之,諫失常也。”(《左傳》襄公十四年,前揭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三冊,第1017-1018頁。)《禮記·王制》:“天子五年巡狩,覲諸侯,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從《詩經》中存在的大量民歌看,民歌從民間狀態進入到《詩經》,成為傳唱賦引的定本,應該有個采集、編撰的過程。

從上述材料看,采詩的目的是“觀風”,以知四方民情,為天子提供參考。采來的詩要配樂,即“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也就是配樂唱詩,然後聞于天子。另《國語·周語》載: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前揭《國語》卷一《周語上》,第9-10頁。)。

《國語·晉語》:

故興王賞諫臣,逸王罰之,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於是乎使工誦諫於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於市,辨祆祥於謠,考百事於朝,問謗譽于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先王疾是驕也(前揭《國語》卷一二《晉語六》,第410頁。)。

對於采詩而言,觀風與規諫是一回事,衹是從上觀下、從下進上的角度不同。後兩則材料中,瞽、師、瞍、矇、工都是樂工,都是演奏詩樂的,是“執藝事以相諫”,不知他們進諫的內容有何差别,或衹是方式和身份的不同。采集之詩發揮觀風或規諫作用,不知是從“樂義”角度還是從“辭義”角度進行,但顯然不會僅用“辭義”,因為它們都與樂有關,或是兩者結合比較合乎邏輯,如是,則這些詩作尚還處於詩歌進入到固定儀式反復演奏從而形成樂章義的前狀態。或許這種處於“前狀態”的詩歌還曾有過較大數量的存在,因為既然有采詩之制,設采詩之官,日久之積,當不止一二百首流傳下来。不過,這種狀態的詩歌由於没有進入到儀式樂階段,缺乏記載而流失了,有幸留存於《詩經·風》部分的,由於具備了另一種更高級别的儀式意義,成為習演、教化、訓導的內容和工具,從而在樂政系統中得以流傳更遠。但這些民歌一旦進入到後一系統,身份也就隨之改變,不是用於“觀風”,而是用於“言志”了。《左傳》昭公十六年:

鄭六卿餞宣子於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請皆賦,起亦以知鄭志。”子齹賦《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子產賦鄭之《羔裘》,宣子曰:“起不堪也。”子大叔賦《褰裳》,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於他人乎?”子大叔拜,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能終乎?”子遊賦《風雨》,子旗賦《有女同車》,子柳賦《蘀兮》,宣子喜曰:“鄭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貺起,賦不出鄭志,皆昵燕好也。”(《左傳》昭公十六年,前揭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第四冊,第1380-1381頁。)

這就是班固《藝文志》所言:“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别賢不肖而觀盛衰焉。”但這時候的“意義”,已經不完全是民歌之初的本原意義,更多的是作為樂章義存在了,民間歌詩的原義已經向經典義發生了轉移。

在關乎采詩的材料中,還可以看出這樣一個事實來,即采詩均發生在較早的古代,以後就很少有發生記載了。可能是統治者既已失去了出入民間、親身與民休戚的事實狀態,官僚管理系統日漸嚴密完善,帝后君王也無須非得采詩纔可觀知民風;而且詩歌的日益豐富也滿足了日常的政治文化需求,無需通過采集來補足;同時,隨着國家樂教、樂語之教的日趨完善,進行教化、訓導、儀式等的內容漸趨固定和統一,其既不允許經常變動,又排斥新采集民歌原初、質樸等的非經典意味,故以後衹聞賦詩言志之語,而少采詩觀風之實。在後世,提及“采詩觀風”,更多的是對先王理想制度的一種嚮往和推闡,對君王應聽聞臣下規諫以知民聲疾苦的勸誡,已難見采集之實的發生。但在漢武帝時期卻發生了一次較大規模的采集和造作歌詩活動,情形已見前引。另《禮樂志》載:

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於汾陰,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於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數百人皆肅然動心焉。

武帝立樂府的目的,顯然是想效法先王、建構他的禮樂彬彬的大一統政治局面,從《禮樂志》的材料也可以看出詩樂的儀式性質及其營造的神聖氛圍和盛大場面。葉長青曾概括說:

(《藝文志》)所列歌詩,乃以時代為序,未有《風》、《雅》、《頌》之分也。以意推之,《高祖歌詩》、《泰一雜甘泉壽宮歌詩》、《宗廟歌詩》、《諸神歌詩》、《送迎靈頌歌詩》,《頌》之屬也。《漢興以來兵所誅滅歌詩》、《出行巡狩及遊歌詩》,《雅》之屬也。《臨江王及愁思節士歌詩》、《李夫人及幸貴人歌詩》、《吳楚汝南歌詩》、《南郡歌詩》等,《風》之屬也(前揭葉長青《漢書藝文志問答》,第134頁。)。

葉長青的比附是有一定道理的,武帝既然有法先王的意圖,那麽《詩經》確實是一個極好的範本,而且葉長青的概括也基本涵蓋了武帝所采詩歌的用途,無非祭祀、宴遊、娛樂之需。當然,即使有這樣的作用,所采集的這些歌詩也還是無法與作為“經”存在的《詩》相提並論,《禮樂志》批評的“皆以鄭聲施於朝廷”正說明其被輕視的情況。但既然屬於鄭聲,班固為什麽還說這些歌詩“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呢?這個矛盾可以這樣來理解,許為“鄭聲”,是因為這些歌詩是由民間采集或文人造作的,既非雅聲,又不合用《詩》而不作詩神聖傳統;認為可以“觀風”,是因古有國成制禮作樂的傳統,雅樂既已失傳,用當代之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漢書》卷二二《禮樂志》曰:“是時,河間獻王有雅材,亦以為治道非禮樂不成,因獻所集雅樂。天子下大樂官,常存肄之,歲時以備數,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然詩樂施於後嗣,猶得有所祖述。”(第1070頁)),而且其確實有補政用,也與古代的“采詩”類似。總之,通過這些環節,采集和造作的歌詩又開始了向體現政用、乃至經學意義層面的歸屬,這一軌跡是與古代的“采詩”傳統一致的。

(二)賦:文人專類文學的確認

從《藝文志》內部的分類情況看,《詩賦略》與後世的文學最為相近,《詩經》雖被後世認為是文學,但在當時是作為經學之一支存在的,“小說”則為“諸子”之一家,衹有“詩賦”以“感於哀樂”為特徵,在漢代已表現出作為文學的體類特徵,後世詩賦為文學之正宗,《藝文志》的這次分類集結未嘗不是一個轉關的前兆(這裏順便再談一下關於對《七略》中“詩賦略”的認識。有一種說法認為《七略》中“詩賦略”的出現顯示了“詩賦”與“六藝”、“諸子”的並列,更有論者進一步認為這標誌着文學走向了獨立,這些說法似可以作進一步分析。“詩賦”在漢代與“六藝”並列的社會現實並不存在,《七略》中的諸略並存並不等於“並列”,這一點前面已經有所述及。 “數術”之業在漢代地位很低乃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不能因“數術”在《七略》中列有一席就認為它也可與“六藝”並列,這似乎有點不合邏輯。“詩賦”單成一略,的確反映了漢賦創作興盛、得成一代文學的事實,這一客觀發展面貌也的確是其所以能成為一略的事實前提,說它反映了漢代賦創作的興盛不錯,但認為它反映了漢賦地位的提高甚至獨立卻不盡然。“興盛”與“獨立”是`兩個邏輯層面上的事情,二者有關係但並不表現為必然的因果關係。就《七略》的分略邏輯看,各略之間與其說體現着並列,倒不如說透露的是“六藝”對其他各略進行統馭的關係,要實現“一統”,對被統馭物件進行確定並歸類乃是必然的步驟,所以某略的出現,衹能反映這一類事實在當時的文化系統中是客觀存在的一個較大的類别,因而纔能成“略”,其他的情況,就難以確定了。)。

關於漢代詩,《詩》乃是“經”,人們衹是“述”而用之,而少有承作之意;《藝文志》搜集的歌詩主要來自民間,此兩者基本與文人創作無關。《詩賦略》收集的文人詩極少,且序中無隻字論述,幾乎可以說漢文人無詩(徒詩),即鍾嶸《詩品》所說的漢代“詞賦競爽,而吟詠靡聞”(鍾嶸《詩品序》,曹旭《詩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頁。)。

漢代大規模創作的是賦,《詩賦略》說:“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從中可以看出:一,被經學所貶斥的“賦”與漢“文人”發生了對應,即“賦”成為漢文人的主體文學創作樣式;二,雖被批評,但漢文人賦創作取得了相當的成績。

同类推荐
  •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本书中,编者全面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它形式多变的“乞巧”方式,还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节风俗,相信读者们将对七夕有不一样的了解。
  • 山西抗日女兵连

    山西抗日女兵连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的一批杰出知识女性,正是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投身抗战,成就了自身,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
  • 重门天险:居庸关(文化之美)

    重门天险:居庸关(文化之美)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地势险要,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关的得失昭示着王朝的兴衰成败,更成为改朝换代的象征。此外,居庸关一带的汉族与关外游牧民族在此交汇,融合成具有居庸关特色的民俗文化。它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大门。
  • 非洲常识

    非洲常识

    《非洲常识》为一本介绍非洲各方面基本知识的百科全书,全书共分为11个章节,从文化、交通、经济、生活、旅游、教育、政治、历史、地理、人口与科技11个方面,以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文字详尽盘点了关于非洲方方面面的百科知识,勾勒出非洲的不同侧面,让读者对非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书还为读者提供了非洲旅游、生活、社交等基本的常识和实用知识等,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真正的非洲面貌。除此之外,《非洲常识》还是一部真正解读非洲之秘、全方位认识非洲的百科全书,这里有奇特的艺术之作,有惊奇的文化内涵,有刺激的时空之旅。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Ⅱ):文武体娱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Ⅱ):文武体娱探由来

    当物质生活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古代人的娱乐和怡情在今天仍然存在,比如诗歌,比如戏剧。但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本书就是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古代现场,为你解开影响中国人玩乐的器具和秘诀。本书阅读起来颇为轻松,同时史料准确,故事有趣,可以让你在沉醉于历史的海洋的同时,享受丰盛的知识盛宴。
热门推荐
  • 守护甜心的水漾爱恋

    守护甜心的水漾爱恋

    小清新的文笔,故事里流露淡淡的情怀,十六岁开始的花季,青春里那个穿着衬衣的男孩,他额前垂着的发丝和一双水漾的眼眸,心动,心痛,有比阳光灿烂的笑容,有比珍珠珍贵的眼泪,记忆中的似水年华,是否有那么一句话打动过你的心?
  • 河南程氏遗书

    河南程氏遗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废土纪元

    废土纪元

    强烈警告!警告!警告!废土时代来袭!文明面临崩溃!星球各处遍地硝烟,核弹无道,行尸丧乱,物种爆炸,源力觉醒,科技另类发展,这是一个全新的混乱时代。当鲜血染红的战旗指向星空,麾下机械战甲兵团列装无限火力,以非凡能力纵横星海之时。我,将加冕为王!
  • 练习取舍

    练习取舍

    是不是有些事情会让你想,从没发生过该多好?是不是有的人会让你想,如果从没遇到过该多好?
  • This Boy's Life

    This Boy's Life

    This unforgettable memoir, by one of our most gifted writers, introduces us to the young Toby Wolff, by turns tough and vulnerable, crafty and bumbling, and ultimately winning. Separated by divorce from his father and brother, Toby and his mother are constantly on the move, yet they develop an extraordinarily close, almost telepathic relationship. As Toby fights for identity and self-respect against the unrelenting hostility of a new stepfather, his experiences are at once poignant and comical, and Wolff does a masterful job of re-creating the frustrations and cruelties of adolescence. His various schemes - running away to Alaska, forging checks, and stealing cars - lead eventually to an act of outrageous self-invention that releases him into a new world of possibility.
  • NBA档案解密:乔丹传奇

    NBA档案解密:乔丹传奇

    本书讲述了NBA名将迈克尔·乔丹的故事,描绘了“飞人”从高中的崛起、大学时的全美最佳球员、梦之队征服世界、两次三连冠成就霸业、最终退役走下神坛的故事。乔丹的命运是最完美的命运。在大学时期,他得到了名帅迪恩·史密斯的指点,奠定了他扎实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视角;乔丹从一支弱队进入NBA,正因为当时的公牛积弱已久,才能给乔丹最大的空间去释放他的个人能力,奠定他的自信和位置;在该需要进一步的人生导师指引的时候,乔丹得到了菲尔·杰克逊;在该需要一个杰出副手的时候,乔丹得到了斯科蒂·皮蓬;在该需要成为一个领袖的时候,乔丹改变了打法,皈依三角进攻。
  • 现代婆媳

    现代婆媳

    到底有多少婚姻是因为婆媳关系不和而破裂?又有多少爱情在婆婆的权威笼罩下变成了泡沫?婚姻、婆媳、爱情,三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千百年来的婆媳矛盾真的不可化解吗?本书向所有的婆婆媳妇们诠释普天下最最合理的婆媳相处之道。准媳妇婚前必读婆媳谈判经典语录婆媳交锋必胜宝典婆媳和睦相处必备………………这些文字写给所有与婆婆有关的媳妇们,还有所有与媳妇有关的婆婆们。感谢中国作家素材库免费封面设计。
  • 做孩子贴心的故事妈妈:隐喻故事魔法术

    做孩子贴心的故事妈妈:隐喻故事魔法术

    故事是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作为孩子的家长,必须要知道:故事是不可以乱讲的,因为故事是有魔力的。它就像一颗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本书从隐喻故事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谈起,探讨家长如何用故事治疗孩子的心理,引导孩子的行为,启迪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本书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家长对隐喻故事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使家长在作文辅导、编讲故事导等方面,成为真正的作文和故事高手。
  • 末世晴天

    末世晴天

    穿越成为末世的路人甲,携带店铺系统,独善自身,本文女主冷清淡漠,秉承着独善其身,银货两讫的做法,在末世中成长。女主不圣母,不小白,随心所欲。保持初心。
  • 洪荒吞天鼠

    洪荒吞天鼠

    当一只吞天鼠觉醒时,这个洪荒将天崩地裂。当三千大道结合,鸿蒙又将如何异变?吞噬血脉,吞噬法则大道,成就万古不朽的逍遥至道!某日圣人大战,黄小妖道:“鸿钧,让他们打吧,洪荒破了,不是还有我的宇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