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汸的《春秋》学虽然在明代初年就受到宋濂等学者的一度推许,但是,直到清代中期,庄存与才明确地以承继赵汸之学为任,并著作了《春秋正辞》、《春秋举例》、《春秋要旨》加以发挥,以至后来才形成晚清以《公羊》学为主的所谓今文经学。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晚清的《公羊》学直接导源于清代中期的庄存与,庄存与是清代《公羊》学的开创者。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故有辨析的必要。
§§§第一节庄存与是清代《公羊》学的开创者
清代《公羊》学的出现,梁启超、章太炎、钱穆、周予同等人都以庄存与为最早的代表人物。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当正统派全盛时,学者以专经为尚,于是有庄存与,始治《春秋公羊传》有心得,而刘逢禄、龚自珍最能传其学。”(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2页。)又说“戴震弟子孔广森始著《公羊通义》,然不明家法,治今文学者不宗之。今文学启蒙大师,则武进庄存与也”(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67页。)。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中说:“常州派有两个源头:一是经学,二是文学,后来渐合为一。他们的经学是《公羊》家经说——用特别眼光去研究孔子的《春秋》,由庄方耕存与、刘申受逢禄开派。”(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1页。)章太炎先生说:“始,武进庄存与与戴震同时,独熹治《公羊氏》。”(章太炎:《訄书·清儒》,梁涛《訄书评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0页。)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言晚清学术者,苏州、徽州而外,首及常州。常州之学,始于武进庄存与,字方耕,其学不显于当世,而颇为后之学者所称许。”(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523页。)又在《国学概论》中说:“于是继吴、皖而起者,有《公羊》之今文学。治《公羊》者,始于常州。”(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03页。)并在原注中引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为说,以常州之学始于庄存与。周予同在《经今古文学》中说:“清代今文经学复兴的出发点是《春秋公羊传》,这是不足怪的,因为当时所谓十三经,只有何休《公羊解诂》是今文家说。至于复兴今文学的首倡者,当推庄存与。”(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页。)在《中国经学史讲义》中又有常州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是庄存与这一说法(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第908页。)。可见,学术界一般都承认,清代《公羊》学的开创人物是庄存与。
但是,也有人提到洪亮吉。章太炎先生在《訄书·清儒》中言及常州今文经学。徐复教授在《訄书详注》中说:
常州今文之学,指今文经学。根据今文《公羊》经说,发挥其伦理思想或政治主张。其创始人庄存与、洪亮吉均为常州人,故又称常州学派。因今文经学特别重视公羊家的春秋学,故亦以泛指今文经学。(徐复:《訄书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56页。)
洪亮吉被严格汉宋之分的江藩收入到《汉学师承记》卷四,江藩称他“深于史学,而尤精于地理沿革所在”。洪亮吉于《春秋》的著述有《左传诂》二十八卷,《公羊》、《穀梁》二卷,另有声音训诂、地理沿革、史志诸书多种,可证江藩对他的评价是有根据的。但是,洪亮吉虽对《公羊传》有所涉及,却没有专门研治,而且研治也不多,后来治《公羊》的今文学者基本上无人言及他,也看不出他与后来《公羊》今文学发展之间的传承联系。从《清史·洪亮吉传》中,亦看不出他在《公羊》学上有何成就。所以,徐复教授之说是值得推敲的。而且,章太炎先生在此节中,明确说最先治《公羊》学的是庄存与,根本没有提到洪亮吉,原文说:“文士既已媐荡自喜,又耻其不习经典,于是有常州今文之学,务为瑰意眇辞,以便文士。今文者,《春秋公羊》、《诗》齐、《尚书》伏生,而排斥《周官》、《左氏春秋》、《毛诗》、马郑《尚书》,然皆以《公羊》为宗。始,武进庄存与与戴震同时,独熹治公羊氏,作《春秋正辞》,犹称说《周官》。”其后,章太炎谈到刘逢禄、宋翔凤,也无洪亮吉之名。因此,徐复教授的注将洪亮吉与庄存与相提,并不符合章太炎先生之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中,又以孔广森为清代治《公羊》学的第一位人物。他说:“清儒头一位治《公羊传》者为孔巽轩广森,著有《公羊通义》,当时称为绝学。但巽轩并不通《公羊》家法,其书违失传旨甚多。《公羊》学初祖,必推庄方耕存与,他著有《春秋正辞》,发明《公羊》微言大义。”梁启超虽然肯定庄存与为清代《公羊》学的初祖,但又以孔广森为治《公羊》学的第一人。刘师培在《经学教科书》第33课“近儒之《春秋》学”中也说:“治《公羊》者,以孔广森为嚆矢。会通礼制,不墨守何氏之言。”若以孔广森是清儒治《公羊》者的“头一位”、为“嚆矢”,清代《公羊》学的开创者就应当是孔广森,而非庄存与。梁启超此说被朱维铮教授所发挥,他在《晚清的今文经学》中专门论及“孔广森和庄存与”。他一方面说,“不错,晚清的今文经学者,多半归‘宗’于庄存与”;另一方面,又认为:
在清中叶,首先明言模仿赵汸的《春秋属辞》,对《春秋公羊传》进行专经研究的,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孔广森所著的《公羊春秋经传通义》。这位三十五岁便夭折的曲阜才子,终身钦仰他的老师戴震。由他的《戴氏遗书序》,可知戴震生前已认为两汉的博士官于《公羊传》“未必能明”。因而孔广森搜集汉晋以来诸家《春秋》注,专取通于《公羊》的内容,撰成《通义》,显然受到戴震的点拨。(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6页。)
在后面,他又说:“更不幸的是庄存与的书不仅了无新意,还较孔书晚出。”按此说法,清代《公羊》学的开创人物应当是孔广森,而不是庄存与。而孔广森之治《公羊传》,乃是受其师戴震的影响。此说本于江藩《汉学师承记》卷六“孔广森”,江氏说:孔广森“少受经于东原氏,为《三礼》及《公羊春秋》之学。”虽然江氏有此一说,但是,江藩在《汉学师承记》中述戴震之学,并未有戴震治《公羊传》之说,倒是朱维铮教授说“戴震生前已认为两汉的博士官于《公羊传》‘未必能明’”,而研究戴震的著述中也基本没有关于戴震治《公羊传》的论说,更无孔广森受戴震影响治《公羊传》的具体论证。因此,有人否定孔广森受到过戴震的影响,如陆振岳教授在《常州公羊学派的萌生及演进》中说:“孔广森的治《公羊春秋》,是否受学于戴震?回答是否定的。”(该文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但是,戴震学问博大精深,对《公羊传》虽未用力研治,也会有相当独到的见解。而且,戴震有关于《春秋》大义的文章,段玉裁述戴震之言:“作《改元即位考》三篇,尚能如此文字做得数十篇,《春秋》全经之大义举矣。”(《东原年谱》,《戴震文集》附录,中华书局,2006年。)所谓改元即位的大义,很可能就是对《公羊传》“元年春公即位”的阐发。余英时先生曾指出,戴震对于考证只是职业的兴趣,而对义理才有纯学术的兴趣。(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2000年,第103-106页。)因此,江藩之说亦不可轻易否定。而孔广森在《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僖公九年“伯姬卒”条中言及“师说”云云,从他称庄存与为“座主”而不称“师”来看,此处之师当指戴震。孔广森的治《公羊传》受到过戴震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孔广森所引师说仅仅为“师说以为许嫁邾娄”数字,而此说只是从史实方面对伯姬何以书“卒”的解释,而非《公羊》学的微言大义。可见,即使孔广森受到戴震的影响也是不大的。
孔广森曾受到庄存与的较大影响,反倒有较为明确的自白:
座主庄侍郎为广森说此经,曰:“屈貉之役,《左氏》以为陈侯、郑伯在焉,而又有宋公后至,麇子逃归。《春秋》一切不书,主书蔡侯者,甚恶蔡也。蔡,同姓之长,而世役于楚,自绝诸夏。商臣弑父,罪大恶极,犬彘将不食其余。盖窃位以来,诸侯尚未有与盟会者,蔡庄侯首道以国独与,同恶相济,同气相求,不再传蔡而有弑父之祸。遂使通《春秋》唯商臣与般相望于数十年之间,若蔡庄侯者,所谓用夷变夏者也。”广森三复斯言,诚《春秋》之微旨。(见《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卷六,文公十年“楚子、蔡侯次于屈貉”。)
庄存与曾在乾隆四十四年六月任礼部侍郎,此处庄侍郎即指庄存与无疑。从孔广森自谓“三复斯言”,许为“诚《春秋》之微旨”云云来看,他对庄存与之说是十分服膺的。由此,可见孔广森治《公羊春秋》受到过庄存与的较大影响。朱维铮教授则说:
庄存与长于孔广森三十九岁,在孔广森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曾任庶吉士教习。有人据此暗示,似乎孔广森的《通义》,实受治庄存与而不是戴震的教诲。此说在考证上犯了一点小小毛病,那就是判断历史是非至关重要的时序问题。(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第168页。)
考孔广森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后“散馆授检讨”。(《清史稿》卷四八一,《孔广森传》。)而庄存与在第二年,授庶吉士教习,据清代庶吉士入馆后,“三年考试,分别散留”。(《清史稿》卷一一五《职官二》,《二十五史》。)即以孔广森三年散馆授检讨,则庄存与任庶吉士教习后,他也还在翰林院学习约有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中,孔广森肯定受到过庄存与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孔广森自己曾对此有明确的肯定,他在《辛卯进士祭座主庄侍郎太夫人文》中说:“某等曾趋鱣座,窃附龙门,白虎观前,伏受《汉书》之义;绛纱幔侧,与传《周礼》之经。”(《仪郑堂骈文》卷三,第14页,中华书局1936年《四部备要》本。)因此,孔广森的治《公羊传》是得到了庄存与的指教。他从庄存与受《公羊春秋》的时间是在乾隆三十七年、三十八年间,艾尔曼说孔广森受学庄存与在乾隆三十五年前后虽然不准确(艾尔曼著、赵刚译《经学、政治和宗教——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4、159页。),但是,孔广森在翰林院作庶吉士期间受到过庄存与的教诲却是可以肯定的,并不存在时序上的先后颠倒。
朱维铮教授说:“按照清代习惯,除受业师外,唯有乡会试的主考及阅卷官才称‘师’,即‘座师’‘房师’,无翰林院庶吉士教习被尊称为‘师’的例证。”(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第185页注。)其实,在《春秋公羊经传通义》中孔广森只是称庄存与为“座主”,并无称之为师的明确记载,而称引座主还不仅仅是庄存与一人,在襄公十一年“三军者何?三卿也”条下还有引“座主姚大夫曰”的记载。由这些材料来看,孔广森的《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受到过戴震、姚大夫等多人的影响,但是,使他“三复斯言”的只有庄存与一人,并且对他的影响最大。
孔广森在《春秋公羊经传通义》中,虽然没有称庄存与为师的记载,但是,他与庄存与之间的师生关系确属事实。因为,庄存与在乾隆三十六年三月曾任会试的副考官,孔广森正好在此年中进士。所以,庶吉士对教习不一定称“师”,但是,孔广森与庄存与有考生与考官的关系,按照朱维铮教授的说法,又是可以师生相称的。庄存与与孔广森的师生关系,稍后的阮元也有明确的肯定,阮元在《庄方耕宗伯经说序》中说:
通其学者,门人邵学士、孔检讨及子孙数人而已。然邵氏学派实不相同,孔氏治《公羊》学,而三科九旨别自为说,宗旨亦异。(载《味经斋遗书》,清光绪八年。)
清人徐世昌所著《清儒学案》也以邵晋涵、孔广森为庄存与的弟子。所以,孔广森在经学上受到过庄存与的影响是不可否定的。那么,清代“首先研究”《公羊》学的人就不应该是孔广森,而只能是庄存与。
从孔广森的著作来说明孔广森是清代首先治《公羊传》的人物也是站不住脚的。孔广森本人作有《春秋公羊通义叙》,从中可知孔广森的著作成书时间至少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月,依照《叙》一般成于成书之后、刻书前夕不久的惯例,孔广森的著作当出版于当年或稍后一段时间。但是,庄存与的《春秋正辞》的最早出版时间却不能早于道光五年(1825)。因为,庄存与的《春秋正辞》最早见于《皇清经解》,而《皇清经解》的开始刊刻正是道光五年。二者在时间上有五十年左右的前后误差。所以,连对孔广森的《公羊》学评价不高的梁启超先生,也被此事所迷惑,说:“清儒头一位治《公羊传》者为孔巽轩广森,著有《公羊通义》,当时称为绝学。”(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39页。)梁启超的这一说法与他庄存与是清代《公羊》学的开创者的说法是不一致的,而有人也据此认定孔广森为《公羊学》在清代的开创者。其实,书籍的出版时间与著作时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判定谁是第一位治《公羊传》的人物,应当根据谁的著作在先,谁的著作在后,而不应该是出版时间的先后。
庄存与的著作虽然出版时间晚于孔广森之书,尽管在《皇清经解》首次刊刻《春秋正辞》中,也没有关于该书写作的具体时间,但是,可以肯定该书的成书时间却远远早于孔书。从《清史稿》来看,孔广森卒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仅活了三十五岁(《孔广森传》,《清史稿》卷四八一。),他的生年应在乾隆一十七年(1752);而庄存与生于康熙五十年(1719),卒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庄存与传》,《清史稿》卷三〇五。),大孔广森三十三岁(朱维铮教授在《晚清的今文学》中说:“庄存与长孔广森三十九岁。”孔广森生年在乾隆十七年(1752),而庄存与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二者相差是33年,而非39年。),也比孔广森谢世晚二年。孔广森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进士后选翰林院庶吉士,曾在翰林院受教于庄存与。而在这之前,孔广森曾受学于戴震、姚鼐,《清史稿·孔广森传》说:“广森聪颖特达,尝受经戴震、姚鼐之门,经、史、小学,沈览妙解。”戴震与姚鼐所长,都不在《公羊传》的研究,更无在《公羊传》上承继赵汸之说,唯庄存与在《春秋正辞》中有此明说。而《清史稿·孔广森传》有孔广森认为“唯赵汸最为近(指近于《公羊》——作者注)”的记载,这在孔广森所作的《春秋公羊通义叙》中可以得到证明。(孔广森《春秋公羊叙》说:“自唐迄今,知此者,惟赵汸一人哉。”参看《清经解》第5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由此,可以再次证明孔广森的治《公羊传》确是师承于庄存与。正因如此,才会有庄存与的书与孔广森的书,“二者在具体考订上乃至在经文释义上的相似程度,都超过庄书与赵书的相似程度”(《晚清的今文学》,《中国经学史十讲》第168页。)。
至少在孔广森就学于庄存与时,庄存与对《公羊》学已有了相当的研究,孔广森的《公羊》学就是从庄存与处得来的。而《春秋正辞》一书很可能在这之前就成书了。魏源曾说:
武进庄方耕少宗伯,乾隆中以经术傅成亲王于上书房十有余载,讲幄宣敷,茹吐道谊,子孙辑录成书,为《八卦观象上下篇》、《尚书既见》、《毛诗说》、《春秋正辞》、《周官记》如干卷。(《魏源集》(上册),第237页,中华书局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