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30900000112

第112章 复国

城南征战多,城北无饥鸦。白骨马蹄下,谁言皆有家。

——唐·刘驾《战城南》

楚人先祖辟在荆山、以启山林,在艰苦的环境和强邻的夹缝中顽强地求生存,代代延承,便养成尚勇好斗的性格,否则无以立足,无以发展。

这种大山般的性格,与中原礼仪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了楚人特有的怀旧、念祖、爱国、忠君的文化传统,和大无畏的爱国激情及为国捐躯的意识形态,对于入郢的吴军来说,是相当致命的。

吴军入郢后,楚人不惜与吴军拼命,吴军的行为愈残暴,楚人的反抗就愈强烈;吴军在楚国滞留得愈长久,遇到的困难就愈严重。

没有军队,楚人便自发组成义军;没有将领,就由当过兵的负责操练和指挥(“无将,卒以行列之”)。

他们以“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淮南子·泰族》)为纲领,群起与吴军斗争(“率而为致勇之寇,皆方命,奋臂而为之斗”)。

这一切,都与楚昭王的仁德息息相关。

费无忌死后,楚昭王采取一系列惠民政策,深受民众爱戴。

史载,楚人闻知楚昭王在随国,很多楚国人扶老携幼前去投奔(“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携幼扶老而随之”),对楚昭王表达了“有君如此其贤也,以众不如吴,以必死不如楚”的态度。

吴军的暴行激起敌忾之心,楚昭王的安全又得到了保障,大臣官员和军队逐渐聚集起来,楚人比之前更积极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其庶兄子西更是建树王旗,安定人心,招集散兵,组织抗战,一度“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吴人”。(《春秋谷梁传》)

楚人平时不算十分团结,但是,一旦遇到外敌欺负,楚人就会很自然地团结在一起;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总会有那么一群人会勇敢的站出来,他们将挑起为民族命运做不屈抗争的重担,并毫不吝啬的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是楚人保家、卫国、护王的自发行动,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天然流露,更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国难当头,大楚如斯。

楚国紧锣密鼓准备反攻的这段时间,吴军又在干什么呢?

吴军攻打楚国仅仅只是为了复仇?

抑或“以立名于荆”?(《国语·吴语》)

我认为都不太恰当。

军事手段终究要为政治目标服务,对这一点,无论是吴王阖闾还是伍子胥,他们都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报仇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目的,史书没写,但仍可以从史书中找出蛛丝马迹。

这里还牵扯到一个老熟人——王子朝。

上一章节已经说明,王子朝携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南宫嚚等人,携周之典籍奔楚的伟大意义,换句话说,吴楚柏举之战,其实是楚和周系天下的战争,是周室脉系之争的延续,更是天下格局的临界点底线。

如果楚国以王子朝和周之典籍争取到大统,诸侯都将对楚国俯首称臣,姬姓诸侯能不捉急吗?

所以,柏举之战一开始,原先朝附楚国的顿、胡、蛮氏、夷虎等小国都纷纷倒戈叛楚侵占楚地,晋国也寇边临境以牵制楚方城之师,唐、蔡联军则直接做了吴国狗腿子。

若非申包胥给秦哀公做思想工作,秦国也差点想背楚了。

形式相当严峻。

在春秋期间,攻入他国都城的战争为数不少,但这些军队非常在意抚民安民,并没有大肆屠杀或者“以班处宫”,只要态度好、投个降、认个老大即可。

在郢都的吴军却正好相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也并没有受到姬姓诸侯的谴责,因为姬姓诸侯只关心两件事——刺杀王子朝、寻找周之典籍。

吴国,也只是姬姓诸侯的一枚棋子而已!

目前来看,被姬姓诸侯资助的吴军在场面上还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但目前,他们也面临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吃。

毕竟吴军轻装简行,携带过多的粮食不利于长途奔袭,好在蔡国主动承担粮草一块,再加上吴军以战养战策略,勉勉强强能够应付,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时间一长便无以为继,郢都的粮食吃完了,蔡国也后劲不足,自己也陷入饥荒,鲁国看不下去了,还救济了一部分粮食给蔡国(“归粟于蔡”)。

人是铁、饭是钢,钢没了,铁也硬不起来了,夜夜禽兽的吴军也就日渐消瘦,纪律涣散。

第二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越国入侵。

每次吴国与楚国交战,楚国都要知会越国在吴国背后牵制一下,越国每次也很干脆,背后捅吴国刀子都非常的利索,令吴国非常恼火。

在攻楚之前,吴国便出兵攻打了越国,将这个不安分的邻居好好教训了一番,表达了即使吴国空虚,你也别打吴国主意,做邻居还是安分老实点为好。

越国表面唯唯诺诺,待吴军在楚国待得时间一长,也越发不安分起来,趁吴国空虚,便开始有组织的进攻吴国。

凭越国的实力,虽然不能一战而下,也不足以令吴王阖闾退兵,但远在楚国的吴兵可不这样想,他们也担心越军在吴国做他们正在做的事,时间越长越忧心,也越滋生和弥漫这种不安情绪,军心也渐渐涣散。

事实也证明,越国这样干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更不是最后一次,最后一次直接将吴国给灭了。

阴险的邻居,有时比凶恶的敌人更可怕,所以说搞好邻里关系非常重要。

第三个问题就很棘手了——申包胥带领的秦兵杀到。

柏举之战的次年(公元前505年,楚昭王十一年)六月,申包胥带领的秦国大军浩浩荡荡从渭河平原沿丹水上游而下,经过楚国商於之地,进入南阳盆地。

到达南阳盆地的秦军有两个选择,方案之一是沿汉水而下,与吴军在汉水中游决战,很显然,秦军并不想与吴军主力硬拼,长途行军,人疲马乏,胜算不大。

于是,秦军选择了另外一个方案。

进入南阳盆地的秦军迅速与当地的楚义军汇合,在清理了南阳盆地为数不多的吴军后,秦楚联军迅速选择东出方城夏道,切断蔡国给与吴军的粮草供应,并在淮河上游截断吴军的退路。

直到秦兵出楚方城前往蔡国后,吴王阖闾、伍子胥、孙武等人才意识到秦兵的战略意图,急忙派公子夫概帅前锋拦截秦兵,双方在方城夏道的最南端的稷地(今河南省桐柏县)相遇。

公子夫概对自己所部兵马还是有相当信心的,不管对方多少兵马,排好阵型后径直向秦楚联军冲去。

秦兵主帅子蒲却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让申包胥先帅楚兵对抗吴军,自己先观察观察吴军作战特点,再发起冲锋,毕竟自己带出来的兵,也要完好无损的带回去。

在强大的秦军面前,战果非常明显,吴军再也未能延续他们的连胜势头,大败。

败退的公子夫概准备帅部返回郢都的时候,在军祥(今湖北随州市西南)又遇到子西召集起来的楚溃兵。

这些楚兵看见吴军分外眼红,还没等子西发号施令便一涌而上,战斗的结果也很明显——吴军复大败。

遭遇南北夹击的公子夫概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半年前还勇冠三军,现在却提不起作战的精神来,只得领着残兵东遁大别山,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吴国。

随后,秦楚联军南下,疏通义阳三关,然后和子西帅领的楚兵在军祥合兵一处,又随即间兵北上随枣走廊,将唐国灭亡,牢牢控制住淮水上游,掐断吴军北上通道,使吴军沿淮水撤退的计划迫于流产。

公子夫概的败逃让吴王阖闾大为惊讶,顿感不妙,随后又准确指出失败的原因——不是秦军太厉害,而是吴军已经没有战斗的欲望了,取而代之的是肉欲横流的精神面貌。

于是,吴王阖闾急忙将在郢吴军拖到雍澨(今京山市石龙镇)集结,对队伍“慵懒散漫软”的精神状态进行收心操练,并准备以小别山为依靠,抵挡南下的秦楚联军。

伍子胥建议他马上撤退,但心高气傲的吴王阖闾仍然免不了犯下一个将领经常犯的错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的估计了秦楚联军的力量。

他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精神的力量。

在楚将大帐之外的各组军营中,楚兵们怀着不同的心情等待着总攻的命令,车手们仔细地刷马喂马,检查装具。

有战斗经验的老兵给头一次上战场的新兵编发髻,安抚着他心中的惶恐不安,叮嘱琐碎的战斗经验、简明实用的格斗技巧、严酷的军法,这让新兵蛋子的恐惧感逐渐消失,他们慢慢地忘记了害怕,对荣誉和胜利的渴望在胸中熊熊燃起。

不远处的秦军阵营中,回荡着《秦风·无衣》的歌声,秦兵阵容严整,肃杀之气如乌云压境。

众人养精蓄锐,众志成城,只待最后的光荣……

公元前505年九月,两军主力在麇地对峙。

听说要向吴军主力发动攻击,秦楚联军人人摩拳擦掌,战斗情绪异常高昂,纷纷表示要坚守岗位,严阵以待,奋勇杀敌。

一场决定楚国命运的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具体的战斗部署同往常一样,首先是楚军主力应敌,将吴军消耗到一定的阶段,秦军再以生力军的力量投入战斗。

楚军将领子西刺血为书,激励士气,并向他们表示出坚决将吴人赶出楚国的决心,楚军将士们大受感动,都表示愿意同楚国共存亡。

一时间鼓号之声响彻云霄,喊杀之声震动天地。

楚军由于接连取得胜利,胆气更壮,加上强烈的复国之志,将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无不以一当十,向吴军猛冲猛打猛追,不给吴军以喘息的机会。

吴军虽然接二连三地吃了几次败仗,锐气受到一些挫折,但是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出色指挥下,毫无惧色、顽强抗敌,同楚军展开激战,拼死战斗,丝毫不落下风。

顿时,鲜血如鹅毛般四处飞溅。

毕竟楚兵在历次的战斗中冲锋陷阵,伤亡减员严重,远不及吴军以逸待劳,并且吴军背水一战、越战越强、猛攻猛打、势不可挡,不多时,楚军渐渐力感不支,稍显颓势。

此时该秦军接阵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升楚军士气,还冲击了吴军高涨的气焰,但秦兵主帅子蒲另有策略,他发现战场林木、落叶等易燃物较多,打算先用火攻压制一把吴军气势,再行进入战场。

但这样做也带来一个问题——战死沙场的楚军将士尸体还没掩埋,火攻将把这些尸体焚烧得面目全非,如果打扫战场的时候,一不小心将某个吴兵尸体误殓,将来祭奠这些楚国烈士的时候顺带也把这些吴兵给祭奠了,这是对楚军烈士的大不敬。并且楚兵也在战场,容易造成误伤。

子西连连摆手,反对道:“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

一旁的楚大夫子期着急了,对子西说道:“国家都快玩完了,还有什么不可以?如果他们泉下有知,一定会同意我们这样做。”

征得子西同意后,秦军摆出箭阵,拿出了他们的杀手锏——蹶张弩。

秦兵单腿伸直蹬弓干,手臂借腿力腰力上弦,将箭取火后,咬弦瞄向斜上方,待将领一声号令,漫天箭雨朝战场倾泻而去。

一排排的弩手不断分批的拉弦、取火、上箭、射击,组成了密不透风的秦军飞火箭阵,火箭落到草地、树木上,又蹿起新的火苗,四下蔓延,越烧越旺,一时间战场浓烟滚滚,灼伤的哀嚎声和火焰的“啪啪”声不绝于耳。

在秦军箭阵的摧残下,吴军士气一落千丈,已经完全失去战斗力,像山崩一样的垮下来,将士们只顾争着逃命,互相冲撞践踏,死伤的人不计其数。

侥幸没有被射打中的,慌忙回身逃命,你冲我撞,互相践踏,阵型大乱。

秦军见吴军士气越来越低落,认为杀敌取胜的条件已经成熟,鼓点密集,全军出击——吴军又大败。

血红的晚霞在渐渐消退,幸存下来的联军将士们看着被大火吞噬的战场,狼烟滚滚,战场上满是焦黑残缺的上万具插着残箭的尸体,尸体上空盘旋着几只秃鹫,那断了的长戈却依然握在尸体的手里,悲壮!

打扫战场的士兵拿着长戈,对每一具尸体进行检查,对还没断气的吴兵用尽全力进行补刀,对受伤的战友小心进行救治,呻吟、哀嚎、惨叫不绝于耳,让人惊心动魄,胆战心惊。

阴风开始怒嚎,那惨烈的场面不停的在脑海回荡,似乎要唤醒死去的灵魂。

幸存下来的每一个将士的光辉都是那样的璀璨,但是璀璨的背后却是累累的白骨,是妻离子散,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即使你有万千的荣光,却又往往难逃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命运。

史书中真正的残酷,最触目惊心的是不计其数“大败”、“溃逃”、“灭之”,诗书中轻描淡写的三、五字,其背后注定是几十条,几百条、甚至上千条的人命,是血腥而残酷的大规模杀戮。

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没有人会在乎史官笔下,那些个体们都曾经拥有多么鲜活有趣的面孔,这些人的职业、品行、事迹,乃至于他们的姓名都统统不为人知,大概他们的一生对于历史的唯一意义,就是失望。

吴王阖闾也很失望,但在秦兵箭阵的蹂躏下,他显得无可奈何而又败的哑口无言,帅残师退至公婿之溪驻防。

大势已去,此时的吴军陷入既无粮草、又无援兵、四面受敌之境。

正当穷途末路的吴王阖闾一筹莫展之际,又得到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公子夫概回国击退越军之后,自立为王,是为夫概王。

这件事终于让吴王阖闾不在犹豫,他下定决心,马上带领残兵败将连夜撤退,再不撤兵便真的成为“无王”了。

公元前505年(楚昭王十一年)十月,楚昭王入郢,历时近一年的楚国复国战争以吴军的全面溃败而宣告结束。

渐安后的楚国必将走出黑暗,像凤凰磐涅般迎来伟大的复兴,曾经反叛楚国的国家悉数被灭,晋、吴等国也将走向终点。

浴火重生的楚国似乎已不满足与周室分庭抗礼了,它将成为周王室系统格局彻底沦落后的真正王者,史称“昭惠中兴”!

——本章完——

同类推荐
  • 史记

    史记

    《史记精编图文版》有着丰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值得后人去发现和体会,并且考虑到青少年朋友常常是只闻其名而未见其详,对这本年代久远而文字生涩的作品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特此将其白话本选编为书,以期方便阅读。在内容上,我们从《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中选取了,我们认为更具有代表性、启发性的故事和篇章,并配以相关图片来丰富和延伸阅读体验。希望通过这本书激发青少年朋友阅读《史记》全文的兴趣,因为相对其他文言文,这部著作不仅志趣尤高,而且语言平简。
  • 高平之战(高平作家丛书)

    高平之战(高平作家丛书)

    大唐末年,官吏普遍腐败。他们不思朝政,靠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贿赂上司,得到提拔重用后再变本加厉欺压百姓,从而导致了公元877年的黄巢起义。各地农民揭竿而起,战火迅速燃烧了全国十几个省,动摇了唐王朝的根基。
  • 锦襜突骑

    锦襜突骑

    没有系统,不是穿越,本书将步步为营,演绎一个不一样的三国小兵传奇......
  • 革宋

    革宋

    天下非赵氏天下,乃华夏之天下。吾起兵,也非夺回赵氏江山,而是要光复华夏江山。
  • 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历史(全集)

    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历史(全集)

    生脆、凶猛、一语中的,是袁腾飞讲史的特色。在本书中,袁腾飞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博览群书解密真相,生动活泼地讲述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精彩纷呈地演绎了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烽火戏诸侯”“商鞅变法”“汉武帝破匈奴”“隋炀帝下扬州”“玄武门之变”“杯酒释兵权”“岳飞之死”“蒙古横扫中原”“明成祖夺天下”“康熙擒鳌拜”“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普鲁士统一德国”“日本明治维新”“斯大林专政”“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热门推荐
  • 奇谋百出的智慧故事(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

    奇谋百出的智慧故事(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

    重新寻回难得的感动,重新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成长,是大自然最寻常的奇迹,比如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成长,也是人生最朴素的过程,我们都要从孩童长成大人。每一个好故事,都会给孩子们种下完美人生的种子。《时代馆书系·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丛书:奇谋百出的智慧故事》精选了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故事,阅读这些温暖而充满智慧的故事,能够使青少年受到启发和教益,提高素质,培养趣味本丛书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青少年最佳的课外知识读物。
  • 学智慧用智慧(智慧篇)

    学智慧用智慧(智慧篇)

    托尔斯泰认为:“智慧就是懂得生活的任务,以及怎样去完成。”一个人能够正确评价环境,能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够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能够履行自己的责任,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困难,能够知晓别人并与之和睦相处。
  • 聊将锦瑟记流年

    聊将锦瑟记流年

    在《聊将锦瑟记流年》中,安意如以她那一贯细腻优美的文笔,通过对于黄仲则诗歌和人生经历的精辟评析,并将其与秦汉以来最优秀的诗人、最经典的诗词作对比,真实重现诗歌圣子不世出的才华、悲惋曲折的一生。
  • 履痕韵语

    履痕韵语

    诗是心灵深处的感情。或高昂,或低沉,或伤春,或悲秋,或咏物,或抒怀,皆与心灵深处的情有关。因此,我以为,情之所致便成诗。由于此,加之自己是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每当意气昂扬时,心情烦闷时,以及睹物感怀时,会有措词成诗为快的欲望,逐渐便有了一首一首的诗。最早的诗完全是情绪的宣泄,非意在创作,故没有存留的欲念。这次出版的诗稿按写作或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并注明年份,意在彰示自己写作近体诗和词的学习、探索、提高过程。
  • 糊涂百年:郑板桥传

    糊涂百年:郑板桥传

    作家忽培元,能文能诗能画,与传主有心灵契合,故下笔如有神。本书着重刻画了传主的耿耿风骨和多方面才华,从社会历史和人物关系中,注重细节的递进和语言的文学情味。清代乾隆年间,“独领明月清辉”、人文荟萃的扬州,画坛中八个画家横空出世,一扫画苑中的陈腐气息、匠人气息,作品张扬个性,无论是画山水、人物,还是花卉、虫鱼,均与前人迥异,让世人惊骇,惊叹出了“扬州八怪”;而“八怪之首”,就是郑燮,字板桥者。此人不仅在三百年前,以他特立独行、别具一格的字画、诗词——尤为道情十首,名重当世,即使三百年后的今天,以他的画竹,及含义无穷的“难得糊涂”的四个大字,几乎家喻户晓。
  • 东方小子

    东方小子

    东土即东土大陆。苏铭前往东土学艺十二年,回到西方大陆还没等逍遥快活,就被人强迫签订了与他人同生共死的契约。好在那个人是个漂亮小姐姐……贪婪的人类贵族,诡异的黑暗生物。且看苏铭如何仗剑闯西方。
  • 位面之狩猎万界

    位面之狩猎万界

    拥有‘魔兽猎人技能’的黄少宏,行走在诸天万界的故事!作者已有400万字完本作品《位面成神之虚空戒》,人品有保障。
  • 限时隐婚:黑化娇妻不好惹

    限时隐婚:黑化娇妻不好惹

    新书来袭《穿书后我每天都想弄死男主》 (双洁√双强√) 前世惨死,一朝重生归来。从此颜值智商齐上线,开启黑化模式。棒打绿茶婊,辣手摧白莲!重生后的第一件事——离婚!离婚!离婚!可前世那个对她冷眼相待的男人,却突然找上门,缠上身!最后,婚没离成,肚子却先大了。指着自己圆滚滚的肚子,她一声冷笑“盛先生,您看着办吧!”盛先生面对娇妻萌宝,脑袋里只有一个想法,必须宠!
  • 历史的魔咒

    历史的魔咒

    该书是一本通俗历史书籍,罗列了我国历史上相对统一的几个封建王朝,自秦始,上册为秦、汉、隋、唐,下册为宋、元、明、清。详细介绍了这几个朝代的兴亡更替,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重点介绍了开国之君与亡国之主,并试图挖掘一个朝代灭亡的深层次原因。
  •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文学名著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文学名著

    为了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了解更多的文学名著,我们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编写了此书。为了适应孩子们的记忆特点,增强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本书在语言叙述上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并且采用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方式安排内容板块,力求做到让孩子更轻松地阅读本书。希望本书能够得到青少年读者的喜爱,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远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