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30900000042

第42章 秦穆公

公元前626年10月,太子商臣弑父篡位,是为楚穆王。

三国才女蔡文姬曾经说过,“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三大弑父篡位的典型之一,楚穆王在这一点上还是表现的不错的,没有乱杀无辜,仅杀了一个斗勃就搞定了此事,吴王阖闾(hé lǘ)和赵惠文王要好好的向楚穆王学习。

楚穆王继位后,任命潘崇担任太师,执掌国家大事,兼任掌管宫中警卫军(“环列之尹”),并将自己做太子时的房屋财物全部赏赐给潘崇。

乱世用人,首先就要看他的才干,潘崇虽然怂恿楚穆王弑父,有违周礼,但也不能否认他的才能,在楚成王即将废太子的危险时刻力挽狂澜,助其上位,虽然做法有点太缺德。

但反过来想一想,他帮的只是他的学生商臣,忠的也是他的主子楚穆王,在弑兄弑侄如同家常便饭不尊礼仪的楚国,学生有难,老师又怎么可能坐以待毙?他干的事情只是取代一个时代,建立一个新秩序而已。

楚国在潘崇的精心治理下,楚国大治,后世称赞他“纬武经文,为楚之屏”。

其次是以成得臣之子成大心为令尹,在杀斗勃的时候,成大心作为最佳助攻是得到肯定的,同时也可安定若敖氏,也意图继续北图东进开疆拓土。

次年(公元前625年)正月,楚穆王王位还没坐热乎,晋国为给楚穆王来个下马威,重申晋国霸主地位,便联合宋、鲁、陈、卫、郑等国攻打楚的与国沈国(今安徽沈丘东南)。楚穆王很老实,表示家里一堆事情还没处理好,没有发兵救沈,于是沈溃。

联军准备继续南下的时候,晋军突然不打了,慌慌忙忙的撤退了,撤退的原因是秦国又来攻晋了。上一次两军对峙还是在几个月前,秦穆公为雪崤山之耻,再命孟明视领兵攻晋,结果两军在彭衙对峙,秦军又战败了。

秦军本次来伐与以往不同,这一次是孟明视主动向秦穆公请缨。

孟明视,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是大秦名相百里奚的儿子。

百里奚,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最早是虞国大夫,后来被晋献公借道伐虢灭了虞国,做了晋国的俘虏,被当作秦穆公夫人出嫁时陪嫁的奴隶,结果人家不甘心当作陪嫁品,半路的时候溜到楚国,又做了楚国的奴隶,后来被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成为秦穆公时贤臣,又称“五羖(gǔ)大夫”。

百里奚这个人非常有能力,相秦七年期间,便使秦国从礼仪教化、民计民生、国政外交等等都彻底改头换面,开启了秦国的崛起之路,遂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区,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

由于百里奚的经历很传奇,经常不在家,所以也没有让孟明视没过上好的日子,幼起跟着母亲在虞国流浪。苦难的生活没有让他有早当家的觉悟,反而整天好吃懒做,和一帮狐朋狗友混在一起舞刀弄枪,直到四十多岁才随母亲一起找到亲爹。

秦穆公见其武艺高强,又是百里奚的儿子,就拜他做了大夫,所以孟明视通过拼爹,当上了大官。

当上了大官还不满足,他想凭自己的能力有一番作为,他没读过书,不能做谋臣,所以他想做将军。

不想做将军的混混不是好混混,虽然孟明视以前是个混混,打架斗殴还可以,但领兵打仗却是门外汉,以为短兵相接就如同他过去打群架一样简单,结果崤山一战让他兵败被俘,受尽屈辱,两年后又在彭衙这个地方又一次败给了晋军,以至于晋军看到他来了都认定必胜无疑。

面对孟明视的两次失败,秦穆公也没责怪他,还对他百般勉励,看在百里奚的面子上也耐心的开导他不要泄气,在秦穆公看来,吃过败仗的将军才能走的更远。

经过两次惨败的洗礼,孟明视也像变了一个人,不像过去那么自负、任性了。他认识到自己的指挥才能不够,训练军队和作战的方法也有缺陷,于是他刻苦习字,苦读兵书,还亲自训练军队。

他开始体恤士兵,整日和士兵朝久相处,了解士兵需求,重视每一个兵士的能力,还把自己的所有家产和俸禄都拿出来,送给阵亡将士的家属。

他也不敢再轻敌了,彭衙之战的那年冬天,晋国又组了宋、陈、郑三国的团,一直打到了秦国的边境,把秦国的两座城都夺去了,他也没有吱声。

所以这次孟明视能够主动请缨,明显是有备而来,晋襄公不敢大意。不敢大意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孟明视此次出征还带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将对秦兵的士气起关键作用,这个人便是他的好领导——秦穆公。

直到现在我都搞不清楚,是谁给秦穆公那么大的胆子,敢让他同屡战屡败的孟明视亲征的。

秦穆公不光胆子大,还很肥——秦军横跨黄河后,秦穆公下令焚烧所有渡船,有自断归路背水一战的决心,看来400年后破釜沉舟并不是项羽首创。

秦军气势凌人、来势汹汹,晋襄公分析,此次秦军来伐,并不是攻下几座城池,争个输赢那么简单,而是雪耻来了,大有不破晋军终不还的架势,于是晋襄公决定坚壁清野、闭关不出,等秦国火气消了,没粮食吃了,自然会撤退。

于是秦军就在孟明视的带领下,在晋国土地上耀武扬威了一个多月也没有碰上晋军主力,只得攻占了晋邑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鄗地,“以报殽之役”,算是发泄了心头之恨。。

秦军见求战不成,于是大军南渡黄河,进抵崤山,收殓三年前战死的袍泽遗骸,秦穆公等人悲恸不止,作《秦誓》一篇,并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史载“封崤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

“…我心之忧,日月逾迈…邦之荣怀,亦尚—人之庆。”——《秦誓》·秦穆公

此次战役,史称“王官之战”。

王官之战史记记载很简单,全文仅43个字,但此战对秦、晋二国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晋的不抵抗政策,让人生疑。

虽然晋襄公登基不满三年,但对内政局稳定,对外主动发起对秦的崤之战和彭衙之战、对白翟的箕之战、对楚国的泜水之役、对卫国的戚之役,五战皆胜而称霸中原,可以说晋国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大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军事强国,面对秦军的主动出击,晋襄公却避其主力,这是因为他对目前的局势非常清楚——如果晋国同士气旺盛的秦军展开决斗,不论那一方取的胜利,双方都会损失惨重鱼死网破,受益人还是躲在一旁笑的楚穆王。

就像上大学时候玩的《三国群英传》一样,在古代,物资都是集中在城(邑)里的,野外除了山林沼泽基本是没有什么物资的,如果你要想获取物质,必须要攻城,而城基本上都是在险要地形的基础上筑起来的,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很难攻进去。

于是晋襄公选择了竖壁清野、坚守不出、避其锋芒——你不是要挽回面子吗?我让你打。

这就给秦军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秦穆公为了打赢这一仗想尽了办法,还把船烧了准备背水一战用以激励士气,在后勤上指望以战养战的,结果晋襄公这么一清一竖,让秦军后勤补给出现大问题,一个多月了,除了攻下两个城以外,剩下的时间就整天在城外边晃悠四处找吃的,让秦穆公叫苦不迭。

这个时候秦军还面临一个问题——纵深过大,秦军一直深入到晋国国都绛(山西省运城绛县),离秦国大概一千余里,不管是后勤还是后援,都不能及时提供有效支援。

孤军,毁船,竖壁清野,没吃的……想到这里,秦穆公倒吸一口冷气,如果秦军再拖延一段时间,士气发生变化,那个时候,晋国就可能会趁机攻击,狙其主力,截其后路,一鼓作气,击败秦军。到时候损失的就不单单是秦军精锐了,而是整个秦国。

于是秦穆公赶忙扯起孟明视,命大军撤退,躲过了这次亡国危机。

通过这次博弈,秦穆公对晋国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在对晋国的深度自由行后,切身体会到晋国人才济济,家底殷实,于是后来调整战略方向,主要攻打西戎,对晋国则是骚扰策略,这一策略后来执行了两三百年。

晋襄公也从此战得到反省,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来诸多盛气凌人的对外政策,决定不再用武力称霸诸侯,以此改善同中原诸国的关系,避免以后再出现诸如此类的鱼死网破的报复行为。

秦国大胜,对楚国来说算是解了围,喘了一口气。过了几个月,缓过气来的楚穆王准备策划围攻江国(息县西南)。

江国,名如其国,国内水系很多,国人每天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修堤坝,修好了等着淮水来冲,冲坏了再接着修,所以江国人年年都在城市里看海。

就是这样一个破地方,楚穆王也要攻打,攻打的原因是江国国君江贞的夫人是上一章中出现的江芈,也就是骂楚穆王“役夫”的那个姑姑。

楚成王的死对江芈的打击最大,江芈也对自己不慎走漏风声,导致楚成王被弑懊悔不已,回国后不仅亲晋,还四处抹黑楚穆王。加上江国和郑国秉性一样,喜欢不停的变换阵营,意志相当不坚定,于是楚穆王决定灭了这个小小的旱涝之国。

公元前624年秋,成大心率兵伐江。江国求救于晋国。

晋国接受王官之战教训,不再私自轻易出兵伐楚而让楚日后找机会报复,便走了一遍程序,把楚国攻江国的事情报告周襄王,让天子来定夺,顺便把锅让周襄王背。周襄王不知是套,很高兴的派王叔桓公和晋国的阳处父率军一起攻打楚国以救援江国,一直打到了楚方城(楚北境长城)关口,再打下去就打到楚国境内了,楚国方才从江国退兵。

阳处父看见楚国退兵了,自知不是对手,也迅速撤军回国。第一次伐江无功而返,没关系,机会马上就要来了。

次年秋,晋襄公为安抚国人情绪,硬着头皮亲自领兵伐秦,围刓邑、取新城,以报去年秦入侵之仇。秦军也奋起抵抗。

楚国趁两国交战之机,迅速出兵准备灭了江国。江国又求救于晋,晋国正在攻打秦国,表示没时间,于是江亡。

由于江国和秦国同是嬴姓国,江的灭亡,让秦穆公为这个远房亲戚的覆灭而悲伤不已,穿上朴素的衣服以示哀悼(“秦伯为之降服”),并对国人忏悔,同姓之国被灭,竟不能出兵相救,真是惭愧,并立志要带领秦国走向强盛。

第二年(公元前622年),秦国出兵攻打楚国废弃的下郢(今河南淅川西南),楚穆王知道秦穆公此举是为了给江国复仇,也未加理会,只待秦穆公出了恶气自然退兵。

秦伐楚的同时,因为六国(安徽六安)背楚亲东夷的原因,楚穆王派遣成大心和仲归率军灭亡六国。同年冬天,楚穆王又派遣公子燮率军灭亡蓼国(今河南固始东北)。

国家实力越强大,维持这个强国所需要的资源和空间也越多。如果本国的资源和空间已经不能满足这个大国的生存需要,它就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对外扩张需求。任何国家都这样,没有例外。

在楚成王时期,楚成王曾经攻打过六国、蓼国,使其臣服,但楚穆王的做法更加直接——直接灭了他们,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楚国实力,已远远超越楚成王执政时期;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看出,楚穆王做法更加肆无忌惮。

公元前621年,仅仅过了一年,楚穆王就得知了两个好消息。

第一件事是秦穆公去世,太子罃(yīng)即位,是为秦康公。

秦穆公,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期间助晋文公夺取君位,实现秦晋之好。又因崤之战、彭衙之战和王官之战等一系列战役,导致秦晋失和,终其秦在春秋时期也没能踏出函谷关一步。秦也适时放弃东进计划,转而向西发展,哪知东方不亮西方亮,秦穆公向西发展后仿佛人生开了挂,“益国十二,开地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

秦穆公喜爱人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秦国大治。有一点美中不足的是,他死后殉葬的人数多达177人,其中大多是顶尖人才,导致秦国继任者无人可用,在春秋时期再也没有过上乘演出。而继位的秦康公,我提前总结了下——好(第四声)玩。

秦穆公,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君王。

第二件事是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继位,是为晋灵公。

晋襄公,姬姓,名驩(huān),在位七年。期间重用前朝六卿,实现晋文公霸业平顺过渡。执政期间,政令多出于六卿,优柔寡断,毫无魄力,致使晋国卿大夫阶层逐渐壮大,内部争斗逐渐滋生。晋襄公死后,国内一片混乱,晋国卿士争立新君,相互攻杀,最终拥立晋襄公之子晋灵公为君。当时晋灵公年幼,故有大夫赵盾主持朝政。

这一系列的变故,让楚穆王敏锐的察觉到,北进中原的机会到了。

同类推荐
  • 穿越晚明之不朽帝国

    穿越晚明之不朽帝国

    特种兵精英朱杰穿越到了1642年,成为了大明将军,我欲只手回天,奈何却守着一大群猪队友,闹不玩的党争,打不跑的鞑子,填不满的贵族欲望,杀不绝的贪官污吏,扶不起的笨蛋皇帝!朱杰手握屠刀,发誓要流尽异族的血,流尽权奸的血,流尽勋贵的血,流尽叛臣的血为一万万炎黄子孙杀出一个朗朗乾坤,杀出一个不朽帝国!博陵新书《我的丹田住条龙》发布,欢迎大家关注,敬请支持!博陵读者群:859642955,以文会友,欢迎大家加入。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贞观之路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贞观之路

    在中国沧桑五千年的历史上上,唐朝无疑是最为光辉灿烂的年代。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诗人李白、大将郭子仪、开放交流的实践者玄奘等等,上述从事各专项工作的优秀工作者代表了他们身后的广大群体,他们和他们所遇到的事件一起构成了大唐王朝这二百九十年的历史……
  • 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

    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

    闯入历史尘封千年的禁地,窥探谁都不曾告诉过你的秘闻轶事!你知道康熙登基原来还仰仗一位德国人吗?你知道皇子们每日的生活有多苦吗?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响的一个马屁是谁拍的吗?你知道皇帝吃饭要有多少讲究吗?你知道秦桧与岳飞之间到底是何关系吗?
  • 重返三国之辅佐诸葛亮

    重返三国之辅佐诸葛亮

    历史是什么?三国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五胡乱华的悲剧?诸葛的蜀汉精神能否带动两千年中国历史走向更强盛更理性的轨道?一位诸葛亮的粉丝回到三国,辅佐心中的偶像。在三国历史的舞台沉浮奋斗,在熟悉的历史中反思创新,在战火中成长壮大。谱写儒家精神的新篇章,书写热血沸腾的新三国历史!
  • 汉末英杰逸闻录

    汉末英杰逸闻录

    退伍文青因抓猫从千年汉柏上摔下,因缘际会穿回到了东汉末年,原以为就要开始他战张角、挑吕布、斗曹操、召孔明的装逼之旅,却没曾想只是变为一个十二岁的废柴纨绔官二代。世道还没大乱,主角还是正太,从起点上看来的招人招兵种田征服天下的常规套路无从施展,这可怎么办?陶应只能逆来顺受,当好孝子、结交轻侠、忽悠士族、勤习武艺、搞搞小发明、拜个好师傅、撬撬三国大佬们的墙角,开始他的养望发育之路。让我们来一起喊口号:“头可断,发型不可乱。”呃,错了,应该是:“天下可以乱,发育的节奏不可断。”
热门推荐
  • 超惨的穿越:烈妃赋

    超惨的穿越:烈妃赋

    俏丫头穿越:朕的俏男妃http://m.wkkk.net/origin/workintro/123/work_m.wkkk.net穿越后成为了千金小姐,却在一夜间被人灭门,她幸好逃脱,却又被劫去卖成奴。岂料,主人却是两年前吻过她并说要娶她的穷小子,并且对我百般折磨……一个意外,公主将我送给太子,从此惊险的皇宫的生活开始了,恶魔一般的太子,妖孽一般的三太子,冷漠的王爷,精灵的公主,以及那个开始时刻出现的他,谁,会是我最后的救星?
  • 心灵地图

    心灵地图

    我们对现实的种种看法,交织成一张心灵地图。要能安然走完人生中美好却又艰辛的长路,最大的挑战在于它需要不断的修订;然而修订的工作往往艰苦,令人却步。人生很苦……由此开启。点出这张地图上的艰难与精采难免在心理学的叙叙连绵和暂歇处,碰触到其与道德和神的话语不相同合之处,开之以浅显而专业的话语佐以平铺直述的详细案例逐步看见神的恩典在其中的奥秘带领读者悠然看自己也是作者从专业医师到神恩典的心路历程是一本容易亲近的心理入门书。
  • 我家王妃是傀儡师

    我家王妃是傀儡师

    她标准美女学霸,一朝穿越啥都用不上,学霸表示很尴尬!她是个公主,是个作为筹码嫁给少帝的公主,行,她认了!本以为能安稳余生,不料世事无常,逃离了少帝却误入摄政王的圈套,行,她也认了!到最后才发现自己身处一盘惊天棋局里,幕后操纵者竟然是一直对自己倍加关爱的他,不行,这次绝不能认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跟他做闺蜜!——“不是说好要成闺蜜的吗?”白衣男人折扇轻摇。“可是你是男的!”“那又如何,你可以当本王是女人嘛”白衣男人娇媚一笑。“……”求求上天收了这妖孽吧!【本文后期为异能,续集今后出,这古言篇作为异能篇背景】
  • 穿越田园生存手册

    穿越田园生存手册

    堂堂金陵首富裴氏当家年少有为,以手段狠辣出名,却没想到有朝一日歪了画风……挑水,砍柴,磨菜刀。失忆前玩计谋,失忆后拍板砖,能动手不逼逼的耿直少年。穿成破落农女的薛宝珠笑眯眯:表哥威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世仙旅

    异世仙旅

    修真境界分为筑基旋照开光融合心动金丹元婴出窍分神合体大乘度劫飞升。旋照开光融合心动为身动之境;金丹,元婴为意动之境;出窍,分神,合体为神动之境;大乘为不动之动的境界。山村教师意外落入修真古洞,走上修真之路。传送阵的失控让其跨越空间落入异世,种种际遇,挑战接踵而至,他将如何面对?
  • 逍遥魔妃

    逍遥魔妃

    绝色倾城,唯美无双;素手银针,医行天下。一次异世旅行之路,遇见了此生的良人。她,兰雨馨,兰氏家族的少主,医毒双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却是自小无父,冰锁心门。他,白雾宇,夜阑王朝的三皇子,惊才艳艳,却在遇见她时,失了心,动了情,爱上了魔女。无心、无情、无恋。动心、动情、懂恋。对于他来说,她是一个迷一样的女子,身世成谜,灵动风华,让他沉迷。对于她来说,他是可以依靠一生的爱人,冷漠温情,只因她而存在。跨越时空的爱恋,是无意间的相逢,还是命中注定,一切都伴随着两人的相遇、相逢、相知、相恋,而清明!片段一:“你不认识路?”两人同时问了出来,话一出口两人都愣了。“我不认识路。”又是异口同声。“你…我…”又是异口同声的解释。“你先说吧。”又是异口同声。两人都沉默了。最后沉默了一会还是兰雨馨先开口:“我以为,你从丛林外来,会知道出去的路。”“额,那时我是被人追杀至此,如果不是误闯进丛林,并且被你救了,估计我现在只是一具尸体了,那时的我,怎么可能会注意路是怎么走的!可是,你怎么不知道出去的路?不知道的话,你怎么进来的?”白雾宇解释,有问向兰雨馨。片段二:“你想干什么?”在白雾宇的投靠过来之前,兰雨馨厉声质问。被兰雨馨的质问从沉寂中惊醒的白雾宇在看到兰雨馨脸上的愤怒的时候,尴尬的笑笑:“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不是故意的,那就是有意的喽!”兰雨馨在白雾宇想解释的时候,打断了他,故意曲解了他的话。“不,不是,我不是有意的,我只是觉得你身上的药香很好闻,所以想要靠近你闻一下,我真的只是想闻闻…”白雾宇激动的想要向兰雨馨解释,但是似乎越解释越乱。“你什么意思?难不成…”兰雨馨眯起小眼睛,状似被欺负了似的。“不,不是,我,我不是那个意思!”白雾宇更加的慌了,说话都有些混乱了。“不是这个意思,那是哪个意思?难道是你真的想…”兰雨馨故作是被白雾宇的话激怒了,根本不听白雾宇的解释,而且一直在曲解他的意思!而且话语中还带有一丝委屈似的哭腔。
  • 都市之魔帝纵横

    都市之魔帝纵横

    九天魔帝,一剑斩仙这一世,我要让诸天都为之颤抖
  • 魔神转生

    魔神转生

    穿越后豪门收养,历经磨难,挑神尊,战魔尊,成为一代神话时,受到了至亲的背叛而魂飞魄散。忍辱了万年,转世重生的他,为了一雪前耻,他打开通往异界的大门,引来无数的神魔,自己又卷入了一场迷中,待真像大白于天下时,最终才知道自己的死竟然是自己计划的一部分。
  • 陀罗尼集经

    陀罗尼集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传

    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传

    林家翘先生学贯中西、著作颇丰,被公认为当代国际应用数学泰斗、世界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他提出的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曾解决了困扰科学界多年的“海森堡猜测”问题。林家翘先生也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于晚年返回母校清华大学,主持创立“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为新一代科研人员提供了平台、指明了方向。本书系统梳理了林家翘先生在求学与科研各个阶段的经历,全方位展现了这位学术大师的人生轨迹。全书约10万字,分1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