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37800000333

第333章 析公的计谋

说起这位析公,还要回到大约三十年前。

公元前613年,楚国斗克、公子燮之乱,劫持了登基不久的楚庄王。后来俩人被杀,楚庄王重新执政,析公受到牵连,不得不逃亡晋国。

至于析公的家庭背景,犯了什么重要错误?史书没有记载,至少他是楚国的贵族。

其实,逃亡晋国的楚臣不少,他们对晋国有巨大帮助。这位析公,按照时间排在第二号,与早期的王孙启,后来的苗贲皇、雍子、申公巫臣,可以称得上是春秋时期楚国‘五大叛国者’,也成为楚才晋用的典型代表。

析公逃亡到晋国,被待为上宾,常常跟在晋君的戎车后面,作为主要谋士,时刻谋划楚国。

再说郑悼公,由于楚共王刚正不阿、公平断案,判定郑国败诉,还抓了郑国的两个大臣,让郑悼公很没面子,回去后不考虑后果,毅然投靠晋国。

如果别的国家投靠晋国,还可以容忍,郑国背叛,绝对不能容忍。郑悼公的做法,就像在滚烫的油锅中倒入一勺水,让稍许平静的南北争霸,再次掀起波澜,许多战士,许多国家,许多无辜的百姓,都被卷入其中。

自从楚庄王去世后,楚共王年纪小,无法争锋中原,甚至没有出兵救援齐国,眼看着楚国的霸业江河日下。

郑国地处南北要冲,牵扯到霸主的地位,楚共王继承楚国大业,虽然年轻,也是雄心勃勃。他可不想当个败家子,即使不能独自开创王朝,也不能丢掉父亲打下的江山。

所以,必须要收回郑国。

公元前585年秋,几乎是鲁国伐宋的同时,楚国令尹子重(公子婴齐),率军直抵郑国。一者救宋,更重要的是,惩罚背叛的郑国,夺回争霸的主动权。

郑国刚刚来投靠,晋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理,晋景公派遣中军帅栾书率军救郑。双方在郑国的绕角相遇,两个超级大国的军队,再次磨刀霍霍,准备厮杀。

先介绍一下晋国主帅栾书,他是栾枝的孙子,栾盾的儿子。栾氏原本是晋国的老牌公族,姬姓,在晋国盘根错节势力雄厚,是‘六卿’中的常客。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8年冬,郤克最后一次露面,就没有了消息。公元前587年冬,晋国伐许救郑,栾书取代了郤克的位置,首次担任中军帅。

很可能,郤克病重或病逝。

从一个下军将,直接提拔为中军帅,一步迈过数重山。中间隔着荀首、荀庚、士燮,都是晋国一流的人物。唯一比栾书更牛的就是先轸,从下军佐直接提拔为中军帅,但先轸可谓名副其实,公认战功赫赫的‘春秋第一帅’。

排兵布阵似乎并不是栾书的特长,‘邲之战’、‘鞍之战’他都参加了,史书从来没有描述他的战功。

但他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团结大众,能够决断大事。每次战役,他都坚决支持中军帅,很有大局观,这是搞政治的必备条件。

所以,沉寂下游不要紧,只要你有那个实力,连跃十级也不算什么。

晋楚双方对峙于绕角,大冬天的,也不主动开战,仿佛就是比一比看谁更耐寒。在这一方面,身居北方的晋国,更具有优势,但楚国人也不是轻易服输的。

关键时刻,楚军主动撤退了,这可不是楚国的作风。

不是楚国不作为,实在是有个人,对楚军太了解,把楚军折腾的很惨。这个人,不是早期的王孙启,不是逃到晋国的苗贲皇,不是雍子,不是申公巫臣,而是早期逃亡到晋国的另一个人物——析公。

楚国,把这五人害苦了;这五位,也把楚国折腾惨了。

析公作为重要的谋士,来到战场第一线,与楚军遥遥相望。按理来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但析公的眼里没有激动的泪,只有喷火的恨。

晋国本来也不想与楚军硬碰硬,毕竟,大家实力相当,打起来十分惨烈,谁都伤不起。

所以,两军静观其变,谁也不愿意主动出击,晋军甚至有率先撤退的打算。因为晋国距离遥远,跟楚国耗不起,时间长了,必然不利。

眼看复仇良机来临,析公岂能放弃。他太痛恨楚国,太了解楚军,机不可失。

他对栾书、荀首等高级将领一再强调,不能撤退,不能撤退。理由很特殊:楚军不厚重,容易被震动。如果晋军同时敲响许多战鼓,发出震耳欲聋的战斗声,在夜里袭扰楚军,他们必然会逃走。

这招可挺损,也就析公能想出来,后来被许多战术大师运用。

‘邲之战’已经过去了十余年,晋军心中怀恨,栾书接受了这个建议。一到半夜,楚军刚刚睡熟,晋军这边就敲锣打鼓,喊杀声震天;等到楚军睡眼惺忪地整顿好军队,却没有见到晋军一个人影。

第二天半夜,晋军又这么干,一夜数次,楚军不得安宁。

几天下来,楚军战士眼圈通红,身体瘦了一圈。战又不战,退又不退,整夜大呼小叫,搞得楚军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整日神经兮兮,骂声一片。

这是打仗吗?扰民啊!

最后,楚军实在不胜其烦,防,没法防;撤,必须的,否则简直要崩溃了。最可怕的是,万一哪次晋军来个真的袭击,楚军可就惨了。

权衡再三,令尹子重决定——撤。

他们撤了,可把蔡国和沈国坑苦了。栾书并没有努力追击楚军,而是把目光瞄向楚国的小弟,蔡国和沈国;晋军直接入侵蔡国,然后袭击沈国,还俘虏了沈国的国君。

楚军整天被骚扰,撤退实属无奈之举。

蔡国和沈国已经跟随楚国许多年,是楚国的铁杆支持者,不能放弃。于是,楚国又派遣公子申和公子成,率领申县和息县的军队,前去救援,在桑隧(蔡国边邑,在河南省确山县东)摆开阵势。

此时,晋军内部强烈要求开战,特别是赵氏家族的赵同、赵括兄弟俩,亲自请战。他俩是赵盾的弟弟,还有一定的晋国公室血统(母亲是晋文公女儿),‘邲之战’失败后,并没有被追究相关责任,只有先縠成了替罪羊。

当时晋军形势一片大好,完全可以乘胜追击。栾书一时不查,准备答应,但是,有三个人立刻站出来反对。

这仨人可不一般,分别是中军佐荀首,谥号为庄,也称智庄子;上军佐士燮,谥号为文,也称范文子;新军主帅韩厥,谥号为献,也称韩献子。

论智慧、地位、资历,这三位绝对属于晋国一流,若非他们淡泊名利,根本轮不到栾书执掌中军。

他们认为:本来是要救援郑国,由于楚军的撤离,晋军才到达这里,现在跟楚军正式开战,不理智。激怒楚国,不敢保证必胜;即使胜利了,也只是打败楚军两个县的兵力,不光彩;如果失败,那耻辱可就大了,后果很严重。

栾书虽然不擅长指挥作战,却属于一流的政治高手,知道审时度势。一看这仨人反对,自己再权衡利弊,果断决定——撤。

楚与晋,各自撤退一次,也算平手。

当时,军中叫嚣开战,洗刷‘邲之战’耻辱的将领很多。有人还提出:“圣人的观点应该和大众一样,所以才成功。十一个辅佐的(六军十二卿),现在只有三个反对,为什么不好好斟酌一番?”

栾书什么人,他可不像荀林父那样优柔寡断,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他有自己的主见,决定权在自己手中,既然决定,轻易不会改变。

他说:“只有好事,才服从大众。现在有三位大臣的意见相同,三人成众,听从他们不是很好吗?”

至少,栾书的果敢和决断,达到了作为元帅的标准。

这次的晋楚对峙,虽然最后和平收场,终究是晋国占了上风,楚国并没有收回郑国。

对于栾书的听取建议的做法,受到不少好评。成语‘从善如流’,最早就出自这里。

一切并没有结束,公元前584年秋,楚国令尹子重再次伐郑,晋国再次出兵救援。关键时刻,楚国的后院出了麻烦,吴国造反了。申公巫臣给楚国后院楔下一颗钉子,趁着楚军北上,吴军袭击了楚国的州来(今安徽凤台),子重不得不率军千里救援。

郑国则趁机包围小股楚军,并且活捉了一个人,把他作为礼物送给晋军。此人的名字,许多人都不知道——钟仪,晋军带着钟仪回国,成就了一段‘楚囚’的佳话。

公元前583年,栾书再次侵蔡,紧接着侵楚,打败了申、息两地的军队,俘虏了申骊。

郑成公亲自汇合晋军,不敢再投靠楚国。

为了一个郑国,晋、楚争来争去,小摩擦连续不断,彼此势均力敌,谁也不会轻易认输。

天下百姓盼望着和平,晋、楚却在酝酿着战争,就在这纷纷扰扰之中,春秋‘第一次弭兵大会’即将到来。然而,晋楚之间的第三场大战,也为时不远。

同类推荐
  • 大明浪子

    大明浪子

    成化十六年,杨洛枫迈出了镖局的大门,自此无论是府衙还是大牢,皇宫还是江湖,就连大洋彼岸,都留下了他到过的痕迹。
  •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则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在世”。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死时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王莽改制》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 大宋九千岁

    大宋九千岁

    一夕之间就成了大宋的小王爷,前有澶渊之盟,后有靖康之耻,面对羸弱的大宋,他决定用科技的力量武装大宋,洗刷民族耻辱,建设繁荣大宋,为万世开太平!科技开道,黄金铺路,重色不轻友……
  • 近代十一位国学大师讲国史

    近代十一位国学大师讲国史

    就人类社会而言,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然而在时间的长河中,历史由近到远,模糊了它的真实面孔。还原历史真相、正确解读历史,是每一位历史学家最基本的治学态度。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精彩纷呈,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说:“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算完结,重要的是看出整个社会的变化活动。”本书集中了十一位国学大师智慧的结晶,将中国的五千年历史讲述得跌宕起伏。
  • 元代大都上都研究

    元代大都上都研究

    元代实行两都制,大都是首都,上都是陪都、夏都。两都是元代的政治中心,皇帝每年来往于两都之间。本书对元代两都的建造、城市布局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做了全面深入的考述。大都的建造为今天的北京奠定了基础,上都则是中国古代具有典型意义的草原城市。对元史、蒙古史、中国都城史以及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火墙

    火墙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居家必知

    居家必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走出自己

    走出自己

    小小说是生活的浓缩,如雨后新荷凝聚的水滴,晶莹剔透,折射着世界的每一缕阳光。林华玉编著的《走出自己》提供一个精美的选本,让你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进而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写作水平、审美水准和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
  • 17岁定格的你

    17岁定格的你

    纸张满天飞的时候,我们走过了最耀眼的阶段。彻底的解放了,洪亮的雀跃声穿过教室、宿舍,在校园里回荡了很久,然后飘去了我们梦想的大学,大家拎着三年的积蓄,坐上了爸爸妈妈的专车,离开了压迫死人的高中,或者我们去胡吃海喝,好像要把所有的ABCD给彻底忘记干净,我们约好一起去旅行,我们约好一起去打暑假工,我们约好一起填志愿,我们约好每年聚一次。
  • 强将手下无弱兵

    强将手下无弱兵

    在现代企业的团队中,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相对于基层员工来说,就是一个个强将,他们具备好的工作思路、管理模式,具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于整个员工队伍的建设及工作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将是榜样。领导者能否被部属所接纳,关键在于他的人格魅力,这直接影响到他的领导力。形象塑造源自于实际工作中的言行。因此,作为领导者应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用超强的办事能力,公平、公正、公开的领导作风,敢于担当的精神,为部属树立榜样。
  • 北京上午九点钟

    北京上午九点钟

    这是一栋混居着官员与回迁户的高档社区,上午九点是垃圾工的到岗时间。刚刚进京务工的二泉在这儿的垃圾堆里见识着贫与富之差也“学习”着破烂里的门道。终于,他明白了当处长的哥哥为何要费尽心思给自己谋到这样一份“美差”……唏,亏你想得出来,让我收垃圾!二泉不满地对大泉吼起来,我抛家别子来北京是挣钱的。你当着处长,住着宽敞的三房一厅,开着几十万的小轿车……大泉手指着二泉的额头,你挣钱还挑三拣四?二泉说,你在楼上吃喝拉撒睡扔了的垃圾,包括擦屁股的卫生纸都让我去给你捡。你不要脸,我还要脸呢!二泉你喊什么喊?
  • 竺峰敏禅师语录

    竺峰敏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贩卖时光78天

    贩卖时光78天

    徐式微毕业那年提前离校,孤身一人躲到了望城,开了一间名为“时光当铺”的小店,打出了“收购回忆,贩卖时光”的招牌,就在那段时光即将被贩卖一空的第三年,林思亦的出现打破了平静。她带来了徐迦,留下了第77个故事,与此同时,旧时光里的人也不期然地出现。新的故事,旧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她发现,每一个邂逅都有“蓄谋”,每一个选择都非“自愿”。隐藏在爱情、友情背后的秘密被揭开,面对真相,他们该如何抉择……
  • 年少的时光

    年少的时光

    每个人在长大之前,都曾遇到这样那样的故事,这样那样的人,他们像镶嵌在岁月长河里的鹅卵石,在时光深处熠熠生辉。本书收录了青春作家李亚利最珍爱的22篇短篇小说,每一个故事都充满青春气息,故事中的人物也非常有个性。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带着带着与众不同的故事,就像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就像少年时的你和我。
  • 穗子

    穗子

    作为严歌苓中短篇小说自选定本中最独特的一部,《穗子》讲述了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是严歌苓自传式小说集。篇目包括:《柳腊姐》、《老人鱼》、《角儿朱依锦》、《黑影》、《小顾艳传》、《梨花疫》、《拖鞋大队》、《灰舞鞋》、《奇才》、《耗子》、《我不是精灵》十一部中短篇小说。主人公穗子成长中的各种人与事,儿时的亲人,少时的同伴,少女时的恋慕对象叛逆的青春少女夹缠在乱世革命、动荡、毁灭和性启蒙之中,笔调却轻快简约。难得的女性视野、历史记忆与个人体验的结合,因为讲述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