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37800000333

第333章 析公的计谋

说起这位析公,还要回到大约三十年前。

公元前613年,楚国斗克、公子燮之乱,劫持了登基不久的楚庄王。后来俩人被杀,楚庄王重新执政,析公受到牵连,不得不逃亡晋国。

至于析公的家庭背景,犯了什么重要错误?史书没有记载,至少他是楚国的贵族。

其实,逃亡晋国的楚臣不少,他们对晋国有巨大帮助。这位析公,按照时间排在第二号,与早期的王孙启,后来的苗贲皇、雍子、申公巫臣,可以称得上是春秋时期楚国‘五大叛国者’,也成为楚才晋用的典型代表。

析公逃亡到晋国,被待为上宾,常常跟在晋君的戎车后面,作为主要谋士,时刻谋划楚国。

再说郑悼公,由于楚共王刚正不阿、公平断案,判定郑国败诉,还抓了郑国的两个大臣,让郑悼公很没面子,回去后不考虑后果,毅然投靠晋国。

如果别的国家投靠晋国,还可以容忍,郑国背叛,绝对不能容忍。郑悼公的做法,就像在滚烫的油锅中倒入一勺水,让稍许平静的南北争霸,再次掀起波澜,许多战士,许多国家,许多无辜的百姓,都被卷入其中。

自从楚庄王去世后,楚共王年纪小,无法争锋中原,甚至没有出兵救援齐国,眼看着楚国的霸业江河日下。

郑国地处南北要冲,牵扯到霸主的地位,楚共王继承楚国大业,虽然年轻,也是雄心勃勃。他可不想当个败家子,即使不能独自开创王朝,也不能丢掉父亲打下的江山。

所以,必须要收回郑国。

公元前585年秋,几乎是鲁国伐宋的同时,楚国令尹子重(公子婴齐),率军直抵郑国。一者救宋,更重要的是,惩罚背叛的郑国,夺回争霸的主动权。

郑国刚刚来投靠,晋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理,晋景公派遣中军帅栾书率军救郑。双方在郑国的绕角相遇,两个超级大国的军队,再次磨刀霍霍,准备厮杀。

先介绍一下晋国主帅栾书,他是栾枝的孙子,栾盾的儿子。栾氏原本是晋国的老牌公族,姬姓,在晋国盘根错节势力雄厚,是‘六卿’中的常客。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8年冬,郤克最后一次露面,就没有了消息。公元前587年冬,晋国伐许救郑,栾书取代了郤克的位置,首次担任中军帅。

很可能,郤克病重或病逝。

从一个下军将,直接提拔为中军帅,一步迈过数重山。中间隔着荀首、荀庚、士燮,都是晋国一流的人物。唯一比栾书更牛的就是先轸,从下军佐直接提拔为中军帅,但先轸可谓名副其实,公认战功赫赫的‘春秋第一帅’。

排兵布阵似乎并不是栾书的特长,‘邲之战’、‘鞍之战’他都参加了,史书从来没有描述他的战功。

但他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团结大众,能够决断大事。每次战役,他都坚决支持中军帅,很有大局观,这是搞政治的必备条件。

所以,沉寂下游不要紧,只要你有那个实力,连跃十级也不算什么。

晋楚双方对峙于绕角,大冬天的,也不主动开战,仿佛就是比一比看谁更耐寒。在这一方面,身居北方的晋国,更具有优势,但楚国人也不是轻易服输的。

关键时刻,楚军主动撤退了,这可不是楚国的作风。

不是楚国不作为,实在是有个人,对楚军太了解,把楚军折腾的很惨。这个人,不是早期的王孙启,不是逃到晋国的苗贲皇,不是雍子,不是申公巫臣,而是早期逃亡到晋国的另一个人物——析公。

楚国,把这五人害苦了;这五位,也把楚国折腾惨了。

析公作为重要的谋士,来到战场第一线,与楚军遥遥相望。按理来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但析公的眼里没有激动的泪,只有喷火的恨。

晋国本来也不想与楚军硬碰硬,毕竟,大家实力相当,打起来十分惨烈,谁都伤不起。

所以,两军静观其变,谁也不愿意主动出击,晋军甚至有率先撤退的打算。因为晋国距离遥远,跟楚国耗不起,时间长了,必然不利。

眼看复仇良机来临,析公岂能放弃。他太痛恨楚国,太了解楚军,机不可失。

他对栾书、荀首等高级将领一再强调,不能撤退,不能撤退。理由很特殊:楚军不厚重,容易被震动。如果晋军同时敲响许多战鼓,发出震耳欲聋的战斗声,在夜里袭扰楚军,他们必然会逃走。

这招可挺损,也就析公能想出来,后来被许多战术大师运用。

‘邲之战’已经过去了十余年,晋军心中怀恨,栾书接受了这个建议。一到半夜,楚军刚刚睡熟,晋军这边就敲锣打鼓,喊杀声震天;等到楚军睡眼惺忪地整顿好军队,却没有见到晋军一个人影。

第二天半夜,晋军又这么干,一夜数次,楚军不得安宁。

几天下来,楚军战士眼圈通红,身体瘦了一圈。战又不战,退又不退,整夜大呼小叫,搞得楚军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整日神经兮兮,骂声一片。

这是打仗吗?扰民啊!

最后,楚军实在不胜其烦,防,没法防;撤,必须的,否则简直要崩溃了。最可怕的是,万一哪次晋军来个真的袭击,楚军可就惨了。

权衡再三,令尹子重决定——撤。

他们撤了,可把蔡国和沈国坑苦了。栾书并没有努力追击楚军,而是把目光瞄向楚国的小弟,蔡国和沈国;晋军直接入侵蔡国,然后袭击沈国,还俘虏了沈国的国君。

楚军整天被骚扰,撤退实属无奈之举。

蔡国和沈国已经跟随楚国许多年,是楚国的铁杆支持者,不能放弃。于是,楚国又派遣公子申和公子成,率领申县和息县的军队,前去救援,在桑隧(蔡国边邑,在河南省确山县东)摆开阵势。

此时,晋军内部强烈要求开战,特别是赵氏家族的赵同、赵括兄弟俩,亲自请战。他俩是赵盾的弟弟,还有一定的晋国公室血统(母亲是晋文公女儿),‘邲之战’失败后,并没有被追究相关责任,只有先縠成了替罪羊。

当时晋军形势一片大好,完全可以乘胜追击。栾书一时不查,准备答应,但是,有三个人立刻站出来反对。

这仨人可不一般,分别是中军佐荀首,谥号为庄,也称智庄子;上军佐士燮,谥号为文,也称范文子;新军主帅韩厥,谥号为献,也称韩献子。

论智慧、地位、资历,这三位绝对属于晋国一流,若非他们淡泊名利,根本轮不到栾书执掌中军。

他们认为:本来是要救援郑国,由于楚军的撤离,晋军才到达这里,现在跟楚军正式开战,不理智。激怒楚国,不敢保证必胜;即使胜利了,也只是打败楚军两个县的兵力,不光彩;如果失败,那耻辱可就大了,后果很严重。

栾书虽然不擅长指挥作战,却属于一流的政治高手,知道审时度势。一看这仨人反对,自己再权衡利弊,果断决定——撤。

楚与晋,各自撤退一次,也算平手。

当时,军中叫嚣开战,洗刷‘邲之战’耻辱的将领很多。有人还提出:“圣人的观点应该和大众一样,所以才成功。十一个辅佐的(六军十二卿),现在只有三个反对,为什么不好好斟酌一番?”

栾书什么人,他可不像荀林父那样优柔寡断,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他有自己的主见,决定权在自己手中,既然决定,轻易不会改变。

他说:“只有好事,才服从大众。现在有三位大臣的意见相同,三人成众,听从他们不是很好吗?”

至少,栾书的果敢和决断,达到了作为元帅的标准。

这次的晋楚对峙,虽然最后和平收场,终究是晋国占了上风,楚国并没有收回郑国。

对于栾书的听取建议的做法,受到不少好评。成语‘从善如流’,最早就出自这里。

一切并没有结束,公元前584年秋,楚国令尹子重再次伐郑,晋国再次出兵救援。关键时刻,楚国的后院出了麻烦,吴国造反了。申公巫臣给楚国后院楔下一颗钉子,趁着楚军北上,吴军袭击了楚国的州来(今安徽凤台),子重不得不率军千里救援。

郑国则趁机包围小股楚军,并且活捉了一个人,把他作为礼物送给晋军。此人的名字,许多人都不知道——钟仪,晋军带着钟仪回国,成就了一段‘楚囚’的佳话。

公元前583年,栾书再次侵蔡,紧接着侵楚,打败了申、息两地的军队,俘虏了申骊。

郑成公亲自汇合晋军,不敢再投靠楚国。

为了一个郑国,晋、楚争来争去,小摩擦连续不断,彼此势均力敌,谁也不会轻易认输。

天下百姓盼望着和平,晋、楚却在酝酿着战争,就在这纷纷扰扰之中,春秋‘第一次弭兵大会’即将到来。然而,晋楚之间的第三场大战,也为时不远。

同类推荐
  • 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喧嚣过后、浮华散尽,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也终未逃脱王朝兴替的历史铁律。大臣权争、家奴作乱。煌煌大唐由一个无赖瘪三划下了休止符。百年的明丽华美之间,有着怎样难以破解的隐秘与奇诡?中晚唐的团团迷雾之中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真相?深度解读中晚唐的绝密隐私揭秘唐朝灭亡的历史真相。让我们拨开中晚唐的神秘面纱,重新阅视阴谋与背叛,一究大唐沦亡的细节。
  • 太仆寺卿

    太仆寺卿

    小兽医穿越到了大明天启年间,成了明末思想家黄宗羲的邻居和佃户,本想安安稳稳的过些小日子,奈何风风暴正在酝酿中……
  • 重生武大郎

    重生武大郎

    穿越了!没有成为王侯,没有成为神仙妖怪,悲催的成了武大郎!幸好是少年,于是侏儒式的武大郎经由现代菜鸟调教,长成了八尺大汉!上梁山,战土豪,斗官僚!现代人在战火纷飞的乱世能否成就一番霸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寸河山一寸血1

    一寸河山一寸血1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本册为第1册,主要讲述了1928年到1933年,发生在东北的历史。
  • 大明文士

    大明文士

    在平行世界的大明弘治年间,作为现代人的林云轩穿越而来。啥米?这个平行世界竟然没有史上的那些文人墨客。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等唐诗宋词的佼佼者统统没有,这下发达了咱也做一回风流才子。修身,咱这唐诗宋词随便抄;齐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治国,嬉笑怒骂笑傲朝堂;平天下,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书友交流QQ群:947634446
热门推荐
  • 奔月

    奔月

    天快亮时,吴意往家里打了个电话。铃声响了三遍,吴刚用嘴巴把话筒咬起来放到一边,然后汪汪地叫了三声。叫声里有几缕缠绵,似乎吴刚还没睡醒,似乎在怪吴意又加班了。这说明吴刚睡得挺好,吴意放心了。吴意知道在自己挂上电话后,吴刚仍会把话筒放回原处。这是训练了三个月的结果,三个月吃掉了多少火腿肠,只有吴刚自己知道。吴刚是条狗,吴意养的,黑丹。吴意忽然想起昨天晚上忘了给女儿打电话了,要是女儿知道他刚刚给吴刚打了电话,肯定又要说他不讲人道只讲狗道了。自打女儿去年到省城上大学,爷儿俩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天晚上十点,吴意打个电话过去,聊上五分钟。
  • 粤客谈咸丰七年国耻

    粤客谈咸丰七年国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绿色尸体

    绿色尸体

    一九六五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里,号称我国“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三镇,仍余热未消。站在雄伟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上,扑面而来的江风清爽凉快,十分惬意。将近子夜,喧闹了一天的城市渐渐进入梦乡,天上的点点繁星与江上的点点灯火也慢慢被雾气笼罩。可有谁能想到,在这安详的夜晚,暗流正在涌动,危险正在逼近!本部文革手抄本小说原汁原味复原了当年文革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人物的思维方式也深深打上了当年的烙印,其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透着朴实和简单,然而其情节却像无数民间文学一样,本能地抓住了人性中美好和邪恶的一面。
  • 合掌许你

    合掌许你

    别人合掌许愿,我合掌许你,你就是我的愿林寻永远也忘不了
  • 穿越游戏之幸存者

    穿越游戏之幸存者

    他们是十年前穿越游戏的幸存者,回到现实世界发现一切都变了
  • 九品仙缘

    九品仙缘

    一个还俗的小道士,一只可爱的小狐狸,一段凄美的人间绝恋。养正气,破枷锁,上重楼,临道桥,登神坛,只为她,掌断生死,逆行九天……
  • 胡耀邦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胡耀邦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欢呼声、鞭炮声震撼中国大地的时候,历史又欣喜地掀开了新的一页。在批判“四人帮”的勃然呐喊逐渐归于理性的平静后,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的任务凸现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作为“文化大革命”中重灾区的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任务尤其艰巨。但是,由于“两个凡是”的禁锢,文艺界拨乱反正的步履也同其他行业一样,非常艰难。当时担任中宣部部长的张平化,因与华国锋曾同在湖南工作,以及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的直接领导,使他在思想解放的潮流和“两个凡是”的交锋中,只能选择后者。
  • 家庭第一:全世界美满家庭都在坚守的幸福法则

    家庭第一:全世界美满家庭都在坚守的幸福法则

    针对现代人对家庭忽视的现象,专为25至40岁的城市主流人群量身打造的。它的问世就是要提醒那些工作狂们,应该多抽出点时间来关注自己的家庭、建设自己的家庭!
  • 老烟台风情

    老烟台风情

    本书记录了烟台历史的片片断断,这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烟台历史的文章,均是从烟台浩瀚的历史海洋中“垂钓”上来的。我们不要小看了文章中介绍的只是某一条街、某一座建筑、某一件文物、某一幅古画、某一处遗址、某一个老字号、某一段往事和传说,这些都是历史的印记,不但对当代人有意义,对未来更有意义。
  • 黄稻草

    黄稻草

    黄稻草是作者的散文集,作者文字朴实、情感坦诚,毫无女性作者易染的娇柔,给人一种大气和生命的搏动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真情真意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