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宗,原本为姬姓,郤氏旁支。
前面已经多次介绍过他,‘邲之战’后,劝阻晋景公不要救援宋国,鞭长莫及,不可与楚国争锋;也曾力排众议,主张讨伐赤狄,灭掉鄷舒;后来伐宋,重信守义,绝不偷袭卫国。
这些,都可以看出,此人有水平。
公元前586年,诸侯发生了许多大事。晋国的赵婴被放逐;郑国与许国争讼失败,郑悼公投靠晋国;宋国公子围龟当人质回国,因怨恨而被杀。
夏季,晋国也发生一件大事——梁山(今山西省河津市北)崩塌。
这本来就是一件自然灾害,可能是因浅层地震,也可能是大雨滑坡,还可能是其它原因。但在古代,山崩,性质就不一样了。
山川崩塌,特别是都城附近的山川,往往预示着国内的灾变,预示着国家的衰亡。比如西周灭亡之前,岐山就曾经崩塌。
梁山的崩塌,让晋景公内心惶恐不安,他可不希望晋国灭亡在自己手里。故而下令,用专门的驿车,召见伯宗,让他赶快进京谈话。
国君有命,伯宗不敢耽误,立刻乘驿车直奔绛城。
一路上风尘仆仆,不料,一辆超载的大车,翻在路中央,挡住了往来的交通。伯宗也算京官,着急赶路,难免带点牛气,站起来,要求车夫赶快想办法让道。
那押车人抬眼看看伯宗,不认识。他不慌不忙地说:“驿车求的是速度快,如果等到大车处理完,反而更耽误时间;您不如从旁边绕过去,这样就快了。”
道理很简单,绕过去,多拐个儿弯,也不用费油。关键是那份沉着冷静,让人刮目相看。
伯宗很惊讶,问他是哪里人?
押车人回答是绛城人。绛城,就是晋国的都城,位于今山西翼城东南。作为天下之中的东周洛邑,早已失去王气;作为霸主的晋国,才是天下中枢。各国使者,都要到晋国朝拜。
作为晋国都城人,看来也是个见过世面的。伯宗问他,最近绛城发生什么事情没有?
或许,伯宗就是顺便一问,也没指望有什么收获。那人回答:“也没什么,就是梁山发生崩塌,国君用驿车召见伯宗,来商量这件事。”
看来,梁山崩塌,国君召见伯宗,此事已经传得沸沸扬扬,百姓都知道。
古代传媒条件实在有限,押车人哪里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贤臣伯宗?
伯宗顺便问:“那怎么办是好呢?”
押车人说:“梁山因为土壤松动,所以发生崩塌,还能怎么办?国家以山脉为主,因此遇到山崩川竭,国君就要穿上素服,乘坐素车,居住在郊外,减少伙食,取消平时的饮酒作乐,向上天祈祷,祭祀山神。即使伯宗,也不过如此罢了,还能怎样?”
此人的见识,颇有科学道理。
伯宗问他姓名,那人不说;请他回去一起见晋景公,押车人也不答应,伯宗只好自己离去。
到了绛城后,伯宗把押车人的话告诉了晋景公,晋景公完全照办。后来孔子看到这点,认为伯宗没有功劳,只不过复述了押车人的建议。
梁山的崩塌,给晋景公带去很大的阴影,总感到不吉利,与大臣谋划迁都。
绛城,有太多的冤魂,当年晋献公为了安定内部,杀死了很多亲戚。第二年,经过谋划,最后在韩厥的劝谏下,公元前585年4月,晋国迁都新田,也称新绛(今山西侯马西)。
可以说,伯宗为人正直诚实,讲究信义,深得百姓爱戴。但是,他却有个致命缺点:直言敢谏,不留情面。
有时候,真搞不明白,这是缺点,还是优点?遇到明君,这绝对是优点,就像后来的魏征遇到唐太宗,有惊无险;遇到昏君,直言敢谏往往是致命的,比如比干遇商纣。
有一次,退朝回家以后,伯宗面带喜色。
妻子看他高兴,问道:“你今天面露喜色,为什么呢?”
伯宗高兴地说:“今天在朝廷上发言,大臣都称赞我,像阳处父那样机智善辩。”
阳处父?他的结局可不太理想。伯宗的妻子很不以为然,说:“阳处父这个人华而不实,善于谈论却没有谋略,所以有杀身之祸。俗话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你总是直言进谏,必然要遭到祸难,有什么高兴的呢?”
成语‘盗憎主人’,最早就出自这里。原意是盗贼憎恶主人的防范,使他们的偷窃难以得逞,比喻邪恶的人憎恶正直的人。
伯宗说:“这样吧,我宴请诸位大夫饮酒,和他们谈话,你不妨听一听。”
妻子同意了。
宴会过后,他的妻子对他说:“那些大臣确实不如你。但是,人们不能拥戴才智超群的贤者,你的处境恐怕危险了。何不赶快找个贤人,来保护好你的儿子伯州犁啊!”
伯宗听从劝告,找到一个叫毕阳的贤人,把儿子伯州犁托付给他。
由于敢于直谏,伯宗难免得罪人,特别是心胸不够宽广的人;他的妻子多次劝他要低调,低调,低调——但他从来不听,依旧我行我素,直言进谏。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国内部发生了变化,郤氏,越来越强大,成为继赵氏之后另一崛起的大家族。特别是以郤锜为首的‘三郤’(郤锜、郤犨、郤至)集团,郤锜、郤至都位居‘八卿’,郤犨权力很大。这个家族,倚仗权势,不知收敛,在晋国越来越霸道。
赵氏已经灭亡,只有赵武一个人残存,前车之鉴,让伯宗发觉了郤氏形势的严峻。
伯氏是郤氏的分支,有心劝善,没有成效。所以,他多次进谏晋厉公,希望稍稍遏制郤氏的发展,以免将来后悔。
当然,他并非要打击郤氏,而是担心郤氏过于强大,过于霸道,容易遭人忌恨;如果不加以遏制,长此以往,只怕将来会步赵氏后尘,落得满门抄斩。
这世道,忠言逆耳。伯宗原本是一番好心,话语传到‘三郤’的耳朵里,完全变了味儿。他们不明其中的利害,认为伯宗这是故意打压郤氏,祸害郤氏,甚至要铲除郤氏,故而对他恨之入骨,时刻想除之而后快。
公元前576年,‘三郤’在晋厉公面前多次陷害伯宗。
晋厉公当政没几年,手下有一群自己的亲信;不像他老爸晋景公,知道伯宗贤能,非常信任。所以,晋厉公不顾后果,听信谗言,杀害伯宗全家,被连累的还有贤臣栾弗忌。
看到这一切,韩厥无力挽救,长叹:“郤氏恐怕难逃祸患了!好人,是天地的基础,多次杀害好人,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在毕阳的帮助下,他的儿子伯州犁,逃往楚国,成为重要谋臣。多少年了,终于有一位晋国的人才,逃到了南方的楚国,然而,他的到来,却并没有给楚国带来好运。
伯宗之死,让晋国人对‘三郤’比较厌恶,对晋厉公也心存不满,这终于导致后来一系列的杀戮。
‘好人一生平安’,这只是好人的一个美好愿望。现实中,往往在损失很多好人之后,坏人才得到惩罚,甚至,永远逍遥法外。
伯宗,一位敢于直言的贤臣,春秋的历史之中,有他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