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52500000003

第3章 为人民而写作

在整个社会发展史中,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还创造了精神财富。作为精神财富之一的文学艺术,应属于人民,因此文学艺术作品理应表现出一定的人民精神。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告诉我们,文学与人民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烙印,人民的生活是文学创作的主要源泉。对于作家来说,写作就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反映人民的意志、愿望,诉说人民的需求。因而,服务民众该是文学的基本担当,为人民写作应是作家的根本使命。

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现在,70年间,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作家们,其实一直在实践着“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坚持为人民创作,写出了大量文学精品力作。

20世纪40年代前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创造性探索的重大成果,“文艺要为广大群众服务,如何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思想,对于当时和之后的文学工作者具有指向性的意义,从此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他们一生的创作中,始终把人民摆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关注黎民百姓,关心群众疾苦,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保持了与人民群众的强烈感情,从而写出了一部部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提出,更是为我们文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创作氛围活跃,创作情感更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大众。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走基层”“作家采风”“定点生活”等一系列活动给予了作家们大量的创作素材,他们从社会中汲取了养料,在参与人民生活的实践中,增强了自己的写作生命力,实现了文学创作的进步,写出了许多文学精品力作,这无不源于强大的人民后盾。

纵观中国的文学发展史,虽然经历社会变革,文学形式和风潮迭起,但作家始终与人民保持着亲密的感情,这也是中国文学不断进步、作家创作走向繁荣的根本所在。但凡是进步的文学创作,能在人民群众中有深刻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无不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无不是源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家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就要在社会变化中正确把握“人民”的时代内涵,正确认识写作的中心、对象、目标和任务,正确处理作家“个体创作”与“服务群体”的关系。

“人民”作为一个群体的代名词,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范围所属。从毛泽东文艺思想到邓小平文艺理论,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的内涵都在不断变化,其概念也越来越宽泛。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人民概念的范围是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大众,体现为“工农兵方向”。革命文学工作者就要坚持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的根本方向,去歌颂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创造世界的斗争。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人民一直被置于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中。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人民回到了“最广大的人民大众”的本义,知识分子以及一切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爱国者,都成为了作家服务的对象,“人民”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作家服务的中心、任务和目标也随着对象外延的变大而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体服务。

当今时期,人民内部的不同群体正随社会形态的变革而变化。一方面新兴经济形态所产生的富裕阶层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下岗失业工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相比于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复杂化,作家的创作也逐渐多元化、个性化。在如何处理“个体创作”和“服务群体”的关系问题时,作家容易出现过分偏重某一方面的极端倾向。所以,作家在为人民创作时,需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写作的个体化,不等同于脱离群众。作家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立场和写作方式,但是不能把自己的个人体验理所当然地当成整个社会的真实记录。尤其是有些作家没有去深入生活,不和人民接触,他们仅凭大多数人的诉说,就把这种同质化的印象习以为常地当作写作的素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的文学作品,是不容易引起人民共鸣的。而且,当整个社会都在呼吁公平、平等的时候,公民内部不同的阶层的诉求意识并不相同,相比于那些富裕群体,那些下层社会的人却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作家不能把个体化、个性化写作当成私人化,更不能脱离群众,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

二是为人民写作,不等同于一味迎合大众。有一部分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缩小“人民”的范围,把人民等同于某一特定的群体,如把“人民文学”当成“商业文学”,认为只要写出的作品为市场所喝彩,就完成了为“人民”创作的任务,那就未免肤浅和简单了。从内容上讲,真正地为人民写作,不是只要写出市场上人们喜欢看、爱看的作品就可以了,更需要歌颂人民的生动实践、展示人民的精神风貌、反映群众的疾呼心声的优秀作品。当下有些作家,置换了“人民”的内涵,把它变成一种虚伪抽象的代名词,打着“人民”的旗号,写出的作品貌似抒情时代的大合唱,实为附和喧嚣的庸俗之作。

目前,作家在为人民写作的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些作家还不能很好地摆正自己与人民的关系,与人民存在很大距离。过去传统的写作手法是集中抒写一两个群众形象,并把他们从形象、道德、人格力量等方面加以拔高,有些作家正是受这种手法的影响,在创作的过程中容易将“个别形象”代替人民形象,把个别“人民”形象想象为人民共同体,只是无谓地、高高在上地去反映和放大某些人物形象,而没有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立场思考和创作,没有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更没有注重挖掘人民群众平凡生活中的素材和主题。他们名义上是为人民写作,其实已经与人民有距离了,因为这些放大了的、拔高的人物,更多的已经不具有普通百姓的生活特质,他们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并不能代表我们大部分人民的生存状态。这些会严重影响作家的定位,造成自己和普通群众的隔离,文学作品看似立意是人民,内容则失真,这样的作品自然也不会引起人民的共鸣,这样的作家也不会得到长久的进步。

写作者缺乏情感立场,对人民的热情不够。写作从来都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作家对人民情感的倾注,我们强调作家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不仅要作家贴近人民,更要他们在接近人民的同时饱含一颗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而现在某些作家身上正缺少这种东西。我们现在正涌现出一种商业化的浪潮,受资本观念的侵袭,一些知识分子的情感逐渐俯首于金钱,出现了拜金主义的倾向,他们对于一些社会现象和人间冷暖已经麻木,缺少了怜悯和同情。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他们宁愿去写一些粉饰、堂皇的东西,以此来获得名誉、金钱等的回报,而不愿去碰普通百姓油盐酱醋的生活。与此相对应的是,普通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已经处于生存的边缘,作为作家,在写作中更应该表达他们的诉求,如果作家没有这个情感立场,反而会让他们在话语权上也处于噤声状态。

不深入生活,对人民关注度不够。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体验的缺乏必然导致艺术作品的缩水,而有些作家只是在“嘴”上空谈,并没有去实践。他们仅凭自己的知识储备,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某人某事做出价值判断,并没有真正地去深入群众生活,这样写出的文学作品不但不会为人民服务,反而会误导读者。现在有一种情况:当整个社会都呼吁为人民写作时,这种呼吁就成为了一个“标尺”。这本是引导作家深入人民生活的一个标尺,但在某些作家眼中却成了心中放不下的“坎儿”,认为如果谁不抒写人民,就是作家价值取向的错误,所以碍于为人民写作的道德标准,即使他没有能力或者不理解、不深入人民实际,却编造出一些所谓的“群众”故事和作品。需知,真正的“为人民”,不应是空谈服务群众,在俯瞰的生活中去想象或构想人民生活,而是对于人民有真实的关切,能走到生活深处,走进人民心中,对人民要有感情、有热度、有诚意。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中,人民群众创造了许多影响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成就,讴歌人民群众的这种创造精神与创造成就应当成为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伟大的时代召唤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人民期盼伟大的文学作品。作家应担当起“为人民写作”的根本使命,并在深入生活中培养对人民的感情,创作出更多人民满意的作品。

要切实深入人民生活,切忌浅尝辄止,注重培养对人民的感情。作家深入到实践当中,并不是单纯地考察、采风,而是要有坚持到底的作风和精神,长时间地去接触民众,感受他们的实际生活。要切忌浅尝辄止,只做表面文章,一定要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行,不但不会得到一手的写作素材,反而会引起人民的反感。而且在深入生活的同时,作家一定要注重与当地人民的交流、接触,要想民之所想,思民之所思,与人民同呼吸。作家对人民的情感需要培养,这种感情的建立会直接影响到作家的文学创作。需要认识到的是,作家与人民拉近距离要求作家要有历史责任感。那种把作品和文学的好坏归咎于整个社会和人民,把成就完全归结于自己,把作品和文学的不景气归结于社会和时代的浮躁之气,是最需要我们防范的。

要正确理解人民生活,善于观察和思考,对生活进行提炼和再创作。在深入生活的同时,要注重搜集创作素材,并把这些素材“正确”地转化为自己的写作内容,这就需要深入而准确地理解人民生活。如今的社会千变万化,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总会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如何准确地把握和了解民众的心声,成为作家深入生活的关键。“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此时此刻一定要从整体和全局着眼,不要偏听一面之词,要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熟悉国情,站在时代前沿,思想开阔,仔细观察和思考。同时,随着深入生活的机会更加多,条件更加好,内容更加殷实,社会和人民对于作家的要求也更加高起来。作家一定要掌握丰富的多学科知识,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情况和环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生活素材进行准确的提炼和再创作。

要接地气、打深井、跟时代、求创新,坚持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相统一。每一位深得人民拥戴的好作家都是集生活、时代、个性于一体,每一部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作品都是集内容、思想、艺术于一身。作家首先要接地气,创作要从群众中来,作品也要到群众中去,要做到为人民写作,只有这样,作家的创作才有根基;同时要紧跟时代发展,抒写人民的新事、新变化、新发展,只有这样,作家的文章才能常新;还要在继承中不断突破,创新出自己的风格,只有这样,作家的作品才能成为精品。如今的新媒体发展迅速,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影视文学等异军突起,作家一定要善于把握机会,注重文学在时代的新变化,让其不仅在内容上充实、生动、形象,更要在思想上、艺术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为人民创作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2012年1月9日,原标题为:为人民写作应是作家的根本使命)

同类推荐
  •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一场游戏一场梦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一场游戏一场梦

    人生是一场游戏也好,一场梦也好,我们都是其中的一个角色,爱恋过、恨别过、欢笑过、悲泣过……长长的生命中,我们可能遇到的,猝不及防的伤害,原来并不是一个传说。年少的时光无论当时多么难堪,回首时却都是如此美好,正如一场情浓意深的戏,一场似虚似幻的梦。
  • 湘行书简

    湘行书简

    这是“沈从文散文新编”之一,也是沈从文的一部关于湘西的书信集——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病还乡,行前,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写信报告沿途见闻。这些信件及信中作者所绘插图,作者生前从未公开发表,直到1991年由儿子沈虎雏整理成册,取名“湘行书简”。版本依据作者儿子提供的《沈从文全集》。
  •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

    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讲述当代家庭的爱情、亲情、友情。深入挖掘人性的内涵,反映生命的壮美、人情的冷暖、人性的本真,展示人间的真情、真爱,颂扬真善美。这里既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演绎,也有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既有家庭创业经历、也有人与疾病、厄运做斗争的故事;既有社会生活中具有警示作用的案例,也有教子育女的成功典范。这些家庭故事中,有反映人间真情的悲欢离合,那些属于人类的真爱真情,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 里尔克抒情诗选

    里尔克抒情诗选

    《里尔克抒情诗选》是从著名德语诗人里尔克《图像集》、《永恒读物》、《新诗集》、《新诗集续编》等诗集中精选了百余首诗歌,并附有译者的三篇赏析。
  • 自然与人生

    自然与人生

    德富芦花意在“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这是德富芦花对自然的写生,也是对其人生态度的写生。书中无处不承接着他坦荡的自然情怀、浪漫精神及哲学思想,在日本文坛有着深远影响。其两眼所及之处,两耳可闻之声都被他以从容不迫的灵秀笔墨记录下了来:富士山的黎明、相模滩的落日、京都避暑的寺院、屋外的蝉鸣蛙叫……日本水软山温之景、刚中柔外之人跃于纸上,令人难忘。
热门推荐
  • 我好像见过你

    我好像见过你

    认识一个人只要几分钟就好,喜欢一个人要三个月,遗忘一个人却要一生的时间!他们在网上相知相识,不料这人摇身一变成了她的学生,和校草学生相爱的代价是千夫所指吗?那都是羡慕嫉妒恨!夏天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果然,太幸福了连老天都要嫉妒她,这三年来,夏天几乎日日噩梦缠绕,黎志,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依然爱着你,从没敢忘记过!
  • 太上说中斗大魁保命妙经

    太上说中斗大魁保命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儿语补

    小儿语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独家溺爱:缠上天价男神

    独家溺爱:缠上天价男神

    他,双腿残疾,性格冷漠,暴躁。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她的真情慢慢融化......
  • 噬灵薄

    噬灵薄

    辣妹儿~辣妹儿~辣妹儿~辣妹儿~辣妹儿~
  • 龙血

    龙血

    双眼所能捕捉到的只有重浊的黑暗,身之所处仿佛是洪荒的最初,世界的尽头。有什么东西滴落在地上,发出清悦的声响。那是无数人回忆的汇聚,宛如世上的第一滴玄溟水,渗进地面后迅速而无声地蔓延开来,延展成一线光阴。微光随之从地底泛起,一绺婉转而明澈的光芒朝阳初生一般漫漫然渗透黑暗,映照在征岚的眼底,使男子冰冷而坚毅的轮廓多了一丝暖意。他长身立在黑暗之中,注视着半幕光明——生命中总有那么些人是为了打乱命盘而出现的,一旦遇上了,一生跌宕起伏、千回百转,从头到尾都被改写。
  • 海底两万里(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海底两万里(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女范编

    女范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间的星河

    人间的星河

    本书由青年作家刘喜悦历经多年探访后倾心写就。4个不同人的故事,4段让你疼痛窒息的体验。当我们走在人生低谷,前路茫茫,也要相信,那些刺痛我们的经历,终将成为我们的力量,从此未来坦荡,鸟语花香。
  • 飞天神皇

    飞天神皇

    一剑风云变,一剑破长天。一剑斩神明,踏破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