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53700000003

第3章 史上最牛的皇帝和丞相

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王嬴政统一天下。这也不全是他自己的功劳,这是秦国数世攻伐——从公元前362年商鞅变法那会儿开始,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秦惠文王、秦庄襄王,然后到嬴政,一百四十年来,就跟接力赛跑似的,一棒传一棒才完成的事业。

李雪健演过一回嬴政,那个电影里有个情节,就是讲这个意思。那时,还没灭六国,嬴政每天出入宫门,门口都站着一个小太监,只要见到嬴政来了,就大喊一声:嬴政,你忘记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六国的大愿了吗?嬴政就扯着嗓子喊一句:我没忘!

有时我自己冒傻气也这么喊两声,有种发泄的感觉,挺痛快的。

不过,真实的历史上,喊这一嗓子的,不是嬴政,而是吴王夫差。

战国最酷的事儿,莫过于嬴政一统六国。

春秋最酷的事儿,莫过于吴越恩仇。

很多人都知道,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去给夫差当马夫,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夫差。其实,在此之前,勾践就曾打败过吴国,而且还把夫差的老爹阖闾打死了。于是,夫差发誓复仇,《左传》里是这样写的:

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则对曰:“唯,不敢忘!”

三年乃报越。

——《左传·定公十四年》

寥寥三十来个字,神完气足。实在比《资治通鉴》写得好,比《史记》写得也要高明。苏东坡说过,论写文章,秦汉以后跟先秦没法比。

接着说嬴政。统一天下之后,第一件事干什么呢?

正名。以后,你们别管我叫秦王了,这名太小。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史记·秦始皇本纪》

咱现在干这么大,还叫小卖部,那哪儿行啊,得叫超市!叫公司也不行,得叫集团!这才跟咱的事业匹配。

这不无道理。人能不能成功,事业能不能传世,确实跟名字有关系。所以,作家常会起个笔名。比如,我就随便说几个名字,你凭感觉,判定一下谁的文章写得好?鲁迅、茅盾、曹禺,周树人、沈德鸿、万家宝。

好了,你感觉感觉吧。

或者再简单点,现在有两个外国姑娘,一个叫伊丽莎白,另一个叫萨达姆,你可以约一个,你约谁?

肯定会约伊丽莎白吧。这就是名字的意义。

再比如,拿书法家来讲,启功为什么有名,欧阳中石为什么有名。写得好,只是一方面,名字好,有个性,也是关键。

还说嬴政。他不叫秦王,那叫什么呢?

李斯等大臣们帮着想:大王,上古最牛的是三皇五帝,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其中,泰皇最尊贵,您就叫泰皇吧。

嬴政感觉还是差点:我给修改一下吧,不是三皇五帝嘛,我干脆,皇也要,帝也要,我就叫“皇帝”——“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活着称皇帝,死后叫什么谥号?按以前,谥号的选定是根据一套固定的谥法的,比如秦孝公、秦昭王,这个“孝”“昭”可不是随便起的,都有讲究。

嬴政觉得这样太麻烦,不好,要改革。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于是,嬴政史称“秦始皇”,其实是个谥号。

他后面传到万世了吗?当然没有,秦二世而亡。但这不影响秦始皇本人的伟大,这一点,随便翻一下历史地图册就可以知道。

夏朝时期的地图上,还只是一个个分散的小黑点,标示着一些散居的原始部落而已。商朝的“小黑点”比夏朝密集多了。西周的“小黑点”更密集,但还是分散的一个个小城邑的感觉。秦朝才真正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版图。

秦始皇缔造了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统一的中国。

那么,这个全新的帝国或者说天下该怎样治理呢?能不能继续套用此前夏、商、周的做法,把天下划分成若干诸侯国,分封给儿子们、功臣们各自去镇守、管理,也就是所谓的封土建侯。

秦始皇的儿子们、功臣们当然都乐意这样,都去当诸侯国君,多爽。丞相王绾便极力主张,实行封建制。

秦始皇问他的大红人廷尉李斯:你什么意见?

李斯反对:皇上,封建制不好。拿周朝来讲,它是封建制,弄出那么多诸侯国来,整天互相掐,把整个天下弄得乱腾腾的,结果不就亡了吗?咱可不能再走这条老路,好不容易统一了天下,再给分开,不能这样。皇子们、功臣们,可以赏赐金银财宝,不要再封土建侯了。

秦始皇点头:有道理,不能再走回头路!那么,咱怎么弄呢?李斯,你拿个方案吧。

于是,李斯被任命为丞相,领导了秦朝郡县制体系的建设。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每郡设三大长官:郡守、郡尉、郡监。一个管行政,一个管司法,一个管监督。这跟现代社会的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三权分立已经很接近了。

这样,一个统一的政体大框架就出来了。然后: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用教科书里的话讲,就是秦始皇统一了法律制度,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

“车同轨”是什么意思呢?有种说法讲,当时使用一种原始的轨道交通,就跟现在的火车似的,车轱辘都是轧着固定的木制轨道跑的,不是直接轧在土路上。车同轨就是把车轮轴距都给统一了,这样一来,全国各地的轨道交通便能统一连贯起来。

《史记》还记载了,秦始皇修了三条“驰道”——马车可以在上面奔驰的道路,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加起来有数千里之长。

今天,咱们国家的高铁、高速公路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这是有传统的、有原因的。什么原因?就在于咱们国家太大、人员分布太广、物资太多,整个国家系统要完全流转起来,交通就必须够发达。这是统一的一大项。

总之,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实际上代表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统一、文化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在秦始皇这,打下了一个大基础。

秦始皇和李斯还推进了两项大举措:一是,把原来六国的兵器都收到咸阳销毁,化成铜水,铸成大钟,还做了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重达12万斤。这叫偃武修文,马放南山。以后天下太平,不打仗了,兵器用不着了;二是: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把原来东方六国的豪门富户都迁至咸阳。为什么?省得他们在下面闹事,弄到眼皮子底下好管理,也方便中央收租收税。这叫强干弱枝、强本弱末,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在整个建国创制的过程中,李斯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展现。他可不是只会玩间谍战,只会在老同学背后捅刀子。他比韩非更伟大,韩非是动嘴的,是纸上的理论;而他是实干的,他在按他的思想去实践,把思想变成现实。思想家写的是书,实干家写的是什么?是历史,是直接影响并创造历史。而且,李斯的才情也不比韩非差,他前期可能有自卑心,嫉妒韩非,但后期他在不断成长,鲁迅就曾讲: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何止文章,李斯的书法也很了不起。

刚才说了“书同文字”,那这是什么意思?这说明当时六国的文字写成什么样儿的都有。如果没有秦始皇的统一,各国最终就得使用不同的文字,就跟现在日本、韩国、越南的文字似的,虽然同出于汉字,但演变来演变去,便分道扬镳了。而文字不同了,文化也就不同。各自有了各自的文化认同之后,就真统一不了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就更无尽头了。后面五胡十六国的情况,便能证明我所言不虚。

那么,书同文字,同成什么样的文字呢?得有个标准的样本吧?有,就是小篆。

小篆正是李斯所创。当然,不可能是他自己一个人干的,估计也是领导着一个班子,对原来的字体做了简化规范,形成了小篆。

李斯亲自用小篆写了一套识字课本《仓颉篇》,作为标准字向全国推行,可惜这个版本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他亲笔书写的几块碑,包括峄山刻石、泰山碑、会稽刻石等都传了下来,成为后代无数文人学习小篆的法帖,影响十分深远。

可以说,李斯是中国最早的书圣,比王羲之还牛。因为,王羲之同时代,还有很多书法高手,而整个小篆书体就是李斯所创,起码传下来的,就他一人的作品。

那么,刻着李斯小篆的这几块石碑是干什么的呢?都是给秦始皇立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前后五次巡游天下,到峄山、泰山去封禅,还到会稽等各地视察。走到哪儿,就立块石碑,刻上字:秦始皇到此一游——差不多这个意思吧——写些歌功颂德的话。

封禅是怎么回事呢?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就类似是跟天地汇报一下:我把天下打下来了,以后,上面的,天管;下面的,地管;中间的就归我管啦。

对于秦始皇的五次巡游,后世很多人不赞成,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没事找事,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劳民伤财。实际上,秦始皇可不是出来玩的,出来这一趟,很辛苦,跟现在坐着专机、专列的一样,那是坐在马车里,颠簸劳碌,也有危险。有次车队走到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咣当一声,一个大铁锤从天而降,差点就把秦始皇砸死,砸在旁边的副车上,给砸了个稀巴烂。怎么回事?有刺客!

谁这么大胆?这是哪路英雄?这个,咱以后再讲。

还有一次,秦始皇乘船渡江,忽然狂风大作,差点把船刮翻。秦始皇大怒:这片归谁管?

手下赶紧打听,一会儿,回来禀报:启禀皇上,这片归湘君管。

这湘君是郡守吗?不是。是船政管理、交通部长吗?也不是。是个神仙。旁边山上有个湘君祠,供着湘君。

秦始皇问:他是哪路神仙啊?敢跟我过不去!

手下:启禀皇上,湘君是尧帝的女儿,舜帝的夫人,就葬在这江边的山上。

秦始皇:好了,甭说了,我管她是谁的家属呢,她管这片是吧,你们去,把这山上的树全部砍光。她竟敢跟我过不去,我也不让她好受。

确实是暴君做派。秦始皇的这一面,咱们放到下回再分析。我主要还是说,秦始皇巡游天下是个苦差事,他完全是为了工作,用胡亥的话讲:

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

——《史记·秦始皇本纪》

他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看看皇帝的威仪,让那些六国遗民臣服。

只不过事与愿违,这个作用并没起到,反而起了反作用。这一点,以后再说。

秦始皇巡游是为了工作,不巡游时,在咸阳宫里,照样非常勤政,《史记》讲: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下之事,事无巨细,秦始皇都亲自抓。每天批阅的公文要用地磅称,不分白天黑夜,日清日毕,批不完不睡觉。

说这段话的是谁呢?是两半仙方士,侯生和卢生——这两位都是帮着秦始皇求仙问药的。这又是秦始皇让人诟病的一大问题:迷信神仙,妄图长生不老。他身边弄了很多半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找神仙、找神药。

不能因为这个就说秦始皇多么狂妄。咱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历史中的问题,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人,观念就是那个时代的观念。连孔子都讲: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里还记述了学生向他请教怎样“事鬼神”,即跟鬼神打交道。《资治通鉴》中也提到,齐国、燕国的鬼神观念就格外浓厚,齐威王、燕昭王这样的战国雄主都组织过大量人力去找神仙、找长生不老之药。

可是,上哪儿找去啊?找不着,又没办法交差。怎么办呢?就得弄点东西回来,应付一下。有一次,卢生回来便说:皇上,神仙虽然没找到,但找到一道神谕——一道图谶、谶语,就是一种神秘的预言,五个字:

亡秦者胡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灭亡秦国的是胡人。

这还了得?打!

公元前215年,也就是统一之后的第四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胡人。把胡人全部赶到了黄河以北,然后继续打,打出来的地盘,又新设了好几十个县。随后,蒙恬主持着,开始修建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这其实也无可厚非,前面赵国、燕国为了防胡人,都修过长城,后面历朝历代也都在修长城,这就跟人家住房要修个院墙似的。这当然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弄得老百姓压力山大,但这个投入值不值得呢?咱也不能把古人想得太傻,不值得,还修它做什么?这个问题,以后咱也会细说。

另外,南方也在打。秦始皇把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什么逃亡的、要饭的、走街串巷做买卖的,都召集起来,凑了十几万人,把南越地区都给打下来,并入版图,新设了桂林、南海、象郡等几个郡。这些地方,当时都是蛮荒之地,有些原住民,估计人数也不多。秦始皇一想:这么大地,别空着啊,干脆,我给你迁点人去吧。良民留下,不是良民的,挑出五十万来,都迁到南越。

总之,我们在历史地图册上看到的秦朝版图,不是统一了六国就成了这样的。而是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又经过好一番征伐才打下来的。

秦始皇和李斯开创的这套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制度,包括经济、文化的统一,是被历代因袭的。两汉、隋唐、宋元明清的皇帝怎么治天下?主要的,还是用秦朝这套政法。这个底儿是秦始皇给打下的。这算是软件方面。

硬件方面,就是疆域,也是秦始皇给打下的底儿。

所以,不论后人怎么骂秦始皇,就凭这两条,他都当之无愧是史上最牛的皇帝、最伟大的皇帝,NO.1,没有之一。

李斯也同样了不起。一个好汉三个帮,秦始皇的军功章上一少半也得是李斯的,作为大政治家、大学者、大书法家这样复合型的人物,后代极少有。拿司马光来讲,他也是大政治家、大学者,但书法一般般,政治作为跟李斯也差得很远。

好了,这两位,咱先捧到这;下回,咱再摔摔他们。

同类推荐
  • 群雄逐汉

    群雄逐汉

    挡我者,杀;辱我者,杀;阴我者,杀;不义者,杀;不忠者,杀;神也杀,魔也杀,杀杀杀杀杀杀杀,苦尽苍生好头颅,不杀不是大丈夫。争霸,逐鹿,血腥史罢了。
  • 三国猛将集团

    三国猛将集团

    天下在手,大军在手,美人在怀,猛将如云。抬眼一看手里大刀。我的刀在不出哨,都生锈了。“战皇,李存孝请战!”“岳飞请战!”“李靖请战!”“赵云请战!”“薛仁贵请战!”“吕布请战!”“卢植请战!”“王彦章请战!”“哈哈哈哈哈!”“我陶松有如此多猛将,天下谁人能抗!”陶松冷目一瞪,我有李存孝可挡魔界。我有薛仁贵,吕布可战二郎神。我有鬼谷祖师能挡太上老君。仙界不惧之。“战皇白雪请战!”“哈哈哈哈!”“九尾天狐,妖皇白雪,你想挑战我的神枪?”“请战皇赐下东皇钟,白雪愿意服侍战皇!”“你想要东皇太一的东皇钟,帝俊的震天剑?”“呵呵!”陶松轻声一笑,妖界的神器在我手上,以后我不但是人皇,我还是妖皇。
  • 男儿行

    男儿行

    这是一本以元末农民起义为背景,讲述群原本庸庸碌碌的汉子奋起反抗,在废墟之上重新建立华夏民族的故事。这个故事并非为了追究指摘哪个民族过去的是非,而是为了记录当年华夏百姓为了不受奴役而进行的抗争。
  • 资治通鉴·菁华(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资治通鉴·菁华(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一部让毛泽东读了17遍的枕边书!解读历史得与失的史学巨著,纵论上下千年的治乱与兴衰!体悟封建王朝的更迭与轮替,品味风云人物的交错与变幻!
  • 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本书是一本历史知识的普及性读物。它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主干,从古国文明、社会变迁、战争风云、科学进步等角度表现了历史本身的多姿多彩,使读者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之余更能品鉴人类文明的醇厚之味。
热门推荐
  • 拿来就用的88个心理学小技巧

    拿来就用的88个心理学小技巧

    你是否时常会感到烦恼:做事总是拖延,反复看菜单却迟迟做不出选择,一时兴起买了不需要的东西,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不会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本书将带你探寻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对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以及心理学知识和规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辅以大量的心理学个案与实验案例,将日常生活、学习、教育、职场、人际交往及个人成功、投资理财、婚恋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和小技巧娓娓道来,帮你消除各种烦恼,让你轻松、快速地提高对自我和生活的认识水平,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用心理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
  • 调教大明

    调教大明

    他是张居正的得意门徒!他向戚继光学兵法……和俞大猷学剑法,天下无敌!在他手中,有更辉煌的万历四大征!白手起家,掌握天下,笑谈之间,成就最强悍无敌的事业!在大明万历年间,张惟功以枭雄手段掌握国政,于大航海开时之时,开创属于中国人的大明时代!
  • 千万宝宝的替婚妈咪

    千万宝宝的替婚妈咪

    如愿的,她嫁给了原本要成为姐夫的男人,可是他对姐姐一片深情,却把所有的恨加在自己的身上。一份契约,一纸未签字的离婚协议书,她只是一个生子机器。挣扎着,想要找回原来的自己,却因为误会而遭受更狂暴的羞辱……
  • 工作要有责任心生活要有感恩心

    工作要有责任心生活要有感恩心

    你学会感恩了吗?某著名企业家被问道:“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企业家脱口而出道:“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只要你懂得感恩,你成功的几率就很高。”感恩的心像空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看似怎样的卑微;无论你生于何时,长于何地,或是曾经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惊涛骇浪,只要你心存感恩,那些美好的品格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就会从你的身体里喷涌而出。懂得感恩的人不会孤独,不会自大,不会傲慢。一个孤独的人无法品尝温暖的滋味;一个自大的人无法获得他人的敬重;一个傲慢的人无法赢得别人的好感。人生一世,如果没有感受过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知青”,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群人。《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中国女知青子蕴历经“文革”,却青春热血,乐观进取,散发人性善良,宛如抗战时期“未央歌”式的励志传记。《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细述中国1950年代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会生活,颠覆一般民众对“文革”仅有的刻板负面印象,是“文革”传记中另一种正面的题材。此外,作者子蕴为爱情奋不顾身,远赴东北、内蒙古下乡建设,图文对照下,读者如置身实境。《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收录作者珍藏照片百幅,所提及的朋友和作者子蕴本人都是现在在中国深具影响力的“知青”,《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正是认识“知青”最好的开始。
  • 悍妃之田园药香

    悍妃之田园药香

    第一天拿刀砍人,第二天与公鸡拜堂,第三天连坟头上的獾都敢吃,彪悍女医生穿越为受尽欺负的孤女,拖着软弱的婆婆,年幼的丈夫,还有三个鼻涕虫的小叔子、小姑子,斗大伯、夺家产、治瘟疫、开药铺,打造乱世中的药香田园。神秘腹黑的小相公,十岁中秀才,十三岁中举人,背负血海深仇。柳迎风,名医世家的庶长子,为躲避嫡子追杀,隐世乡村。“你的才华不应该被埋没,跟我走,待我夺得家业,你就是名医世家的当家主母!”司徒展宸,战功赫赫的威武将军,只因为一个承诺,三十岁还未婚配,却没有想到,女子已经嫁做他人妇。“我会一直等你,等你休了你的相公!”本文一对一,男主情深似海。
  • 养正遗规

    养正遗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可不可以不艺术

    可不可以不艺术

    就像那些火药创作、焰火表演,我也是爸爸的一件艺术作品。如今,在这件作品上面,我努力署下自己的名字。
  • 蓬折箴

    蓬折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面具人生

    面具人生

    书中描述的是一个心怀登上舞台成为主持人梦想的穷困乡村少年,真挚的热爱着舞台,热爱着主持事业,为了他心目中不变的理想,一路艰辛不堪,承受了重重生活现实的考验和磨难,从善良单纯到戴上舞台面具的演变过程,而后却因为一场意外的情感波澜,陷入了是是非非的纠葛之中,复苏了美好的人性,卸下了舞台面具,回到了真实的自我,书中将生活的多面与复杂,人性的虚伪与善良,社会的现实与矛盾刻画的淋漓尽致,在这部小说中,你看到的不仅仅只是故事,而是你正在经历的生活本身!生活就像舞台,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去面对,去经历,去改变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