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3600000003

第3章 委婉背后的真相,应付好了才能从容处世

01、中国式的“含蓄之美”

中国自古以来推崇含蓄美,不喜欢过分直白。这也算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情结。

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来说,含蓄已经成为美的评判标准。中国的诗词喜欢营造意境,专于“炼字”,用精练的文字表达无限的意境,“推敲”的典故也源于此。很多诗人以诗文浅露为俗,讲究句中有句、句外有句,诗文要饱含耐人寻味的深意。这就凸显出含蓄的艺术魅力。

中国画也不像西洋画那么写实。曾有人批评中国画毫无章法,其实这恰恰是中国画的珍奇所在。中国的画家喜欢按心境随意抒发,追求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体现无尽之韵味,称得上含蓄。画是艺术品不是照片,看画的人想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一幅画太实了反而会失去意境,水中月、镜中花才会让人无限地遐想。中国画有一种很典型的创作方法——留白,虚虚实实,更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意境。如“踏花归来马蹄香”这类主题,“香”怎么画?“踏花归来”又如何表现?按中国画的技法,不用画什么大场面,只要画一匹马,马蹄上沾上些花瓣,蝴蝶围着马蹄转,“踏花”有了,“香”也有了,颇显含蓄的真谛。

不仅仅是艺术作品,中国人也十分“含蓄”,这和我们推崇的道德教化有关。华夏文明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中国人过分守“礼”,假如一个人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被看成“离经叛道”之徒。因此,中国人习惯了低调谨慎,喜欢“含蓄”地为人处世。除了儒家学说,道教和佛教的兴盛,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佛教和道教都提倡“参悟”,追求一种意境,不喜欢太过张扬,不喜欢与人冲突,不喜欢举止外露。这同样也造成了中国人说话不喜欢明说,喜欢让对方领悟。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往往把自己的思想蕴藏在行为之下,说话的时候讲究“留白”,以含蓄为主。就拿中国的父母和子女来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现在,子女都很少对父母直接说出“我爱你”,而父母听到这样的话后就算很开心,也会觉得有些害羞,往往不知该如何反馈。父母和子女之间尚且如此含蓄,更何况是其他人之间呢?

西方人向来追求个人主义,崇尚自由平等。他们更喜欢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至于别人怎么想不会考虑太多,不满就是不满,反对就是反对。而中国人说话经常指东打西、迂回婉转,不习惯这种说话方式的外国人听了,可能就会闹笑话了。

我有个同学,在一家外企工作。有一天公司里的外籍主管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到了午餐时间,这位外籍主管邀请他一起用餐。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主人这么说了,客人总是会推托一句,比如说“我刚吃过”,或者“我家里做着呢”,然后主人又会再请一次,客人才会半推半就地入席。可是,我的同学客气地说了一句“不饿”,外籍主管就真的以为他不饿,自己去吃饭了。这让我的同学感到十分尴尬,却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

其实,外国人只是不喜欢强人所难,即使你看起来很需要帮助,你不开口,他会觉得你不需要,会认为你喜欢一个人干,或是别人帮忙会给你添麻烦。我的那位同学说了“不饿”,外籍主管自然就认定他不想吃。这么小小的一件事,就可以反映出中外文化的差异。

这么看来,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意不直叙,情不直露”的含蓄。这与西方人的“直言直语”相比,不能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人人都应该学着适应,身在中国就要能听懂身边人的“含蓄”,也要学着“含蓄”一点。

02、 人为什么喜欢“话留三分”

中国有句俗话叫“话到嘴边留三分,不可全抛一片心”,意思是话不要说得太直,也不要说得太实,说出七八分,其余的让别人领会就好了。这个现象在当今社会尤其普遍,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暗语交谈,不仔细听还真没办法体会“话中真意”。

“话留三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为了避免双方尴尬。中国人有一种天性,就是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直言相告,未免少了回旋的余地,可能会伤了彼此的面子,非常不合适。

一个老板打算在公司裁员时裁掉一名员工,于是叫来了该员工所在部门的负责人商量这件事。这名员工是该负责人的表弟,当初完全是看他的面子才招进来的,但考察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此人没有什么培养的空间。但是这个负责人又是自己的得力干将,眼下要辞退他的表弟,如果说得太直白,怕伤了这位老部下的面子,寒了他的心。

于是,老板对这个负责人说:“下半年公司准备裁掉一批人,你的部门也有几个名额,你有什么想法?”负责人提了几个名字,老板也不否定,只是貌似随意地又提了几个,最后说了说负责人的表弟:“这个年轻人脾气非常随和,但有时候太随和了一点儿……不过和办公室里的同事相处得倒是不错。”

负责人回去想了想,明白了老板的意思:表弟是很合群,但也只剩下合群了,在工作上没有任何建树,属于企业中可有可无的一种人。裁是肯定要被裁掉的,老板没有明说,也只是给自己留个面子。于是,在公司裁员的时候,负责人主动把自己的表弟“交”了出去。这种做法不仅让老板满意,也给公司其他人留下了“大义灭亲”的印象。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这样的事情在职场中数不胜数。有时候“话留三分”就能比较平和地解决问题,老板最喜欢用这一套。这可以算是一种领导智慧,对谁都快人快语,估计也不会成为老板。

人们喜欢“话留三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留下把柄。精明的人不会心直口快,即使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只是随意提上一两句,让对方产生怀疑,从怀疑中自己发现事情的真相。比如说当你看到一个人被另一个人伤害时,被害者却全不知情,你便可以委婉地提醒他,让他明白自己的处境。有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不留下把柄,就要适当地运用技巧。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巩固皇权,逼着一些开国功臣、高级将领放下兵权,当然这个“逼”非常有技巧。他在宫中举行宴会,席间对将领们说:“我当上皇帝之后总是睡不好觉。”将领们听懂了皇帝的意思,急忙表忠心:“天命已定,没有人敢对陛下您有异心。”赵匡胤摇了摇头:“我知道你们没有这个意思,但是有一天你们的部下对你们黄袍加身,恐怕就由不得你们了。”

人们都知道赵匡胤这个皇帝就是这么来的,这句话说明他的心病已经很深了。将领们慌了,赶紧求皇帝给他们一点指示。赵匡胤一步一步达到了目的,但最后还是没明说,只是感叹道:“有钱有地,过过安乐日子其实最快活。”将领们心领神会,纷纷称自己年老多病,要求放下兵权,告老还乡。赵匡胤的真正目的达到了,也没留下“卸磨杀驴”的恶名。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话一出口肯定会引起风吹草动,最好的办法就是无论事情是否关己,都做出一副局外人的样子,该说的话说了,但绝不显露自己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更轻松地达到目的,而自己也会“片叶不沾身”。

03、听不出“弦外音”就会受伤

人可以自我要求,却永远无法掌控别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很难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更别说是老板、客户、朋友了。高明的人不会试图去掌控别人,但是会“分析”别人,把一个人分析透了,他想什么你都知道,做起事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交谈是人与人交际的重要方式,谈得融洽,往往会一拍即合;听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就会感觉“话不投机半句多”。因此,“听”非常关键。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会说不会听,有的人会听不会说,还有的人既会说又会听。在我看来,人可以不会说,但一定要会听。不耐心听和听不懂话的人注定平庸;油嘴滑舌,哪里都要插句嘴的人,自以为高明,但钻营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并且随时都可能遭遇“祸从口出”;“懂得听”和“听得懂”的人再不会说话,也有可能被重用。

中国人喜欢用暗语,话里面暗藏着其他的“话”,话后面还有没说出来的一堆“话”。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听”,要是人人都能把心里的话和盘托出,那还用得着学吗?要是学不会、听不出弦外之音,那就会受伤了还不知道在哪伤的,而伤你的人早就全身而退了。

朋友大学毕业的时候和我进了同一家公司。他的专业素质非常高,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很强,被公司看作重点培养的新人。老板甚至在公司会议上公开表示非常器重他,一时之间,大家都很羡慕他。

可是,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他是一个不好相处的人,因为与他沟通很困难。当别人委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他根本听不出别人的弦外之音。

有一次,老板通知大家集体加班,全力以赴赶一个大单子。当时老板着重强调,希望大家团结起来,互助协作。

朋友的能力非常强,他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当他准备离开公司的时候,其他同事都还在忙。组长提醒他:“你的技术是组里最好的,不如留下来指点我们一下。”其实组长的意思是想让他留下来帮忙,只不过他没有听出这话的弦外之音,只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并没有组长说的那么优秀,便扬长而去了。

他的这个做法得罪了整组人。后来,事情传到了老板耳中,老板非常生气,他觉得朋友不但非常自私,还漠视了他的命令。

可想而知,得罪了老板和同事,朋友的日子自然不会好过。最后,他在公司不仅受同事们排挤,还成为老板的眼中钉,两年合同期一满,他马上就离开了公司。由于这两年中他没有参与重要项目,简历拿不出手,专业知识也没有得到巩固,因此再找工作也很困难。

此后十年,他换了很多公司,经历也都是大同小异。

朋友的遭遇确实很令人同情。不过,事情发展成这样也只能怪他自己。如果他能适时调整自己,听到别人的话后再多想一想,认真思考别人的真实用意,体会对方的弦外之音,也许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在生活中,如果不明白别人的真实意图,听不出弦外之音,往往引起诸多误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没有人喜欢一个听不懂话、难以沟通的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很难立足。

人活一辈子总要活得明白一些,做个清醒的聪明人,才能避免听不出弦外之音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要想听懂别人的弦外之音,就要不断地学习、摸索,提高自己的悟性。生活中处处可以找到自己的老师,不妨多看看别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认真揣摩一番。随着个人阅历的增长和不断地历练,你就会渐渐地对弦外之音心领神会。

04、圆融是一种入世的智慧

现实社会中,圆融主要体现在说话、做人的技巧上。每个人都会在交际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如何让你的话语体现出技巧和智慧,让对方在圆融的背后,读懂其中的暗语,理解你真正的想法,就需要说话的艺术了。

也许有人觉得圆融这个词很抽象,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比如日常交往过程中,我们听到的恭维自己的客气话。虽然这话可能带有几分夸张的意味,我们心里也明白这是别人在给自己面子,但是在听完之后,仍旧有一种愉悦的感觉,这就是圆融的表现。还有的时候,遇到尴尬的情景,有人适时插入几句得体的话,给我们台阶下,也是一种圆融的表现。

中国素来就有“外圆内方”的传统,而圆融则是这个“外圆”的主旨。圆融是一种入世的智慧,同时也是一种处世的必要态度。

说话圆融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可以指用语言取悦他人,赢得他人的好感,避开他人的排斥与挤压;也可以指说话前慎而又慎,三思而后行,将话说得极为得体。这就好比走路一样,如果直走不行,那么不妨绕过去。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正,就会像生铁一样,很容易从中间折断。如果在说话的时候讲究“外圆内方”,学会圆融,那么将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降低办事的难度。

清朝重臣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脾气非常坏,说话锋芒太露,不懂得圆融。曾国藩母亲病逝后,他在家守制,因为心情不好,常常与家人吵架,动不动就因为一些小事迁怒于别人。

曾国藩的三弟叫曾国华,因为一件极小的事,兄弟两个吵了起来。事后,曾国华专程去向哥哥道歉,本来曾国藩圆融一些,见好就收,这事就算结了。可是他却变本加厉,把弟弟训斥了一番,气走了曾国华。

后来,曾国华上了战场,参加了三河镇战役,不幸为国捐躯。曾国藩悔不当初,如果当时自己说话圆融一些,又怎么会在心中留下悔恨呢?一段时间的自省之后,曾国藩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人处世不再锋芒毕露,说话变得谦和圆融了许多。后来,在给家人的一封书信中,曾国藩还这样讲道:“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由此可见,不懂圆融的人,哪怕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往往也会在社会上碰壁,甚至你的亲人也很难包容你。而如果懂得圆融,事情就好办得多。比如说,家里来了那种侃侃而谈、很晚都不愿离去的客人,你不好直说什么,便可以客气地留他在家里过夜,客人也会读懂你要“送客”的暗语,意识到自己已经影响了别人休息。

这其实也是一种圆融的智慧,通过客气话,巧妙、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且在别人的眼中,还显得谦和有礼。这种为人处世的方式,会增进彼此的感情。如果上司能够用圆融的态度对待下属,往往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林宏经营一家化工产品公司。有一天,他到销售部门视察,发现销售部长正在训斥自己的下属,责怪他们没有完成当月的销售任务。销售部长这样说道:“你们不好好工作,就会失去加薪升职的机会,还会失去假期和福利,甚至失去这份工作。”

看到林宏走进来,销售部长赶紧笑脸迎接。林宏看了看他,说:“作为领导,如果你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为员工提供一条黄丝带,另一种是给他们提供三尺白绫,你会怎么选?”销售部长自然明白,黄丝带代表希望,三尺白绫代表绝望。显然,他只能回答:“当然是提供黄丝带了。”

林宏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其实一个领导者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给员工带来新的目标、新的发展、新的途径、新的创造和新的希望,从而激励他们好好工作。威胁的管理方式只能让下属有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感觉。”听了这句话,大家都笑了起来,先前凝重的气氛一扫而光,员工的干劲儿也鼓舞起来了。

可以说,上述案例中的林宏相当聪明,深谙圆融的技巧。看到销售部长做错的时候,他不是大发雷霆,而是巧妙地运用了黄丝带与三尺白绫来委婉地提示下属,不能总是批评员工,这样他们会感到绝望,而应该激励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这样的圆融不仅会让销售部长心服口服,自然也会在诸多员工中博得更高的声望。同时,这种委婉的批评方式,也不会让销售部长丢了面子,在下属面前下不了台。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懂得圆融的人,往往会在生活中处处如鱼得水,将身边的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

05、学会暗语,为成功增添筹码

相信大家都曾听过这样一个笑话:一只老鼠,用猫叫的声音帮自己的同伴骗走了一只花猫。当小老鼠们崇拜地望着这位“大英雄”的时候,它得意地说:“现在你们看到了吧,学习一门‘外语’多么重要!”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我们行走于职场,生存于社会,懂得对方的暗语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这就是一门学问精深的“外语”。现在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往往存有为人处世方面的困惑。在家处理的是简单的亲人关系,在学校里处理的是单纯的师生、同学关系,一旦走向社会,处理的是复杂的社会关系。如果不熟悉暗语,有可能会得罪人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说话客气是中国人的特点。但在这些话语背后,往往蕴含更深一层的意思。不懂这些暗语,则很难领会别人的真正意图,从而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卷入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冲突。同时,听不懂别人的暗语,也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很难立足于社会。励志大师安东尼?罗宾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则要依靠人际关系与处世技巧。”由此可见,能否听懂别人的暗语对我们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有一位洋画师,名叫郎世宁。他初到中国的时候,知道康熙皇帝喜欢小孩子,便画了一张小孩子的油画像,想以此来博取皇帝的欢心。当他把画进献给康熙皇帝的时候,皇帝说道:“这小孩子的脸上怎么能有阴影呢?”

其实,在西洋画中,很讲究光影明暗的对比。不过,精通汉语的郎世宁听懂了康熙皇帝这句暗语,皇帝的真正意思是想说中国画的留白意境比西洋画的写实更高明。

郎世宁赶紧表示,自己想留在中国的宫廷里学习中国画。康熙皇帝大悦,立刻恩准,还赏了他很多东西。

郎世宁能博取皇帝欢心,不仅是因为他精通汉语,更多的是因为他听懂了皇帝的暗语。

现实生活中,那些会来事、灵活的年轻人更招人喜欢,能获得更多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是建立在听懂对方暗语的基础上的。

我以前的一位同事,是个做技术的内向小伙子。他平时不爱说话,下班后就直接回家,很少参加同事们的聚会。部门的领导意识到这一点,就稍稍点拨了他一下。领导说:“整天回家泡在一堆技术问题里,也挺枯燥的,不如抽时间出来放松放松,和大家玩玩。”小伙子立刻意识到,自己“脱离群众”了,领导这是说自己不合群,在这看似好心的建议后面,是劝自己要融入群体。这之后,小伙子改变了,下班后常和同事们一起去吃饭、唱歌。果然,领导对他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还眉开眼笑地拍着他的肩膀夸道:“小伙子,有前途,一点就透,是个聪明人。”

小伙子听懂了领导的暗语,不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重视领导的点拨,而且迅速地与同事打成一片。这种“机灵劲儿”自然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为他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你能听懂暗语,无疑为自己的成功增添了筹码。具有了这种能力,就好像一艘马力强劲的轮船,在披风斩浪的时候减少了前进的阻力,更轻松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同类推荐
  • 知识名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知识名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成为拉着企业奔跑的人

    成为拉着企业奔跑的人

    造就优秀员工素质的箴言,体现完美职业态度的经典!本书的主旨是在于激发员工的能动性,使其以自身的投入和忘我,将自己的奋斗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并最终成为一个团队乃至企业发展的领军人物。
  • 成大事必备的9种心态

    成大事必备的9种心态

    要成大事,绝非易事,但也并非高不可攀,就看你以什么心态入世,抱定怎样的决心。正所谓大器有大成,小材有小就。为此,笔者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精心推出了此书,单从以下九个方面阐述了能成大事的九种心态: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勉谦恭的心态;诚实守信的心态;敢于挑战的心态;善于合作的心态;知足平衡的心态;乐观豁达的心态:宽厚容人的心态;永远自信的心态。
  • 别让不懂幽默害了你

    别让不懂幽默害了你

    幽默是人的能力、意志、个性、兴趣的综合体现。幽默是社交的调料,有了幽默,社交可以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甜美。幽默是引力强大的磁石,有了幽默,个人魅力无形增值,会把一颗颗散乱的心吸入它的磁场,让别人脸上绽开欢乐的笑容。本书用精彩的理论和有趣的故事,展示幽默的力量、揭示幽默的技巧,告诉读者幽默能使批评和反驳被对方接受,幽默能使长篇大论的演讲富有感染力,幽默能使人际关系变得融洽,幽默能使生活充满乐趣,启发读者了解幽默、认识幽默,更好地掌握和使用幽默这门艺术,说幽默话做幽默人,增进沟通,改善人际,促进工作,获得优质高效的人生。
  • 开创事业(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开创事业(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热门推荐
  • 彼得·潘

    彼得·潘

    从彼得·潘领着他那个动不动就使小性子的仙女朋友叮铃铃从育婴室的窗户飞进来开始,我们的故事就被魔咒影响。达林太太家的孩子们被送上永无岛,他们在岛上与那些找不着父母的孩子们相遇,一起窥视腼腆的人鱼在蓝色的泻湖里嬉戏、遭遇胡克船长和他手下那些凶恶的海盗……这个故事不仅写了作者个人的经历、奇遇,还写了奇幻的历险故事,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 魔尊降世:废材逆天三小姐

    魔尊降世:废材逆天三小姐

    (已完结)她,欧阳世家三小姐,玄天大陆最有名的废物,遭嫡姐和未婚夫诬陷毁清白,命悬黄泉。她,万千年前魔界至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大战天帝被封印凤凰山,苏醒之日撕裂时空,一朝穿越,换身欧阳家三小姐.废材变天才,一挥手一票男友,只是什么时候惹了这么一个男人!娘子,本尊就是你的人了,可要负责哦。这丫从哪里冒出来的,虽然长得帅点,算个美男吧!可似乎不太适合她胃口,被他直接扛回家造猴子,皆大欢喜。特地创了一个小小的群,有意者来:364671033^_^
  • 废材盲女傲视天下

    废材盲女傲视天下

    她,蓝魅儿!曾经被誉为蓝家的“天才少女”,星芒大陆的第一美女,为蓝家取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救天下人于水生火热之中,曾经站在世界峰的超级强者!却被族人谋害惨死!她,蓝魅儿!蓝家直系七小姐,蓝家的“废柴盲女”,被视为让家族蒙羞的“野种”,不仅眼盲,更连半分灵气都没有!处处遭人嘲笑,欺凌,她懦弱,她无助,她恨,恨老天的不公!恨他们对她的所作所为!直至遭人毒打致死,她都未曾哭泣,甚至流过一滴泪……当她变成了她?她嫉恶如仇,手段狠辣,用尽各种手段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脸上却永远挂着那无害迷人的笑容。她女扮男装行天下!她结交无数美男,使无数美男为之倾心!相伴左右!她夺异宝,寻灵石,御万兽,只为变强解开身世之谜,寻找父亲!且看她如何在魔兽纵横的异界大陆从人人欺辱的“废物盲女”一步步走向巅峰,俯瞰一切!………………………
  • 宗玄先生玄纲论

    宗玄先生玄纲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

    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

    20世纪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来说,是开端的世纪,是转型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也是收获的世纪。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覆地的变化。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传统中国历史学中分离出来,在3040年代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倾向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占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逐占了主导地位。
  • 无言之美

    无言之美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东西可以更好地引起我们的审美经验呢?在朱先生看来,毫无疑问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确,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也可以被看成其他的样子,比如,在收藏商眼中是财富,在搬运工眼中是重物,在匆匆忙忙、大声喧哗的美国游客眼中是到此一游的标志。但是,同其他事物相比,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倾向于被看成美的形象,它主动吁请人们把它看成形象,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强烈感染力甚至强迫人们将它看成形象。这并不表明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或美,但艺术作品最容易成为艺术和美,这就是朱光潜美学系统中的艺术作品同一般物的区别。
  • 天才嫡出小姐之废材你骂谁

    天才嫡出小姐之废材你骂谁

    一场穿越,顾可心成了一个小孩子。废材,呵呵。丹药!萌宠!神器!看我翻云覆雨。
  • 砚斋词话

    砚斋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脱掉的爱情

    脱掉的爱情

    那些年,我在台上跳艳舞,台下陪着客人笑,我被人叫做婊子,即使我不脱衣,不卖身。我不相信爱情,直到那个男人出现,让我迷失了我最初坚定的心。他给了我所有的宠爱,却是亲自对我说,我不会有名分。当我沉溺于他给的宠爱时,他却毁灭了我的一切!一年后,我换脸换身份重新出现在身边。这一回,不再是他百般逼迫我做他的情妇,而是我千方百计勾引他,只为了复仇。
  • 神凰重生:废柴逆天小姐

    神凰重生:废柴逆天小姐

    云落幽渡劫失败,重生在玄灵大陆同名废柴身上。家族被灭门,被蛇蝎好友暗算,被渣男未婚夫设计……云落幽强者归来,打脸啪啪啪,契神器,炼丹药,弹指间敌人灰飞烟灭。只是这死活赖在神器里不走的高冷神君是怎么回事?神君大人笑:“你的就是本尊的,你也是本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