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9300000027

第27章 中国佛教“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2)

竺道生还强调宇宙本体的法、理也体现在众生的心性之中,众生的本性、佛性,就是成佛的内在根据。他说:“夫体法者,冥合自性,一切诸佛莫不皆然,所以法为佛性也。”[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54,《大正藏》第37卷,549页上、中。]意思是“体法”即“冥合自性”,而“法”就是佛性。由此又可以说,显现佛性也就是冥合自然。竺道生又说:“不偏见者,佛性体也。……不偏则无不真矣。”[注释:同上书,544页下。]“偏”,偏离,不正。“不偏”,不偏离正道,也就是无不真实。这是说,不偏,无不真,是佛性体,法与自然也是不偏,无不真的,在不偏、无滇 这层意义上说,佛性、法和自然这三者是相同的。竺道生认为,众生若能显发佛性,冥合自然,直觉宇宙真相,也就成就为佛了。

五、天台宗的“六即佛”说

“六即佛”说的“六”是修行的六个不同阶位(行位),“六即”是说六个修行的阶位彼此相即,互为一体。“六即佛”就是分设为彼此相即的六个修行阶位的佛。智顗《摩诃止观》卷1下和知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1、2[注释:详见《大正藏》第37卷,200页上~205页上。],对此均有详细论述,具体说是:

(一)理即佛

智顗说:“理即者,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如上说三谛一谛,非三非一。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复如是,是名理即是菩提心。”[注释:《摩诃止观》卷1下,《大正藏》第46卷,10页中。]文中说“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和“菩提心”,就是指众生本有佛性而言,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三智中道,也就是佛的不可思议境界。而如来藏理和佛性是相即的,也就是说,这里讲的理,是就如来藏或佛性上讲的理,这个理就是一切众生都具有的如来藏或佛性,也就是空、假、中三谛之理。这个理在本质上与诸如来无二无别,从这层意义上说,理即是佛,称“理即佛”。理即佛又作“理佛”,是从理上说一切众生即是佛。

(二)名字即佛

智顗说:“名字即者,理虽即是,日用不知,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注释:《摩诃止观》卷1下,《大正藏》第46卷,10页中。]“名字”,即名言概念。“知识”,此指善知识,即善于教导佛法正道的人。这是说“理”很难了知,如果从善知识处,或经卷中,也就是从名言概念中去闻知,也能通达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从这种意义上说,名字即佛。这是就闻知上,从名字与佛法的相即关系方面而立的行位。

(三)观行即佛

“观行”即实际修行,天台宗人指五品观行,即随喜、读诵、讲说、兼行六度[注释: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和正行六度五种修行方法和过程。天台宗人认为,既已了知名字即佛,进一步就要听闻佛教经论所说而生起随喜之心,再配合以诵读,讲经说法,导利众生,进而还要辅修六度,最后转为以六度的实践为主,以上五项修持,如此层层转深递进,就能使智与理,即智慧与佛性相应,制伏烦恼。这样的修行阶位,称为观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

天台宗人说,经过五品观行后,不只是能制伏烦恼,而且要进一步断除烦恼,制伏无明,进而达到六根[注释:六根,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意根)。]清净。在这种阶位上,虽还没有真正证得理,但已与理相去不远,与理相仿佛,有如真证;这样的修持者,虽不是圣者,但犹如圣者,这是相似佛位,称相似即佛。

(五)分证即佛,也称分真即佛

“分证”是分断无明而证得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的意思。相似即佛只是制伏无明惑;分证即佛,是指不仅断灭了无明惑并证得了“三德”。天台宗认为无明惑有四十二品,断一品无明则证得一分中道。从初住位一直到等觉位,要断四十一品无明惑,并分证中道之位,是属于分证即佛阶位。

(六)究竟即佛

“究竟”,至高无上的境界。这是指断除第四十二品无明,显发究竟圆满的觉智,证得究竟解脱而入妙觉的佛位。

以上六佛虽因智情悟迷的深浅而有阶位的差别,但从体性上来看,六佛阶位又是不二不异,彼此相即的。如理即佛,也是名字即佛,乃至是究竟即佛,其他五种也是如此。天台宗人认为,六即佛以“六”表示阶位高下有序,可供修行者不生贡高我慢之心,以“即”表示六种阶位的体性完全相同,可令修行者不生自卑后屈之心,如此鼓舞修行者生发愿心、信心,依次修证,坚持不懈,即可终成正果。

六即佛说是天台宗的成佛理论,这种理论既把佛看作与众生不二的,又把成佛看成是个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六即佛说的理即佛,不仅把理与佛打通,而且把理、佛性与佛打通,进而再把众生与佛打通,这就从佛与理、佛性以及众生的关系方面丰富了佛的涵义。还值得注意的是,六即佛说把成佛分解为依次渐进的过程,并强调六种阶位的相即关系,这可以说,修持者从修持成佛起点至最后修持功德圆满前都含有佛的因素、成分,这些因素、成分又是相互渗透、交叠的,这就启示人们从动态上去把握佛的意义。

六、禅宗的“如何是佛”说

如果说天台、华严等宗比较热衷于对佛身的阐述,那么禅宗则热心关注“如何是佛”的问题。打开禅宗的各种语录,师徒们关于“如何是佛”的问题比比皆是,具体说法数以百计,真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茫然莫解。“如何是佛”的问题,包含什么是佛和怎样成佛两重意义,下面就第一重意义的若干说法,加以归纳概括,梳理成四种典型说法,并揭示其共同实质。

(一)心即佛

禅宗人对“如何是佛”的基本回答是心即佛。“心”,有的侧重指主体的现实心灵,有的则偏于指主体的清净心,即心的本性。“佛”,有的指佛性、佛心,有的指佛果。心与佛的关系,有的强调两者互不相离,有的则认定两者是相等的、无差别的。心即佛的典型说法有:

是心是佛。被奉为禅宗二祖的慧可在回答什么是佛的问题时,对弟子说:“是心是佛”[注释:《景德传承灯录》卷3,《大正藏》第51卷,220页下。],认为众生的心就是佛。后来马祖的弟子大珠慧海也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注释:《景德传承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443页下~444页上。]

即心即佛。史载:“马祖因大梅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注释:《无门关》[30],《大正藏》第48卷,296页下。]。又有大珠慧海解释“即心即佛,那个是佛”的记载:“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慧海)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夫对。师云:‘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注释:《景德传灯录》卷6,《大正藏》第51卷,247页上。]也是强调众生的自心即是佛。

心即是佛。黄檗希运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唯此一心即是佛……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79页下。]希运认为心是佛与众生共同的主宰,心是众生,心也是佛。

以上三种说法的表述虽略有不同,其思想实质是一致的,都是肯定无论是众生心,还是佛心,其心的体性是与佛无异的,此心即是佛。

禅师们对于“此心即是佛”的“此心”,也有不同的表述,重要的有:

念佛心是佛。被奉为禅宗四祖的道信宣扬“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6页下。],把念佛心与妄念相对立,认为排除妄念,专心念佛,即能心中见佛,从这一意义上说,念佛心也就是佛。

自心是佛。禅宗六祖慧能大力倡导自心是佛说。他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注释:《坛经》[52]。]慧能讲的自心,也就是自心具有的自性,他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注释:《坛经》[35]。]“自心是佛”是指自心悟、自性悟而言,处于迷妄状态的自心、自性,不是佛而是众生。

清净心是佛。黄檗希运提出了“本源清净心”的概念,以及“此心是本源清净佛”[注释:《指月录》卷10,《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16套第2册,117页。]的命题,强调此心是本源之心,是心本体,众生若能直下体悟此心,当即是佛。[注释:详见《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0页中、下。]希运弟子、临济宗创始人义玄进一步说,一念心上清净即是佛[注释:详见《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497页中。],如此每一念心上都清净不染,“心心不异,名之活祖”[注释:同上书,499页下。]。这是强调众生日常的清心,就是真正的祖师、真正的佛,从而最充分地肯定了人类的主体价值。

“汝自是佛”与“我即是佛”。当弟子向师父请教“如何是佛”问题时,有的禅师往往回答问者说,你本人就是佛。“师(福州大安)上堂云:‘汝诸人决来就安求觅什么?若欲作佛,汝自是佛。’”[注释:《景德传灯录》卷9,《大正藏》第51卷,267页下。]又如“僧问:‘如何是佛?’师(大龙山智洪)曰‘即汝是’”[注释:《景德传灯录》卷23,《大正藏》第51卷,394页上。]。又“裴一日托一尊佛于师(黄檗希运)前,跪曰:‘请师安名。’师召曰:‘裴休!’公应诺。师曰:‘与汝安名竟。’公礼拜。”[注释:《指月录》卷10,,《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16套乙第2册,115页。]这是说,佛的名字就是裴休,你裴休就是佛。又如“庐山归宗寺法施禅师策真,曹州人也。姓魏氏,本名慧超,升净慧之堂,问:‘如何是佛?’净慧曰:‘汝是慧超’。师从此信入’”[注释:《景德传灯录》卷25,《大正藏》第51卷,417页上。]。这里回答的意思是:你慧超就是佛。近代自称虎禅师的杨度也高唱“我即是佛”,称“一旦此心豁然,我即是佛。死去活来,大彻大悟”[注释:《<我佛偈序>赠美国贝博士》,《杨度集》,657页。]。所谓“汝自是佛”与“我即是佛”,都是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思想基础上,强调心外无佛,由此,你我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

(二)无心是佛

禅宗继承印度唯心一系的思想,也吸取般若空宗一系的学说,强调禅悟解脱是“离一切相”的。史载:“问曰:‘诸经说,佛常住;或即说,佛灭度。常即不灭,灭即非常,岂不相违?’答:‘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何有出世入灭之实乎?见出没者,在乎机缘。’”[注释:《景德传灯录》卷13,《大正藏》第51卷,307页中。]这是圭峰禅师宗密对佛的生灭出没问题的回答,认为佛是离开一切相的,从本质上说,并无出世入灭。所谓出世入灭的相状是随机缘而定,并非佛身真正具有的。临济义玄也说:“古人云,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注释:《指月录》卷14,《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16套第2册,166页。]意思是说,所谓佛身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为顺应众生的世俗之见而讲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佛的真形是无相的。禅宗认为,佛是离一切相的,因此禅修者也应无求无著。黄檗希运说:“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惟学无求无著,无求则心不生,无著则心不染,不生不染即是佛。”[注释:《景德传灯录》卷9,《大正藏》第51卷,271页下。]无求无著,就是心不生不染,这也就是佛。“心不生”就是“无心”,无心就是佛。史载:“常州僧灵觉问曰:‘发心出家本拟求佛,未审如何用心即得?’师(南阳慧忠)曰:‘无心可用,即得成佛。’曰:‘无心可用,阿谁成佛?’师曰:‘无心自成,佛亦无心。’”[注释:《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439页上。]南阳慧忠认为“无心”成佛,佛也“无心”。进一步,他还认为“无即佛”。常州僧灵觉“问曰:‘如何是一念相应?’师曰:‘忆智俱忘,即是相应’。曰:‘忆智俱忘,谁见诸佛?’师曰:‘忘即无,无即佛。’曰:‘无即言无,何得唤作佛?’师曰:‘无亦空,佛亦空,故曰无即佛,佛即无’”[注释:同上书,439页中。]。这是说忘却记忆智慧就是无,无也是空。忘却忆智即是无,即是空,也即是佛,因为佛是空无一切相的。

“心即佛”与“无心是佛”两个命题,实际上是统一的,两者都是从不同角度讲心与佛的关系。“心即佛”是说众生都有佛心、佛性,肯定心与佛不相离,直至认定心等同于佛。“无心是佛”则是强调学道修禅者对于佛身形相不要执著和追求,这样的“无心”就是佛。可以说,“无心”是对主体“心”的活动内涵的进一步规定,“无心是佛”是对“心即佛”的进一步说明。正如马祖道一禅师时而说“即心即佛”是对“心即佛”的进一步说明。正如马祖道一禅师时而说“即心即佛”,时而又说“非心非佛”[注释:《古尊宿语录》卷1,5页,北京,中华书局,1994。]一样,两者并不矛盾。非心非佛是破除对心与佛的执著,以避免将心觅心,将佛觅佛而不得解脱,这是对即心即佛的特定意义的否定,也是对即心即佛的更深层意义的肯定。

(三)“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沩山灵祐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注释:《指月录》卷12,《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16套第2册,137页。]“如如佛”,即法身佛,意思是说,真理不受一尘污染,无数修行法门中,不舍任何一种法门。若果直指人心,一切情想俱尽,心体就显露出真常状态。由此理与事圆融不二,也就是如如佛,或法身佛了。这是在自心觉悟的基础上,实现理事相即无碍的境界,这样的禅境也就是佛的境界。

(四)其他种种回答的背后

对“如何是佛”的问题,禅师们除了上述正面的回答以外,还有种种意在言外的回答,这些回答意在触动问者的灵性,令人十分费解。然而仔细体会,也仍有思路可寻,有真意可求。下面我们加以简要的分类评述。

形象喻说。不少禅师在回答“如何是佛”的问题时,往往是以各种不同形象的事物来回答,如答“麻三斤”[注释:洞山守初语,《碧岩录》[12 ],《大正藏》第48卷,152页下。]、“土块”[注释:《严阳尊者》,《景德传灯录》卷11,《大正藏》第51卷,287页上。]、“殿里底”[注释:《赵州从谂禅师》,《景德传灯录》卷10,《大正藏》第51卷,277页下。]、“白额大虫”[注释:《法轮彦孜禅师》,《五灯会元》卷12,中册,77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干屎橛”[注释:《无门关》[21],《大正藏》第48卷,295页下。]、“洞庭无盖”[注释:《道吾悟真禅师》,《五灯会元》卷12,中册,733页。]、“金沙照影”[注释:《凉蜂洞渊禅师》,《五灯会元》卷12,中册,741页。]等等。“麻三斤”、“殿里底”、“土块”,是指佛殿里麻缠泥塑的佛像,意思是殿里的佛像只有象征意义,学道者不要执著佛相,向外追求。“白额大虫”即老虎,“干屎橛”乃擦拭人粪的东西,是污秽的,意在表明执著佛的名字是毒害、污染自心清净本性的,应当打破向外对佛名字的执著,而转向对内追求自心的清净。至于“洞庭无盖”、“金沙照影”,是说佛法现成,大地万物无一不是佛的当体。

同类推荐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 海纳百川的中国哲学

    海纳百川的中国哲学

    本丛书是反映中国社会风貌的百科读物,通过精练的文字,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等异彩纷呈的画卷。在这里,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的文化、艺术、民族等方方面面,是深入了解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全貌的重要依据。
  • 周末读点美学(文化周末丛书)

    周末读点美学(文化周末丛书)

    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学的普及读物,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对美学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带领我们走进美学的神秘殿堂。对于何为美学,如何认识美,美感来自何处这些令人倍感困惑的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与读者促膝闲谈的方式,使读者学会审美地观看世界,学会以独特的方式领域生活中的美好,让审美照亮人生前进的方向。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这本书,反映了韦伯思想的总趋势。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世界名著。
  •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百年前现代学者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树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学术建树,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热门推荐
  • 大波(全集)

    大波(全集)

    李劼人著作《大波》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1937年的老版本。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作者的重写本,两个版本的内容相差很大,几本没有重复的内容。本书是作者1937年版本《大波》,作为1937年版本完整呈现,分上中下三卷。主要内容为为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夏之时、林绍泉等人组织了保路同志会,遭到血腥镇压。保路运动由请愿发展为武装反抗。作品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大波》这部小说,在其浓郁的地方色彩之中,反应了一个人心浮动的动荡时代,它描摹了一个轩然大波时代的众生面相,对于研究方言文学和记事文学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 行走在历史的田野

    行走在历史的田野

    历史的田野广袤无垠,我所涉足,不过其中一二。仰望人物星空,灿烂无比;偶尔史林折枝,余香满手;记录编辑思绪,回味无穷。每天都在迎接新的太阳,感动与感奋,交织在跋涉的征途。
  • 教你学跳水

    教你学跳水

    水上运动是集竞争性、观赏性和刺激性于一体的、富有现代文明特征的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为了区别于陆上和空中体育项目,全部过程或主要过程都在水下、水面或水上进行的体育项目。
  • 无限武道传

    无限武道传

    江湖血、天下命、身中魂、肩上刀!萧沙意外来到一个陌生而熟悉的世界,熟悉的武功、不同的人物,还有更加神秘莫测的武神空间,一切都超出意料之外。未及准备,一切都已如历史巨轮滚滚前行,从此江湖、天下、无尽空间、传说四起!北冥神功的极致、长生决的终点、霹雳金光武学乱入……听过的、没听过的,纷纷化作切身体会的天下江湖!
  • 电梯里的活尸

    电梯里的活尸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慕容思炫眉目微微一蹙,轻轻放下手中那本岛田庄司的《斜屋犯罪》,把门打开,只见门外站着一位神清目秀的男青年。那男青年嘴带微笑,神采奕奕,跟思炫一头杂乱头发下呆滞的眼神和木然的表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于神?”思炫低声说。那男青年叫于神,是思炫的朋友,自称魔术师。“走!”于神直截了当地说,“还有二十分钟!”
  • 多面中国人

    多面中国人

    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示和剖析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作者与中国各个阶层的人都打过交道,他发现,越是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内部,越是被他们深深吸引。在作者看来,中华民族有着明和暗两个方面,复杂而令人惊叹。
  • 安徒生童话(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安徒生童话(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精心甄选了安徒生最为经典的童话,以期引领孩子们在赏心悦目的情境中,进入奇幻有趣的童话世界;使现实压力与日俱增的成人们,重温人鱼公主、丑小鸭、拇指姑娘的快乐记忆,回归天真、宽容的快乐心态。
  • 回族谚语:回族智慧结晶(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回族谚语:回族智慧结晶(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谚语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共收集了广泛流传在回族民间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色彩的一千余条谚语,内容丰富翔实,涉猎面广,寓意深刻,充分体现了广大回族群众驾驭语言的能力,以及生活实践赋予他们的高超的艺术天才。其中有些谚语看起来似乎和其他民族的相同,这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同一省、市、区往往聚居着好几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彼此影响、互相渗透,于是出现了这一情况。
  • 西城云雨

    西城云雨

    我们的挚友宣言:如果我前面有泥坑,你却放开了我的手,我就把你推下去;如果看到蛋糕你把我推开,我就把蛋糕糊你脸上;如果我哭了你却笑得很开心,我就把你按地上打一顿!岁月不饶人,我不踹人。——青年夕阳红八人组***“书哥!”“怎么了?”“年一归你,那套卷子归我好不好?”“不好。”“可我想要那套卷子诶……”“你归我,年一和卷子都归你。”“……”*主演密语:813826118713818998结局揭晓~
  • 青蚨计划

    青蚨计划

    1939年随枣会战前,鄂西北仙江市,时局动荡,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海外游学归来的青年刘牧楚,在与父亲返家的途中,莫名遭遇持枪匪徒的袭击。但对方却明显不是针对富豪刘爷的劫财或仇杀。侥幸脱险之后,刘牧楚立刻意识到,这场截杀可能是针对自己,确切的说,对方也许是想要从自己身上拿回一只钢笔。那只钢笔毫无特别之处,只是外壳上刻着一只别致的小虫图案。父亲告诉他,这是“青蚨”,传说中有钱财永进的寓意,所以自古许多钱庄都以此为标记。刘氏父子并没意识到,刘牧楚已经被卷入军统为了对抗日军伪钞乱世而制定的“青蚨计划”中。仙江市伪钞逐渐泛滥,刘家也被波及,大战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