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0200000028

第28章 邹守益“戒惧”之旨及其家学(2)

邹守益也反对专在后天所起意念上省察克治,忘却本体之善的另一弊端。在他看来,先天之心与后天之意体用不二。克去后天私意,就是导放先天本心;私意一无,本体自然流行。如果去了私意,别寻本体之善,则对良知本具之善信不及,有头上安头之患。他说:

果能戒慎恐惧,常精常明,不为物欲所障蔽,则即此是善,更何所迁?即此非过,更何所改?一有障蔽,便与扫除,雷厉风行,复见本体。其谓落在下乘者,只是就事上点检,则有起有灭,非本体之流行耳。(《答徐子弼》,《东廓邹先生文集》卷五)

江右另一学者黄弘纲也指斥此种功夫路向“只在念起念灭上着功,一世合不上本体矣”(《明儒学案》第450页)。

邹守益反对专在意念起灭上省察克治,坚守阳明先天后天体用一如的宗旨。他所记阳明“四句教”与王龙溪《天泉证道记》(见《王龙溪先生文集》卷一)、《传习录》中钱德洪所录皆不同。他所记阳明四句教是“至善无恶者心,有善有恶者意,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青原赠处》,《东廓邹先生文集》卷二)。

“至善无恶者心”,是从心之本体所具的道德内容说,不是从心的现实状态、现实活动说。从心体良知说,心即理、即性,无时不善,无时不流行;从心的现实状态说,心有动静,静时一念不起,空旷寂灭。邹守益的戒惧,就是时时警觉提撕,去除私意之蔽,使性体流行。他认为,当时学者,不是堕入专任本体,以戒惧为本体自然流体的障碍的一偏,就是堕入专在意念之起灭上用功,昧于良知本体的另一偏,他说:

近来讲学,多是意兴,于戒惧实功,多不着力,便以为妨碍自然本体。故精神浮泛,全无归根立命处。间有肯用戒惧之功者,止是点检于事为,照管于念虑,不曾从不睹不闻上入微。(《简余柳溪》,《东廓邹先生文集》卷六)

这正是王阳明所诫“德洪须识汝中本体,汝中须识德洪功夫,二君相取为用”之意。而邹守益《青原赠处》将阳明此意说成“二子打并为一,不失吾传矣”,语意更为显豁。阳明此意,为邹守益反对上述两种偏向所本。

邹守益也反对割裂寂感为二,以为感前有一绝对空寂状态的观点,他说:“动静有二时,体用有二界,分明是破裂心体。”(《冲玄录》,《邹守益集》第742页)此为反对同门聂豹而发。聂豹认为心体本来寂静,感于物而后动,功夫在于归寂,以凝然不动之寂体为万化根本,归寂以感通。邹守益认为寂感无时,体用无界,感前求寂,用外求体,是支离割裂。戒惧无分于寂感,他说:

收视敛听,即是戒惧功课;天德王道,只此一脉。所谓“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神果安在?不睹不闻,无形无声,而昭昭灵灵,体物不遗。寂感无时,体用无界,第从四时常行,百物常生处体当天心,自得无极之真。(《再简双江》,《东廓邹先生文集》卷六)

这里,邹守益认为,不睹不闻,即是昭昭灵灵;四时常行,百物常生,即是无极之真;虚圆不测之神,即在耳目支离之用中,并无脱离感应的绝对虚寂之体,寂感一如,体用不二。所以,当聂豹认为良知本寂,本无是非可否相对,有是非可否相对是气,邹守益质之曰:“不知精明真纯、无非无否处,将不属气否!”意谓,精明真纯的形上之体与是是非非的形下活动通一无二,寂感皆气,无有无气时。此正阳明“人心无一息之停”,“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之意。江右学派另一重要代表欧阳德也持此观点批评过聂豹。

邹守益也反对浙中王门季本“恶自然而贵警惕”之旨。季本以龙喻警惕中有变化之义。邹守益虽与季本皆主戒惧慎独,但邹守益所谓戒惧,是戒惧与自然、敬畏与洒落的统一。他主张戒惧,但不执著于戒惧;他所谓戒惧主要是提撕警觉,不失心之本体,并非将临深履薄之心时时存于胸中。他曾与季本书说:

警惕变化,自然变化,其旨初无不同者。不警惕不足以言自然,不自然不足以言警惕。警惕而不自然,其失也滞;自然而不警惕,其失也荡。荡与滞皆有适有莫,不可与语比义之变化矣。(《再简季彭山》,《东廓邹先生文集》卷五)

邹守益融警惕与自然为一、不滞不荡之意,也是取自王阳明。邹守益更将此意与天道联系起来,认为天运之有主宰处,即戒惧;变化无方处,即自然。天道就是戒惧与自然的统一。季本之“龙惕”,贵警惕而恶自然,不仅失天运於穆不已之义,也失阳明敬畏与洒落统一之教。季本以龙为喻,强调了警惕与变化,却忽略了自然与洒落。虽意在使人勿流于荡而其本身却失之于滞。

邹守益对王门诸子的批评,旨在维护阳明学说的真实与全面。阳明弟子如王畿、钱德洪、聂豹、季本等,都片面地发挥了阳明学说的一个方面,都把自己强调的这个方面,作为阳明全部学说的主旨和精髓。但所学有广狭,性情有远近,皆未得阳明之全,皆在某个方面背离了阳明学说。邹守益的学问宗旨“戒惧”,虽也仅是阳明学说的一个方面,但因他把握了阳明体用一源,寂感一如,功夫不离本体,敬畏不碍洒落,下学即所以上达的精神,所以宗旨虽不过戒惧、敬、慎独等阳明及同门常提之意,但却包括了阳明一生学术精髓。他是以戒惧融会阳明的致良知。他尝说:

夫良知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指其寂然者,谓之未发之中,谓之所存者神,谓之廓然大公;指其感通处,谓之已发之和,谓之所过者化,谓之物来而顺应。体用非二物也。学者果能戒慎恐惧,实用其力,不使自私用智之障得以害之,则常寂常感,常神常化,常大公常顺应。若明镜莹然,万物毕照。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主静寡欲,皆致良知之别名也,说致良知即不消言主静,言主静即不消说寡欲,说寡欲即不消言戒慎恐惧。盖其名虽异,血脉则同,不相假借,不相补贴,而功夫具足。此先师所谓凡就古人论学处说功夫,更不必掺和兼搭,自然无不吻合贯通者也。(《致黄复斋使君》,《东廓邹先生文集》卷五)

在邹守益看来,阳明的中心宗旨致良知,良知是本体,致良知是功夫。良知本体有寂感体用两个方面,其体是寂,是未发之中,廓然大公;其用是感,是中节之和,是物来顺应。其体用本来如此。人自私用智,障蔽其体,妨碍其用。修养功夫就在于去此障蔽,恢复其本来体用。而修养功夫的全部内容,就是“戒慎恐惧,实用其力”。

戒惧不仅是心理状态,也是功夫本身。这一功夫在周敦颐就是主静,在程朱就是寡欲,在王阳明就是致良知。其名虽异,功夫只是一个。邹守益认为自己的“戒惧”包括了王阳明致良知的全部意思,同时也包括了《大学》、《中庸》的全部意思。其意义自足,不必借其他宗旨来补充。

本来,心学宗师王阳明的思维特点偏向于综合,他提出的许多重要概念都是可以互释的。如格物即致良知,致良知即慎独,慎独即敬等,不过由于强调整个思想的不同侧面而有不同的名称。同时,阳明的重要概念都是即体即用体用合一的,说其一则另一即在其中。阳明的讲学语录亦多在针砭支离割裂、执定成局等弊病。若不以辞害意,自能吻合贯通。如阳明即以致良知贯通《大学》、《中庸》所有重要范畴。邹守益以戒惧替代阳明的致良知,其中寓有纠偏匡谬之意。虽其学远不如阳明创辟宏阔,但亦可说不失阳明一生精神。故江右另一学者罗洪先说他“能守其师传而不疑,能述其师说而不杂”。泰州之学的开创者王艮也说:“昔文成称先生几颜子,所期者远矣。”(耿定向:《邹先生传》)黄宗羲亦说:“阳明之殁,不失其传者,不得不以先生为宗子也。”(《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一》)都以邹守益为王学嫡传。邹守益亦以王门正学自期许,以辨正师旨,纠治同门偏颇为己任,其维护阳明学说的用心,可谓独苦矣。

三邹守益的家学

邹守益之学,传于其子邹善。邹善恪守父说,以戒惧主敬、收敛身心以达静定为宗,他说:

先儒谓学成于静,此因人驰于纷扰,而欲其收敛之意。若究其极,则所谓不睹不闻,主静之静,乃吾心之真,本不对动而言也。即周子所谓一,程子所谓定。时有动静而心无动静,乃真静也。

和靖谓:“敬有甚形影,只收敛身心,便是主一。如人到神祠中致敬时,其心收敛,更着不得毫发事,非主一而何?”此最得濂洛一脉。(《明儒学案》第346页)

此皆诠释先儒之说,无大发明。邹善之长子邹德涵,受学于泰州学派耿定向,又与焦竑往来论学,其学受泰州诸人影响,与乃祖、乃父不类。邹德涵不言兢业敬谨、戒惧慎独,而多言静中之悟。如他说:

你只静坐,把念头一齐放下,如青天一般,绝无一点云雾作障,方有会悟处。不要怕空,果能空得,自然有会悟处。(《明儒学案》第352页)

不过他悟到的,并非绝对的空寂,他的空是实流出的条件。他认为佛家的空是有意为空,凡事物皆有碍于空,故须时时置身于空虚之地;而儒者的空,是空中有实。他说:

吾儒之空,如太虚一般,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形色象貌,俱在太虚中发用流行,千变万化,主宰常定,都碍它不得。即无即有,即虚即实。(《明儒学案》第352页)

他所谓虚实相即,即是王艮的“无思而无不通”。虚即无思,实即无不通,他常举王艮命童子捧茶来说明他的虚实相即:呼童子,即应;命童子取茶,即捧茶至,取来后则又如前之无事。童子无有将迎之心,一顺自然,这就是“无思而无不通”。可以看出,邹德涵之学,确有泰州家风。所以黄宗羲说邹善父子“颖泉(邹善字)论学,于文庄(邹守益)之教无所走作;入妙通玄,都成幻障。而先生(邹德涵)以悟为入门,于家学又一转手矣”(《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一》)。

邹善之季子邹德泳,承家学,守乃父乃祖之旨。虽其著作不多,无以见其全,但从中仍可以看出其学问趋向。邹德泳继承了邹守益戒惧之旨,他说:

天地鬼神,遇事警畏,然恐在祸福利害上着脚,终涉疏浅。古人亦临亦保,若渊若冰,不论有事无事,一是恂栗本来作主。

学问之得意,反在收敛保聚之内。虽至穷窘,而志操益励,越见光芒。(《明儒学案》第357页)邹德泳亦继承了邹守益体用一源、格物在致知的笃实之学。他对“格物”的解释,是将《大学》与《孟子》、《周易》融贯为一,他说:

吾以为圣人之学,尽于致知;而吾人从形生神发之后,方有此知,则亦属于物焉已。故必格物而后知乃化。故《大学》本文于此独着一“在”字,非致知之外别有一种格物功夫。《易》言“乾知太始”,即继以“坤作成物”,非物则知无所属,无知则物无所迹。孟子曰“所过者化”,物格之谓也;“所存者神”,知至之谓也。(《明儒学案》第358页)

此处所谓知,是沿用了程朱的解释,指心之灵明,故以知体为形下之物。致知必在于格物,就如《易》“乾知太始”,必靠“坤作成物”,其极致可达“过化存神”。德泳的这个解释,其实是王阳明“致知在格物”、“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之意。他的发挥,在于把“致知在格物”同《周易》和《孟子》联系起来。从形式上说,格物致知不相离;从结果上说,物格知至即“过化存神”,目的与手段不相离,功夫所至,即是本体。故黄宗羲说他“于格物则别有深悟”(《明儒学案》第336页)。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必经的路上。我们从远古走来,就如我们必然走向未来一样。没有人能够从摇篮就看到坟墓,却有人能够从自我看到世界、从相对接近绝对、从偶然和有限走向必然和无限,更有人能够从渺小走向伟大、从卑贱走向高尚、从繁芜和浑浊归真于清明和素朴。虽然鲜有生活中的先见之明,却不乏思想中的先知先觉。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以一种全新、简洁、有效的创新思维技巧,帮你迅速突破事业的瓶颈,提升竞争力。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改变思考的方式,打破思维定势,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你仍被“标准答案”束缚吗?你知道什么是“多元化思维”吗?你能快速、高效地解决学习或工作中的问题了吗?你准备好“灵感笔记本”了吗?停下无目的的忙碌吧!你需要的是丢掉不必要的东西,为大脑腾出空间整理思绪,保留真正重要的想法。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热门推荐
  • 卡徒

    卡徒

    方想所构建的一个全新幻想世界,请入!
  • 做人要学会低调 做事要懂得低头

    做人要学会低调 做事要懂得低头

    本书告诉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应该保持做人的低调从而拥有好的心态以取得人生的成功。
  • 创世造化

    创世造化

    宁叶。联邦顶级世家独子!被神秘宁灵带到修炼大陆。来到就把天命之子的系统给抢了!还把人收了,还玩人家的系统!
  • 名门婚爱

    名门婚爱

    人前,他是气势逼人、冷酷无情的豪门大少!人后,他是疼爱老婆的宠妻狂魔!
  • 苦如蜜糖,甜是砒霜

    苦如蜜糖,甜是砒霜

    所谓的沟沟坎坎,全看你自己怎么看。一阵子一阵子的西风,其实都是促人行路的东风,此时山重水复,转身柳暗花明。关键在“我”,不可推脱。所以,苦也罢甜也罢,不过看你自己怎么尝,怎么想罢了。?痛苦和不安只从内心生发出来,也只从心灵深处消除,而消除它们最初也许要用数年、数个月,渐渐只用几天、几个时辰,甚至痛苦和不安一经生发,即告消散,就像水滴落进炽热的火炭。?本书精选知名作家的数十篇文章,旨在与读者朋友一起面对人生苦乐,试图一起转变人生视角,以使我们都离苦得乐,一起走过苦光阴,过上好日子。
  • 名门长媳:娘子太妖娆

    名门长媳:娘子太妖娆

    本文种田、宅斗、爱情、复仇、家长里短、世间百态别人穿越不是妃子就是小姐,好歹也能是个丫鬟,而她竟然是一个所有人都认为已死的人!等等,好像这副身体的身份还非同一般。楚乔烟,十八岁,系东郡尹家长媳,身份颇为尊贵。却也是一日三餐都成问题的悲惨女子。上有婆婆不疼,祖母嫌弃下有姬妾排挤,欲除之而取代还有难缠的小姑,泼辣刁蛮的妯娌一次意外从楼梯上滑落,再次睁开眼,她已不是原来的她。女主语录1:因为以前太掏心掏肺,才弄得现在没心没肺。女主语录2:你匍匐在地上仰视别人,就不能怪人家站得笔直俯视你。女主语录3:生活就像QJ,如果不能反抗,那就好好享受吧!穿越女的存在不在于要改变环境,而是要融入环境中去,身为名门长媳,自然要有名门长媳的风度。楚乔烟的奋斗目标,巩固地位,击败小三,让看不起她的人统统臣服在她的脚下!本文一对一、非女强小果最新新文:《一路锦绣之小户千金》新文《继妹》重开篇《任家五小姐》已上传,亲亲们请移驾,浪费亲亲们一点儿时间,收藏一个哦~地址:追文的亲亲请注意,V章节65章不用订阅,点开“阅读此书”就会发现有免费章节!本文种田、宅斗、爱情、复仇、家长里短、世间百态投票、收藏、留言都是小果的动力!群号:82089784推荐自己的完结文文——《都怪父王过分妖孽)推荐朋友文文:小瑜的《主母烟七七》吾乃攻的《三小姐的无敌魅惑》小鱼的《庶女》云汐月的《夫君别挡道》乐薇的《墙角夫人》
  • 桀骜毒嫡世子妃

    桀骜毒嫡世子妃

    太子有旨,婚约取消,请战小姐打道回府!满京惊语,战凌双成了未婚便休的笑话。刚柔的战凌双不堪当场撞门而亡。异世而来的凶魂一睁眼,眸中寒气冻人,轻抚开血花的额头,冷笑脱下娇美的红嫁衣踩在脚下,嚣张至极地飞起一脚,将太子府大门踹成碎渣。随后扬长而去。第二日,太子倏然没上朝,招了多名太医进没门的太子府救治。众京哗然,战家的嫡小姐是个不祥之物,刚休便让太子染上了重病。第三日,战家美若天仙的战二小姐战云冰,被战凌双给毁了容,残了手,听说是拉了战凌双的手臂,众京哗然,战家的嫡小姐是个妖女!短短几日,战凌双成了京城谁见到的魔女,打姨娘,关门放狗咬庶妹,鞭抽庶弟。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招惹。可众人疑惑的是,战凌双本来蜡黄尖瘦的脸居然变的倾国倾城,琴棋书画样样精绝,还多了医术毒术卓越,富可敌国,更重要的是身边美男环绕,个个死皮赖脸都缠着战凌双!画面一:“小姐小姐不好了!”一个婢女慌慌张张的跑到战凌双面前。战凌双把玩着粉嫩的指甲,浑身闲情悠懒,说不出的魅惑,头也不抬的说吐出一个字:“说。”“太子殿下领着聘礼,此时正在大厅跟老爷说要娶你!”“哦?他下身的那里好了?”战凌双眼凤眼一眯,没想到那晚她下手太轻了,竟然还有胆来求娶!说罢一掀衣裙,直朝大厅走去。画面二:“战凌双,你个贱人,你以为欲擒故纵,就可以让太子重新对你刮目相看吗,告诉你,休想!”“抱歉,我现在正在想怎么弄死你,没有想这个。”战凌双嘴角勾起一道弧度,双眼冰冷的看着战云冰,淡淡道,随后与战云冰擦肩而过。战云冰咬着牙看着战凌双,娇媚的脸上一片狰狞,想也没想地拉住战凌双的手臂,“战凌双,你给我站住!”可不等战凌双说话,战云冰已经脸色一青,痛苦的抱着手臂在地上打滚。“我全身都是毒药,下次再来碰我试试,到时候可不是残手那么简单。”说罢,战凌双扬长而去,不顾地上战云冰的死活。画面三:“双儿,我们去游湖怎么样。”某人如同女子一般阴柔的笑着,给俊美的容颜添上了一分妖娆和魅惑。战凌双吞吞口水,抹了一把汹涌的鼻血,恨恨说道:“儿你妹啊,我还双生子呢,本小姐今天身子不舒服,不去。”某人继续笑,笑的倾国倾城,像个大灰狼一样慢慢的诱惑着战凌双,“没问题,嫁给我,我会努力让你给我生个双生子的。”战凌双见某人这么妖媚的笑,仰天鼻血乱喷。天哪你不要笑的这么美啊,万一我个把持不住把你吃了,你就要赖着我负责了!
  • 尘封的夏

    尘封的夏

    她,一个内心极其孤独,外表的淡然,然而这样的性子促成了她注定的只会一辈子活在失去当中。他,阴晴不定的性格,做事从不带有一丝的犹豫,可当他在不断的接触她的时刻,从来只会不断的压制自己对她的情感,除去外因,剩下的是不确定。两个人都将对彼此的心压制着,直到最后,除去的一抔黄土,就只剩下的是那心中永被埋没的情感,就像夏天一样,来了去,去了来,可永远不是当年的那个夏天。
  • FBI犯罪心理

    FBI犯罪心理

    《FBI犯罪心理:美国联邦警察教你读懂犯罪心理》剖析犯罪者的内心世界,学会犯罪心理画像技术FBI是美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执法机构,它在打击犯罪和恐怖活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功赫赫。FBI一直站在犯罪心理研究和实践的前沿,他们的研究成果对身在不同领域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和帮助。本书结合真实、典型的案例,为读者介绍FBI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犯罪心理知识。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人们,都会对“连环杀手”异于常人的心理世界感兴趣。恶魔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变态和扭曲?看过美剧《犯罪心理》的人,都会为FBI神奇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倾倒。犯罪心理画像师真的有那么神通广大吗?他们能像通灵者一样预言凶手吗?
  • 阳光汹涌:东北少年杀人事件

    阳光汹涌:东北少年杀人事件

    那一年,阳光汹涌,正是每个人最美最好的季节。几个落寞的少年偶然相遇。他们在课堂上看小说、下跳棋,放学后在楼梯打架、闲谈、抽烟、追女孩。他们逃课,讨厌课堂上的东西,跑到大河边的草地上说着无聊的理想和各自的故事。他们跟老师和家长作对,却又屈服在他们制定的规条之下。中考在即,初中生涯进入倒数。忽尔之间,面对即将的分离,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心事,有着各自喜欢的人。猜疑、妒忌、背叛、性与暴力之间,纯真的友情与初萌的爱情,那把在阳光下闪着亮光的刀子,是否会把这一切都瓦解。青春的他们找不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