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4300000003

第3章 叙述行为(2)

按照上一节中画出的图表,作者是叙述信息的发出者,是整个叙述行为的总出发点。但是作者恰恰是文学研究中最不可捉摸的一环,与一般看法相反,作者是最不稳定的因素:莎士比亚、施耐庵、曹雪芹都只留下一个名字,“兰陵笑笑生”之类留下一个外号。对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来说,某些作品,例如《水浒传》,几乎是历代改写编辑者的集体创作。像欧洲《亚瑟王传奇》那样叠加的故事集合,我们只能从归属于他们名下的作品来了解他们。即使是历史有详细记载的作者,甚至当代的、生活在我们中间的作者,也很难说我们对作者的了解已经如此完善,可以拿这种了解作为研究作品的可靠出发点。任何一个人的意识活动本来就很难了解清楚,况且我们也难以决定作者意识与他的某一部作品的关系:此时之心并非彼时之心,写下的心也不一定是作者的真心,他可能作伪,他更可能不了解自己,他自己声明的“创作意图”也不能作为可靠依据,不然文学研究就可以简化为资料收集整理和辨伪工作。文学史家,作者生平研究者,可以有权“知人论世”,谈作者的全部人格意识。就叙述学分析而言,没有必要袖手坐待文学史家完成研究再开始自己的工作。与具体作品的分析有关的,只是作者意识的一小部分,即具体进入作品的那一部分。而要找出这一部分意识,从作者生平传记入手显然是舍近求远,而且即使我们把作者一生都搞清楚,我们也无法确定他的意识的哪一部分被写入了哪一部作品,我们依然得回到出发点:从具体作品中找作者的意识。

因此,与叙述分析有关的所谓作者,是从叙述中归纳、推断出来的一个人格,这个人格代表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形态、个人心理以及文学观念的价值,叙述分析的作者就是这些道德的、习俗的、心理的、审美的价值与观念之集合。整个作品就靠这个集合作为意识之源。

这个价值与观念集合与文学史家所找出的作者思想意识(如果他们能找出的话)可能完全相合,可能部分相合,也可能完全不相合。不管如何,这个集合是实际参与写作过程的作者的代理人——作者的“第二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自我”是作者通过作品的写作创造出来的一种人格。

对于叙述学而言,只有这个作者的“第二自我”才是真实的、可靠的、可触及的、可批评的、可分析的人格。如果我们不是作者的朋友,我们作为读者就只与这个第二人格打交道。我们接触到的只是《红楼梦》或《哈姆雷特》的文本中推定出来的作者人格,这些作者人格与历史上真实的曹雪芹或莎士比亚是否相合,是文学史家工作的范围。他们能搞得清这问题,当然更好。一时弄不清,我们也不能让叙述分析中的作者位置虚位以待。的确文学史家至今没有弄清这些作者是什么样的人物,并未阻挡我们研究这两部书。

这个作者的第二人格,这个支持作品的价值集合,现代文学理论一般称为“隐含作者”,因为他是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中推论归纳出来的。

隐含作者的概念对于现代文学批评来说至为重要。目前我国批评界的很多混乱的说法,有不少就起因于将作者与隐含作者相混淆,认为作品中的价值观一定是作者思想意识的一部分。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论到王绩的诗《过酒家》:“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说王绩“从庄子学来一套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我们至多只能说这首诗的隐含作者有这样的思想,“佯狂”是写诗者经常采用的姿态。关于王绩本人,我们所知极少,何必遽下断语?

从隐含作者的概念可以得出一个乍一听可能十分奇怪的结论:同一个作者可以写出完全不同的隐含作者,因为他完全可以在不同的作品中使用完全不同的价值集合,有时是因为他思想变化了,有时却可能是他戴上了不同的面具而已。

讽喻诗和闲逸诗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白居易,久为我们所知,宋人写的诗和词经常判若两人。《蚀》三部曲的隐含作者与《子夜》或《林家铺子》的隐含作者很不同:前者热烈而悲愤,后者冷静而观察犀利。韦恩·布斯曾举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为例,他的三部主要作品有三个完全不同的隐含作者:《大伟人江奈生·怀尔德》的隐含作者“十分关心公共事务,担心野心家掌握权力可能危害社会”;《阿密利亚》的隐含作者是个板起面孔说教的道德家;而《约瑟夫·安德鲁》的隐含作者却是个玩世不恭的乐天派。

一个土豆做几个菜,但不会做成西红柿,这是费伦的妙言,他是布斯事业的继承人。Kate Chopin的小说立场很不相同:《觉醒》提倡妇女解放;《一小时的故事》追求自由的女主人公反悔;《黛西蕾的婴孩》黑人血统中有劣根性;《一件精美的瓷器》老黑人正直善良。

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1977年香港版与1980年北京版差别很大,这两个版本的隐含作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格。

反过来说,多个作者参与同一叙述文本的写作,也就成为一个隐含作者。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的作者是两个人,但作为一本书,隐含作者是一个人,不然《红楼梦》不能作为一个叙述文本来读。网络接龙小说,隐含作者按叙述进程变化,“随时听取反应作调整”的西方电视剧也是如此。七十回《水浒》与一百二十回《水浒》隐含作者很不同,所以毛主席号召批判宋江的投降主义,这是因为“一部叙述”的范围变化。

当然,我们不能把隐含作者与作者完全分离,形成隐含作者人格的价值集合是由作者提供的,如果作者在写作时不是故作姿态或弄假作伪(例如奉命作文),那么隐含作者就是作者人格的一部分。美国叙述学家恰特曼认为:“没有理由去要求……真实的康拉德对《间谍》或《在西方眼光下》的推定作者的反动态度负责,也没有理由要求但丁对《神曲》隐含作者的天主教思想负责。”这个说法就未免过分了,当然他们要负责。我们只是不能把《在西方眼光下》的隐含作者看作康拉德的全部人格,从而认为这本小说背后的价值集合就是康拉德完整的世界观。

作品当然是作家所写,作家写出作品是无法闭眼否定的事。引入隐含作者的概念,这个问题就倒过来了:作品写成,隐含作者才诞生,他不可能脱离作品而存在。布朗肖说:“不是灵感把秘密赐给一个预先存在的诗人,而是把存在赐给一个尚未存在的人,因此我们说:诗创造诗人。”他谈的只可能是隐含作者,实际作者先于作品存在,隐含作者人格是作品赋予作家的人格,是他所有作品各个隐含作者的集合。

例如谁是乔治·艾略特?真实作者还是隐含作者?布斯用两个例子说明隐含作者的力量:

Marian Evans写小说为出版顺利用了George Eliot之名,这个名字应当属于隐含作者。但是一旦成名,她已经无法恢复自己的原名,因为读者与出版商已经把她当作男人。因此, George Eliot是文学史上的真实作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似乎不合理的推演顺序:生理作家→作品→隐含作者→作家人格。也就是说,文学史上的作家,是他的作品的隐含作者人格之集合体。

对于非虚构性叙述而言,例如日记,如吴宓《吴宓日记》的隐含作者是由对这个文本的阐释阅读推导出的,它只代表一种价值观念的集合,它与吴宓其他文本所推导出的隐含作者一定无法完全相同,它们都是作者本人价值观念的一部分,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只要有文本,隐含作者永远不死,但是作者本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已经逝世多年了。而且一般来说,隐含作者很多都含有美化的成分,《吴宓日记》中的隐含作者比吴宓本人更加高尚。

对于虚构性叙述而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隐含作者拥有宁静恬淡的人格,沈从文的小说《丈夫》的隐含作者拥有世俗激愤的人格,它们都代表作者价值观的一部分,但都不是作者本人。这些隐含作者或是超脱或是充满正义,比作者本人在某种意义上高尚,因为作者曾自杀过,所以不超脱;作者曾在抗日战争中提出纯文学,所以不够正义和血气。当然,所谓的高尚与否,还与文化所推崇的道德标准有关,不是绝对的。

例如,我们读《幻城》,感觉隐含作者是一个充满想象、向往自由、正直勇敢、刚强的人,但是实际上,作者郭敬明并不具备多少这些品质。《幻城》一出,即有网友指出其情节构思、人物设定等方面有抄袭日本动漫之嫌,只因拿不出确凿证据而作罢。之后,郭敬明又出版了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此书一出,即被指剽窃和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最终,经法院判决,郭敬明败诉。

由此可见,任何叙述的隐含作者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隐含作者由读者阅读归纳、推断出来的一个人格,并不代表作者本人的人格。一般说来,隐含作者都比作者高尚,因为隐含作者是受社会道德、习俗、审美价值及文化形态等因素影响的,因此与作者本人相比,隐含作者是倾向于道德的、符合社会价值的人格。

说作者被作品创造,经由的顺序是从第二自我(隐含作者)进入“第一自我”(史存作者)。李怀霜在《吴趼人传》中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盖低回身世之作,根据昭然,读者滋感喟。描画情伪,犹鉴于物,所过着影,君厌世之思大率萌蘖于是。余尝持此质君,君曰:子知我。虽然,救世之情竭,而后厌世之念生,殆非苟然。”也就是说,不是吴趼人的厌世观使他创作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而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厌世观导致了吴趼人成为厌世者。这听来似乎奇怪,却是吴本人亲自作证于此。

再举一个有趣的例子。20世纪初,美国新诗运动期间,诗风比较保守的诗人威特·宾纳(Witter Bynner),对新兴诗派之崇尚东方诗看不惯,他与另外两个诗人用假名字发起了一个“最新潮”的诗派“光谱主义”(Spectrism),到处发表宣言,发表诗篇,实际上是在嘲弄其他新诗派。诗界轰动,评论群起,两年后,他们自己宣布是个骗局,把上当捧场的同行好好嘲笑了一场。作者们固然是在搞骗局,但就“光谱主义”本身的诗而言,我们不能说这些诗的隐含作者是假的。有趣的是,骗局收场后,宾纳自己发现他已经无法摆脱“光谱主义诗人爱麦虞·莫根”(他用的假名)的幽灵:“我现在不用力气就可以写出应当是莫根写的诗,我已经不知道他在何处结束,我从何处开始。”从那时起,他成为中国诗的崇拜者,他的作品是中西文学交流的一个佳例。

隐含作者往往比作者高尚,这样的例子极多,虽然要证明这一点,要越出叙述之外。《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曾经让无数的青年为之倾倒的一部小说。隐含作者肯定是一位情感丰富的少年,他深谙维特之苦,他将维特引向了死亡;但是,歌德本人非常全面,理性和感性同样发达,如《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表现的一样具有理性控制和自我调控能力,所以他可以既是大文豪又是魏玛官员。作者本人显然没有沉浸在维特“抒情”的气质中,而隐含作者却难免沉浸其中。所以有人说,歌德利用这篇文章宣泄个人情绪,他“杀死”了维特,保全了自己。这也是后来的浪漫主义者开始讨厌歌德的原因所在。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中的隐含作者是个对妻子、对爱情忠贞不渝,非伊莫属、爱不另与的痴情之人,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阅读和归纳出的隐含作者应该是一个忠于爱情,心怀感恩,对亡妻忠贞不渝的专情之人。然而,真实世界中的元稹却与隐含作者截然不同,他风流浪荡,与薛涛、刘采春等女性有染。陈寅恪所言:“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现实生活中元稹的为人与诗中的隐含作者极为不符,隐含作者更加高贵,更符合道德标准。

昆德拉的作品多年来一直受到众人追捧,而拥趸者们常常把昆德拉本人与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混淆起来,不知不觉间把他塑造成了无所不知、指点迷途的神启者。事实上,众人拥趸的并非生活中真实的昆德拉,而是他作品中的隐含作者,是他作品中体现出的一种抽象人格。《生活在别处》中的雅罗米尔青春激荡,热情呼唤革命的到来,为了革命,他可以牺牲一切,亲情、友情、爱情,所有都要为革命让路。雅罗米尔在这种隐秘热情的支配下,将女朋友一句戏谑的谎言信以为真,立即跑去告发了自己的女友与其哥哥,将他们双双送入监狱。我们的隐含作者在叙述这件事情时是冷静与高尚的,他同情与谅解雅罗米尔这种为革命所利用,失去自我判断力的青春激情,同时又隐含着批判时代、警醒世人的意图。这样的一个隐含作者,有谁不会欣赏敬佩。

然而将视角移至生活中的昆德拉,他就成为了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他有七情六欲,会犯错,糊涂,同样拥有过年少轻狂、不甚厚重的时代。有资料显示,昆德拉在年轻时,曾与雅罗米尔一样,向当局告发过自己的密友,并导致其密友被判刑22年,在监狱中度过了14个春秋。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已然辨不分明,可能是因为年少的革命激情,也可能是因为人性的怯懦。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真实生活中的昆德拉与那个高尚完美的隐含作者相距甚远,任何叙述的隐含作者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

果戈理及其代表作《死魂灵》。《死魂灵》揭露了农奴制腐朽的官僚统治的罪恶,其隐含作者描写了农奴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了农民疾苦,批判了俄国当时的黑暗现实。他开辟了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形成了“自然派”,但他本人的思想则没有一直坚持批判的角度,他在写作《死魂灵》的第二部时思想出现危机,政治观点日趋保守,转向追求道德上的自我修养,迷信宗教,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甚至否定过去,为以前创作忏悔,甚至否定了《死魂灵》。所以,《死魂灵》的隐含作者比果戈理本人高尚。

但也有些作品有意或无意地显示了隐含作者的某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不比真实的作者高尚。偶尔可以看到,作者有意在作品中糟蹋自己,或是做自己私心里想做的人。也有反过来的:《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与《岳阳楼记》的隐含作者完全不同,范仲淹很可能比《苏幕遮》的隐含作者高贵。下面抄录一段王小波访谈中的对话:

记者:你的作品大都是以第一人称去写的,主人公都叫王二,那就是你吧?

王小波:不,不能这么说吧,我觉得不能这么说。

记者:为什么?

同类推荐
  •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

    人气作家水木丁畅销随笔集《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姊妹篇——从情感、生活、阅读三个角度,讨论在残酷喧嚣的世界,如何追寻到真正的自由与爱。书中收录关于情感、生活与阅读的散文随笔五十余篇。延续《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的风格,作者从现实生活里、从情感经验之中、从阅读思考之间,引发出有关生命、成长和自由的讨论。每一篇都闪耀着智性的光辉,记录了一位理智与感情并存的作者,挥别青春的脆弱与伤感,臻至成熟温暖的过程。而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共同问题的答案:在这个残酷喧嚣的世界,如何追寻到真正的自由与爱。
  • 行走在历史的田野

    行走在历史的田野

    历史的田野广袤无垠,我所涉足,不过其中一二。仰望人物星空,灿烂无比;偶尔史林折枝,余香满手;记录编辑思绪,回味无穷。每天都在迎接新的太阳,感动与感奋,交织在跋涉的征途。
  • 落寞夕阳

    落寞夕阳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这是现实版的中国农村,也很难承认,在当下我国农村,拥有如此庞大的留守老人群体。农村留守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错位,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老人独守空巢。
  • 丰子恺散文

    丰子恺散文

    本书选入《剪网》、《渐》、《艺术三昧》、《立达五周年纪念感想》、《自然》、《颜面》、《儿女》、《闲居》、《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丰子恺著名散文八十余篇,是“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系列之《丰子恺散文插图珍藏版》的升级版。读者可从中一窥丰子恺散文创作的风格及真髓。
  • 经典:著名古典小说

    经典:著名古典小说

    《封神演义》是明代长篇小说,共100回,作者许仲琳。全书以宋元时期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博采民间传说演绎而成长篇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表现了称扬王道、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思想倾向,说明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同时,《封神演义》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了宿命论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封神演义》以内容篇幅巨大、幻想奇特而闻名于世。它发挥神话传说善于想象夸张的特长,给读者以较深印象,被誉为仅次于《西游记》的神魔小说巨著。
热门推荐
  • 囧穿独占帝王宠:正宫难为

    囧穿独占帝王宠:正宫难为

    她只不过是跟朋友去黄河边上拍拍照而已,没想到被一个黄河之浪给拍到了史书上影子都没有见过的王朝。貌似穿越这潮她也赶上了,穿越的好事也全被她碰上了,有个有权有势的宰相老爹,还有个帅得让人擦完口水再流的美男哥哥。嗯,嗯,不错,在这朝代混吃混喝估计是没什么问题了。可是,她那个该死的美男老哥竟然把她一掌拍昏丢给了那个后宫养了三千多个女人的臭皇帝。哼哼!别以为把老娘嫁了就省事了,想要让她乖乖地做她的皇后?不可能!那要怎么办?努力制定逃宫计划!可是,老天爷,为什么你总是不长眼呢?每次她都只逃到宫门口,就被狗皇帝抓个正着,至少也要让她翻出墙先吧?“霍芷芯,你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把自己当皇后看了。”“是吗?那我得努力克服这种自卑感才行。”自卑?这个死女人,坐皇后的位子她还敢说自卑?
  • 穿越医女嫁贤夫

    穿越医女嫁贤夫

    本文已经改名为《菀心有晴天》实体出版上市,当当、淘宝等各大网站均有销售,晚晚求支持哦~穿越不可怕,可怕的是穿越到苦哈哈的农村,医科女研究生摇身一变成为被退亲的村姑。她一不会种田,二不会刺绣,父亲早亡,家里一穷二白,破旧的院子关不住前来顺手牵羊的大伯一家,不怕,她有灵泉有空间良田千倾,更有一身医术,且看她如何带着一家大小发家致富穿金戴银。神马?新皇要选妃?所有及笄未嫁女子都要参选?“关朗哥,要不我嫁给你行么?”某女一脸试探。一句话,被村民笃定嫁不出去的陆家菀姐儿终于出嫁了。丈夫没田?没事!她有!丈夫是猎户,是武夫?没事!有安全感!她陆紫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猴子满山走!那个~贤夫,等等媳妇啊~(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万界技能系统

    万界技能系统

    神马?技能不需要自己修炼只需要有修行点,分分钟满级?这还不算,只要有融合点,还可以进行技能融合,就算是基础技能也能成为神级技能?易水寒默默的擦了擦并不存在的口水,“教练,我要打篮球,哦,不对,系统我要修行点,不行的话融合点也成啊!”
  • 女配病毒

    女配病毒

    某年某月某日,兰蓝打开电脑准备开个新坑。但是!电脑小说都遭病毒了,这个病毒叫做“女配”!竟然会把女主吞噬,然后改变小说,最后自己辛辛苦苦码的小说全部崩盘!那可是好多万字的小说呀!下个专杀“女配”的“作者修复系统”,然后……果然是要作者亲自动手修复吗?兰蓝决定要灭灭女配的威风,力挺女主!灭杀女配!小人不被炮灰,好人统统死光?!女配,尼玛够了!
  • 报行天下

    报行天下

    资深编辑萧靖穿越到了一个对他来说全无头绪的朝代。吟诗作对?不太会。搞发明?数理化全还给老师了,再说那多俗啊?嗯,办一份报纸吧!虽说这是在刀尖上跳舞,虽说不作死就不会死,但咱也不会别的啊。女记者女编辑?都招啊,不过颜值要高!皇上,明天的头版真没了,下次请早。好多皇子想上软文?对不起,媒体人是有节操的!豪商要上硬广?没问题,小钱钱到位了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可不是白说的,看我用一张纸搅动天下!哦对了,我是小编,才不是小便!
  • 深瞳

    深瞳

    暮色下的似水城如同一只安静的巨兽,偶尔可以听见它微微的喘息。黎斯走入了弄堂,月光已经开始落下了。弄堂深处招摇着一块门匾,用鲜艳的红色涂抹着几个字:“有来客栈”。“捕头,在这里了!这里了!”黎斯刚刚迈入,年轻捕快吴闻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招呼了。两人穿过一条狭窄的走廊,来到尽头的一件客房,吴闻突然停转身望着黎斯,有点兴奋道:“捕头,你一定没见过这样的凶杀案,真的很令人吃惊!”
  • 魔鬼的温柔,二嫁前妻太难追

    魔鬼的温柔,二嫁前妻太难追

    据报道,樊城最有权势的男人司律痕娶了一个女人,而原因竟是想早早的将她纳入自己的羽翼,不想让旁人觊觎。据报道,樊城一手遮天的司少为了亲手抓回与他人私奔的流年,竟被撞成了植物人。据报道,躺在床上近一年的司少在某天奇迹的苏醒了,而就在他苏醒后的第七天,流年主动提出了离婚,原因竟是流年才是最初导致司少成为植物人的罪魁祸首。而司少对此却毫不追究,予以否认,一时间司少对流年的爱让人唏嘘不已。片段1:看着报纸上的头版头条,流年笑了,“司律痕,我是不是还要感谢你没有让我去蹲监狱,而你是不是也要感谢我让你成为了如此深情专一的好男人?”话落,她便将报纸扔到了面前俊美如神抵的男人的脸上。片段2:“律痕,刚刚那个男人我认识他吗?为什么我的心会感到这么痛?”因她的话,司律痕抱着流年的双手有些颤抖,神情更是慌乱到了极点,流年要想起来了吗?而刚刚那个男人明明已经死了……片段3:看着从手术室里出来的她,司律痕一脸痛苦,他还是来晚了一步。“我们的孩子……”“司律痕,你配让我给你生孩子吗?”“好好,既然你不想要孩子,那我们不要便是,只要有你就够了。”他的声音颤抖而又讨好……
  • 老子答问录

    老子答问录

    古往今来,解读、研究《老子》一书的著作浩如烟海,仅注释和白话翻译的版本就不计其数。《老子答问录》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进行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即在恪守“言之有据”的原则基础上,采取今人与先哲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向非从事专业性研究的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老子的生平、事迹、学说、人生观和哲学思想,点评历代研究者的种种解释和释义,并发表一些自己的“感言”,以期帮助普通的读者走近先贤的内心世界,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思想和道德的滋养,充实并完善自己。
  • 全齐文

    全齐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道武修

    人道武修

    诸天万界,大道争锋。少年姜原,自异界而来,青锋三尺,只为与天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