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5000000002

第2章 第1句话 “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插嘴!”(1)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块海绵,在随时随地吸收来自周围的信息。只要孩子醒着,他就一刻也不停地在学习和思考。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在父母说话时插嘴,有的父母便会制止道:“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父母以为这是在教育孩子,事实上,父母的这种做法太过专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

尊重是亲子沟通的前提

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渴望参与到成人世界的愿望也一天比一天强烈,在大人们说话的时候,孩子通常喜欢像大人一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可是,一些父母却很反感孩子的这种行为,甚至口出恶言伤害孩子。

小凡和邻居家姐姐的关系很好,她人小鬼大,虽说只有10来岁,但她和姐姐还挺能说到一块去。邻居家姐姐也不把小凡当小孩子,有时自己遇到了感情问题,也喜欢和小凡交流,每次听小凡说得头头是道,姐姐就忍不住问她说:“小凡,你这些感情方面的知识都是从哪里学来的?”

小凡总是笑呵呵地说:“姐姐,这些都是从电视上看来的啊,再说,我在这方面也有特殊的才能。”说完,两人便笑成一团。

最近,姐姐和男朋友闹了一点别扭,两人正在冷战。这天,妈妈和姐姐还有邻居家的阿姨正在说这件事,大人们给姐姐出主意说:“你应该原谅他,男孩子嘛,总是有点粗心的。”

姐姐气呼呼地说:“哼!饶了他这回,那下次他更上脸了……”几个人正聊得起劲,小凡也连忙把头凑了过来,笑嘻嘻地插了一句:“哎呀,姐姐,要我说你也应该原谅他这一次,这样就会显得你宽宏大量……”

妈妈看到女儿居然打断了大人的谈话,立刻喝道:“你在这里干吗?大人说话,小孩儿别插嘴。”小凡小声地嘀咕:“谁说我不懂的。”妈妈气愤地说:“你懂什么!进屋写作业去!”说罢,妈妈狠狠地瞪了小凡一眼,小凡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

一直以来,父母习惯了用管束、教育、培养、保护去诠释自己对孩子的爱。然而,这并不够,当孩子对成人世界感到新奇时,父母应该给他提供机会让他参与,这可以培养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尊重他。每个孩子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表达需要,让他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大人谈话时,孩子在场确实不方便,父母可以用温和的话语告诉孩子,安排孩子去做一些别的事,转移孩子的视线,而不要呵斥孩子,更不要说“大人说话,孩子别插嘴”这类的话否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一位母亲在提及和儿子的关系时这样说:“曾经我以为儿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在生活中,他必须听从父母的指挥才对。所以,在儿子面前,我们总是无所顾忌地对他进行指挥和命令,如果他有反驳,我就批评、训斥他一顿。”

“直到有一天,我批评完他后,他狠狠地一甩门,将我拒之门外,并传出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妈妈,我再也不理你了!’那时,我才猛然意识到儿子长大了,我长时间的‘霸主行为’已经严重地伤害了我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儿子的话唤醒了我,他教会了我要进行亲子沟通,必须从内心去尊重孩子的需要。”

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日本著名教育家、作家池田大作说:“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人。”在家里,父母要就把孩子从小就当做独立的人来养育。这样,孩子走向社会才能成为独立的社会人。

在学校中,经常会有学生被老师骂作“猪头”、“笨蛋”,而父母偷看孩子日记的事更是屡见不鲜。虽然这些行为可以解释作老师、父母“恨铁不成钢”,关心孩子的本意,但当这种“爱意”建立在伤害孩子心灵的基础上时,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孩子的自尊心就像稚嫩的小苗,讽刺辱骂的话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也许这种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现代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一般都习惯采取灌输和强迫的方式,父母命令孩子干什么,孩子就要顺从,否则就不是一个好孩子。尊重,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之道。而亲子间,父母最缺乏的就是对孩子应有的尊重,往往会忽视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都说孩子难管,难交流,其实,大都是因为我们高高在上,没有尊重孩子导致的。还有的父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结果事与愿违。

面对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教育问题,父母如果想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动,必须下决心尊重孩子,从而使孩子生活在理解、信任、宽松、和谐与积极奋进的家庭氛围中。

教子小贴士: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一个词——尊重。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言行,违者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规定,如果老师对学生进行诸如“笨死了”之类的辱骂,就是一种违法行为,违者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而父母不经孩子同意,偷看他的日记、信件等,也不仅仅是伤害亲子间的感情而已,而是必须接受批评教育。可见,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一定要尊重孩子。

要向孩子敞开心扉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遗憾的是,父母只希望孩子向自己袒露一切,而很少向孩子袒露内心世界。这种想法就等于为亲子沟通设置了一道屏障。

如果父母乐于向孩子敞开心扉,跟孩子适当地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就能感觉到父母对他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更加尊敬父母,自然也会父母你敞开内心世界。

最近李斌下岗了,碍于面子,他没有跟任何人说这件事,家里人都不知道他丢了工作。每天早晨,他都拿起皮包走出家门,在外面待一天,等到晚上下班时,再回到家里。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在这期间,他试着找了好几份工作,都没有成功。有一天,他刚回家,5岁的女儿丹丹悄悄跑到他的房间里,说:“爸爸,我觉得您最近很不开心,您是不是没有工作了呀?”

听到女儿的话,李斌一愣,他心想:“丹丹这么小,怎么会这样问自己,难道她看到自己在外面闲逛了?不会吧!”他说:“丹丹,怎么会没有工作呢?你看爸爸每天不都按时上下班吗?”

丹丹撅着小嘴离开了。不过,从那以后,李斌发现女儿不大爱跟自己说话了,他感到很纳闷。后来,他从邻居那里得知,原来,前几天,丹丹所在的幼儿园组织小朋友们到公园游玩,不巧碰到了他在公园闲逛。丹丹跟邻居家的孩子说,爸爸骗她,她再也不理爸爸了。知道了丹丹的“心事”后,李斌很苦恼,却又不知该怎样和孩子说。

不可否认,李斌的谎言给女儿造成了伤害。实际上,这种伤害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李斌能向女儿敞开心扉,与她好好沟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孩子面前,父母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会让孩子感觉更加亲近,会加深亲子间的情感,而且还能传达给孩子坦然的处世态度。

所以,当孩子询问:“爸爸,您为什么不高兴?是不是在工作上遇到了麻烦?”这时,父母应该认真考虑一下,是否应该与孩子谈谈,该怎么谈。如果父母对孩子搪塞说:“没什么,很好啊!”或“没你什么事,一边玩去吧!”这样做,就等于拒绝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也关闭了与孩子沟通的大门。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向孩子敞开心扉呢?

第一,适度地向孩子示弱。

很多父母实在太“坚强”、太“能干”,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在孩子面前,他们即使有了难题和困惑,也不会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来。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孩子,可是,这种过度保护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依赖性强,很难独立迎接生活的挑战。

很多教育家提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适当示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比如,当你生病、劳累、工作不如意时,不妨甘心做个弱者,告诉孩子你的问题、需求。渐渐地你就会发觉,孩子比以前懂事了,会很在意父母的感受。这说明,父母适度和孩子谈谈心里话,并不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很差,反而能激起孩子的责任感,促使孩子更快成长。

第二,让孩子了解你的工作。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自己在做什么工作,工作细节是什么,收入是多少,等等。向孩子说说自己的工作情况,聊聊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与成功,对亲子间的良好沟通十分有用。比如,当孩子了解父母挣钱不容易时,就不会大手大脚地花钱。

第三,告诉孩子你的一些秘密。

有些父母认为,很多事情不能告诉孩子,尤其是自己的秘密,如果让孩子知道了,会很丢面子。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父母可以将一些小秘密告诉孩子,孩子知道父母能把秘密告诉他,他会感到高兴、激动,会更加信任父母,父母也就能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四,与孩子分享你的感受。

与孩子的沟通是双向的,父母也应该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一方面,会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处境,另一方面,孩子也会明白,自己遇到问题时,应该主动告诉父母。美国著名教育家斯托夫人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烦恼,这无论对孩子还是对父母,都是明智之举。当然,父母在表达内心感受时,方式和语气应该合理,以免引起孩子误解和担忧。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要讲究一点艺术。只有敞开你的心扉,才能建立一种相互信任与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父母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把握谈话的心态。

与孩子谈话时,如果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开始,这样的沟通八成会不欢而散。因为,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态度。所以,与孩子谈话时,态度要绝对真诚,父母只有真诚地付出,才能换来孩子真诚的回馈。不要施加给孩子任何压力,否则,父母即使说得再多,也不会引起孩子的兴趣。

第二,懂得控制情绪。

在向孩子敞开心扉的过程中,父母必须学会控制情绪。比如,尽管你告诉孩子当年你是如何热爱学习,可能孩子对你的努力并不赞赏,还会说一些不在意的话。这时,你一定要认识到,可能是自己说话的方式有了问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要调整一下说话的方式。父母一个微小的否定,对孩子的心可能是很大的刺激。因此,在谈话中,父母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其实,良好的亲子关系就从父母向孩子敞开心扉开始的。所以,当父母苦闷时,不妨把心里话说给孩子,也许更能得到孩子的敬重。

教子小贴士:

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父母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敞开心扉,父母也应该向孩子敞开心扉,把心里话告诉孩子,这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和信赖。父母不用担心这样做会让孩子 “看扁”自己,事实证明,真诚总能换来真诚,孩子会因此更加信任父母。

试着去做孩子的朋友

如果父母能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就必然能把握孩子的行为意向,自然就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教育。如果不能理解孩子,仅凭自己的感觉来教育孩子,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内心世界,深入地了解孩子呢?一位父亲有很好的教育体验,那就是——做孩子的好朋友。

这位父亲从儿子很小的时候起,就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交流。

一次,儿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一种滑稽的企鹅舞,回家后迫不及待地表演给父亲母亲看。儿子先示范了一下,舞蹈确实很搞笑,然后,他请母亲与他一起跳企鹅舞。母亲不太乐意和儿子一起扮笨笨的企鹅,她觉得这样做太幼稚了。

可是,这位父亲不是这样想的,他想找一切机会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于是,他自告奋勇,学着儿子的样子跳了起来。他的舞姿不优美,但是儿子很开心。从那以后,凡是有类似的舞蹈或游戏,儿子就会邀请他。

父亲通过和儿子玩游戏,轻松地俘虏了孩子的内心,赢得了孩子的信任。一次,儿子放学回家后默默无语,一直涨红着脸。母亲问他到底怎么了,他就是不肯说话。后来,父亲下班了,得知情况后把儿子带到自己的屋里,关上门和他谈起心来。

原来,在放学的时候,幼儿园一个小女孩亲了他的脸颊一下。儿子不喜欢这个小女孩,但是因为被她亲了,很担心长大了要娶她当老婆。

听了儿子充满童真的话,父亲忍不住笑了起来,不过,他很快就理智地控制住了情绪。接着,他耐心地告诉儿子,那位小朋友是喜欢他,这和结婚扯不上关系,不用担心。儿子听了父亲的话,舒了一口气,蹦蹦跳跳地走了。

其实,这位父亲并没说太多,也没有做太多,只是把孩子当做了朋友,他真诚的态度赢得了孩子的信任,从而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他。可见,父母的心只有和孩子的心贴在一起,才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成长。事实证明,这样做并不有损父母的尊严,还会收获孩子更多的尊重与理解。

有位母亲在事业上很成功,工作起来雷厉风行,女儿遗传了她的急躁脾气,性格十分倔强。相反,女儿的父亲则是一位很有耐心的慈父。

自从父亲被派往外地工作后,这对母女在家经常起“战火”。那一天,在几次口头警告无效的情况下,母亲拿起了一根又细又长的竹条,狠狠地抽了女儿的屁股一顿。在“家法”的威慑下,女儿老实了一段时间,不敢再随便顶撞母亲了。

没想到,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母亲意外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原来,班主任老师发觉孩子最近有些闷闷不乐,不过,班主任在孩子的一篇名叫《我的爸爸和妈妈》的作文中发现了端倪。最后,老师建议母亲看看孩子的这篇作文。

同类推荐
  •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

    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我们往往过多地干预孩子的成长,将他们捧在手心,当做盆栽来浇灌养育,为他们浇水施肥、修枝剪叶、遮风挡雨,甚至早早地为他们规划好了未来。殊不知,教育者的每一次强势干预都是对孩子内在成长动力的一种破坏,盆栽的花草永远不可能像野花那样富有生命力!《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作者林格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对中国教育内涵发展与突破之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究。
  • 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家庭教育的核心首先应该是让孩子健康地成长,长大成人,然后才是成绩、成才、成功。对于孩子来说,少年时期健全人格的培养正是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证。因此,家长不能本末倒置,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成长过程中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教子实例,旨在告诉家长,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希望家长能在阅读中得到启迪,掌握智慧育子的方法,从而更懂得如何去关爱自己的孩子,增强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
  • 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

    本书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童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成人之父”,只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 怀孕40周这样吃

    怀孕40周这样吃

    怀孕了,吃什么?怎么吃?是每个准妈妈都关心的大事。本书以孕期饮食为主题,介绍了如何在孕前做好营养储备、怎样在孕40周进行合理膳食,以及面对孕期的不适与疾病应该如何用饮食调理等,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解答。书中丰富实用的内容将伴随准妈妈快乐健康地度过幸福的孕产期。
  • 孩子依赖性太强,妈妈怎么办

    孩子依赖性太强,妈妈怎么办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者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他似乎已经不能再用自己的双脚走路了,他必须要“拄着”父母这“两根拐杖”。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我们也该好好找找其中的原因了,否则孩子将永远无法独立。
热门推荐
  • 六月歌声

    六月歌声

    吴文君,女,浙江海宁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大家》、《收获》、《上海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山花》等多家文学期刊。
  • 农家女撩汉手册

    农家女撩汉手册

    作为穿越时尚的推崇者,苏晓看着家徒四壁,有心想去地里刨个前程出来。却不想,这一锄头下去,非但没有刨出个聚宝盆,反倒是挖出了个男人,而且还是个快要挂掉的男人。苏晓觉得今年的时运有些不济,要去庙里拜拜,啥,这男人居然是东临国最伟大高尚的摄政王?那她的锄头是不是可以申请镶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盗墓故事

    我的盗墓故事

    据相传古有一六指棺,其设计精妙绝伦,传说只有六根手指的人才能打开,棺内埋藏着一个惊世的秘密。而我不知为何生来右手便有六根手指,在一次偶然得机会中,拜了一位师傅习得了其六指绝技“太昆指”。原本只是为了赚钱才走上盗墓,却不想趟入这浑水之后,再也没用解脱,一切都好像是命中注定。古代将魂的诅咒,巨人文明的消失,盗墓家族的秘密,一切的一切在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 史上最强捉鬼系统

    史上最强捉鬼系统

    林凡的神棍师傅死后给他留下一个空盒子,林凡竟然因此获得最强捉鬼系统,从此林凡人生开始逆袭,走上一条无限装逼之路!
  • 养生先养心

    养生先养心

    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还须心药治。心态宁静身也静,心生疾病身也病。养我心,静我性,养心静性常安定。养心寡欲是良药,静性无虑心康宁。名利权势皆朝露,莫将嗜欲累心病。知朝露,即知命,行止快乐无偏病。吃好喝好,不如养心好名好利好,不如静心好。医好药好,不如开心好富好贵好,不如良心好。
  • 无限造物主系统

    无限造物主系统

    什么?扎了屁股的石头是个系统?唉?系统怎么走了?那我一个人搞毛线啊!先造个世界吧!什么?蚁族叛乱了?打入地狱吧。什么?没有地狱之主,自己造一个,撒旦降临,不如搞成魔法世界吧!既然都是魔法世界了,龙族要有吧!精灵也是标配吧!再乱入个天使,加点独角兽,再来个树人德鲁伊,好一个世界大杂烩!
  • 白桦树小屋

    白桦树小屋

    边防连的战友们为了不让小雪伤心,隐瞒了真相,编织了一个真实的谎言,为美丽的小雪盖了一座白桦树小屋……在充满真情和爱心的小屋里,围绕着新娘小雪,边防连的官兵和饲养的军犬、猪、猫等“宠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像童话一样美丽动人的故事。庞天舒所著的《白桦树小屋》深入浅出,迤逦凄婉地演泽了边防军人的生活和惊心动魄的爱情,是军事小说走向人性与自然的成功探索。
  • 清代广西贡院

    清代广西贡院

    本书以清代广西贡院为中心,发散性地叙述了广西贡院建立前的历史文脉、广西贡院的科举制度、广西贡院的科举考试、广西贡院的中榜概况及广西贡院的科举名人和习俗等,同时附有与贡院相关的图片,融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对全面了解广西文脉及清代广西贡院有重要意义,对了解我国的科举文化亦有一定作用。
  • 给女人的第一本人际交往书

    给女人的第一本人际交往书

    作为一名女性,如果你不懂得人际交往,即使容貌出众、精明能干,也可能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如果你拥有完美成熟的社交形象、圆融通达的社交手法、淡定从容的社交心理、恰到好处的社交分寸,你就可以在职场中运筹帷幄,在生活中左右逢源。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一些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策略,以期帮助你迅速地提高说话办事的眼力和心力,掌控人际交往的主动权,避免挫折和损失,一步一步地落实自己的人生计划,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进而使你成为人际关系的大赢家!无论你是花季青涩的少女,还是历经风雨的成熟女性,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获得幸福的秘诀。
  • 昆虫记:高明的杀手(第1卷)

    昆虫记:高明的杀手(第1卷)

    《昆虫记》是一部涵跨文学与科学领域的经典巨著,百余年来一直誉满全球。本套全译插图珍藏本在最大限度重现《昆虫记》原著全貌的同时兼顾原著的文学性、可读性,特别插入了近1800幅手绘图以及精准的图说,力求将一个完整美妙的《昆虫记》奉献给读者。相信这一切精心的编辑将带给您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昆虫记》卷一于1878年发行,在这一卷中法布尔以平实、幽默的语言记录了推粪球的圣甲虫、捕食吉丁的节腹泥蜂以及黄翅飞蝗泥蜂等一系列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讲解了它们有趣的生活习性、高超的本能……宛如一曲奏响在美丽田野中的昆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