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足球赛和篮球赛时,我们经常被运动员受到喝彩和鼓励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所打动。每当一个跳篮得分或者精彩的险球之后,场下人群中爆发的雷鸣般的喝彩声使运动员和群众感情交流,融为一体,运动员们受到多么大的鼓舞啊!
鼓励要适时,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如果你说,“噢,孩子,昨天晚上你的行为多么高尚啊!”她会回答:“怎么,难道现在我有什么不高尚的行为吗?”当孩子们遇到挫折而灰心丧气的时候,我们应该经常鼓励他们对于没有成功的事情进行尝试。
★轻描淡写地给对方良心以谴责
在经济正要高速发展时,流行着一首歌,歌词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明知是错,但却也改不过来。”
这首歌的内容是叙述一个薪水阶级的人酷嗜杯中物,已到了毫无节制的地步,经常喝得烂醉如泥,有时候甚至还在车站过夜。他知道这样做对身体有害,但就如歌词中说:“明知是错,但却也改不过来。”
虽然有的人还没达到像他一样在火车站过夜的程度,但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也还存在,他们心里感到非常痛苦,无时无刻不在受良心的苛责。此时你若根本不体会他的内心,反而一本正经地作攻击性的劝解,这样,会使他产生什么样的心态呢?即使第三者是出于好意,却不为对方接受,对方非但不改过,反而变本加厉。所以,这种劝解方式,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
譬如,某公司一位职员经常迟到,上司若是当面对他说:
“你到底打算怎样,公司并不是你一人的,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你这么做已将公司的秩序搞乱了,你好好反省反省。”
与其这么说,倒不如抓住对方的“良心”说:“我想你内心必定也认为迟到是不对的,若是你能坚持这个正确的看法,便可望在不久的将来,体会到全体职员都准时上班的乐趣。”这样说更能为他所接受。
谁都希望自己能为上司所赏识。如果你的言语刺伤了他人,即使说得再多,他也无动于衷;相反,若能先肯定对方,之后再伺机说出自己的意见,比任何一种威胁的话都来得有效。
若是想让对方接受你的劝解,不妨用“我想你内心也必定这样想”这句话来引导他。
★喜欢抬杠,易失人心
李先生长得眉清目秀,一望而知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实际上他也不是假聪明,而是真聪明。他自小就非常勤学,喜欢看书,看报,凡是知识,他无不发生浓厚的兴趣,名人演讲、音乐会、展览会,他都是必到,必听,必看。因此,他的头脑真可以算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历史,科学、政治,经济,文艺,美术,样样都知道。象这样一个博学聪明的人,本来是人人都敬爱的。
不幸,他却有一个非常可厌的毛病,就是偏偏喜欢和人争论。他不利用他的丰富的知识去帮助别人,解决别人的难题,而却是以为难别人而开心,拿别人的窘态来开自己的心。无论别人说什么,他必定加以反驳,一直驳到别人哑口无言为止。如果别说某件事是好的,他就一定说是坏的,但如果别人说它是坏的,他就创刚反过来,改口说它是好的。总之,他是为驳而驳,以驳倒:人家来娱乐自己,来炫耀自己的知识与才能。结果,有他在场,别人都不开口,让他一个人去自说白话。外表上,他是胜利了,“所向无敌”,实际上他是孤独了,“为众所弃”。
在社交场合,无论你自己的知识多么丰富,也不要藉此来压倒别,使人难堪。在别人愿意听你的意见的时候,你可以把你所知道的讲出来,给别人作参考。同时,还要声明你所知的是极有限的,如果有错误,希望大家不要客气地加以指正。
在听到自己不以为然的意见的时候。应不应该反驳呢?这要分几种情形来决定:
1)如果在座的人,大家都很熟悉,而且经常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那么,就应该根据自己所知,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和真实的事物,照实地讲出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否则就失掉互相讨论的意义,而且也就犯了对朋友不忠实的毛病,被人家称作“滑头”。不过在态度上应该谦虚,不要因为自己的知识丰富,就显出自命不凡,自高自大的神气来。
2)如果在座的人,大家都是初交,你对他们的脾气,身世,人格,作风都不大清楚的时候,那么对于那些你不同意的意见就最好不加反驳,然而也不必随声附和,冒充知音。如果别人问到你时,你可以推说;“这一点,我还没有好好想过。”或者说:“某者的话,也有他的道理,不过各人看法不同,见仁见智,不能一概而论。”在比较陌生的场合,这不能够称作“滑头”,但如果自己明明不同意的意见,也大点其头,大加赞许,那才是真的“滑头”,虽然能够骗取那个发表意见的人一时的高兴,但却被那些冷眼旁观的人所不齿,失掉他们对你的信任。
3)如果有人在大庭广众之间,发表荒谬至极的意见,或散布对大众有害的谣言,那么就应该提出反驳。但是,在这种场合,就多少需要一点说话的技巧,一方面一针见血地揭露出对方的错误,一方面又能够轻松幽默地争取大家的同情。切忌感情用事,口齿不清,不但把空气弄得太过紧张,而且也不能使别人明了你的意见。在这种时候,就需要考虑得十分周到了。
4)倘若自己熟悉的朋友,在社交场合说了一些不得体的话,或是发表了很不正确的意见,那么,就要设法替他“解围”,那就是想出一些表面上和他不冲突的话,实际上替他补充,叫别人发觉得他的意见并非完全错,只是有点偏差,或是他的本意原非如此,只是措词上有一点不妥。但事后,却应当单独地向他解释,指出他的错误。
总之,大家见了面,总不免要说话,也就不免会听到自己不同意、不满意的说话,对这些话,要采取什么态度,是应该根据当时情形,好好地加以考虑的。
★讨论不等于争吵
散文学说:“善良的天性比机智更令人愉快。”
只要出自善意,讨论也就和谈话一样,相反,那种怒气冲冲的争吵,一方激烈地攻击另一方,同时拼命地维护自己,这正是良好谈吐的大忌。
信念与偏见的区别就在于:信念不需要通过争吵就能阐述清楚。
中国有句谚语:“有理不在声高。”
不能说凡是发怒的人观点都是错误的,而是说池恨本不懂如何表述自己的看法。讨论的原则是:运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及从容镇定的语调,努力不让对方厌烦,不迫使对方沉默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保持冷静、理智和幽默感。只要你能够听他说,他也愿意听你讲。如果我们能让自己专注于问题的讨论,而不是引向感情用事或固执己见,那么讨论就不至于降格为争吵。
如果我们的声音渐渐提高,说出“我认为这种想法愚蠢透顶!”这样的话就是一种伤害他人的反驳了。这时,旁观者焦虑不安,朋友们躲到材后去,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了赢得一场争吵而失去了一位朋友,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争吵会使人分离,而讨论能使人们结合在一起。
争吵是野蛮的,而讨论却是文明的。
有些时候,争讨乃至争吵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朋友或夫妻间也难免发生口角,但裂痕却可能隐藏起来。家庭中的憎感渲泻有时可能有助于打破沉闷的空气,就像一场雷雨能把暑气一扫而光一样。然而即使如此,争吵以及弥合也最后在私下中进行。
有一位朋友参加了一个午餐俱乐部,他们交谈的话题涉调及面很广,产生意见分歧是每天的家常便饭。
通常的情况是,某位成员对问题作山了正确的回答,于是,话题就转移到其它方面去了。偶尔,问题暂时无法在餐桌上得到解决,就在下次聚餐时解决。这时,众多成员就会就这个话题下一次赌注,大家把争论的内容和赌注的数目记录在册。然后正式进行查证,输的人付钱,查出的答案也将记录在册。下注这前的交换意见也相当激烈,但这绝不是争吵,而是讨论。因为大家纯粹的是为了愉快,因此双方都努力不以争吵而是以追求真理为出发点,大家都受实证的约束,输的人和赢的人一样愉快地接受裁决。
★苛责于人,为众所弃
有位刘先生,自己是一个很好的人,忠忠实实,不说谎,不装伪,也从来不投机取巧,不做一点亏心的事,也不占别人便宜。
象这样一个好人,怎么会不受别人欢迎呢?
原来他过份看重了自己是个十全十美的人,以为人人都应该以他为模范,为导师,因此,他就喜欢随时随地去教训别人,指导别人,看见别人有一点缺点,就要加以批评,指责,象大人管小孩,老师对学生一样,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态。甚至于常常有意地夸大别人的缺点,把别人的一时疏忽或无心的过失,说成是存心不良或者引为不端。
同时他又不能容忍别人对他有什么不恭敬,不忠实之处。如果他吃了别人一点的亏或受了别人小小的欺骗,那他就把对方当作罪大恶极,无耻之尤,加以攻击,耻笑、讽刺,或谩骂不已。
只要想象一下,就可以知道这种人是多么地令人可怕,到处激起别人的憎恶与反感。
一个人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不做一点错事,这自然是千该万该,十分正确的事。但不要因此就把自己看得太高,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以为人人都是坏蛋,只有自己才是圣人。
对别人的过失与错误,首先要分析他们犯错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认识不清。也可能只是一时的疏忽,有时还可能因为求好反而犯了错,主观上求好,而客观上犯了错误。除了一些真正与人为敌的社会败类、应该群起而攻之外,大多数人的大多数错误都是可以原谅,也都是可以改正的。我们应该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对别人的错误,在不伤别人自尊心的原则之下,诚恳而婉转地加以解释与劝导,安慰他们的苦恼,鼓励他们改正。自己吃了亏,受了骗,只要以后小心提防,不再上当就行了,不必就因此而跟对方结下深仇大恨,却要给对方留一个悔改的余地。倘若一个人得罪了你,你不但不跟他计较,不向他报复,反而原谅他、宽恕他,遇必要时,还去帮助他,在一般的情形之下,他多半会对你十二万分地感激,十二万分地惭愧,往往也会因此受到你的感化,痛改前非的。
★给他一个堂皇的借口
广告人可以说个个都是找借口的高手,当即溶咖啡在美国首度推出时,曾有这样一段故事。公司方面本来预测这种咖啡的"简单"、"方便"会大受主妇朋友的欢迎。没想到事与愿违,其销售并无惊人之处。姑且不论味道问题,大概是因为"偷工减料"的印象太强的关系,因为在美国,到此时为止,咖啡一直都是必须在家里从磨豆子开始做起的饮料。只要注入热水就能冲出一大杯来,怎么看都似乎太过便宜了。
所以,厂商便从"简单"、"方便"的正面直接宣传,改为强调"可以有效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的广告战略。所谓"请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丈夫、孩子的身上。"
这种改变形象的作战,去除了身为使用者的主妇们所谓"对省事的东西趋之若鹜"的内疚。因为"我使用速成食品,一点也不是为了自己的享乐,而是因为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家人身上之故。"此后,销售量年年急速上升,自是不在话下。
任何事物都有一体两面。说到传统,其背后的意思就是古板。单只强调即溶咖啡的省事与便利,要完全去除其负面印象可说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如果将"偷工"改变一种看法,就成了节省时间。总之,借口强调偷工的反面意义,即溶咖啡便紧紧抓住了消费者的心。
★以友善争取信任
林肯在一百多年以前说:“一滴蜜所捉的苍蝇,比一加仑毒汁所捉到的更多。”这是一句古老而真实的格言。对人也是如此,假如你想让别人赞同你的理由,首先要使他信任你是他的好朋友。那就是可以捉住他心中的一滴蜜,那么也就是达到他的理智的大路。
假如你在愤怒之下,对别人发作一阵,你的气随之消失,心中也高兴了。但是别人怎样呢?当你高兴时他能分享到一点吗?你那挑战的口气,敌意的态度,会使他容易赞同你的意见吗?
1915年小洛克斐勒(煤油大王的儿子)被科罗拉多州的人轻视着。美国工业史上流血大罢工,一直震荡该用有两年之久,愤怒凶狠的矿工要求科州煤铁公司提高工资,那家公司正是小洛克斐勒管理,公司的财产被破坏了,还请出军队来镇压,发生数度流血事件,罢工工人被击毙甚众。
这种情势下,在充满了仇恨的空气里,小洛克斐勒打算让罢工的工人听从他的意见,而且他成功了。他是怎样做的呢?他先与他们交了几个星期的朋友,然后小洛克斐勒再对罢工运动的代表发表一篇演说。这一篇演说词真是一件杰作,并且发生了惊人的效果,把工人们对小洛克斐勒的愤恨怒潮完全平息,同时使许多人都佩服了小洛克斐勒。那篇演说曾以那样友好的态度达出结果使工人们都走回工厂去做工,绝不再提他们的流血来争取增加工资的问题。
下面是那篇著名演说词的开头。请注意它的语句之间所流露出来的友爱。
先记住了小洛克斐勒的演说是讲给一伙前几天还要把他的脖子吊在酸苹果树上的人们听,但他说的话比传教士们还和蔼而谦逊。他的演说是满面春风的运用下列的句子如“我觉得很光荣能来到这里”,“拜访过了你们的家庭”、“会见了你们的妻儿老小”,“我们今日在此相见已非陌生人而都是朋友”、“友好互助的精神”、“我们大家的利益”、“我之能在这里全是蒙你们的厚爱”。
“今天是在我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小洛克斐勒开口说: “我这是头一次如此荣幸,得与这个大工厂的职员代表、厂方的职员同监察们相见。老实说,我认为极光荣能来在这里,并且我这一生永远记住了我们聚会的这一天。假使这次聚会在两星期之前举行,我站在这里简直是一个生人,我能认识你们的面孔也只有少数。幸而我有机会到南煤区各帐棚都看一遍,并且同诸位代表,除了走的不算,都个别作了一次私人的谈话。拜访过你们的家庭,会见了你们的妻儿老小,我们今日在此相见已非陌生人,而都是朋友。本着这种友好互助的精神,我十分高兴得这个机会来和你们一齐讨论我们的利益。
“不过这次聚会是厂方职员和工人们的代表,我能来在这里完全是蒙你们的厚爱,因为我既非职员又不是代表,然而我却觉得我与你们的关系很密切,因为我来代表工厂的股东和董事。”
这段演说词,不是一个化敌人为朋友的手段极优美的例子吗?
假设小洛克斐勒用另一种方式,假设他同矿工们争辩,用可怕的事实恫吓他们,假设他暗示他们的错误或引用逻辑学定理证明他们确实是错误了,结局将怎样呢?恐怕只会更激起愤怒,仇恨和暴动而已。
假如一个人的心和你有冲突,对你无好处,你就是搬出所有的逻辑学来,也不能使他赞同你的意见。好责骂的父母和惯作威作福的上司和丈夫及吵闹不休的妻子,都应当知道人没有愿意改变心意的。人们不会被迫赞同你或我的意见。但假如我们很和蔼很谦逊的诱导他们,都可使他们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