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旨在研究探讨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导论部分分析了价值链会计的研究背景,并综述价值链会计这一新会计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描述了本书的意义、作用和结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价值链和价值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并在价值链管理发展的前提下,讨论了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篇最后探讨了价值链会计的概念框架,主要涉及价值链会计的本质、目标、职能、环境、基本假设和对象。
生产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卡尔·马克思
$第一节 价值链会计的研究背景
会计发展史告诉我们,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它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14至15世纪地中海沿岸贸易的繁荣,催生了帕乔利(Luca Pacioli)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集成》;1854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的成立应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要求;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管理会计、现代公司会计、国际会计等新的会计分支纷纷产生并不断发展。会计演进的动力主要来自环境的变化和管理领域的变革。近年来,企业环境从内部到外部,各个方面都在发生许多革命性变化,从而促使了会计学的不断发展。管理领域的许多新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昭示着会计未来发展变革的方向,价值链会计正是基于这种背景而提出的。
一 企业环境的变迁
(一)企业的外部环境
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赖以发展和无法回避的企业外部条件。企业外部环境具有随机、不可控的特征,一般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各个宏观要素对会计的影响不一,且相互关联。总体上说,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会计的发展起着直接推动和制约作用;政治对经济和法律具有制约作用,也决定着会计法规和管理体制;法律体系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规范的模式;社会文化等人文因素对会计理念和执业标准有重要影响;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会计理论的深化、会计领域的拓展和会计方法的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1.经济环境
会计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经济环境是影响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因素。无论是从会计的发展史来看,还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来推导,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和实务起着主导作用。
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新经济”、“知识经济”等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形式不断涌现。十几年来,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从经济总量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以平均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生产力水平跳上了一个新台阶,从2003年开始,我国顺利地完成了自1993年至1997年的连续五年的反通货膨胀斗争和从1998年到2002年连续五年的反通货缩水斗争,经济开始进入了新的增长期,近年来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均达到了9%左右。第二,在社会经济结构上,民营经济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和存量两个角度推进,其调整方式也正在由单纯的政府领导向发挥市场作用方向转变;其手段也正在由主要靠行政手段调整,向经济、法律相结合的行政调整手段转变,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市场化的手段;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也由过去增加短缺商品产量和种类,转变到了新产品、新产业结构升级,并积极鼓励参与国际范围内竞争。第三,在经济体制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目前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企业普遍实现了自主生产经营。第四,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政府进一步推进了宏观体制改革和微观企业改革,从而更加完善了财政、金融、外贸等综合配套体制,尤其是加快了金融制度创新的进程,基本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2.政治与法律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管理逐步走向透明化,政府行政直接干预经济职能逐步弱化,政府对经济领域的管理将进一步实行有限的宏观管理。政府的定位将从一个“无限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即只负责组织和执行公共物品的供给。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即按照市场化方式来配置资源,许多原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将由市场、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来承担。政府的行政行为也正在进一步规范,至今已经颁布的《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程序法》等法律,为保证行政行为的法制化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政府的公共事务透明度将不断提高。
政治与法律密切相关,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图常常通过法律得以体现。我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会计的国家,会计受到法律影响广泛而深远。法律规定具体的会计准则、会计程序及会计方法,从而会计实务受到公司法、税法、商法、证券交易法、民法、会计法、银行法等法规的严格约束。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因而目前会计总体上属于“立法会计”模式,1992年我国发布了历史上第一项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截止到2006年2月15日,我国修订并正式颁布了38个具体会计准则、1项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
在目前的政治法律环境下,会计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会计提供信息、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更加民主的政治环境和持续稳定的政策,将为会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3.社会文化环境
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其文化氛围,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会计思想,并按照其道德规范及习惯进行会计处理。此外,社会文化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还表现在企业外部的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会影响到会计理论研究和对其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并影响会计表达方式、方法和表达能力等,进而决定了会计的科学性及其应用水平。
随着市场化、城镇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社会文化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1)从社会文化形态角度看,呈现出多元化的潮流,比如信仰领域有着多种选择、思想领域有着众多流派、道德领域有着多种取向、文艺领域有着众多风格、语言领域涌进多种新元素等;(2)从社会文化运作机制角度看,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促进了公民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多方共赢意识等的提升,从而使得公民改变了过去利用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程序来解决经济问题的习惯,改变了过去“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形成的价值观念;(3)从社会文化的外部关联角度看,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我国文化直接面对全球各个国家的文化,国外的社会文化观念逐步渗入我国的日常生活,从而使得我国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对会计的认知、对职业道德内涵的认知、对自身权益的保护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总之,经济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上对“会计就是账房先生”的短视思想,逐步认识到了会计的重要性。随着西方的社会文化观念逐步渗入我国的经济生活,我国会计模式将发生诸多变化,例如:在会计管理上,将更加强调行业自律;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将更加强调灵活性、可选择性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会计职业上,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专业水平将不断提高,从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信息披露上,将偏向于透明公开;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将更加强调真实性和相关性,保守程度将进一步降低;在会计观念上,会计人员将逐渐树立风险观念、外向经营观念、遵循国际惯例的观念;等等。
4.科技环境
科学技术是影响企业环境的重大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同。当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种发现、发明、革新层出不穷,其主要特点是:以微电子为标志的尖端技术和应用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与企业效益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大丰富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内容,也为会计方法、手段革新等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经基本、预计将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并且,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也正在逐步走向会计的信息化;同时,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也带来了很多崭新的经济业务,它们在会计上如何处理将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比如经济的全球化带来技术的快速交流,促使许多不断创新的、方便快捷的电子商务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以及涌现了以知识及其载体——人力资源为主要资产的网上实体,这些都必将改变会计理论在经济交易时空概念上的界定,因而将对传统会计理论造成强烈冲击。
总之,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环境逐步完善,我国会计将得到快速发展,并为会计国际化创造了空前的条件。
(二) 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活动及其力量的总和。与外部环境相比,内部环境具有可控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是企业经营策略制定的依据和实施的基础。企业内部环境一般包括企业的运行机制、组织结构模式、人力资源状况、财务状况、营销方式等要素。
1.企业运行机制
企业运行机制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流通、营销等运作过程中,对企业内部与外部关系进行协调控制与操作的体系。在不同类型的经济形态中,企业会采用相应的机制进行运作。与过去的物质经济时代不同,当今的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企业运行机制,主要是基于科学技术管理与人文层次的管理。比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企业里,相继出现了“首席信息主管”(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CIO)、“首席知识主管”(Chief Knowledge Officer,CKO)等高层管理职位,使信息资源管理者和知识管理者的行政地位提高到最高层次,从而加大了对信息和知识的开发利用程度,实现了企业稳定、持续和高速发展。
2.组织结构模式
组织结构是指管理组织的整体基本架构,它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以及对工作任务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工作。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企业要改革传统的高度集权的、垂直管理的、通过等级制度来协调的组织结构模式,逐步建立起扁平化、网络化、学习型组织结构模式(诸如虚拟型、网络型、边界模糊的组织等)。这些组织有其内在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为业务流程的再造。企业流程再造可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内在机理,从系统角度出发,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进行综合化的管理,从而提高组织机构的反映灵敏程度。哈默等人提出:“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应全力发挥现代电子计算机和通讯网络的优势,对以往的工作流程进行彻底的思考和反思,甚至回到零状态来挽救企业。”
3.财务状况
财务状况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结果在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附注)中的体现。财务状况关系企业的竞争力和在经济合作中的潜力。此外,根据财务状况,还能对企业本身及其伙伴在财务及其他方面的经济利益的可实现程度和保证程度作出评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由知识形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非专利技术)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大。比如,微软公司1997年的无形资产比例达90%,美国、西欧等国家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达到60%以上。但由于有些无形资产在实际业务处理中难以确认与计量,传递企业财务状况的报表并不能对它们进行真实的反映,从而使信息使用者不能准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揭示的会计信息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偿还支付能力,人们越来越重视现金流量表所揭示的会计信息,使之能更客观、更可靠、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风险。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将更加注重挖掘现金流量表蕴含的重要的财务信息。
4.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使得人力资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知,世界资源开发的中心也逐渐由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转移到以知识信息积累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上来。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谁拥有优秀的人才,谁就能赢得未来。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设法吸引人才、保留人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作出更大的贡献,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利器,也是每个企业最为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员工培训等途径,不断创造条件,促使企业内部人才发展成为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要推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让员工毫无怨言地努力和奉献。
5.营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