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5900000024

第24章 王昌龄(1)

诗人名片

王昌龄(698-756)

字号:字少伯

籍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作品风格:雄健清朗,意深韵长

个人简介: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宏词科,改任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迁江宁丞。约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任江宁县(今南京郊县)丞,天宝七年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人称其“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王昌龄回乡,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终年六十岁。

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文题材广泛。有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诗文凄怨,意境深远;有抒写思妇情怀的《闺怨》和表现少女天真浪漫的《采莲曲》,笔触细腻,清新优美;还有送别诗等。王昌龄尤其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他的“出塞”意境开阔,感情深沉,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其诗今存一百八十多首,七绝七十五首,五绝十四首。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①。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

①芙蓉:荷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

这首诗本是描绘了一幅女子采莲图,画面本是少女们采莲的唯美景象。但诗人却始终没有正面描写她们,而是故意把她们和荷花合在一起来写,她们的身影在艳丽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引人遐想的美好意境。

“荷叶罗裙一色裁”写采莲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这个看似普通的比喻,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荷田环境融合在了一起,构成了融洽无间的整体。我们可以想象,采莲女子,置身在碧绿的莲池间,荷叶与罗裙一色,便产生了一种朴素而自然的美丽风致。

“芙蓉向脸两边开”,写少女红润娇艳的脸庞正掩映在荷花之间,看上去好像艳丽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在一起,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在那繁密的绿荷红莲之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中,几乎分不清哪些是荷叶,哪些是罗裙;此时,少女的脸庞则和美丽的荷花相互映照,人人面和花容也难以分辨出来。仿佛,采莲女子本就是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这描写真切而充满田园风味,让人感觉清爽自然。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诗人开始写动景,乱入,即混入,暗含难辨之意。荷叶罗裙,人面花容,本就融为一体,难以分辨,刚刚定神分辨清楚,这“入”之间,稍不留神,采莲少女就又与绿荷红莲融在一起,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描写的正是观者在一瞬间产生的一种“看花了眼”的情形,流露了观者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和惆怅、迷惘之感。然而,观者正当焦急地寻找的时候,荷塘中忽然传出了歌声,这才知道,原来“看不见”的采莲女子还在这茂密的荷丛之中。观者通过“闻歌”“始觉有人来”,但不见她们的身影。这一描写,更增加了采莲画面的生动情趣和诗境的含蓄委婉。我们仿佛已经看到田田荷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者久久伫立凝望的身影,而采莲少女们的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她们的欢乐的歌声不断地回荡在美丽荷塘中。

诗人没有正面描写采莲女,但通过莲的侧面烘托,把采莲少女写得有声有色,若隐若现中尽见她们的活泼美丽,非常巧妙独到。

后人点评

《唐诗笺注》:“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意所本。‘向脸’二字却妙,似花亦有情。乱入不见,闻歌使觉,极清丽。”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①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②,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③。

【注】

①长信: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秀美善文,因而得宠。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得势后,班婕妤恐怕遭嫉害,请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

②奉帚:捧着扫帚,指打扫。

③昭阳:汉宮殿名。赵合德居所,在长信宫东。

团扇

这是一首宫怨诗,该诗借咏汉朝妃子班婕妤而慨叹宫廷妇女苦闷、幽怨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同情。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诗开头这两句直入主题,先写宫女们的日常生活,天色渐明,金殿门开,宫女就拿起扫帚,开始打扫,这是宫女们每天必做的工作,这里写得平淡无奇,却也反映了宫女生活的枯燥、乏味。在打扫过程中,别无他事,她就拿起团扇徘徊。“徘徊”,表现宫女心神不定。班婕妤曾作团扇诗,写团扇恐怕秋凉背弃。宫女以团扇自比,暗喻失宠后孤独寂寞之悲。“且将”二字,进一步突出了宫女孤寂无聊心情,只有这把团扇,和自己有相同的命运,可以与宫女共同徘徊。

后两句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进一步抒发这个宫女的幽怨之情,“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两句仍引用班婕妤的故事。昭阳,就是赵飞燕姐妹的居所。寒鸦,表明此时季节是深秋时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虽有如玉般洁白美好的容颜,但却不如那丑陋的乌鸦,寒鸦尚且能从昭阳殿上飞过,它们身上还能带来昭阳日影,而自己却得不到君王一点的恩顾。宫女同鸟类中最丑的乌鸦相比,这和拥有美丽容颜的宫女形成了极大反差,也说明了宫女内心的幽怨之强烈,痛恨之深刻。“不及”、“犹带”委婉地表达了宫女深沉的怨愤。

这首七言绝句构思奇特,比喻形象生动,宫女想怨不敢怨的心态表达得优柔不迫,语言简洁,幽怨深远。孟迟的《长信宫》“君恩已尽欲何归?犹有残香在舞衣。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还绕御帘飞。”和这首诗极其相似,读者可以参读。

后人点评

明朝谭元春:宫词细于毫发,不推为第一婉丽手不可。(《唐诗归》卷十一)

出塞二首(其一)①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②,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③,不教胡马度阴山④。

【注】

①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是唐代诗人写边塞诗的著名题目,内容主要描写边疆军旅征战生活。

②“秦时”二句:秦、汉互文。

③但使:只要。龙城飞将:这里用了两个典故。《汉书·武帝纪》:“卫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所以“龙城”指名将卫青,《史记·李将军列传》记,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因而“飞将”指威名赫赫的李广。这里借指汉朝抗击匈奴的众多名将。

④教(jiāo):允许。胡马:指敌军战马。胡,是古代人们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阴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起河套,东到内兴安岭。汉时匈奴常从此南下侵扰中原。

龙城飞将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王昌龄作两首,这是其一,诗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抒发了诗人对良将出现,早日平定边疆战事,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渴盼心情。

诗人起笔一句,描绘出了一幅苍凉辽远的边塞景色。“秦时明月汉时关”,指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但是,从秦汉以来,这里就战火不断。以往,诗人们常常用“明月”、“关”等体现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而王昌龄突破了这个主题,本诗中的明月、关山已经是战事频繁且长久的历史见证。第一句从时间角度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接着诗人从空间角度展现征人路途漫漫。“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诗人用“万里”这个概数,表明边塞和内地相隔遥远,意境开阔而辽远。“人未还”,使人不禁想到年年有远赴边塞戍守的征人一去不归,一个个家庭因此支离破碎,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连年的战争怎么才能结束呢?诗人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有像汉朝时卫青和李广那样的大将,一定不会让外族越过阴山。诗中表达了对古代名将的思慕,也表明了渴望朝廷能出现有才能的将领,讽刺了当世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的腐败无能,流露诗人对此的强烈不满之情。弦外之音,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言绝句以雄浑的气势写出了雄壮的主题,诗文流畅,一气呵成,所以,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后人点评

清朝沈德潜:“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无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火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说诗晬语》卷上)

从军行七首(其一)①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②,无那金闺万里愁③。

【注】

①《从军行》: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反映军旅战斗生活。

②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反映戍边离别之情。

③无那:无奈。金闺:年轻女子居住的华美闺房。

金闺

【赏析】

这首诗以久戍边疆战士的口吻写思乡之情。

同类推荐
  • 年轻思绪(读者精品)

    年轻思绪(读者精品)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自己是长子长孙,所以不到十一岁就说起媳妇来了。那时对于媳妇这件事简直茫然,不知怎么一来就已经说上了。
  • 漏泄春光有柳条

    漏泄春光有柳条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百篇散文。分为“话说李清照”、“艺文絮语”、“岁月如歌”、“履痕处处”、“真假球迷”、“联姻影视”等章节。
  • 宋词选(青少版名著)

    宋词选(青少版名著)

    宋词乃中国词史上的艺术巅峰,几百年来,一直以自己丰富的情思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本书精选宋词中的经典之作,进行详尽的注释和精辟的评述,将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宋词的迷人风采,使读者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朋友,如果你想深刻了解宋代辉煌的文化艺术,如果你想领略词有别于诗的迷人风采,如果你想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就请到宋词佳境中遨游一番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 恐惧无爱

    恐惧无爱

    因为他们真的太需要你的爱了,我想谁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你要想让另一个人爱你,那你自己起码应对自己亲人爱,不然你从别人身上获得的爱最终也会失去,因为你不是真正懂得什么叫爱。作为独立的人,我们可以丧失婚姻,可以丢掉家庭,可以抛弃财富,可以没有名誉,可以没有一切的一切,但却不能没有亲情。没有亲情,人类就将停止繁衍,就将迅速彻底地毁灭……
  • 寻找溪水的源头

    寻找溪水的源头

    全书分五辑:辑一感怀先祖、父母及回忆青年时代仅有的一点家庭生活的乐趣,《读祖父雨三公文》《我的父亲汤用彤》《父亲给我的三封信》《记我的母亲》等篇都写得风格质朴,笔墨含情。辑二追忆童年时代最初对“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的追问,并因大妹的早夭而过早触及死亡问题,祈盼失去的亲人能像花草一样再生。辑三回忆自己一生治学的经历,从中学时代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聆听父亲吟诵《哀江南赋》而感受到士人的家国情怀,到考入北京大学先修班,从沙滩到燕园,终其一生与北大结缘,与哲学结缘。辑四探讨我国传统思想中上天、天帝的观念,以及世代以来儒家先贤所以安身立命之基。辑五追念废名、周一良、冯友兰等前辈学人,历历如画。
热门推荐
  • 神豪系统之玩家凶猛

    神豪系统之玩家凶猛

    别人家的神豪系统都是帮助主角一飞冲天,而裴德的系统却让他自己赚钱!别人家的系统能让主角心甘情愿叫爸爸,而裴德的系统却是拉他入坑!好的,系统你放心,这事难不倒我!
  • 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与侵犯财产罪

    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与侵犯财产罪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基本法律知识宣讲系列丛书之一,具体内容是对我国刑法分则第四章所规定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五章所规定的侵犯财产罪,以及与其相关的司法解释等内容进行宣讲和普及。
  • 武炼神途

    武炼神途

    天帝最头疼,又最想招徕的人是谁?天界盗神龙羽!一朝穿越到百川大陆,看他不顺眼和他看不顺眼的人都哭了……交流群:212556242
  • 冷傲校草独家爱

    冷傲校草独家爱

    以为自己找到了一生的良人,没想到从见面开始就是一个阴谋,而自己只得到一个家破人亡的结局。谁知老天爷怜悯我,让我重生一世。上一世当了二十多年的软脚虾,这辈子我得姑娘站起来,顶天立地啊。先一脚踹开负心人,再擦亮眼睛寻找真爱。啧啧,真爱没找到,倒是来了个大冰山。秉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勇敢地去攀爬大冰山。出乎意料的发现自己不仅没被冻着,反而发现冰山里面是春风和煦。哈哈,既然老天这么慷慨地送我个校草帅哥,那我就不客气地收下了。所以,大冰山别跑,自己到我怀里来吧!
  • 生死“中介”人

    生死“中介”人

    当今社会,很多职业有“中介”人,房产租赁、银行贷款、汽车代驾、婚姻介绍等,其实都是一种有利益的商业中介人,甲方乙方中间人三者之间存在经济利益,“中介”人从中受益,当事人也得到该得的利益,这是一种新兴职业。可生与死这样的事,也逐渐产生了“中介” 人。有人叫他们“劝捐员”,专业称谓是“器官捐献协调员”。协调员一边要协调病人以及家属捐献器官,另一边,要与医疗评估组织联系评估器官是否可用后,并立即手术取出有效器官,按照分配原则安放到器官衰竭的病人身上。
  • 多少代人的耕耘在傍晚结束

    多少代人的耕耘在傍晚结束

    各位,我们大家来到这里讨论诗人多多的创作,我认为是富有深意的举动。作为一个著名的朦胧诗诗人,甚至是最被低估的一个当代诗人,多多延续数十年的创作,不仅仅是属于他个人的一个征程,也是一个历史化的事业。为什么这样说呢?根据我的阅读体会和反复揣摩,在我个人看来,多多的诗歌不仅冲破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局限性,也冲破了这种古老的富有民族心理暗示意义的文化样式的优越性,并将这种文化心态上的优越感击得粉碎,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他还发展出一种富有个人性的语法途径。
  • 中国媒介:转型与趋势

    中国媒介:转型与趋势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众媒介也在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转型。探索中国媒介的发展趋势亦是理解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部分。当前,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各级领导没有认识到新闻执政的重要性,更没有把新闻执政提到执政能力建设议程上来。新闻执政的意义在于,提高党的执政形象、执政的合法性和执政能力。
  • 时间小岛

    时间小岛

    那是一段多么近的相随。无言无语。如同人和人的影子。他在等待着什么呢。送我走?那么忠诚地要送我走。因为我要走。我应该和他握一握手。就在这个念头冒出来的过程中,我被后面的人流涌进了那道意味着断开的铁门。我失去机会了。一阵猛火般的难受,骤然烧过我的头顶。我从人流里站出来,已离路楠咫尺天涯。我这才意识到我的手。我的双手一手提着皮箱,一手提着一只大包。也就是说,我根本没有一只手,去握另一只手。这不怪人挤。也不怪时间无情。这一切一切无序又匆忙的根源,原来都在我。这便是我了。一个永远的想要又拒绝的人。
  • 幻住明禅师语录

    幻住明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澳大利亚移民手记

    澳大利亚移民手记

    本书围绕主人公上世纪90年代去新西兰留学,后辗转到澳大利亚学习、就业、居住的经历,展现了一幅幅真华人在澳洲生活和学习场景。反映了华人在白人为主导的澳洲社会的实际情况,也揭露了澳洲社会无奈的一面,如:医疗福利下的效率低下、私人就医成本高昂;种族平等的口号下,二三代华人仍然处于社会边缘等。本书客观地从华人视角,描述了澳大利亚的真实现状,为蜂拥而至的观光客、留学生、新移民,提供了很多冷静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