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5900000025

第25章 王昌龄(2)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诗人在首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苍凉雄壮的边城图景,“烽火城”,指建筑在烽火台边的城堡,古时候,国家在边境建筑高耸的城堡,防御敌人,一旦有敌人来犯,就在城垛上点燃狼粪或柴草,用浓烟报警。这里的“百尺楼”也指边境城楼。这两处景物都是边境上特有的。诗人在开头就点明了地点,同时也让这首诗笼上浓郁的战场氛围。第二句,意思是在秋天的一个黄昏,一名战士独自坐在城楼上,凝思遥想家乡,对面青海湖上吹来阵阵寒风。这句话点出了诗文的主人公。“孤”字既是写征人一个人独坐,也表现了征人背井离乡,远赴边疆戍守的孤独。高大边城建筑和征人孤单渺小的身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更显征人的孤独。

“更吹羌笛关山月”本来就乡愁满腹,而此时战士又听到了羌笛吹出来的凄凄婉婉的关山月,这不禁让诗人更加心情激荡,无尽的思乡之情如滔滔江水,在征人心中滚滚流淌,绵延不尽。其实何止是这名战士自己有思乡之愁呢,那个吹奏曲子的人不正和他的心情是一样的吗?这里一语双关,表明征人乡愁代表了众多在外从军大战的征人心情。诗人在前三句或写景或叙事烘托悲凉气氛,接着在最后一句诗人直接抒情,将这种乡愁之情推向了高潮。“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人没有继续写征人是如何的思念金闺中人,而是从对面着笔,写家乡金闺中人正在万里外思念着自己。我们可以想象征人因为在边城听到了羌笛声就新潮涌动,愁绪万千,那么,自己的愁绪已经无法忍受,而闺房中人的思愁,又该怎么办呢?清人李瑛曾在《诗法易简录》中说过:“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这一笔把征人思念和闺中人的思念交融在了一起,更增加了乡愁的感染力。这句话中一个“愁”字是这首诗的诗眼,使征人的思念家乡亲人的愁绪被刻画得深刻饱满而含蓄。

这首七言绝句用笔委婉曲折,不断地写景叙事为最后的抒情做铺垫。语言凝练,言尽而意远,感情深沉,涵义丰富。

后人点评

《唐诗绝句类选》桂天祥曰:“起句壮逸,断句伤神。”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③,不破楼兰终不还④。

【注】

①青海:指青海湖。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脉。

②孤城:当时青海地域内的一座城。玉门关:汉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因取道这里输入西域玉石,故得名。

③穿:磨破。

④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这里泛指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楼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边防将士们军事生活的描写,表现守边将士戍守边防、保家卫国的壮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接着诗人直抒胸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即使戍边环境恶劣,将士生活艰苦,即使戍边时间漫长,即使战斗频繁,即使金甲磨穿要冒生命危险,都在所不惜,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更加坚定,发誓不攻破楼兰绝不回家,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啊!“黄沙”二字,使我们联想到黄沙漫卷,天地昏黄,混沌一片的战场景象。“百战”是概数,表明战争频繁。从“穿金甲”我们可以想象到战场上战斗的激烈和悲壮。而“不破楼兰终不还”铿锵有力,壮烈而激烈,把将士们戍守边防的爱国之情推向了高潮,淋漓尽致。虽然这首诗中也如《从军行》(其一)中那样,写了边疆战士们生活的艰苦,但是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则和上一首完全不同,这首写的不是儿女情长,而是战士们保卫国家的壮语,诗中苍凉恶劣的边疆环境反衬了战士们的爱国壮志,边疆越是艰苦,战士们的戍边决心越显壮烈。

这首七言绝句最突出的特点是,典型环境和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浑然一体,使抒情顺其自然,也使所要抒发的感情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更富感染力。这也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特点之一。

后人点评

《唐贤清雅集》:“清而庄,婉而健,盛唐人不作一凄楚音。”

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平明送客楚山孤③。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④。

【注】

①芙蓉楼: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城西北。辛渐:王昌龄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

②连江:满江。吴:指润州,因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③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故楚之山。辛渐行往洛阳,由润州北上,经过故楚之地。

④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这里比喻清正廉洁。这里诗人化用了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

楚山孤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该诗原题共两首,一首是写诗人在芙蓉楼为友人饯别的情景(“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本书所选的这首写的是诗人在次日早晨送别友人时情景。这首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九年之后,当时王昌龄离开京城赴任江宁丞,诗中的辛渐准备从润州渡江,经扬州,到洛阳。王昌龄大概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两人在此分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开头两句写送别地点周围环境。这两句的意思是,夜里下起了寒冷的秋雨,江水涨满,浸润吴地,清晨与君分别,远望青青楚山那样孤独。“寒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了离别时的黯淡气氛。雨“连江”,勾勒了宏阔场面,它反衬楚山的“孤”,秋雨不仅弥漫整个江面,更浸透两人的心,寒意阵阵袭来。“平明”,点明送别时间,“楚山孤”,点出友人去向。诗人想着友人不久就行到楚山,之后越走越远,最后隐没在远方,友人可以回到老家和亲人相聚,而自己只能远望楚山方向,遥寄自己的思念,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心生孤寂悲凉之感。这两句渲染了凄冷孤单的氛围,表现两人绵绵不舍之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是诗人对朋友辛渐的嘱托。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所以辛渐回乡后,诗人亲友肯定询问诗人情况。诗人便嘱咐他,如果洛阳亲友问道我,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那晶莹纯洁的一块冰,装在洁白无暇的玉壶中。表明他虽遭贬谪,但内心坚守高洁情操之情。以此告慰亲人,这个恰当的比喻,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辛酸和怨恨之情。

这首七言绝句即景生情,移情入景。诗人借离别自抒胸臆,表达自己玉壶冰心之志,语言简洁,和谐优美。诗中灵活地用问句,不失呆板,结构缜密,韵味无穷。

后人点评

清朝不顾乐:唐人多送别妙作。少伯诸送别诗,俱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唐人万卷绝句选评》卷三)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①,春日凝妆上翠楼②。

忽见陌头杨柳色③,悔教夫婿觅封侯④。

【注】

①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闺怨”之作,多写少女青春寂寞或少妇离别相思之情。

②凝妆:盛妆,华丽的装扮。

③陌头:路旁。

④觅封侯:指从军出征以寻求建功立业,封授官爵。

闺怨王昌龄

这首闺怨诗主要描写少妇登楼赏春时,见景而悲的心理变化过程。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这本是写闺中愁怨,但是诗人在开始却写少妇不知道愁,还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精心打扮自己,盛装登翠楼赏春。这里没有一点闺怨的愁闷、抑郁气氛,反倒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妇形象,我们不禁想问,难道少妇真的不知道愁吗?不是的,诗人笔锋一转,在三四句写到少妇的愁。

“忽见陌头杨柳色”,这句是少妇感情变化的关键。“忽见”表现的是少妇情感变化。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少妇情感变化那一瞬间。在古代,柳不仅是春季的象征,在亲朋离别时,人们经常折柳赠离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所以,柳树在这首诗里就显得不再寻常,它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少妇看到柳树,突然就想到与丈夫的离别情形,想到曾经和丈夫在一起时恩爱幸福的日子,而现在无人和她共同欣赏大好春景,也可能会想到自己青春年华在孤寂中慢慢枯萎,想到征战丈夫在外的情况……总之,这普通的柳树,却勾起了少妇无限的愁绪,一发不可收拾。难道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柳树就使少妇产生了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其实,这些离愁别绪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一旦受到外界柳色的挑动,内心积怨就汹涌而出了,所以,少妇心情发生突然变化也就在情理之中。诗中的大好春光越发衬托少妇的孤寂,其中酸楚之情自然流露。最后少妇发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深深的叹息,体现了少妇内心的惆怅,表达了少妇幽怨的情怀,也回扣了“闺怨”这个题目。

这首七言绝句,诗人巧妙地运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不直写悲,而由喜急转写悲,心理上急剧变化,使前后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产生极具震撼的效果,使悲情更悲。此诗语言简洁明快,涵义丰富,韵味悠远。

后人点评

明朝唐汝询: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的之词也。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虫鸣思觏,南国之正音;萱草痗心,东迁之变调。闺中之作,近体之《二南》欤?(《唐诗解》卷二十六)

同类推荐
  • 新诗观止

    新诗观止

    收胡适、鲁迅、郭沫若、李大钊、藏克家、俞平伯、柔石、艾青、流沙河等作家诗作200多首。
  • 故乡花事

    故乡花事

    由50种花卉组成的50篇散文,每篇散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且温柔地描写了一种江南花卉,并寓言了作者的思绪和情怀,全书文笔流畅,文风朴实,语言精练,文字优美,真是花美、字美、文更美。具有很好的阅读性。
  • 二〇一四的厦大:新概念花开十七朵

    二〇一四的厦大:新概念花开十七朵

    2014年,厦门大学录取了17名新概念获奖者,打破了全国16年来的记录。本书由萌芽杂志社唯一授权出版。书中由2014年被厦门大学录取的牟馨格、李培霖、陈钧妮、李荣琦、刘静怡、刘冠宇、黄颂格、何普普、杨雅茗、李嘉茵、段立文、高涵、周玲、赵蔓、谢金辉、胡子赫、钱佳欣等共17人特别撰文,叙述一个个怀着文学梦想的少男少女的学生生涯和其中的梦想和迷惘、欢快和惆怅,以及他们与美丽的厦门大学的缘分。
  • 海盗泪:一个死囚的灵魂忏悔

    海盗泪:一个死囚的灵魂忏悔

    举世震惊:一群海上漂来的幽灵将一艘万吨轮劫持!骇人听闻:23名海员被海盗们杀害,葬身鱼腹!这起建国以来最大的海上抢劫杀人案被公安机关定名为“9901”大案。2000年1月10日,广东省高级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以翁泗亮、索尼·韦、贾宏伟为首的13名主犯、要犯被判处死刑,25名同案犯被分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长达3万余言的刑事判决。
  • 人间情怀:郑振铎作品精选

    人间情怀:郑振铎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热门推荐
  • 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白话容斋随笔精选》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化、艺术、哲学、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笔记小说,以考证、评论、记事为主要写作内容,书中既有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杂谈和文坛轶事,更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本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评论精彩、考证严谨,其价值远远超过同类书籍,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该书通俗易懂,作者从小处入笔,写出人间沧桑,喻道理于点滴之中。阅读《白话容斋随笔精选》,可以让人消除疑虑,明白事理;可以让人心存感恩,摒弃丑恶;更可以让人增长见识,澄清谬误。
  • 保越录

    保越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变身八零小1妻

    变身八零小1妻

    救人还可以变美女?重生八十年代,变身成为女人,陶言欲哭无泪。打定主意,即便成为女人,哥也要做你高攀不起的那个!唉唉唉,我把你当兄弟,你却想……本文轻松向宠文,甜宠少极品。
  • 命运编辑者

    命运编辑者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第一卷破书1.《X破XX》(《Shittingtosky》)2.《月湖山庄》(《Moonlakecastle》)3.《无形的杀手》(《Invisiblekiller》)4.《爸爸去哪里》(《Godtogo》)第二卷幽灵堡垒SCP002X1.《通天塔》(《Thebabel》)2.《七浮屠》更新中(《TheGreatTower》updating)如果作者日更不到3k,那那一定是在B站画插画。欢迎围观。
  • 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作者程允升。《幼学琼林》初为明代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 亲亲我的宝贝

    亲亲我的宝贝

    该书稿是一部育儿类的日记体作品。全书由200个小故事构成,描述了一名叫“贝贝”的小女孩从呱呱坠地到上幼儿园这段时期的点滴趣事和成长轨迹,并记录了贝贝所在的家庭成员伴其成长过程中的育儿感悟与经验分享。
  • 异界大领主

    异界大领主

    一个地球上的灵魂带着一颗残破的位面种子降临异界,一场异界大领主之旅就此展开!想要看主角如何从一个小地主成为异界最大的大地主;想要看主角如何运用现代化技术掉打异界土著;想要看主角如何‘啪啪啪’的打异界大人物脸的,请您收藏本书!更新计划:每天一万五千字更新,中午三更,晚上两更!ps:内签已过,放心收藏!令求点击、收藏、推荐票、打赏包养!
  • 贯斗忠孝五雷武侯秘法

    贯斗忠孝五雷武侯秘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下

    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下

    本书收入文章40余篇:《论周秦“治道”及历史影响》、《从秦始皇陵园的建制看秦代社会矛盾》、《秦早期经济考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