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4500000015

第15章 学会放下——平常心是道,执著心即魔(3)

无德禅师教弟子画“龙虎斗”,实际也是在开示我们:为人处世,亦如参禅的道理。退却一步,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反省,才会爬得更高。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禅宗法眼宗的创立者法眼文益,在公元十世纪初期,享有盛名。

一天,他问一个弟子说:“你对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作何解释?”

这位弟子回答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但是法眼告诉他这种回答不对。

这位弟子便说:“我无法作别的回答,你的解释如何呢?”

法眼禅师立刻回答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还有一天,法眼升坛时,一个和尚问他:“什么是曹溪一滴?”

法眼回答说:“曹溪一滴。”

和尚站在那里发呆。而在这和尚旁边的德韶,他第一次张开了他的法眼悟到了禅的内在意义,而蕴藏在他内心的疑惑,现在完全解开了。从此以后,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感悟——

法眼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开始说到差别时,便立刻无可避免地建立二元对立,因而陷入理智主义的谬误中。我们在水中——这是事实,禅会告诉我们让我们仍旧停留在水中,因为当我们一旦开始讨水喝,便将自己和水置于一种外在关系之中,而一向属于我们的东西,将从我们身上拿走了。

想睡就睡,想坐就坐

一个和尚问长沙景岭禅师说:“所谓平常心是道的意义是什么?”

景禅师回答说:“想睡就睡,想坐就坐。”

和尚说:“我不懂你的意思。”

景禅师回答说:“夏天,找阴凉地方;冬天,坐火炉边。”

■感悟——

我们本来就活在道中,根本不能与道相离。玄沙师备说:“我们好像是全身没入大海里,却伸手向人讨水喝!”所以当一个和尚问他“什么是自我?”时,他立刻回答说:“你用自我作什么?”自我和道本来就是一体。

道在何处

有个和尚问兴善惟宽禅师:“道在何处?”

惟宽回答说:“只在目前。”

和尚问:“我为何不见?”

惟宽说:“因为你有‘我’的缘故,所以不见。”

和尚问:“我有‘我’的缘故,所以不见,和尚见到了吗?”

严惟宽说:“有你有我,反复展转,所以不见道。”

和尚问:“如果无我无你,能见道吗?”

惟宽回答说:“如果无我无你,谁求见道呢?”

■感悟——

道在心中,道在你我。道与你我根本不分,所以我不能见,你也不能见。

大千世界一禅床

有一次,苏东坡听说了赵州禅师迎接赵王的故事,心血来潮,也要去拜访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嘱咐禅师要像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会以最上乘的礼仪——不接而接,来接他。

出乎意料的是,苏东坡还在船上,就远远地看到佛印禅师已经带领弟子在岸边迎接了。苏东坡终于抓住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免不了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这次搬出了赵州禅师,佛印禅师必居下风。

禅师哈哈一笑,回答了一首偈子: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心无量褶,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而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睡觉呢!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床啊!

苏东坡这次又没有占到便宜,只好怏怏地回去了。

■感悟——

佛印眼前无床,心中有床,而且是一张“尽虚空、遍法界”的无形大床,而苏东坡却执著于肉眼所见的有形之床。其实,世间本无床,正如六祖所言“本来无一物”,一切皆由心造而已。人倘能达到如此境界,也就能洒脱、超越,摆脱一切束缚了。

一堆牛粪

有一天,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在一起打坐。苏东坡自认为修行得不错了,就问佛印禅师:“禅师您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佛印称赞他说:“居士现在的样子就像是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心里很得意。

佛印这时反过来问他:“您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苏东坡生性幽默、诙谐,故意打趣禅师:“我觉得您的样子就像一堆牛粪!”

佛印听了一点儿也不生气,照样是笑嘻嘻的。

回到家以后,自以为占到便宜的苏东坡得意洋洋地跟家人讲了这事儿。苏小妹听后笑话哥哥说:“哥哥你还得意呢!你输给禅师了!”

苏东坡说:“我怎么会输呢?”

小妹就说:“因为佛印禅师心中有佛,所以世间万物在他看来都是佛;而你没有修行到家,内心肮脏,所看到的只是牛粪。”

苏东坡听后,懊悔不迭,自己的境界是差得很远啊!

■感悟——

眼为心窗,言由心生。佛印心中有佛,于是看到的都是佛;而苏东坡内心受尘世污染,因此看到的也是肮脏的牛粪。苏东坡离佛的境界确实还差得很远啊。

有与无

道树禅师在道士的“道观”旁边建了一所寺院。道士难以容忍这个佛寺,总想着要除去这个眼中钉。他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扰乱寺里的僧众:呼风唤雨,让电闪雷鸣;让夜晚不再来;让白天的时候天上挂着繁星。果然,不少年轻的和尚都被吓走了。

可是,道树禅师却不为所动,一直坚持在那里住了10多年。最后,道士黔驴技穷,只好沮丧地去别处寻找安身之地了。

有人问道树禅师:“道士的法术那么高强,你是怎么战胜他们的呢?难道你有比他们更强的法术吗?”

道树禅师说:“他们的法术是很强,我没有什么能胜他的,我也没有什么能胜过他的法术,只有‘无’字能让我战胜他们。”

那个人又问:“人都说佛法无边,‘无’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道树禅师说:“他虽有法术,但有就必定有尽头,有尽头就有量,有量就有边;我没有任何法术,无就是无限,无限则无尽,无尽则无量,无量则无边;我以不变应万变,不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感悟——

只要是存在,即“有”,自然会有限。道士有法术,法术终有万变,但总有用尽的时候。而道树以不变应万变,当万变用尽之时,也就是道士的失败之日。以有限入无限,以万变对不变,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两人的胜负。

不见不闻

道树是神秀的门徒,他和几位学生曾住在山上。

那里常出现一个怪人,穿得破烂,讲起话来却非常粗野和夸大,并且能随意化作佛菩萨、罗汉等形象。道树的学生都非常惊恐,不知这个术士究意是谁?究竟会搞些什么花样?

这个怪人一直在那里作祟了十年,有一天终于消失了,不再出现。

道树对他的学生说:“这个术士为了欺骗人心,施出千方百计。但我应付他的方法,只是不见不闻。尽管他的诡计层出不穷,但总有用完的一天,而我的不见不闻却没有终了。”

有一位和尚听了说:“说不到处用天尽。”

■感悟——

道树的这种方法是运用了老子的一个“无”字,以“无”制“有”。因为这个“有”不论如何广博,如何坚固,总有个边际,总有个竭处。而这个“无”却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解粘去执,为用无穷。所以老子主无为,禅宗倡无心。

老僧何似驴

光涌禅师从外地传法回来,去拜访他的老师仰山禅师。

一进大殿,仰山就问他:“你回来做什么?”

光涌庄严地双手合十,施礼拜见老师,恭敬地说道:

“来拜见老师,感谢老师的教导。”

仰山禅师用手指了指自己,问道:“你看得见我,还是看不见我?”

光涌肯定地答道:“看得见!”

仰山禅师非常严肃地再问道:“我长得像驴吗?”

光涌毫不犹豫,直言相告:“您长得也不像佛!”

仰山禅师再用一指指着自己,追问道:“那你说我到底像什么?”

光涌不以为然地答道:“如果非要说像什么,像驴又有什么关系呢?万物原是没有分别的。”

仰山禅师听了弟子的回答,哈哈大笑,满意地赞叹道:“你这句话我足足等了10年。多年以来,我一直用这句话考验别人,没有一个人能彻悟了的。你已经达到了凡圣为一的境界,不从分别上去认识世间,不从分别上去体悟世间,真是太好了,一定要好好保持这种境界!”

■感悟——

之前有一则故事中,苏东坡说佛印像牛粪,说明境界还很低;那么说像佛呢?境界也不是最高,因为心中还有执著,即执著于成佛。所以,佛印什么都没说,只是哈哈一笑。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像驴也没什么”,那他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去掉分别心了,只有这样才能见自身和周围万物融合在一起,天人合一,其智慧和人生境界都会达到较高的层次。

正与邪

有一个道士考问大珠慧海禅师:“世间有没有超过‘自然’的法呢?”

禅师肯定地回答:“有。”

道士追问道:“那是什么法?”

禅师安详地答道:“能够知晓自然的人。”

道士又不甘心地问道:“元气是‘道’吗?”

禅师:“不是。”

道士:“照你这么说,元气和道是两个不同的事物。”

禅师:“不是。”

道士又问:“什么是正,什么是邪?”

禅师:“心一味地追逐外物为邪,外物跟随心为正。”

■感悟——

万物为一,没有分别。元气和道都是同一个东西。那么,慧海为什么又说“元气是元气,道是道”呢?慧海的意思仅仅是指元气和道在称呼上的不同而已,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心逐外物,人会失去自主,为物所左右,自然为邪;心外无物,摆脱了物的羁绊,我们的心也就自由了,自然为正。

百年一场梦

有一天,李端愿太尉问昙颖禅师:“禅师!请问人们常说的地狱,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

昙颖禅师回答说:“无中说有,如同眼见幻境,似有还无;太尉现在从有中觅无,实在好笑。如果人眼前看到地狱,为什么心里看不见天堂呢?天堂与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太尉内心平静无忧虑,自然就没有疑惑了。”

太尉发问:“那么,内心如何无忧虑呢?”

昙颖禅师回答:“善恶都不思量。”

太尉又问:“不思量后,那心归何处呢?”

昙颖禅师说:“心无所归。”

太尉再问:“人如果死了,归到哪里呢?”

昙颖禅师问:“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啊?”

太尉说:“可是生我早已经知晓了的。”

昙颖禅师又问:“那么,你说说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说:“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啊?”

太尉说:“是啊,只知道人生漫长,却没有发现岁月蹉跎。”

昙颖禅师说:“百年如同一场梦。”

■感悟——

浮生若梦,一切虚幻,本来就无所谓去和来。人的身体,不过是组成世界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由于一定的机缘而暂时地凑合在一起而已,不可错认为属于自己所有,而是属于宇宙。大丈夫磊磊落落,能够自我把握,率性而行,……去和留都自由自在。至于死亡,乃是既往的各位佛圣所开的使人获得大解脱的涅槃之门,复归那本来清净空寂的境界,体现着无为的大道,因而值得赞叹庆贺。

痛并快乐着

昙照禅师每日与信徒开示,都离不开:“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可是有一次他害病了,在生病中不时叫说:“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和尚听到了,就来责备他:“喂!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不好看呀!”

县照禅师说:“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当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和尚说:“记得当初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时,你面不改色,那种无畏的样子,视死如归,你那时的豪情如今何在?你平时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病的时候,要讲痛苦痛苦呢?”

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说:“你来,你来,你到我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住持大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都是说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感悟——

人生有苦乐的两面,太苦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反过来也一样,没有快乐就没有痛苦。苦乐双方必须是经过比较、体验才能得出。不经过快乐的体验,怎么能知道是痛苦?同样,没经过痛苦的体验,又怎能知道是快乐?生活中的苦与乐,都是正常的味道,也只有这些味道使得生活有滋有味。

盐酱是生活

马祖禅师的弟子百丈禅师住在大雄山时,马祖派侍者送了三坛酱给他。当百丈禅师收到三坛酱后,立刻鸣钟集众上堂,拿拄杖指着坛酱对大众说:“这是老师送来的盐酱,你们如果有人说出禅理即不打破,如全体都不能说出就打破!”

学僧们面面相觑,没人回答。

百丈禅师“碰”的一声,便用拄杖把三坛酱缸都打破了。

侍者从大雄山回到马祖禅师那里,马祖禅师便问:“你把酱送到了吗?”

侍者回答:“送到了。”

马祖禅师再问:“百丈收到我的盐酱以后,有什么表示?说了些什么?”

侍者回答:“百丈禅师收到盐酱后,就集合大众上堂,因没有人说出禅理,就用拄杖子把酱缸都打破了。”

马祖听了之后,哈哈大笑,非常高兴地赞美:“这小子不错。”

■感悟——

禅师们彼此来往,也有世俗人情的一面,但他们都另有一番含意:盐酱是生活中不可缺的食用东西。马祖将盐酱送给百丈禅师,意即要他照顾生活中的禅道,不可离开了生活而去盲修瞎练。百丈禅师打破了酱坛,意即我们的禅道,什么都不缺,就不用老师烦心了。

水东流,日西去

有一位学僧在庵侧旁看见一只乌龟,就向大随禅师请示:“众生都是皮裹骨,为什么乌龟却是骨裹皮呢?”

大随禅师听了之后,并不回答,只是把自己的草鞋脱下,覆盖在乌龟背上。

守端禅师曾为大随的举止,作了一首偈颂,偈颂说:

“分明皮上骨团团,卦画重重更可观,拈起草鞋都盖了,这僧却被大随瞒!”

佛灯禅师也跟着作了一首偈赞颂: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乌龟不解上壁,草鞋随人脚行。”

宝峰禅师更明确地指出:“明明言外传,信何有古今?”

佛灯禅师赞颂说:“掷金钟,辊铁骨,水东流,日西去!”

■感悟——

学僧看见乌龟骨裹肉,即生好奇心,可是这种好奇心用于求知可以,用于悟道就不好了,因为悟道需要的是一颗平常心。大随禅师用草鞋覆盖,即覆盖这种虚妄根源的好奇心。佛灯禅师的“乌龟不解上壁,草鞋随人脚行”,宝峰禅师的“水东流,日西去”,等等,都是世间平常事。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开悟了。

两条船

康熙皇帝与镇江金山寺住持香磬禅师站在高高的望江塔上,只见长江江面百舸争流。

忽然,康熙皇帝指着江面问香磬禅师:“这条江上有多少条船?”

香磬禅师不慌不忙,伸出两根指头:“不多不少,有两条船。”

康熙追问:“一眼望去,江船何止百条、千条!怎么能说只有两条?”

“一条为名来,一条因利去。”香磬禅师说。

■感悟——

香磬禅师告诉人们,世间的求享乐、争名利,都无意味,一切都是虚幻,是自寻烦恼。惟宽禅师说:“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怀琏禅师说:“世法里面,迷却多少人;佛法里面,醉却多少人!”无论是沉迷于世俗生活,还是执著地追求出世的精神生活,都是迷惘。禅宗就是要做既不沉迷于世俗生活的追求,也不盲从佛家戒律的旷达之人。

定照禅师

在宋朝,宋徽宗得知芙蓉道楷禅师德行超俗,禅法神奇,于是就赐给他紫衣,并亲封法号“定照禅师”。

对于这一荣耀啊道楷却拒不接受。他说:“我一个出家人,专心致志学佛修禅就是了,要这些世俗的名利有什么用?”

宋徽宗感到皇家的尊严被损,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不由得雷霆震怒。他一道圣旨,命令大理寺收押道楷,严厉查办!

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狱。然而,道楷禅师宁可进监牢,也不被名利所动。于是,他坦然接受了刑罚,披枷戴锁,踏上了荒沙漫漫的流放之路。

■感悟——

这就是禅者,这就是禅者的风采:大智且大勇,洒脱而神奇。什么名利,什么生死,统统是过眼烟云。“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志芝禅师如是说。

不舍一人

同类推荐
  • 五百罗汉之谜

    五百罗汉之谜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最后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
  •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无论你是否信佛,这本书都是让你心灵安静的一滴甘露。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即便生命无常、一切皆空是真理,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按这样的真理去生活。世俗红尘依然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离开的地方。所以,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以出世胸怀做入世事业。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所以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本书对于大师的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不可否认的是大师的作品很多,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选择上的疑惑,本书是将星云大师对于生活中最常见问题的指点做出归纳,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你恍然开释,一切都为了让你的心灵得到安宁和舒适。
  •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爱的胜利》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五分册,本卷回顾了基督教会一千九百年来的历史,讲述了基督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并在卷末复述了《圣经》最后一卷《启示录》中的故事。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热门推荐
  • 艰难的复兴

    艰难的复兴

    中国需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前途虽然光明,道路亦曲折和艰难。而未来8到10年是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能把握好这样一个关键而又充满困境的时期、顺利在本世纪走上复兴的康庄大道吗?《艰难的复兴》将针对相关重大问题,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国际关系、增强中国的外部竞争力、中国贸易货币和自身经济安全战略、21世纪中美关系及其地缘政治战略、中华文明的和平复兴等五大维度进行客观、翔实的分析和回答。
  • 一世逍遥仙

    一世逍遥仙

    凌风一个天生废骨的人,偶得上古龙脉睚眦相助,在血池中度过了半月的极苦之炼,成功涅槃浴血重生,仗剑天下,以逍遥为名,以兄弟为命。我凌逍遥纵横天下曾一念成神,也曾一念成魔,我为神时,意气风发,放荡不羁,纵横九天十地,伸手摘星,低头捉月,无所不能。我为魔时,狂绝万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人欲逆我,一怒万里流血漂橹,神若逆我,杀!佛若逆我,则戮,天欲逆我,便屠!逍遥天下,仗剑舞曲。踏雪飞歌,泪洒九州。青云曲,普众生,月悲歌,唱吾天。仗剑而起,就注定了孤独,放不下剑,便是捡不起情,今生我没能放下心中执念,若有来世我必与你共舞九霄!(墨森文学社,编辑墨森力荐)
  • 我是证人(杨幂、鹿晗、朱亚文主演)

    我是证人(杨幂、鹿晗、朱亚文主演)

    人心是一座迷宫,爱过,就不会忘却。一次失误,见习女警路小星失去了弟弟和双眼。三年后的一个雨夜,她偶然成为一场车祸的证人。不断失联的女孩,截然不同的证词,无人说话的神秘电话,她一步步走入连环杀手的陷阱中……“人心如此,身在地狱看到那些活得好的人,不是想着我要到那去,而是招手让你来我这泥潭……见过地狱的人,都不要想逃出去。”不!“要死你自己死,我们不一样。”
  • 宠溺绝色城主夫人

    宠溺绝色城主夫人

    蓝天洛,绝世皇朝的洛王爷,同时也是江湖中神秘的情报杀手组织默帮的帮主,他心狠,冷酷,有着让无数女人痴迷的魅惑外表,但是却在看到她的那一瞬间迷失了自己。绝尘彻,是江湖中人望而生畏的天无城城主,温和儒雅,武功深不可测却又不乏柔情。对她百般呵护,总是静静的在她身后,静静的守在她身边,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却总是能轻而易举的看透她。苏小月,只想在普通的周末好好休息一下,却也能阴差阳错穿越到了古代,沉沦于他的柔情;被他一次次的伤害,却无法忘记他那深邃的眼眸。
  • 人间有味是清欢:那些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

    人间有味是清欢:那些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

    152篇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隽永篇章,代代传承,凝成经典,在时光的长河中滋养了无数人的心灵。本书收录了《没有秋虫的地方》、《要生活得写意》、《人淡如菊,菊淡似人》、《每一刹那都是新生》等文章。
  •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武圣门(全二册)

    武圣门(全二册)

    大唐开国,以武立宗,武风盛行,太宗赐姓,各大世家在数百年间争雄江湖。直至唐宋,开国四大武者绝学现世,以致天下群雄纷争,酿就乱世……一位自幼身中剧毒的少年,在求助各派宗主无望之下,终以生命为赌注,跃下华山之顶。然而上天却没有遗弃这位无助的少年,机缘巧合,万毒自解,红颜相助,智武并存,阴阳互调,共悟魔经,由魔入道,终至大成。
  • 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

    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

    王泰栋、薛家柱、李政编著的《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以1949年4月25日蒋介石离开故乡登上泰康号兵舰前的情景为引子,记叙蒋介石在大陆最后的日子。全书选取1949年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回溪口进谱寻祖、陈仪下台、与李宗仁明争暗斗、逃到成都、最后一次舟山普陀行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富有典型性的精彩片段。在忠实于真实记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心理描写和细腻刻画,记录了蒋介石在大陆最后日子的政治活动和内心活动。
  • 晋中兴书

    晋中兴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死亡归旅

    死亡归旅

    魔法搞起来有点轻松,就是学完之后脑袋有点凉。算了吧,我还是好好学斗气了。当然,你要是送我禁咒,我就是顶着个光头也给你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