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6400000007

第7章 日本智慧(6)

同时,他又认为“近年来世界上争霸的是英俄两国,从两国的气质特点来看,英国剽悍贪婪,而俄国正直诚恳,(将来)世界之瞩望会集于俄国”,所以日本“应和俄国结盟分割中国”,“不仅要占领朝鲜、满洲,还要在南洋、印度乃至美洲大陆拥有领地”,只有这样,日本“才能具有独立国家的实力”。

但是,当时的日本内战未息,国力虚弱,自身尚处于列强的股掌之间,缺乏付诸实施的内外条件,“日俄同盟论”只能流于空谈。明治政府只好推行“与列强协调外交”,小心翼翼地追随欧美等强国,充当巨兽后面的豺狗,试探着在侵略中捞一点残羹冷炙。

为了得到列强的帮助,实现吞并朝鲜,逐鹿中原的侵略计划,明治政府开展“鹿鸣馆外交”,大肆崇洋媚外。日本仿造西洋格式大造亭台楼阁,邀请洋人在馆中花天酒地,要大臣贵族带妻女陪洋人跳舞玩乐,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

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极力离间列强与中国的关系,再三向俄、美、英、法等国表白:“出兵朝鲜意在保护日领事馆和臣民安全,决无他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日本的毕恭毕敬和凶残好斗逐渐得到了英美等国的青睐,觉得这个东亚岛国可以充当其侵略中国的小帮手。尤其是英国,由于海外殖民地太多,难以腾出手来在远东和其他列强角逐,决意拉拢日本对付沙俄等国。因此,英国对日本向中国开战态度最为积极,在开战前夕与日本修订原来的不平等条约。英国外相金伯利在修约祝词中说:“此约之性质,对日本来说,远胜于打败清帝国之大军。”此时的日本看到侵略行为得到列强的嘉许和纵容,信心倍增,很快开动战争机器,挑起甲午战争。战争中,日本犹如恶犬,得到列强的声援支持;中国如龙钟老人,既无力搏击又孤独无助,马关之恨由此铸就。甲午战争使日本人切实尝到了“与强者为伍”

的好处。此后,日本先和英国结盟达二十年之久,后又与德意***为伍,“二战”以后又与超级大国美国建立同盟关系。一百年间,日本外交结盟时间近八十年,只有二十年处于“单干”状态。

日本外交之所以喜欢“与强者为伍”,主要出于日本长期奉行扩张型的对外战略。想当年,日本明治政府刚刚建立,国内尚立足未稳,明治天皇和他的大臣们就在酝酿对外侵略。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为得朝鲜发动甲午战争,为侵“满洲”与沙皇俄国开战,为吞山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独占亚洲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后,受和平宪法的约束,日本虽然改弦更张,放弃战争权力,不再搞军事侵略,却转而大搞经济扩张。日本商人四处并购企业,夺占市场,收购狂潮一度扫荡大洋彼岸的美国。其贪婪和进攻性除了没有硝烟和血腥外,与战前别无二致。

但是,军事侵略也好,经济扩张也罢,日本这种扩张型的对外战略在实施中,始终受到本国国力缺陷的制约。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四面环海,仅限于几个岛屿,面积不过37.8万平方公里,只有美国的1/25、苏联的1/60,缺乏足够的战略安全纵深。而且这些岛屿上还缺乏近现代工业所必需的各种矿产资源,国家生存严重受制于海外。

在近现代,这些先天性缺陷,使日本的对外军事扩张深受制约,常常出现“眼大肚子小”、力不从心的情况。

首先,随着侵略范围的扩大、树敌增多,其国力增长远不能满足扩张野心的需要。平时扩军备战屡屡出现财政危机,为了筹措军费,甚至要求国民“改三餐为两餐”;战时一再陷入国库空竭的险境,导致日本常常要“赌国运”背水一战。

其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从原料到市场都严重依赖英美等国,其扩大侵略的行为总要受到英美的牵制,难以尽遂其愿。鉴于此,日本统治集团往往把寻求强有力的外援,作为弥补自身国力不足,增加战争实力的重要手段。“二战”以后,日本军事发展受制,国土安全、战略资源的供应安全只有仰仗美国,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扩张。

“与强者为伍”还是日本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综观国际关系发展史,国家之间的竞争方式可以分为领土博弈、财富博弈和科技博弈三种。近现代的国家竞争同时具有领土博弈和财富博弈的双重性质,国家发展不仅靠经济贸易还要靠武力掠夺。

为了在这两种博弈中取胜,日本就得通过对外扩张,占领更多的领土和市场。但是,侵略战争不仅会遭到被侵略国的强烈反抗,还会引发日本与列强的冲突。由于日本发展起步落后于欧美,国力存在缺陷特别是资源供应又受制于他国。所以,只有寻找大国做靠山,借强者之力,才能在侵略中狐假虎威,防止其他列强插手战争,夺取侵略果实;才能尽可能多地争取列强对其侵略行为的支持,孤立和削弱被侵略的国家与民族,为夺取战争胜利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二战”以后,各国的竞争重点开始转向财富和科技博弈,主要依靠投资、科技的竞争实现国家发展。

然而,国际关系权力政治的基调并没有改变。日本要在竞争中取胜,仍然需要政治、军事权力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再度发挥了“与强者为伍”的外交本能,与主宰自己命运的世界第一大强国结成同盟关系。通过缔结日美同盟,日本得以利用美国的军事力量维护本国的安全,利用美国对世界各地的控制获取稳定的战略资源,利用美国的支持重返联合国、挤进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综观一百多年来的日本外交,“与强者为伍”实际上是日本脱亚入欧战略的具体化。由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长期在科技经济文化上占据优势,所以对日本而言,“与强者为伍”就是与英美等国同道。

明治时期,日本外务省内“亲英美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侵略扩张多能得到英美的纵容或支持,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迅速崛起产生了重大作用,英日同盟可以说是这种亲英美外交的具体体现。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摆脱传统的外交战略取向,与德意联手同英美分庭抗礼,企图“自主”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但结果却一败涂地。

英日同盟和三国同盟的历史经验教训,促使战后日本的对外战略取向再度向美英回归。战后,日本统治者认为太平洋战争失败的“最大教训”就是没有分清“真朋友”、“假朋友”,和国力贫弱而又靠不住的德意形成“弱弱联合”,终难对付英美的强大实力。只有与真正的强者力伍,归顺而不是反叛英美主导的国际秩序,才是日本外交的上策。为此,在“二战”期间就反对同美国交战的吉田茂担任首相后,主动迎合美国的战略需要,再度把日本对外战略的基点放在与英美等国尤其是同美国保持“友好合作”的关系上面,建立了日美同盟。

以强国为“轴心”,是日本“与强者为伍”外交的又一特征。由于和日本为伍的国家国力都大于日本,日本和这些国家的关系总是有求于人超过人求于己。所以日本与盟国的相互地位总是不对等的,同盟关系对强国来讲可能只是其外交的一个方面,对日本来讲却是整个外交政策的轴心,如英日同盟时期以“日英关系”为外交轴心,三国同盟时期又宣称以三国同盟为轴心。

“二战”后,以联盟为外交轴心的传统不仅依然保留下来,而且还得到“发扬光大”。在漫长的冷战岁月里,日本始终坚持以日美同盟为外交基轴,唯美国马首是瞻。冷战结束后,随着同盟关系的调整,日本虽然在同盟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提升,但日弱美强的力量对比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日美同盟依然是日本外交的轴心、基础。

“与强者为伍”的对立面是与弱者为敌,远交近攻。回顾日本近现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大和民族是在英美强国的提携下,踩着亚洲国家的头颅,一步步爬到了今天的国际地位。“二战”以前,曾在列强的支持下对亚洲弱国百般欺凌;“二战”后,受美国的庇护,在朝战、越战中大发横财,搞经济渗透;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又强化日美防卫合作,企图干预邻国内政。作为日本的邻居,了解日本外交的这个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类推荐
  • 中国楹联

    中国楹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对联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五轮书

    五轮书

    《五轮书》作者宫本武藏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剑圣,“二天一流”的鼻祖,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引起无数人的巨大兴趣。《五轮书》中所述均为作者亲历杀场的经验总结,不仅揭示了武学兵法的奥义,也折射出了人生的深刻哲理。宫本武藏穷其一生所得著就了《五轮书》,《五轮书》,即是其把自己亲历沙场的经验,通过地、水、火、风、空五卷,由浅入深、层层环扣地做了详尽解说,使其成为既简单易学,又至深至奥的兵法秘籍,其销量和影响力在日本长盛不衰。20世纪80年代,一直在寻找日本商业奇迹秘密的欧美商界人士发现了《五轮书》,从此在西方,《五轮书》和《孙子兵法》一样,成为希望在商场竞争和人际关系中取胜的商界人士的必读之书。
  • 中国文化博览1

    中国文化博览1

    本书可以帮助青少年朋友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百挠的发展历程,了解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先辈们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论语日记(上册)

    论语日记(上册)

    《论语日记(全2册)》以日记的形式把《论语》二十篇作别开生面的解读,如道家长里短般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注重对《论语》每一个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详细解读,且汇集历代儒学名家的不同解构形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论语》所反映的内涵。同时,作者还深挖《论语》中每一个字的来源及引申义,让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该字的微言大义。《论语日记(全2册)》在阐述《论语》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时,还结合经典佐证,以及史料、文献、文学资料进行侧面的阐述和对比,读者从中得到的不仅是视野的扩增,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和智慧的提升。总之,《论语日记(全2册)》堪称一本阅读《论语》的工具书。
  • 盛唐见证:大明宫(文化之美)

    盛唐见证:大明宫(文化之美)

    在大唐几百年的历史洪流中,大明宫始终巍然屹立。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足以窥见当时之盛况。作为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这里曾经充满了后宫的勾心斗角,朝廷的尔虞我诈,也见证了一代代帝王的文才武略,感受到黎民百姓的悲苦与安康。推开大明宫的斑驳城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朝代的恢弘盛世。
热门推荐
  • 蛹之生

    蛹之生

    听小野讲故事,台湾青春的美好时光!有些人,随着青春沉睡历史。有些人,随着岁月刻骨铭心。二十二的小野,凭借《蛹之生》拿下台湾联合报小说奖,这本在他大三时期完成的作品,一举将他推向畅销书作家行列。这本小野的早期作品,以当时大学生的角度,来观察并表达校园、社会里的种种现象。《蛹之生》充满热情与理想,用作者的话来:“这是一本描写那个很蠢却很纯的时代大学生寻找自我和爱情的小说集。如果用更现代的语汇来形容的话,那就是纯爱、热血、励志。”
  • 猫乘

    猫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或许你选择了理想

    或许你选择了理想

    你一夜无眠。在柔软的席梦思床上,你显得心事重重,烦躁不安。你很想安静地睡实,让一切都平静下来,就像完成了一项不足为奇的采访任务一样。你不断地提醒自己,虽然身处大山深处,却是住在县城里的宾馆,威临宾馆。但恰恰是威临这两个字让你找不到丝毫舒适安逸的感觉。威临的意思无非是君威降临。它标志着正统对反叛,文明对蛮荒的征服。朦胧中,你似乎看到了几百年前的一个场景,一队雄壮的士兵行进在古老的山寨中,他们身上的铁甲在惨白的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染满征尘的旌旗在凛冽的山风中猎猎招展。那些衣衫褴褛的山民围观着奏凯而还的队伍。他们面无表情,冷眼旁观。队伍终于渐行渐远。山民们也逶迤散去。
  • 兵临城下

    兵临城下

    解放战争时期,孤守东北某城的国民 党军队处于东北民主联军的包围之中。为了争取国民党非嫡系部队369师师长赵崇武起义,民主联军释放了被俘的赵崇武的亲信团长郑汉臣夫妇,并答应代为寻找他俩失散的孩子。郑汉臣深受感动。但他回到城里后,受到国民党嫡系部队203师的参谋长钱孝正的怀疑,使他十分反感。不久,郑太太被203师某连长所辱。消息传来,郑汉臣怒不可遏,欲与203师拼命,被赵崇武制止。民主联军姜部长以为郑汉臣送孩子为由,乔装前往369师驻地,力劝赵崇武认清形势,弃旧图新。赵崇武虽有起义之意,却无决心。
  • 一魔之王

    一魔之王

    世界广袤,灵魂无限。神仙,妖魔,鬼怪,重新定义。世界是波,负波堕落,正波飞升。转世而来的麻炅,一款修改器,成为了他唯一活下去的希望。
  • 全球神武时代

    全球神武时代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重回少年时代,却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原来的世界了。异次元裂缝出现,异兽来袭,武者兴起。人类与异世界激烈碰撞!林洛持方天画戟,所向披靡,保家卫国,战无不胜!!!
  • 武媚娘传奇

    武媚娘传奇

    君临天下威风凛凛,憔悴心事有谁知怜。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女人,一个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朝代的皇帝。她叫武则天。看一个女人如何从纯情的少女蜕变为一代女皇。看一个女人如何历经坎坷主宰浮沉,她的内心,她的少女怀春,她的爱,都给了谁?是李世民?还是李治?还是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的人?是什么让她变成后面那个重用酷吏,残害忠良的女皇?一个女人的悲歌,一段历史的长调就此唱响。
  • 国家传播战略

    国家传播战略

    《国家传播战略》在梳理国际传播和国家战略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国家传播战略概念,并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角度展开思路,探讨传播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传播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具体问题。为阐释国家传播战略演变的历史逻辑,《国家传播战略》还对大众媒体发展不同时代的国家传播战略模式作出整理;而作为把握全球传播竞争的横向视野,本书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和意识形态性质国家的宏观特征对国家传播战略进行比较研究,进丽阐明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新格局这一命题。
  • 中国赫哲族

    中国赫哲族

    本书围绕赫哲族文化从古至今发展的脉络,纵横式的叙述了赫哲族的历史、社会、人文、经济、政治等。具体、系统、全面地展示了赫哲族有史以来的文化生活,是一部反映赫哲族的翔实而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 总裁旧爱变新欢

    总裁旧爱变新欢

    十八岁那年,为了逃脱一纸婚约,我毅然决然跟男朋友私奔。他失手伤人,我代他下狱。黑色四年,换来他的离去和生父的置之不理。原以为四年过后,能迎来新的人生。却不料,遇到那个与我有婚约的男人。他说:“顾风尘,以为躲到牢里去,就能躲过这场婚事?是我傻,还是你太天真?”他说:“顾风尘,凭我现在不想娶你,你就只配做我的情人。”他说:“顾风尘,急什么,这场游戏,我不喊停,你就妄想结束。”顾风尘,我讨厌这个名字。却有人告诉我,那个与我只有几个钟头缘分的生母,就是在风尘中辗转至死。她给我取名的时候,仅有一句:“纵使千杯万盏,也不足以慰余生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