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2700000009

第9章 “下嫁”之谜与“立后”:母子关系的纠葛

这样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按理说应当母慈子孝、关系融洽,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关于顺治皇帝和母后的关系,《清史稿?后妃传》仅有例行公事的四句话:“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以上四句话总共60个字而已。而同一篇传记,记载康熙同他祖母关系的则有715个字。从中透露出顺治同他母亲的关系并不太协调。

1、立后之争

顺治小时候贪玩,母后管教过严,这是家庭中的常理。这一点不构成母子不和的原因。笔者认为导致顺治同母后关系不太协调的最关键因素是“情”:“立后”和“下嫁”。皇太后和顺治帝母子间在“立后”的问题上存在着矛盾和分歧。前者出于国家大统,后者重于个人感情。自太祖、太宗开国创业以来,就把与蒙古“姻盟”视为团结蒙古各部,增强国力的重要政治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来自蒙古科尔沁的皇太后深有体会,因此她为顺治帝两次“立后”皆出于此种政治目的。第一次立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克善之女为后,这是母后和叔父多尔衮给指定的。小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贵族,从小娇生惯养,顺治不喜欢。虽然勉强成了亲,但婚后经常发生口角。不久顺治帝认为志意不协,传旨废后。虽然皇太后不同意,但是看到儿子执意要废,也就不强求了。于是将皇后废为静妃,改住在侧宫。就这样,顺治不顾母后和大臣的反对,强行废掉了皇后。直到顺治病危的时候,被废的小皇后想要见他一面都没给任何机会。第二次立蒙古科尔沁部贝勒绰尔济之女为后,顺治帝仍不满意,又要废后,却遭到母后的反对,未能废成。可见再立一个皇后,顺治还是不喜欢。

再者,顺治喜欢董鄂妃,爱得死去活来。后来皇太后得知,顺治帝已有意中人,是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她很理解儿子的个人感情,便把董鄂氏召入宫内立为贤妃。但顺治帝要立董鄂氏为后,所以再次提出废后。这次不仅母后反对,而且知书达理的董鄂妃也不同意,于是顺治只好作罢。董鄂氏隶属满洲正白旗。父亲鄂硕任内大臣,母亲却是江南的一位才女。董鄂氏兼有满汉女子的优点,既有满洲人性格的豪放、开朗、洒脱,又有汉家才女的蕴藉、温柔、多情善感。她外柔内刚,含而不露,有心胸、有见识,可谓是姿容绝代。顺治董鄂妃相遇也有一段故事。

顺治年幼即位,大权最初由叔叔多尔衮掌管。他自小形成暴躁、猜忌的性格。再加上娶了一个刻薄的妻子,事事过得不顺心。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妃相识热恋提供了机会。董鄂妃经常到后宫来拜见皇太后。她天生丽质,又很朴素,看起来宛若仙子,引起了顺治的注意。董鄂氏之夫博穆博果尔经常从军出征,董鄂氏出入宫苑侍候后妃,与福临相识并坠入情网。孝庄皇太后察觉后也曾采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妇入侍的旧例,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福临对董鄂氏的迷恋。为了获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机会,顺治十二(1655年)年二月,福临封博穆博果尔为和硕襄亲王,以示优宠。后来博穆博果尔得悉其中内情,愤怒地训斥董鄂氏。这事被福临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尔因此羞愤自杀。未及守孝一年,董鄂妃便被顺治皇帝接进宫里封为王妃。一个月后,晋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顺治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认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选,准备二次废后。顺治的皇后是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亲王的女儿,蒙古科尔沁自满清入关以前就始终支持皇太极平定满洲,夺取天下的战争,是蒙古四十九旗中最强大而举足轻重的一支。假如顺治再度废后,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宫主子之位,势必影响满蒙关系,动摇大清帝国的立国之基。所有这些,顺治不是不知道。可是当一个人感情狂热的时候,理智难免就要丧失。董鄂氏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她的母亲还是一个汉族女子。顺治册封董鄂氏为皇贵妃已经引起很多人因祖宗有“满汉不通婚”的制度而不满。孝庄太后毫不犹豫地对儿子的举动进行了抑制。结果,母子间出现隔阂,顺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除去太庙匾额上的蒙古文字。同时,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后,对于安排自己命运的同族婆婆并无丝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统统归集到太后身上,连太后病倒也不去问候一声。这种微妙紧张的母子婆媳关系维持了五六年。

入宫不久,董鄂妃生皇四子荣亲王。不久爱子病逝,董鄂妃十分伤心悲痛,身体每况愈下。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董鄂妃病逝。顺治帝似乎失去了一切,他“寻死觅活”,不能自拔。年轻的顺治帝,本来就尚佛事,喜好参禅,取法名“行痴”。面对繁忙的国事,他却经常与僧人交往,把国家社稷置于脑后。董鄂妃死后他便企图净发为僧,步人空门。皇太后对此十分失望,坚决反对,出面阻止。顺治对董鄂氏去世非常哀伤,为此五天没有上朝。不久,顺治下旨礼部,称“奉圣母皇太后懿旨,皇贵妃佐理宫中事务多年,以其贤淑之德行教化宫闱,成绩斐然。如今突然去世,朕内心深为痛悼。现追封皇贵妃为皇后,以示褒奖推崇。朕仰承太后懿旨,特此追封,并加以下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顺治为董鄂氏亲撰行状,说她对皇太后“奉养甚至,左右趋走,皇太后安之”;“事朕,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无不悉”;“至节俭,不用金玉,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即精”,等等。并命学士王熙、胡北龙编纂《董鄂皇后语录》,大学士金之俊撰《董鄂皇后传》。当时听说的人都感到惊讶和不解:仅仅是一个贵妃,死后三天就被追封为皇后,皇帝何必如此滥加谥号?

贵妃辞世,留给少年天子无尽的哀思。四个多月之后,福临就溘然离世,追随爱妃而去。有人说,顺治皇帝并没有死,而是出家了。这不符合事实。从现有材料来看,顺治还是死了。顺治帝患天花有历史记载,清廷还曾禁止民间炒豆。还有更加直接的证据:顺治病危时,翰林院清孝陵掌院学士王熙起草《遗诏》。《王熙自定年谱》记载了这件事情:正月初二日,顺治帝突然病倒,病情严重。第二天,召王熙到养心殿。初六日子夜,又召王熙到养心殿,说:“朕患痘,势将不起。汝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王熙退到乾清门下西围屏内,根据顺治的意思撰写《遗诏》,写完一条,立即呈送。一天一夜,三次进览,三蒙钦定。到初七日傍晚《遗诏》撰写与修改完毕。当夜,顺治就去世了。顺治临终前说:“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秉炬法语……”顺治帝死后被火化,由溪森和尚主持。四月十七日,溪森和尚在景山寿王殿为顺治遗体秉炬火化。溪森死后,他的门人编辑他的语录《敕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记载了这件事。所以,顺治帝确是死了,而不是出家了。

2、董鄂妃是谁?

董鄂妃是何许人?她有什么样的魅力令这位至高无上的年轻君主甘心为之生,为之死?

董鄂妃的来历有三说:

一说是《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

二说是董鄂妃为秦淮名妓董小宛。董小宛原为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妾。传说,清军南下,董小宛被掳到北京,先留在王府,后被太后要了去。顺治看了喜欢,就从孝庄太后那里要到自己身边,用满洲姓董鄂氏。其实,只要用一些史料排比对照着看一看,就知道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民国初期,我国不少地方上演了《董小宛与冒辟疆》一剧,而根据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载,冒辟疆初识董小宛在崇德四年(1639年)。那一年董小宛已经有十六岁了,顺治帝才两岁。顺治娶董鄂妃时是十九岁,董鄂妃才十八岁。如果董鄂妃就是董小宛,那么此时她应当是三十三岁了,这样的年岁显然不合。同时,《影梅庵忆语》对董、冒二人从相识、完婚、蒙难到董小宛病死,都有比较详尽的记录。大致的情形是:

崇德四年(1639年),董小宛十六岁。冒辟疆初遇董小宛。

崇德六年(1641年),冒辟疆又巧遇陈圆圆,于是疏远了董小宛。

崇德七年(1642年),陈圆圆被周奎购到京师,冒辟疆重逢董小宛。

崇德八年(1643年),董小宛二十岁,入冒辟疆家为妾。

顺治二年(1645年),董小宛二十二岁。清豫亲王多铎领军渡江,破南京。冒辟疆在逃难中患病,“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

顺治四年(1647年),董小宛二十四岁。冒辟疆再病,“勺水不入口者二十余日”。董小宛侍疾。

顺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二十八岁,病死。当时不少文人墨客的悼念诗词均可证明董小宛确实是死在冒府。

董小宛比顺治大十四岁,同冒辟疆结婚九年未生育,并于顺治八年病死。冒辟疆写的《影梅底忆语》明白地写着董于顺治八年(1651年)去世。这时世祖才十四岁,不可能纳董小宛为贵妃。所以董小宛即董鄂氏之说实属望风捕影,不能成立。

三说是董鄂妃原为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于《汤若望传》的记述:“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刮。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底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根据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的考证,她似乎就是顺治夺十一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妻。(本书采用此说)3、太后下嫁之谜

太后同多尔衮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后下嫁。这也导致母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太好。

太后下嫁多尔衮的疑云之起,是由于张煌言收录在《奇云草》中的两首七绝,题为《建夷宫词》: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掖庭犹说册阏氏,妙选孀闺作母仪;

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建夷是指建州之夷,是明朝遗民对清王朝的蔑称。觞是盛酒的杯子。合卺指成婚。慈宁宫是孝庄住的地方。阏氏是汉代匈奴君主的正妻之称呼。诗的前七句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无非是诋毁丑化敌国君主。最后一句颇费解。细推之,原来指的是多尔衮无子,以弟多铎之子为嗣。满文称侍卫为“虾”。多铎当时的职位有“领侍卫内大臣”一职。看来虾子指的是多尔衮的义子多尔博。也就是说,顺治子随母嫁,自为“龙儿”,不必以多铎的“虾子”为子。以前我们常将这首诗作为无稽之谈,但从多方面的证据来分析,“太后下嫁”的确是事实。

论据一: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

皇太极死时,庄妃才三十二岁,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继位。一个是三十出头的寡妇,一个是只知玩耍的顽童。在当时,执掌朝中军政大权的实际上是睿亲王多尔衮。他手握重兵,成为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连皇帝的大印“玉玺”也搬到睿王府内使用,以代理天下。小皇帝随时有被废掉的危险。人们认为,孝庄为了保住儿皇帝顺治的天子宝座,而委身于小叔子多尔衮。

论据二:弟娶其嫂的满族旧俗

从当时满族婚俗来看,嫂嫁小叔、兄纳弟妇之事常常发生,此事不足为怪,甚至还有不管辈份的婚俗(汉族礼教称之为“乱伦”)。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思量,盛年寡居的孝庄与壮年英武的小叔子多尔衮的结合,也就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了。如顺治皇帝的大哥、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在清贵族政治斗争中死去后,他的两个妻子就分别被叔父辈的多尔衮、阿济格娶去。庄妃是蒙古人,十三岁时就与其姑母一道嫁给皇太极,因其美貌聪慧能干,受宠多年,生有三女一子,其子后来就被立为顺治皇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死时,庄妃只有三十二岁,虽被尊为太后,仍风华正茂,美丽异常。多尔衮大权在握,岂能放过这天赐良机。这时清王朝刚入关,满洲贵族从东北刚入主北京,受到汉族文化与纲常礼教的影响与束缚很小,还大量保留原在东北时的旧婚姻风俗,如清皇室与贵族中寡妇改嫁的事频频发生。因此孝庄太后与小叔多尔衮结婚的事就是比较正常的事了。我们切不可用汉族的传统纲常礼教去要求和看待清初的满洲皇族。

论据三:多尔衮的“皇父”称谓

持下嫁说的人特别强调,在顺治朝多尔衮公开以皇上的父亲自居,称号就叫“皇父摄政王”。而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多尔衮才有可能被称为“皇父”。人们认为,多尔衮称谓变化的过程,恰恰反映了太后与多尔衮的婚姻由隐秘到公开的过程。《朝鲜李朝实录》中记载,“皇父”称号非但举国轰动,甚至已经“声闻海外”。《朝鲜仁祖李倧实录》载:二十七年己丑(即清世祖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上曰:“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金曰:“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上曰:“然则二帝矣。”朝鲜邦外属国,国王都发现此举与“二帝”无异。大清朝难道就真的荒唐到这种程度不成?当然不是。其时清廷正推崇儒教,广纳天下饱学之士,断不会做这种令世界当做笑柄的糊涂事,但“皇父”一词确已明诏天下,一朝二帝,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论据四:皇帝谕旨露出破绽

顺治十七年(1660)十二月二十四日,因乳母李氏病故,顺治降谕礼部,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眷念慈衷赖以宽慰。”这无意间透露,幼年皇帝顺治与母亲孝庄分宫而居,而且皇太后不是居于皇宫之中,否则母子之间为何“每经累月方得一见?”皇太后萦怀弥切,为何却不去看望皇上?皇上又为何不去探望生母,以解“皇太后眷念慈衷”?度之事理,其间必有一个超越两者之上的力量破坏了母子之情。这个力量,除了多尔衮之外,还能有谁?另外,徐柯《清稗类钞》中对“太后下嫁摄政王”有较为详细公允的记载。

论据五:风水墙的诉说

按清朝早期丧葬制度,皇后、妃嫔最终都要与皇帝合葬。可是,孝庄竟葬在了遵化的清东陵风水墙外,而未与清太宗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这种悖乎常礼的葬法多年以来一直引起人们的种种议论,其中可能有难言之隐。有人认为,这是孝庄因改嫁而无脸到阴间见皇太极的刻意安排。史料中也确有这样的记载。太后在遗嘱中说,“卑不动尊”,不忍再惊扰皇太极,这实在是托词。对祖母孝庄的心思,康熙自然心知肚明。但康熙又感到,将祖母单独安葬实在没有这样的先例,是件很棘手的事。于是他把这一难题留给了儿子雍正,将孝庄的棺材在东陵的地面上一直停放了三十八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为孝庄建陵安葬。还需说明的是,长眠在清东陵的五个皇帝、十四个皇后、一百三十六个妃嫔,都葬在了风水墙之内,而只有孝庄葬在风水墙外。这又是为什么?孝庄皇太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论据六:有人见过“太后下嫁诏”

关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虽由于后来清皇室受汉族影响日深、纲常礼教观念加强,因而不让将此事记载到正史中,甚至原有的记载也被删改,使我们今天很难查到有关此事的正式记载,但我们仍可以从众多史料中看到有关此事的明显痕迹。如清故宫藏顺治朝的“批红”题本及《东华录》上,就记载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由“皇叔父摄政王”改称“皇父摄政王”,并“亲到皇宫内院”,“自称皇父”。若无太后下嫁之事发生,此事是顺治皇帝所万万不能接受的。太后下嫁之事传播甚广,前面已经提到当时人的记事诗,虽极尽嘲讽挖苦,但也是这件史事的一个有力旁证。1946年10月,近代学者刘文兴撰文《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其中写道,宣统元年(1909年),他的父亲刘启瑞任内阁侍读学士,奉命收拾内阁大库档案,“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世上若果真有这一诏书,无疑是太后下嫁最具权威的铁证。

同类推荐
  • 民国

    民国

    本书几乎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每篇文章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她的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又如拂面的春风。可以说,她的文字拥有超越时间的魅力,并且在她的笔下也流露出令人惊讶的对民间百态的深谙。
  •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老布什图书馆绝密档案新近解密!哈佛大学现代史专家,还原改变苏联命运和世界面貌的五个月。1991年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作者根据最近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绝密档案,包括总统顾问的备忘录和老布什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绝密电话记录,重新解读了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本书挑战了关于冷战结束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试图结束冷战、保全苏联作为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伙伴的复杂游戏。作者着眼于事件中心的四个人物—乔治·布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鲍里斯·叶利钦、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来讲述苏联最后五个月间发生的故事,这五个月改变了苏联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本书作者会多国语言,能够查阅英语、俄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文献,这让他能够站在一个特殊的立场来呈现一个关于苏联解体的全新的、戏剧性的故事。
  • 汉上骄子

    汉上骄子

    西汉灭亡,王莽篡位严苛酷吏,横征暴敛饿殍遍地,民不聊生问此世间谁能拯救万民于水火?且看不一样的光武皇帝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 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研究

    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研究

    南宋初的孔氏南渡无论在孔氏家族史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在近900年的历史中,孔氏南宗不仅在孔氏家族中具有特殊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之中,孔氏南宗文化逐渐衍化为浙西南地方文化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本书在考察浙西南地区生活世界及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着重就孔氏南宗的符号特征与文化意义、政治思想与政治活动、教育思想与文化教育活动以及宗族文化与宗族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深入探讨了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文化演变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了孔氏南宗的精神内涵及文化价值。
  •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60个重大事件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60个重大事件

    愿这些动人的故事如同清泉般自然地流淌,直过你我的心灵。让我们一同感动于我们民族的伟大力量,分享那些永远美丽的人生。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标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历史中那些最耀眼的亮点,呈现出贯穿其中的中华民族振兴崛起的强大力量。
热门推荐
  • 宽容

    宽容

    房龙的《宽容》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探寻千百年来人类精神上“不宽容”的根由。书中记录了精神专制造成的恐怖残酷罪行,说明人类的进步过程其实非常缓慢,摧枯拉朽的运动往往带来新的不宽容。房龙提醒我们,宽容仍是一种奢侈品,我们现在仍与穴居部落的人相去不远。不宽容是暴民们自我保卫的一种方式,要做到宽容,人类首先需要战胜恐惧。
  • 通向维列斯堡的道路

    通向维列斯堡的道路

    风在草原上空送来青草的气息,仿佛有一些彩旗在空中飘荡,让我眼花缭乱。我把这讲给了伊戈尔,他只是笑了笑:“要能闻出你所闻到的,只有生来是条狗。我觉得,只是有一点焦臭味儿。”我也闻到焦臭味儿了。原来的着陆舱,只剩下些肮脏的黑乎乎的缓慢下沉的残片。在支架插进土壤之处,散发出烧焦的泥土气味,偶尔有深红色的脏水冒出来。谁头一次看见这种景象,都会吃惊……彩色的光点在空中颤动了一下,消失了。这样我好受多了,只是嗓子发干。但我习惯了。当然,我不会让完善中心的医学家提出建议,激活我孩子这方面的基因。我都可能忍受不了,但总的来说,我已经习惯了。
  • 相公你醉了

    相公你醉了

    疯狂版下雨天遇上分手,过个马路遇上穿越。大四女生田甜在毕业季遇上前途爱情两茫茫的时候穿越成新娘子了,可是这新婚相公跟那个贱人长的一模一样是几个意思!于是乎,新婚夜,叉腰举火把:“我不嫁,你们再过来我就点火烧房子!”结果,新婚相公把她告上公堂,索赔……一辈子!狗血版慈祥和蔼的大哥对女儿溺爱成瘾……相貌堂堂的小叔却总对田甜为首是瞻,自己那个才十四的小妹却偏偏对他情有独钟……添乱!小夫妻家长里短的斗,娘家人又各个是极品,田甜奔溃之际发现相公人模人样起来了,正芳心暗许呢,隔壁村买豆腐的姑娘又不消停了。靠!你一村夫也有人跟姐抢!励志版算了,男人是长腿儿的,银子才是自己的。所以决定重操父业:酿酒!可这酒馆火了,相公的仕途却郁郁不得志,看在他当初帮忙的份上,田甜大手一挥:“相公,功名什么的都是浮云,我的酒馆里缺一厨子。”“……”
  • 帝妃

    帝妃

    一朝醒来,记忆全无。坊间盛传,宫里的熙贵妃很得金王褚钰的喜欢,受宠到可以在朱雀大街上横着走。对此她表示:横着走的人恐怕会被过往的马车撞倒哦。本以为要在宫中过着米虫生活,但某日有人告诉她,这一切都是假的!包括她朝夕相处的“婢女”也是别人顶替。她究竟该如何找回自己的记忆?她嫁给金王的这七年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处心积虑的瞒着她?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狂傲女帝

    重生之狂傲女帝

    她是最强大的人体试验品九号,十步杀一人,滴血不沾身。一朝生死挪移,令濒临死亡的她,重生为苍穹大陆著名的苏家弱智三小姐。重生醒来,她发誓,活就要活得风风光光,绝对不会让自己的人生像前世一样灰暗!脚踩百万兽皮椅,手撕紫阶契约兽,还有一只神宠宝宝趴墙头。谁见过这么威武的装备,谁见过这么闪耀的大神光环,谁见过这么富贵的墙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我苏家的道理!什么?你不服?那就给我滚到地狱申诉去!她历经生死磨难,与亲朋好友携手奋战,一切,皆是为了赢得这个天下。然而,一切,才刚刚开始……挚爱之人为了保护她甘愿坠下修罗地狱。至亲好友为了辅助她甘愿魂飞魄散。父母姐兄为她秘密护航,结果永不超生。就连视她为生命的契约灵兽,也被强大的邪恶力量捏碎。天地崩溃之日,她一身红衣胜血,不惜一切将地狱九千万亡魂放出。伤我者我必杀之,伤我亲人者我必千刀万剐之!为了你们,我要成为最强大的神,至于这天下,乱又何妨?若你们不在,天下于我,已无意义。【热血重生+爽文,喜欢请记得点击加入书架~~】
  • 重启人

    重启人

    畅销欧美十几个国家,口碑媲美《饥饿游戏》、《分歧者》,不输《摆渡人》、《偷影子的人》的人性救赎之作。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已抢下该书的电影版权,由《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制作人等热血监制。被评为GoodReads网站深受欢迎的青少年小说,美国书商协会青少年自选好书,美国青少年图书馆协会必读书等。艾米·亭特拉获得拉丁美洲最受瞩目的新人作家Top10奖项。科幻与人性的完美结合。在生与死之间,要权衡生命、自由与爱,他们究竟该如何选择?
  • 称宗道祖

    称宗道祖

    原本平庸的青年,偶得逆天奇遇,一跃成为盖世天下的大能!自此,万千法界任其来去,生死轮回任其操控!顶级宗门的太上长老,惊世家族的原始老祖,都将是其身份之一!真正地逍遥在天地之间,成宗成祖!
  • 聆听天堂

    聆听天堂

    《聆听天堂》呈献给:所有在绝望中诞生,美丽的自由灵魂。——薛晓康
  • 日夜书

    日夜书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精品。作品通过几位五零后从知青年代到转型时期的人生轨迹和恩怨纠葛,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变迁。作品的聚焦点是性格、情感及价值观的冲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后知青”官员、工人、民营企业家、艺术家、流亡者等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用他们各自的一生回答了时代的精神之问。
  • 懒神诸天穿越

    懒神诸天穿越

    这是一本放飞自我写的书.然后弃更。毕竟自己都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