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6500000009

第9章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生成(3)

毛泽东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邓小平的思想也同样如此。它通俗易懂又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智大睿。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民”“安民”“富民”的治国智慧,“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重践履、反空谈的务实作风等,在邓小平的著作中都有突出的体现,又都经过了唯物史观的改造。“实事求是”“拨乱反正”“义无反顾”“异军突起”“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礼之用,和为贵”等中国传统典籍中通俗的成语或警句,经常被邓小平用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邓小平思想中的许多观点都能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找到它们的根基。概括地说,邓小平理论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烙印。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所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到了西汉时期,《礼记·礼运》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称为“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的社会状态,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指人们能维持中等生活水准的社会。“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小康”一词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中,因为对历朝历代广大贫苦农民来说,“大同”只是美好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过上“小康”日子,才是他们现实的奋斗目标。所以,“小康社会”只是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小康社会”在现实中却从未实现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小康”思想进行改造,应用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并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十六大进一步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为党领导人民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在新的时代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来设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把现代社会价值观与传统社会理想巧妙结合起来的睿智创造。“小康”目标的提出,对我们党科学制订和完善现代化发展战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对世界的理解上,着眼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认为这是认识事物、解决问题、为人处世的关键。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在思维方式上都有个相同点,就是看待事物从不只停留于事物表面,而是将把握事物本质以解决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作为一种思维理论的立足点。邓小平正是深刻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看问题绝不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总是深入地分析事物的本质。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思维特色。因此,邓小平的思想与中国文化抓住本质的思想特点是一脉相承的。他的批判性思维也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精髓而逐步产生的。正如邓小平所讲的:“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用,很少用晦涩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这也深刻地影响了邓小平的思想和行动,成了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主要的思想方法论基础。邓小平在他的理论中,总是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对事物的看法,十分注意语言的通俗性,体现浓厚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邓小平善于把理论和实际高度统一起来,把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统一起来,灵活地运用到领导工作中去。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邓小平始终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把国家的兴旺和人民的幸福当作根本目标,把它们当作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在他看来,一切脱离实际,从概念出发,抽象谈论姓“社”、姓“资”问题等等,都没有争论的必要,无助于实现我们的目标,不要纠缠在这些空谈上。这些观点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真务实的精神。

邓小平是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他本人也正是本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显示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力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并把这种情怀带到对马列主义的坚定信仰中。

三、个人品格的作用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生成也离不开他的个人品格的作用。邓小平优秀的个人品格表现在方方面面,这些表现从不同的侧面促成了他的批判性思维的生成。

第一,博大的胸怀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从青年时期起,邓小平就胸怀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邓小平早年在中央苏区,由于站在同“左”倾路线斗争前列而受到“左”倾机会主义者的严厉排挤和反对,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但是,邓小平没有动摇过对中国革命的决心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所经历的政治上的磨难和挫折,都没有动摇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事业的执着追求。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并没有因为造成他一生中最大创伤的“文化大革命”而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泽东,而是站在共产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思维。他深明大义,明礼豁达,始终以天下为公,正确评价毛泽东。他所思所想的都不是个人的荣辱,而是“忧国、忧民、忧党”,忧中国的前途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忧怎样进行治理整顿,怎样进行改革开放。邓小平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使他能够义无反顾地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能够自觉地在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思考最有利于国家发展的道路和途径。

正是因为他博大的胸怀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使他用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他说:我的生命属于党,属于国家;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对人民深切热爱的情感,是邓小平思维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由此决定了他的价值取向是以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需要为标准。

第二,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邓小平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共产党宣言》的引导下投身共产主义运动。在法国,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久即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并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邓小平一再说,他从青年起就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辈子也没有动摇过。1926年,邓小平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写的一份自传中郑重地表示:“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他还说:“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在此后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出生入死,历尽艰辛,始终不渝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时刻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即使他政治生涯“三落三起”,受尽磨难,但他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未动摇过。他始终心系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和普通大众的生活,带领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了富强、民主、文明,使全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邓小平直到晚年仍然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

邓小平在回顾自己经历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我一生中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其实即使在那个处境,也总相信问题是能够解决的。”“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邓小平从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就始终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他自己也说过他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在几十年革命实践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愈来愈深的理解,对其实践活动有着愈来愈深的体会,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情和信仰也就愈来愈浓郁和深厚。

当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时,邓小平能够处变不惊,坚决地相信:“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灭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他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寥寥数语,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表现出邓小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也表现出他严密的逻辑思维。

马克思主义在以往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社会的伟大变革,实现了对客观世界的巨大改造,这是有目共睹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动摇、信心减弱、信念淡化,往往不是发生在这上面,而更多的是表现为和发生在对其未来前途和历史命运的理解和预见上。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虽一路高歌猛进,但亦有艰难困苦之时。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虽然已经由一个在欧洲大地上徘徊的“幽灵”成长壮大为一个磅礴于全球、具有无比威力的伟大思想,但在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形势下,其未来前途和历史命运怎样,仍常常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怀疑。对此,邓小平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伟大实践作用的同时,特别重视向人们昭示马克思主义的光明前途和辉煌未来。他赞同“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这一论断,始终以一位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姿态,展示着他对马克思主义未来前途和历史命运的无限信心,以此来唤起和增强人们的信念。

第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气质。

多年的革命生涯,使邓小平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在对待个人命运问题上,相当达观。逆境之中,他善于用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一切,并用一些实际工作来调节生活,从不感到空虚与彷徨。他的深明大义、明理豁达、乐观向上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信念,他的意志,都为日后他独特的思维的形成做好了充分准备。

独立自主、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坚强意志,是邓小平典型化思维方式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正是有了坚强的意志,使他形成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特别是在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这是一位国际友人的评价。

民主革命时期邓小平在江西从事革命斗争期间,为了对付寒冬,邓小平坚持每日用冷水擦身。而在他看来,只有精神上不畏寒冷的人,才能战胜严寒。邓小平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与钢铁意志可见一斑。为了使自己保持健康的体魄,能够在时机到来的时候为党和国家重挑重担,邓小平从不放松身体锻炼。他思维清晰灵活,谈吐诙谐有趣,应对机智巧妙,始终保持从容不迫的境界和心态。

几度逆境为邓小平深思熟虑提供了客观条件,使他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对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进行思考。正是在这种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邓小平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领导中国人民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他的批判性思维方式。

第四,求真务实的性格。

在长期的斗争、工作和生活中,邓小平渐渐在磨砺中形成了一种务实求真的性格,他崇尚实干、思想开明,他冷静睿智,在自己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与时俱进,始终沿着科学和真理的方向前进,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种性格深刻地体现在他的一系列思想和行动中。

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他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说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些务实的道理,使中国走向繁荣和富强。他从不喜欢那些虚伪的空洞的大道理,在各项实际工作中真正以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他的这些行为使西方的许多政治家和评论家都习惯地把邓小平称为中国最大的现实主义者和务实派领导人。

求真、务实是邓小平一生最典型的人格本色。这种人格本色对他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处世性格,也是一种以批判性思维为主导的思维风格。

$第三节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生成过程

同类推荐
  • 公仆的嬗变(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公仆的嬗变(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本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公仆理论,准确地界定了社会公仆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清晰地勾画了公仆嬗变的历史轨迹,深入地分析了原始社会公仆特点与职能,揭示了阶级社会公仆异化的条件和实质,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公仆的风采,辩证地指出了公仆的嬗变是一个否定之否定合乎逻辑的历史过程,深入剖析了社会主义一定时期仍然存在的社会公仆嬗变社会主人的土壤和条件,并提出了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应对措施。本书适应我国新时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公仆思想的理论宝库,归纳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公仆思想最新理论成果,对新时期廉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 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月底,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所、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联合召开的“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对“治理”概念的产生、含义、特征、功能等方面做了理论上的论述,并针对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推进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本书收录了16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参会文章,是国内知名政治学专家、学者有关“治理”问题的最新学术成果合集。
  • 喜迎党的十九大知识竞赛500题

    喜迎党的十九大知识竞赛500题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党的代表大会知识,包括党的十九大代表的条件、名额、产生程序、结构比例等要求,以及代表大会程序、代表权力、代表任期制、党的一大到十八大等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为党的历程基本知识,包括党的创立时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阶段的党的历史知识;第三部分为党建党务工作知识,包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及制度建设等党建党务方面的基础知识。本书题目设置合理全面,答案权威科学,是广大基层党组织和社会群团组织开展“迎十九大”活动的重要学习材料。
  • 话说小康

    话说小康

    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了国内外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成了老百姓最津津乐道的一个关键词或者叫热门词汇。2003年元旦前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报道,江西一家生产灯笼的工厂在灯笼上写上“幸福小康”四个字,因为反映了大家的心声,生意特别好。元旦戏剧晚会上有一幅春联的横批也是“全面小康”。一位离休老干部写诗赞道:“小康企盼数千年,华夏今朝初梦圆;更把蓝图全面绘,人民一步一重天。”“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凝聚起亿万人民火热的心,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强大生机!
  • 科学决策的边界

    科学决策的边界

    转型期中国的决策者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诸如社会调节阀失控、利益诉求多元、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公共舆论渠道增加、决策主体公信力下降,等等。这些挑战给科学决策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科学决策的边界》以有限理性理论为基础,剖析了决策主体、决策过程在转型期的新变化,阐述了制度和结构、目标和注意力、组织心理和文化、信息、时间压力、外部环境几大因素造成的决策边界。通过理论关怀决策实践,向转型期中国决策者建言。
热门推荐
  • 魔术安魂曲

    魔术安魂曲

    这个故事是从食人山古墓开始的,自从魔术连环杀人案被揭开谜底后,凶手落入法网,华升大学最知名的社团魔术社却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社长程东、凌飞、薛洋、马天书、杜小磊、张旭、郭台亮的尸骨,以及生死未卜的思瑶,还有古代魔术师的后人杜克帆都随着古墓的倒塌被深深埋在了冰凉的泥土里。然而,警方却无法找到找到他们的尸体,给世间留下了不少神秘的猜想……
  • 运动为王

    运动为王

    刘飞是运动的王者,田径,电子竞技,搏击,篮球,游泳……所有运动项目上,他无所不能!直到灵气复苏后,有人问:“你跑得再快有剑仙快吗?你再能打能打得过琦玉吗?你再牛逼能牛得过超人吗?”刘飞:“剑仙,琦玉,超人,都给我滚过来打篮球!”【新书《一年无敌一次》!转战轻小说,请多支持!】
  • 泡沫之夏Ⅰ(修订版)

    泡沫之夏Ⅰ(修订版)

    夏沫和洛熙都是孤儿,少年的他们在养父母家相识,因为童年留在内心的阴影,他们彼此充满戒备和防范。洛熙在夏沫和弟弟参加电视歌唱大赛遇到尴尬状况下为他们解围,两个孩子中间的坚冰在逐渐融化,而深爱夏沫的富家少爷欧辰为了分开两人,把洛熙送到英国留学……五年后的洛熙成了拥有无数FANS的天皇巨星,而夏沫作为唱片公司的新晋艺人与他再次相遇,欧辰失忆了,三大主角再度登场,爱恨纠葛,他们之间将会发生怎样的一段故事。
  • 千金裘

    千金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真理为神

    真理为神

    超能力世界的主角,穿越到魔幻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系统,老爷爷,自带挂?算了吧,还是自己一步一步来获得异世界的知识,从而获得新世界的真理
  • 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将会指导你完善自我性格,促进人际和谐,改善思维方式,提高做事的能力和效率,在注重呵护身心健康的同时,逐渐把自身蕴藏的无限潜能一一发挥出来,直至实现幸福理想的人生。
  • 旷世灵尊

    旷世灵尊

    他从小便被人废去丹田,无法成为武者。为报血海深仇,他踏上了一条逆天改命的道路……
  • 苦儿流浪记

    苦儿流浪记

    《苦儿流浪记》主要讲述了:使我们感到庆幸和欣慰的是,雷米在艰辛曲折的流浪生涯中,并不是孤独的。他有始终爱他如亲子的巴伯兰妈妈;有教会他做人、识 字、弹唱的维塔里斯老人;有与他息息相关的“心里美”和小狗;有无私收留他的花农老爹;有倾心爱他的丽丝姑娘,有与他同甘共苦的可爱的马西亚,还有偶然收 留过他的米利根夫人……这些人所具备的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同时衬托出加罗福里和米利根先生这类社会渣滓的丑陋。
  • 李嘉诚最有价值的投资策略

    李嘉诚最有价值的投资策略

    李嘉诚,这个名字已成为中国财富英雄的象征,他的人生充满了财富的魅力。但又有谁知道他是贫民出身,17岁出外闯荡,从打工仔做起,靠塑胶花起家的呢?他纵横商海数年,在激烈的商战中,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能鹤立群雄、叱咤风云,他凭借什么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很多人希望能够拥有像李嘉诚一样成功的金钥匙,本书就是在为你解开李嘉诚财富王国的秘密。
  • 自媒体:一群人的狂欢

    自媒体:一群人的狂欢

    自媒体从最初众人的“埋汰”,到如今众人的“癫狂”,期间经历了诸多变化,有不理解,有看衰,但自媒体最终还是成为一种“常态”现象,被众人所接受。微信公众号数量超1500万,头条号数量超过12万,还有一点号、网易号、百家号、新浪看点、搜狐公众平台、凤凰媒体平台、UC号、QQ公众号等,旧有的自媒体平台不断升级,切合自媒体人的需求,新的自媒体平台亦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自媒体的大军中,早期的科技类自媒体,已经不是主流了,来自财经、文化、女性、心灵鸡汤等领域的账号完全秒杀科技类自媒体,每每看到其他领域的自媒体人在群里炫耀其五六位数的广告费数量,我总是望洋兴叹。自媒体,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