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1400000005

第5章 我国古人的名 字 号(2)

(4)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丘锡,字永锡。永锡是“永锡难老” 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雷简夫,字太简。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从以上类举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尊其名而更美称,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其一,伦理道德加强;其二,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有些人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朱 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

(2)有些人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

(3)有些人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 )自号且乐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唐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所以近代以后,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幽默形象的称谓,诨号。

诨号又称浑名、绰号、混名、花名、野名、外号、徽号、雅号,是在姓、名、字、号、小名之外的又一种称谓。

它和名、字等的初级性区别,似在于几乎全部为他人所取,然后得到公认,使用性完全不取决于担当者本人的意愿。而任何一个诨号在获得多数人认可之前,又几乎全部是通过口耳相传的途径传播。很多诨号都在与相貌、姓名、生理特征相结合的条件下,对担当者的禀赋德性、行为举止等作出外观与内涵有机统一的概括,同时富有强烈的公众舆论的褒贬性能,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社会评判机制的一个部分(其间因阶级立场、文化教养和道德观念的不同所造成的分歧乃至错误性导向,是另一回事)。

这种称谓一般是由别人根据当事人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特殊经历等特点而取的,大多带有戏谑、幽默、讽刺等色彩。如我国夏朝最后一位国王夏桀因为力大无穷,能把牺牲(做祭品用的牲畜)推动,因此被人送诨号“移大牺”。据研究,夏桀的诨号也是我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个诨号。

魏晋南北朝时代,士风丕变,读书人相互取用调侃性绰号陡增。《世说新语》中记张湛好于斋前植松柏,人谓“屋下陈尸”;袁山松出游好令人歌挽,人谓“道上行殡”;及髯参“短主簿”、“入幕之宾“等皆是。

唐宋之文化氛围,益加开放流畅,世人互相晶目、争取诨号是一种社会风气。

到元明后,诨号成为草莽文化和市井文化共同表象之一的特征业已定型,以明末农民大起义为例,见于史料的诨号如“老回回”、“左金王”、“革里眼”、“活曹操”等,便有上百个。与此同时,在上流社会里,诨号又成为互相诋毁或派系斗争的一种工具。如东林党人攻击阉党,则有“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孩儿”等各种品目;反之,阉党亦编造《东林点将录》,以《水浒传》里的诨号加之政敌,如“托塔天王李三才”、“及时雨叶向高”之类,不胜枚举。

诨号所用的词语大都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所以大多流传较广,其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过原来的名字。如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时,有一批出色的农民英雄。作战时勇猛顽强,平日里与队友们亲密无间。彼此都以诨号相称。其中说话声音大的被称为雷公,走路轻捷的被称为飞燕。眼睛大的被称为大目;姓张的英雄爱骑白马,被人称为张白骑;姓于的英雄满脸胡须,被称为于氐根。由于他们的诨号影响很大,以致连名字也没有留下来,至今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真名是什么。

从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可以发现许多关于古人诨号的记载.其中大多数诨号都充满睿智和幽默色彩。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早年隐居不仕而被称为“卧龙先生”,刘备也因为两只耳朵出奇大而被曹操称为“大耳儿”。又如三国孙吴时有一对夫妻,感情极好出双入对,被人称为“比肩人”。后来,他们的儿子和儿媳也是如此,又被称为“小比肩人”。唐朝武则天时,有一个名为张元一的人,喜欢给社会名流起诨号。如他因苏微举止轻薄,便取诨号为“失孔老鼠”(意思是不着窝的老鼠)。他本人肚大腿短,也被人取了个“逆水蛤蟆”的诨号。又如《水浒传》中,蒋忠因身强力壮而被取诨号为“蒋门神”,鲁智深因出家后不戒酒而被称为“花和尚”,时迁的偷窃技术高超而称“鼓上蚤”,孙二娘因蛮横凶狠而称“母夜叉”。

此外,我国古代还有一些充满幽默的诨号,如汉代贾逵身高出众,人称“贾长头”;隋朝韩俊娥专门为隋炀帝催眠,人称“来梦儿”:唐朝李程常在日过八砖时(日影投在砖上的位置,计时用,约在八九点钟)上朝,人称“八砖学士”:卢怀慎身为宰相而事事推于另一位宰相姚崇,人称“伴食宰相”;唐朝宰相白敏中的夫人在自敏中富贵以后才嫁到白家.人称“接脚夫人”;宋仁宗幼年时常赤脚在宫中行走,人称“赤脚大仙”;蜀州知府孙道夫遇事精明,人称“水晶灯笼”:谏议大夫赵霈曾上书建议禁养鹅鸭,人称“鹅鸭谏议”;欧阳修写作《五代史》常用“呜呼”二字,人称“欧呜呼”;明朝弘光皇帝在亡国时仍下令捕捉蛤蟆治病,时称“蛤蟆天子”;清朝一位做糕饼的出钱买了个员外官,时称“花糕员外”。上述这些诨号,仔细回味起来,都是很有深意的。

到了近现代,为别人取诨号或叫别人诨号的风气依然盛行。如驰名中外的拳击手郑吉常曾多次打败过日本、英国的高手,威震拳坛,被称为“亚洲毒蛇”: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年幼时专心苦学.为此还闹出不少笑话,人称“三糊涂”(排行第三);著名导演凌子风工作起来不顾性命,人称“拼命三郎”。还有我国排球名将郎平,因为她的球势大力沉,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铁榔头”。

演艺界特有的名字,艺名。

所谓艺名,就是某些人士在进行艺术活动时,用来取代真实姓名的名字。艺名一般为靠某种技艺谋生的人所使用,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专长、师承或纪念某件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事情。如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莱,父亲章宗义6岁登台演戏,人称“六龄童”:章金莱师承于父亲,被称为“六小龄童”。

艺名起源很早,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早在上古社会,我国民间就有把某个职业或某种特长冠在名前的习俗。如:“庖丁”、“琴高”、“盗跖”等。这些名字虽然不是艺名,但它们却具有艺名的特征,可以说是我国艺名最古老的源头。在汉代时,有一位姓赵的女子,擅长舞蹈,身轻如燕,人送艺名“赵飞燕”。由于她这一艺名影响很大。她的真名反而无人知晓了。另据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古代有“黄幡绰”、“云朝霞”、“镜新磨”、“罗衣轻”等人,也都是以艺名传世的。

我国历代手艺人的艺名多取这种模式,只是后面作用不是名,而是姓氏。例如,清末天津张万全以塑泥人著称,便以“泥人张”为艺名,并世代相传。近现代戏曲界取艺名的演员很多。如京剧演员周信芳,艺名麒麟童;荀慧生,艺名白牡丹;评剧演员李慧敏,艺名白玉霜等。

种种艺名多与其号中的俗号分不开。宋代有个姓赵的扬州人,以卖画为生,所画的屋宇虽然极深,背阴向阳却不失规矩绳墨,于是历史上流传下“赵楼台”这个名字。

以技艺谋生的人,靠的就是技。而技艺的高低不是自吹,必须得,到社会的公认,艺名往往是人们对艺人的承认的体现。有一位号称“把子许”的许寿昌,曾经对人说:“我们这一家子,从我父亲到我们弟兄,还有我的儿子、我的孙子,一家四代老老少少不是做盔头,就是做把子,可以说是制作戏衣戏具的世家了。多少年来,我在把子制作方面,不断学习钻研,改进工艺过程,做出的单刀、双刀、枪、剑等把子,不但坚固耐用、外形美观,而且逼真,深受演员们的称赞和欢迎。北京、天津、上海等剧种的演员,都喜爱我制作的把子。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我把子许。”

还有二位叫“刻刀张”的张凤鸣也在自述中说:“我家做刻刀、镊子等手工业晶,从我祖父起到我这一代,已经三代。我家做的刻刀、镊子等,选料精良,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售价低廉,一百多年来,深得用户的赞许。不仅一般的刻字的手工业者喜欢用我们做的刻刀、镊子,而且著名的金石篆刻家齐白石等,也喜欢我们做的刻刀。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我们为刻刀张。”

可以看出,“把子许”和“刻刀张”原本都是他号中的俗号。它们同一般俗号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被本人接受了,并作为本人从业的名字亮出去,以招徕顾客。

当代人取艺名的现象不仅在戏曲界有,在电影、电视、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界也有所见。如书画家李英艺名“李苦禅”,话剧演员杨淑贞艺名“杨枝露”,杂技演员赵凤歧艺名“麻子红”,电影演员杨潆艺名“夏梦”等。

艺名是我国人名的一部分。各种艺名的来历各不相同,几乎每个艺名都包含着一则生动的故事。如在五代十国时,后唐庄宗李存不仅喜欢演戏,还为自己取了个“李天下”的艺名。据说有一次他与艺名叫镜新磨的人同台演出。在戏台上也忘不了自呼两声“李天下”的艺名。

到了近现代,一位擅演武松戏的京剧演员张英杰,初从艺时仰慕京剧大师谭志道、谭鑫培父子,模仿他们的艺名“谭叫天”、“小叫天”而取名“小小叫天”。后因遭人讥笑,索性改名“盖叫天”,以示要超过谭家父子。又经过多年的苦练和探索,终于事业有成。成为誉满天下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人称“江南活武松”(他常在长江以南的京剧舞台上演戏)。可见,一个艺名,还可以成为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动力。

同类推荐
  • 墨子:庶民社会的主张

    墨子:庶民社会的主张

    礼教本身就是祸乱之源!墨子雄辩滔滔地向儒家阵营发起攻击。他是思想家,更是行动派。本书以墨子及墨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为线索,勾勒出了墨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和实践活动的轮廓:墨子出身于庶民阶级,却主张封建礼教本身就是动乱的根源;墨子雄辩滔滔,以“兼爱”为武器向儒家阵营发动猛烈攻击,反覆冲撞层层壁垒,批判封建礼教支持者言行不一、矛盾可笑;墨家不是只会辩论,他们同样重视身体力行,墨子提出“非攻”主张,也亲自带领门徒为实践信念而奔走于各国,用行动证明,在那样的乱世中,墨家的主张确实有其合理性,也深具价值。
  • 巧夺天工 岩画(文化之美)

    巧夺天工 岩画(文化之美)

    那些埋藏在大地之下的石砖瓦砾、珠宝器物……是记载先人讯息的密码。它们静静地、默默地守候着远古的秘密,等待着后人去发现,去破译。看人类祖先是如何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
  • 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

    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

    王邦维主编的《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上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2009年9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季羡林与东方学”研讨会上发表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多数是季羡林先生当年的学生,后来又大多在北京大学工作,成为季先生的同事。也有的虽没有在北京大学学习的经历,但写了文章,也参加了我们的研讨会。文章的内容因此都与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和季羡林先生有关。本书的第二部分则是学术论文,作者全部是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内的教师,他们分别就自己的教学研究领域中题目撰写了论文,同时发表在几个学术研讨会上,后来又经过修改,收入本书。
  • 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本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作者身为大学教授,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主张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路与方法。本书荣获2018第13届“文津图书奖”。
  • 战国策:超越国界与阶级的计谋全书

    战国策:超越国界与阶级的计谋全书

    一群没有绝对是非观念的人,竟然成为那个时代的明星和英雄!《战国策》是一部来历不明的书。书中记录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事,然而此书流传的版本,顶多只能溯至西汉。形式上,《战国策》是战国中纷纭事件的片段记录;内容精神上,《战国策》选择记录的,不见得是对这个国、那个国有重大变化意义的事件,而是纵横策士对各国政治、军事的游说、影响。《战国策》的主角,不是国与国君,不是历史变化发展,而是纵横策士。《战国策》的重点,在于保留当时有名的纵横家的言谈、行为,凸显在那个时代,这些人曾经如此有势力、如此重要。
热门推荐
  • 黑羽之争

    黑羽之争

    随着时间的转轮快速转动,当世界还剩下五分之一能够供人生存的地方,当人类不再平等,当世界不再平静,我们所生存的家园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 唯剑永尊

    唯剑永尊

    北域百万里外魔族血洗九州,不起眼的平凡少年崛起于微末,在一次次生死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路。有破界而来不明来路的剑,有凌驾徽州万千宗门之上的青云山,有独守九州边境谋天下福祉的巍巍昆仑,有江南万仙门一掷千金,更有女子以寸阴枪铸就西北荒漠的铁血神话。人间大乱将至,常曦只有一个愿望,愿这一剑之后,可以直到永恒。这是本经得起考究的深挖的剧情流仙侠小说。 喜欢无脑爽爽爽的请出门左转。 喜欢大开后宫快乐种马的请出门右转。 喜欢有深度能让你感动和回味的剧情的, 恭喜你,你挖到宝了。 120章之前稍显青涩,120章以后渐入佳境。 主要角色统统有著名画师绘制精美立绘,就在app角色栏等你来看。唯剑永尊飙车群号:828453380
  • 超杀帝君

    超杀帝君

    我一时无敌,便能一世无敌!天下之间,我便是无敌,无敌!
  • 阴阳师:妖孽很会撩

    阴阳师:妖孽很会撩

    自从遇到他便妖事不断,阴阳师是个什么鬼?他身体力行用实践证明:能帅得掉渣,能耍得了赖,能捉得了妖,能撩得了妹……她冷漠:你这一身神力用不完就去降妖啊!他戏谑:我这不是正在“降”你吗?当正经妖怪遇上雅痞阴阳师,到底谁能降得了谁?
  • 我真不要当明星

    我真不要当明星

    Xx大学生在初中当实习老师,用非主流的姿态讲课,用非凡的厨艺结识了一众明星!被迫被拉进了娱乐圈!当xx明星喊到我有“微言”四千万点击,“主角”装逼的喊到我有黑粉八千万!刘旭:“哎,我真的不想当明星!!!!”
  • Our Village

    Our Villag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老婆今天又想离婚了

    老婆今天又想离婚了

    第一次,她误闯他的房间,他用各种理由将她留在身边放肆宠爱。他要求她一定要乖,和他结婚,做他的亲亲老婆。可是某天,她突然提出离婚并且准备逃跑。“老婆,乖,别闹离婚了。”“不,我偏要闹,说离婚就要离婚。”某人无奈出动小萌宝将她成功拦截带回家,启动宠妻模式防止老婆再想离婚。
  • 下堂王爷仵作妃

    下堂王爷仵作妃

    林芷若一朝穿越成相府千金嫁入端王府,原以为捡了段良缘,没想到却是孽缘!王爷夫君嫌她容貌丑陋,纵容妾室和恶奴欺负她,连妾室养的狗也敢冲她叫唤?呵,既然你们一个个都如此,本姑娘还能如何?妾室,废了她!恶奴,逐了她!恶犬,烹了它!这王爷嘛——休书在此请笑纳!且看相府丑女如何靠一手绝技,一雪前耻,翻云覆雨!
  • 三家医案合刻

    三家医案合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隐婚掠爱:冷面总裁的小骗子

    隐婚掠爱:冷面总裁的小骗子

    几年前她带着一百万逃离他的身边,几年后她带着孩子兜兜转转又重新回来,而一场早有预谋的隐婚让两个本该形同陌路的人重新走在了一起。他以为自己对待这个满口谎话的小骗子会足够铁石心肠,但是在看到她狡诈灵动的眼眸时那些狠心的话全都说不出口了,更何况她身边还带着一只软软糯糯的包子。当一切误会被解开,他才知道自己对她的伤害,刻骨铭心,鲜血淋漓,幸好,还为时不晚。“你放开我。”女人嘴里说些拒绝的话身体却柔软地如同一汪泉水瘫软在了男人怀中。“小骗子,这时候还不说实话。”男人暧昧地吻上了她的唇角说:“正好惩罚你,咱们再来做一只二宝吧。”幸好时光不晚,你还在我身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