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7800000020

第20章 楚汉相争(9)

定都关中,拥有三秦大地,八百里秦川,这就好比卡住别人喉咙,压着别人脊背,天下哪有不安宁之理!”刘邦听了娄敬的话,觉得也有道理,于是诏告群臣商议。群臣大都是山东诸国的人,纷纷发表意见,说:“周王朝建都洛阳,传国数百年之久,而秦王朝建都关中,两代即亡。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水,背靠黄河,面向洛水,其险足可固守,不可迁都关中。”刘邦群臣的家乡观念很重,所以争着发言,生怕回到关中去。群臣争论不休,刘邦也拿不定主意,只好亲自去问张良。张良是一个看破红尘的人,所以一心辅佐刘邦,主要是为了替韩国报仇。自从项羽一死,江山一统,特别是建议刘邦夺去韩信兵权之后,他就向人宣称,他祖宗几代相韩为臣,韩被秦灭,他不惜万金家产替韩国报仇。如今暴秦亡,逆楚灭,汉室兴,而他凭三寸之舌,为帝王师,封万户侯,已心满意足,决心从此不问天下俗事,跟随赤松子学习道法,了此一生。张良自从发表宣言以后,长期闭门不出,专习吐纳之术,不问世俗之事。张良所要追随的赤松子,是传说中的一个仙人。传说赤松子在神农皇帝的时候为雨师,靠食水中之玉而生活。教神龙皇帝学仙,能够入火自焚不伤身体。经常出没于昆山之上,住在西王母的石室里,驾风随雨,行止自由。炎帝的女儿跟他学道,也成神仙。张良宣称要跟随赤松子学道,也没去昆山等地,只是练习吐纳之术,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气功之类。史书记载他练习“辟谷”,不吃饭食。他的此举,是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呢?恐怕是为了避免飞来横祸。如果韩信也像他一样,恐怕不至于身首异处,被灭三族。张良虽然不理国事,但是刘邦下问,他也不得不答,其实他可能早有计谋,只是不肯先说而已。谈到迁都关中,张良自有一番理论。张良对刘邦说了以下一段话:“洛阳虽然有险可守,但是腹地不过几百里,田地贫瘠,四面受敌,不是一个理想的建都之地。关中左有崤、函之险,右有陇、蜀之固,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防胡之利,三面据险而守,一面东临天下诸侯。天下安定,通过漕运,供应京都所需;诸侯有变,顺流而下,出师运粮,天下可定。关中之地,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之言,安邦定国的大道理。”刘邦对张良一向是言听计从,于是决定迁都长安。娄敬进言有功,拜为郎中,号奉春君,赐姓刘。从此,中国第二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完全建立起来。建都是一门大学问。建都首先要注意国家的安全。古代的都城,是国家的象征,国都被占,往往是灭国的标志。国都应该进可攻,退可守,有足够的资源补给。国都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军事重心,刘邦选择长安,就等于找到了国家的重心。四百年的刘氏政权的建立,就在这定都的决策之后。刘邦建都长安,可谓一子落地,全盘皆活。

学当皇帝

历史上有“汉承秦制”的说法,意思是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秦朝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汉朝的统治政策有了大的变化,主要是将原来秦朝的残酷刑法和严厉的治国思想改变了,用一种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体现在经济方面就是减轻百姓赋税的负担。公元前209年到公元前202年,八年战争,空前激烈,人祸加上天灾,天下百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刘邦的龙车配不齐四匹清一色的马,王侯出入只得乘坐牛车。面对这种情况,刘邦只得下决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保证他的统治。

发展农业生产,必须解决劳动力问题。汉初人口锐减的确严重,这些人都到哪里去了呢?战争、天灾、逃亡!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文中记载了一个神秘的地方:里面的人是因为逃避秦末之乱而躲了进去,因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明代有书记载:在山中发现一群“毛人”,见人就问:“秦始皇还在修长城吗?”回答说:“还在修!”这些满身长毛的人立即远遁而去……虽然这些只是文学作品或者传说,但是难道没有一些历史真实的影子?刘邦为了解决劳动力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一是集逃亡劳动力;二是放奴婢;三是励生育;四是释囚徒;五是兵归农。刘邦还减轻赋税,节省开支,奖励军功,鼓励农耕,限制商业……汉虽然继承秦制,但是刘邦尽量减轻赋税,让民众休养生息,无疑是秦代所没有的,这不能不说历史已经向前迈进了一步!国家制度是统治者的最根本的统治方式,除此之外,刘邦重用儒生叔孙通、陆贾等人制订礼仪,建设封建社会文明礼仪。叔孙通对于汉朝初年政治稳定的主要贡献是为刘邦制订朝仪。这些制度与汉初政权机构相适应,对于维护皇帝的最高统治权威起着不可小看的重要作用。战乱中讲利害,和平时期谈礼节。统一中国的刘邦,必须重建社会及政治伦理。刘邦这个人,本来不讲究什么繁文缛节,凡事无所谓,但得到了天下,如果还是什么都无所谓,显然行不通。更何况,匈奴的严重威胁已经让他不得不加以正视,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如何有效建立皇帝权威便于中央管理,刘邦还是要动点脑筋。因此,一向不修边幅的刘邦,开始关心社会伦理风气,认真学习当皇帝了。因为不喜欢儒生,刘邦曾经拿儒生的帽子撒过尿,显得很没修养。当上皇帝之后,他的功臣大多是武将,又很多是哥们儿,因而这些人动作粗野,没有什么礼数可言。这样一来,就经常出现无上无下,率性而为的情况。特别是在争功上面,经常闹得脸红耳赤,甚至拔剑击柱,弄得朝廷上鸡犬不宁……终于有一天,向来宽容的刘邦也逐渐忍受不下去,有意无意地逃避上朝了,这就使朝廷的工作效率也受到影响。萧何看不过去了,打算改变这种状况。春天到了,气温明显回升。二月,萧何兴建中的长安城主殿未央宫也已经临近尾声。未央宫在长安城西南隅,周边长达28里,和东南的长乐宫并立。西汉的长安约在今陕西西安市的西北方,原长安故城位置。宫殿南向,但上书、奏事、谒见者均由北阙进入,阙是种观门,高30丈。而且公车和皇帝御用交通工具亦停留在北阙附近,所以北阙为正门。东阙也很重要,可联系丞相府。北阙名为玄武,东阙名为苍龙,都极为壮观华丽。前殿、武库、太仓均极为豪华。刘邦毕竟是从农村闯出来的,知道人民的疾苦。他看这宫殿如此奢华,心里有些反感,而且也很不以为然。他向萧何埋怨道:“连续数年的战乱,影响生产,臣民都陷入痛苦的生活。我虽然努力经营,但结果如何犹未可知,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钱财,来盖这么豪华的宫殿?”萧何从容回答:“就是因为天下未定,皇权未稳,才更需要以宫殿来象征威重的权力。天子以四海为家,统治天下,不修得如此壮丽,无法代表他的尊贵和力量。而且,皇帝的宫殿

建设最好是一次到位,以免后代还要增建,对祖先有不敬之意。”刘邦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就高高兴兴地接受了未央宫的规划。接着,刘邦重用儒生叔孙通、陆贾等人制订礼仪。叔孙通是薛(今山东滕县东南)人,秦始皇时代凭借文才学识,为待诏博士,大概相当于候补博士。过了几年,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胡亥知道后,召集众位儒生、博士计议此事。秦二世说:“楚地戍卒攻下蕲,占领了陈,各位有何高见?”儒生、博士30多人一起走向前去纷纷说:“人臣反叛,格杀勿论,望皇上发兵征讨!”秦二世十分忌讳“反叛”的字眼,天下本来已经开始“反叛”,他却不喜听见。史书曾载,出使之人回来向秦二世报告有人造反,秦二世大怒,下令把此人处死。从此之后,无人再奏。秦二世问及,人们只得说“几个小贼,早已被地方官吏剿灭”云云。秦二世实在是闭塞言路,自取其祸。叔孙通此人极善观言察色,急忙向前启奏:“这些人的话都是胡说八道。现在天下合为一家,毁诸侯城邑,收天下兵器,表明太平时代已经到来。况且明主高坐,普施法制,人人奉公守法,四方臣服,哪里还有反叛之人?楚戍之事,只不过是偷鸡摸狗之徒所为,何足挂齿!皇上下令叫郡县官吏派人擒拿即可,皇上尽可高枕无忧。”秦二世听了叔孙通的话,完全不明其言外之意,还连声称善,回头又去盘问那些“不识时务”的儒生。那些儒生有的说是“反叛”,有的说是“盗贼”。秦二世下令御史将那些说“反叛”的儒生尽皆依法审判,而那些说“盗贼”的儒生得以安全返回。秦二世欣赏叔孙通,赐给锦帛20匹,一身新衣服,还拜为博士。回来后,那些儒生责骂叔孙通说:“先生为何如此阿谀奉承?”叔孙通说:“你们不知道,我都差点难逃此劫!”几天后,叔孙通从咸阳逃回老家薛地。当时薛地已经归楚。不久,项梁大军到了薛地,叔孙通投靠项梁。项梁死后,他自然依附项羽。刘邦攻入彭城,叔孙通归顺刘邦。刘邦大败而逃,叔孙通也跟着逃走。叔孙通是个儒生,自然穿着儒服,幸而没有戴儒冠,否则又要被刘邦用来撒尿。刘邦憎厌儒服,叔孙通就脱下儒服,换上楚制短衣,刘邦因此喜欢叔孙通。叔孙通归顺刘邦,带着100多名儒生弟子,但是叔孙通从不向刘邦推荐使用,而专门向刘邦推荐一些武勇之士。弟子们见到此种情况,议论纷纷:“我等追随先生多年,而今又跟着归附汉王,但是先生专门举荐那些勇夫,而不推荐我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些话传到叔孙通的耳朵里,他召集诸位弟子,开导说:“汉王正在亲冒兵矢争夺天下,你们哪一个能够驰骋沙场攻城略地?所以我当然只能举荐武勇之士。等到汉王夺得天下,我当然要推荐你们。你们专心读书,好好地等着,我怎么会忘记你们呢?”叔孙通是一个识时务者,识时务者为俊杰。不久,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了天下,在定陶当上了皇帝。刘邦废去了秦朝的一切苛刑仪法,所以朝廷上一片混乱。“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史记》语)。叔孙通早已探知刘邦的这一系列情况,决定游说刘邦重建朝仪,瞄准这一机会,准备一展宏图。他对刘邦说:“儒家之道,的确难以用来争夺天下,但是可以用来稳定天下社稷。我请求到鲁地招募儒生,再加上我的弟子一起共同制定朝仪。”刘邦说:“是不是比较困难?”

叔孙通说:“五代三王礼乐不同,有增有减。礼仪要根据时代、人情,进行必要的改变。我准备参考古代仪礼,再参照秦代仪礼,制订出一套新的仪式来,不会很繁琐。”刘邦说:“你就去试着办吧。一定要简明,以我能够做到为准。”叔孙通奉旨行事,又重新操起了老本行,自然是轻车熟路。他前往鲁地,招募到30多位儒生。其中两位儒生不愿西入栎阳,对叔孙通说:“你这人,先前在秦为博士,接着又到项王手下,现在又到皇帝手下,所事之主快到十个了吧!你实在是因为善于阿谀奉承才得到今天的显贵。天下刚刚安定,你又兴风作浪,搞什么礼乐?礼乐是那么容易搞的吗?积百年之德,礼乐才能兴。我等不愿意看到你的所作所为。你的行为,不合古代礼节,我们不去。你快走吧,不要污辱了我们!”叔孙通并不生气,笑着说:“你们迂腐到了何等地步,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还是老样子!”看来叔孙通要兴礼仪,也不是一帆风顺,连某些所谓儒生也不理解。叔孙通带着30人同返都城,召来原来弟子人等,操练月余,请刘邦去看彩排。刘邦观摩完毕,说:“这些事我办得到!”刘邦回到宫中,下令群臣都要去学习朝仪,次年岁首开始施行上朝礼仪。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初一,汉制每一年的岁首,各国诸侯、文武百官,黎明即起,身着朝服,齐到长乐宫前,依照职位高低排列整齐,等候朝见皇上。到了这一天,所有诸侯、大臣、将领都先在宫殿门外等待,他们由宫廷的侍从人员,依照事先安排好的位置,依次序引入宫殿门,并分东、西两边朝列。侍卫的郎中等,分阵排列,林立于廷中。他们全副武装,手持兵器,旗帜鲜明,由殿门到皇帝主殿间,共有数百人,气氛严肃。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依次排列于西边,面向东。文官由丞相率领,依官职高低排列于东边,面向西。接着才宣告皇帝辇车出房,百官持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官吏,依次序逐一奉贺。此时,每一个人都为礼仪之庄严而震惊不已。朝礼毕,置酒宴,依礼节,不得饮至酒醉。诸侯百官坐殿上,先低头敬礼,再仰头行祝酒礼,以尊卑之次序,一个接一个向皇帝敬酒并祝健康。每人饮9杯后,侍从官便宣布罢酒。这时,御史举法为评判,如有动作不合礼法者,便喝令退出。君臣置酒终日,无人敢失礼哗乱,与往常的闹酒喧哗完全不同。朝拜赐宴完毕,刘邦起驾回宫,群臣跪送。刘邦召见叔孙通,高兴地说:“我到了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叔孙通制定朝仪有首创之功,刘邦给予重赏,“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趁机向刘邦进言:“我的弟子和儒生跟着我辛勤劳作,希望皇上念其辛劳,各赐一官,以安众心。”刘邦立即降旨,这些人都当上了郎官。叔孙通谢恩而退,唤各位子弟、儒生来见,传达刘邦旨意,将所得之金全部分赠众人。这些人尽皆欢喜,都赞颂说:“先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叔孙通因此青云直上,两年之后,被拜为太子太傅。这种朝见仪式,一直延续了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形象写照。到了大清帝国末年,有不少外国使节拒绝在中国皇帝面前行三跪九叩之礼,因此得不到中国皇帝的接见。乃至于外国使者是否在皇帝面前行此大礼,成了两国外交谈判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汽车驾驶员必须坐在前面,并且无法跪拜,慈禧宁愿不乘汽车。这种朝见仪式,是封建社会所必需的,也是这种制度腐朽的标志。这种制度,不仅在朝

同类推荐
  • 朱元璋发迹史

    朱元璋发迹史

    中国历史不乏奇迹,朱元璋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从社会最底层的乞丐和尚,爬上天朝上国的皇帝宝座。中间的秘辛固然数不胜数,但这种成功足以激励后人。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说是拼搏的一生,也可以说是杀戮的一生。在他成功的路上,智慧伴随着血腥,谋略混杂着阴暗,理性之中夹杂着疯狂……如何解读朱元璋这个人,是现代人乐此不疲的话题。朱元璋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让人唾弃的地方。翻开姚尧编写的这本《朱元璋发迹史》,它将带你认识这位草根皇帝,并揭秘其发迹之路。
  • 名师风范:忆黄昆

    名师风范:忆黄昆

    《忆黄昆》生动具体地记录下了黄昆先生的点滴事件,以及作者亲身感受到的黄昆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并且附以大量珍贵的照片。娓娓道来,仿佛黄昆先生的音容笑貌又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而认识这一段历史,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黄昆院士以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而为世人所知,他对固体物理做出了开拓性的重大贡献,在学术上堪称一代宗师,殊不知,黄昆先生也是一位满怀热情、身体力行、卓有成效的优秀教育家,作为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用他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26年(32~58岁)在高等教育战线上为中国培养了一代甚至几代半导体科学技术和研究方面的栋梁之材,使中国的半导体事业能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跟上国际迅猛前进的步伐,站在世界的前列。
  •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精选了贝多芬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

    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

    这本书是《清朝这些人儿》系列的第一本,本书主要人物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出生于明朝嘉靖年间,他的一生与明朝有过合作,更多的是对抗。在本书中,我们将清楚地剖析努尔哈赤的一生,我们还将从努尔哈赤、从女真族、从后金国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朝代的历史。
  • 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热门推荐
  • 可传集

    可传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UFO档案

    UFO档案

    他们来自何方,他们目的何在,他们到底是谁,这些神秘莫测的访客总是不期而至,与人类共同分享着天空。回顾历史,我们惊讶地发现――UFO一直与我们同在。早在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之时,就有过对不明飞行物的描述。UFO――成为人类延续时间最长的谜题之一,它们的出现也许并非偶然,如果说它们是媒介时代的科幻作品,那么,古代的遗迹与文献中又为何频频出现它们的身影。当我们重读人类的文明史,静静地仰望着星空的时候,我们不禁自问我们是宇宙中惟一的生命。还是接受过天外来客的礼物。
  • 难言情深

    难言情深

    秦楚记得,多年以前,有一个少年,他孤僻,桀骜,不善言辞。他有漆黑的眸,淡漠的眼神,唯独在看着她的时候,眼神比月光还温柔。后来,秦楚嫁给了一个男人,他叫陆江河,这个男人冷酷,优雅,言辞犀利。他也有一双漆黑的眸和淡漠的眼神,只是看着她的时候,眼神薄凉仿若千年玄冰,不会融化。有人说,爱情是囚徒的有期徒刑,所以她走进牢里的时候,他刚好出来。她笑,笑中有泪,不置可否。
  •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逍遥狂帝

    逍遥狂帝

    因之前文笔框架不够理想,思路迟滞,故而搁笔,直至今日,有所经历,有所感触,提笔重写。
  • 祭言师

    祭言师

    “求求你,不管他是生是死,请让我见他一面好不好?”少女双眸泪光闪烁,那副楚楚可怜的样子惹人心疼。“你先起来,”她将少女扶到床上躺好,她玉指轻轻地点在少女的额头中间,“睡吧!当你醒来的时候,你就能与他相见了。”她话音刚落,只见玉指散发出一点亮光,紧接着少女便昏昏沉沉地进入睡梦中。。。。
  • 文心雕龙集校

    文心雕龙集校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任正非:工程师要有一点商人的味道

    任正非:工程师要有一点商人的味道

    任正非认为,即使是身在工程师这个岗位,也要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 此去经年

    此去经年

    从最初暗恋天鹏,到与笔友金宝的柏拉图式相恋,再到和江一诺“一地鸡毛”般的世俗情缘,王洛北始终怀揣着70年代人“三毛”“琼瑶”式的纯粹爱情理想,这些源于文学的凄美爱情整整影响了她的一生。直至遭遇希非的背叛和欺骗,这对王洛北是致命打击,也让她彻底改变。王洛北不再相信爱,却更加渴望爱,造就了她一边寻找一边质疑,为日后悲剧的人生埋下了伏笔。沙冰本来是最接近王洛北理想爱情的对象,就在两个人即将走入婚姻殿堂之时,人为的“意外”使得王洛北再一次怀疑与否定,而这不仅葬送了她唾手可得的爱情,更断送了沙冰痴情的年轻生命。
  • 从异界开始的星辰大海

    从异界开始的星辰大海

    一名天才科学家穿越了,穿越到了一个文明程度极高的修炼文明,然而等他千辛万苦成为该文明的一方巨头后,却出现了一场意外,他十分悲剧地又来了一次穿越...来到一个似乎是剑与魔法的世界...然后故事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