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封闭式思维
在一个房间里从天花板上垂下两根绳于,要求你把它们系起来,但是两根绳子离得很远,你无法同时抓住它们。房间里还有一把椅子、一把雨伞、一把钳子。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站在椅子上能同时抓住两根绳子吗?不行。用雨伞作为工具,能够得着吗?也不行。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对各种事物都作一下功能变通。钳子除了能拧东西,还能干什么?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重物,系在一根绳子的末端,把绳子做成一个“钟摆”,并让它摆起来,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等“钟摆”荡到附近时抓住它,问题就解决了。
通过上面的测试,可以看出你的思路是否开阔,你是否还存在思维上的“死角”。如果按照常规性的思维,很难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那么就变换一下角度,以开放性的思维,让你的思维活跃起来,跳出思维本身的局限性,多角度、全方位地来思考,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
克服思维的惰性
人一生下来,便会遇到一个生活方式的问题,包括应该怎样吃饭,怎样穿衣,怎样干活,怎样相处,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人们比较容易地学会生活。但同时这也给人们一种错觉,好像人本来就该如此按部就班地生活,将来也应该是如此生活的,而且还往往会以为任何地方的人也如我们一样如此生活。
马戏团的演出场地突然失火,结果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令马戏团老板伤心和不解的是:马戏团里最有名的大象被活活烧死了。
“拴住大象的仅仅是一条细铁链和一根小木桩啊!大象怎么可能被活活烧死呢?”老板非常不解。
原来,平时在没有表演节目时,大象的右后腿被一根细铁链拴在一根插在地上的小木桩上。每当大象企图挣扎时,被铁链拴住的脚就会被磨得疼痛、流血,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大象始终没有成功挣脱脚上的铁链。
于是它的脑海中形成了一种惰性思维:那条绑在脚上的铁链是永远无法挣脱的。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的思维深处也存在着这样的保守力量——惰性思维。
惰性思维让人总是习惯用老眼光来看新问题,总是试图用曾经被反复证明有效的旧概念去解释变化世界中的新现象。假如我们拒绝尝试、不敢冒险、按部就班、因循守旧,那么大好的时机和自身无限的潜能只能被白白地葬送,挫折和失败的悲剧不可避免。
具有这种意识的人就会在生活中表现出典型的惰性心理。人们惯于利用经验思维、经常随大溜、迷信权威等都是惰性思维的种种表现。不仅如此,当一种新事物、新理论刚出世时,总会受到各个方面的挑剔和反对,许多新发现往往这样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可许多已经流行的观点,即使有弊病,却很难纠正。具有惰性思维的人有以下特点:懒于思考,不思钻研;谨慎怕事,妄自尊大;囿于定势,没有创见;知识陈旧,视野狭窄;想象枯竭,目光短浅;唯书唯上,行为从众。
归纳起来,形成思维惰性的心理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看问题片面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它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式进行的。在认识问题时,不思进取,懒于思维,不是站在全局看问题,这只会导致对事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就应即看到它的正面,又看到它的反面;即想到它的现在,又能预测到它的未来。
(二)因循守旧
人类的思维除了有能动性与创意的一面外,又有落后于实践而墨守成规的一面。就连一些著名科学家也常常要受因循守旧的思想的影响。如晚年的牛顿没有提出新的理论和学说,而是潜心研究起《圣经》来,借希望从《圣经》中找到出路,最终使牛顿在晚年时毫无建树。
(三)满足于现状
如果你仅仅满足于事务的目前现状,那你就肯定不会有创意的激情。安于现状,陷于保守,满足现有水平对现有的产品设计、制造方法、工装设备、质量标准以及现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规章、销售方式等,只是跟过去比,不向前看,不横向比,不放眼未来,盲目自大,最后只能使个人或企业的发展步入死胡同。
发明家在其他方面可能类同常人,但有一点例外,即他们总是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即使他们在系鞋带时,也会考虑如何使用鞋扣、按扣、松紧带、磁扣等解决鞋的束紧问题;当他们外出返回至办公室听到“有信函”时,他们就会希望能有一些新方法使他们不在办公室期间也能收到重要信息,这样他们就构思起寻呼机来;当他们烹调晚餐时,他们希望能有一些方法能避免擦伤锅体,这样他们就构思起不粘锅来……思维的惰性很容易让人过起吃老本、高枕无忧的日子,而不去想更上一层楼,结果不知不觉中被后来者代替。很多红极一时的个人或企业就是因此从高峰跌落下来的。所以,不要仅满足于一两个好主意就为止,更不要满足于现状,而是让思维活起来,能动起来,才能产生新的思路,进入更高的境界。
我们要克服这一思维的惰性,首先必须冲破习惯意识的束缚,更新旧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运用立体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用新方法改进事物的形态、特性和功能等,以便取得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我们要敢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这里说的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是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是理性的和务实的。
由于事物多种多样的特性、用途和功能,我们要学会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侧面,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工具,运用各类不同的科学知识,逐一研究问题或考察现成的事物,以便制订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尽量减少缺点与失误,而求得更大效益。
还要打破对思维的理解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具有惰性思维的人往往认为思维能力是天生的,后天训练没有用。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人人都有思维的潜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可能有的人思维活跃一些,有的人思维迟钝一些,但只要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人人都会有出色的思维能力。
可以这样说:“积极的思维可贵又可畏。”积极的思维使你走向成功,消极惰性的思维将使你误入歧途。当你意识到思维的消极作用,并能发挥出创意思维时,走向成功的希望就大大增加了。
学会全方位思维
我们知道,雷达就是通过不断旋转方向,来搜索更大空域内的目标,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也是如此,如果你一直沿用老一套思维方式去理解问题,那么你很可能就会永远跳不出思维的“暗箱”,找不到问题解决的办法。为此,请你转换一下思考的方位,变换一下思维方式,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有一位画家,画了两幅同样的画。他先把其中的一幅放在大街上,告诉过往人如果发现这幅画的败笔之处,就用红笔圈出来。三天后,画被圈满了。之后,他又把另一幅同样的画挂在大街上,告诉过往的人们,把这幅画的最成功之处圈出来,三天之后,画同样被圈满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思考是多角度的,同样一件事情,有时不在于它本身优劣如何,而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它,而且人们的看法又是容易被引导的。用欣赏的眼光看事情,事情会是美好的;用批评的眼光看事情,同样一件事又会糟糕透顶。所以为避免片面地处理问题,我们就有必要学会多角度地来思考问题,学会全方位思维。
(一)寻求多种答案,学会多向思维
在自我突破过程中,成功的概率与设想出来的选择途径的数量成正比。例如,如果我们能想出100条路子,选出最佳方案的机会就比只想出10条路子多10倍。所以我们从多个方向来思考问题,并且尽可能多地列出多个解决的答案,这样会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要力求避免那种刻板僵化的思维模式,而要以一种动态的眼光看待事物,要有考虑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因此,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拓宽思维的渠道,学会从不同角度设想问题,能尽量提出不同类型的多种答案,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全力寻找最优答案,保证问题的最终解决。比如我们可进行词语的流畅性训练,如尽量多地写出同音字、同部首词等;进行观念的流畅训练,要求举出属于同类的东西,如会飞的有哪些;进行联想的流畅训练,如写出和某一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运算的流畅训练,如用数字或字母以及各种数学运算形式来完成这一等式;进行图形的流畅训练,如任意找几块纸板拼装出尽可能多的图形。
总之,运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给问题找出尽可能多的答案来训练思维的流畅性,让你的思维视野更为开阔。
(二)学会自由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往往能活跃你的大脑,拓宽你的思路,你的让思维更具弹性。它有可能会把你带进一个意想不到的境界中,从而使你获得更大的思维动力。
我们的大脑有着完美的想象能力,能将现实的生活转变为不可思议的美好景象。西方有一位被称为奇异之才的工程师,叫泰斯拉。据说,他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例如,他只凝视一张张画满零件数据的设计图纸,就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显出一台已经装配完整的机器形象,甚至于细微到每一个小螺丝都清晰可见。即使设计中出现错误,他也可以在头脑中运行检验,并指出错在哪里。泰斯拉非凡的形象化思维能力,在于他能把所有的客观因素都转化为自己头脑思维的因素。
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讲过的:“你就是把我关在胡桃盒子里,我也是无限想象空间的君主。”
学会自由想象,就是展开你思维的翅膀,就是打开了你思维的天线,应当任凭它自由翱翔,而不受现实得失考虑的约束。实验表明,在创意诞生的初级阶段,设想越是海阔天空越好。因此,在进入具体的应用问题以前,无须对设想的相对优势作出决定,真正有创意的人是先让想象力自由驰骋,然后再回到现实中来,让自己的思维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三)放弃急于求成的思维方式,防止片面思维
即使你的思维有了结果,也不要过早付诸行动,否则可能会发现这样的结果并不是自己原来想要的。明智地、冷静地、不带偏见地作出判断,但须在适当时机到来时再得出结论。很多人坚持立竿见影的工作作风,不愿意围绕一个问题来冥思苦想。要知道,过早下结论,往往容易忽视真正富有创意的东西,而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特性。
防止片面地看待问题,就需要我们尝试跳出自身专业局限,以拓宽思维视野。现在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那就是培养人才还是按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如果仅仅这样的话,将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因为这只能将人才的眼光局限在一个领域范围内。这好比手电筒,除了那一束光照亮的范围之外,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所谓视线或观察的盲点。也正因此,有人说:“一个领域的专家往往在其他领域里就是一个白痴。”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在本专业以外的领域取得成功的。如郭沫若原先是学医学的,但他后来却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文艺领域取得成功,而且在考古学上也有独到之见。
如果只是限于专业之内来处理问题,这只能阻碍创意思维的产生,因为缺少触类旁通的联系来谈创意发明是不可想象的。最好的、最有创意的答案很可能来自一个与专业无关的领域,但不去探索是得不到的。试着抛开专业的眼光,去培养用另外一种好奇心来观察问题,你可能会发现另外一个新天地。
最后,我们引用一位智者说的话:伟大的秘诀,首先就在于去掉自以为被封在有限能力的躯体内的可怜想法。请展开你思维的翅膀吧。在现代社会,人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但我们更需灵活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以开放式的思维,走出眼前的困境,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