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84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论语》所记录传布的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世世代代影响中国,不仅渗透于二千多年中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习俗,而且融化于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中国人的人格精神,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历史证明,这种意识是优秀的,这种精神是永恒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中华民族的优良意识与民族精神,培养中国人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学习和继承孔子们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文明,也需要从孔子们的思想中汲取营养。所以,新时代依然需要学习和研究《论语》。应当承认,二千多年来对《论语》的研究虽然未曾间断,但其中很多问题迄今并没有完全解决;晚近以来对《论语》的现代释读虽然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误解误读仍然大量存在。笔者近与同仁共同完成《论语汇校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于2007年出版),发现传世本《论语》版本文字也存在大量问题,而今人则每不知晓或不经意。这些问题,恰恰又是产生误解误读的主要症结。鉴于此,笔者又作了这部简易的《论语新校释》。称之为“新”,主要是因为其中的校为晚近以来各家所无,而释解又多异各家之旧。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论语》本义及其思想,以下先对与其文本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必要的考释说明。

(一)《论语》的名义

研读《论语》,自然得先明确它的名义。然而历史上对“论”、“语”二字的理解,则众说纷纭,迄莫能定。如“论”或如字读,而又义释不一;或读为“伦”,而又说义杂陈(详下)。“语”或以为语言、语录,或以为叙,或以为论难答述。可见意见分歧较大。二字究竟应作何解?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考察。

先说“语”:关于“语”字之义,今天看来可以首先确定。因为众所周知,《论语》一书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语录。所以,“语”当指语言、语录。《说文解字》云:“语,论也。” 段玉裁注曰:“此即毛、郑说也。语者,御也。如毛说,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语;如郑说,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说明“语”本为动词。前人释叙、释论难答述,看来也有道理。只是如此解释,与《论语》实际不符。所以,“语”不能以本义释。不过“语”虽本为动词,指一人辩论是非或与人相答问辩难,但辩论是非或与人答问辩难之言辞,即所语之言,也可以谓之语,所谓动静同词。所以,“语”字引申可以做为名词,指语言。可见“语”字在这里用的是引申义。

再说“论”字:如字读者,如班固《汉书·艺文志》云: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是以“论”为论纂。论纂是什么意思,未见解释。《隋书·经籍志》云:

《论语》者,孔子弟子所录。孔子既叙六经,讲于洙、泗之上,门徒三千,达者七十。其与夫子应答,及私相讲肄,言合于道,或书之于绅,或事之无厌。仲尼既没,遂缉而论之,谓之《论语》。

“缉而论之”,显然是踵班固“辑而论纂”之说。然而“论”字究竟是为何义,也不明确。皇侃《论语义疏叙》归纳前人如字读“论”曰:

舍音依字为论者,言此书出自门徒,必先详论,人人佥允,然后乃记,记毕已论,故曰论也。

《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亦云:

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都没有对“论”做特别解释,说明皆以常义。而以常义,今人无疑会首先想到评论、议论。而评论、议论夫子之言,显然与《论语》实际不合,所以不可取信。元人何异孙《十一经问对》云:

孔门师弟子讨论文义之言也。……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

把“论”具体释为讨论文义。然而如众所知,《论语》所记也并非讨论文义之语。所以,此释同样不可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

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故孔门师弟子之言谓之《论语》。

段氏之义,无疑是说:“论语”,就是循其理、得其宜的言语。然而什么叫循其理?《论语》所记之言,怎见得都循其理?难道除《论语》所记,其他言语都不循其理、得其宜?没有道理。重要的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说,“论”字并没有所谓“循其理、得其宜”之义。所以,此说看似有理,实不可信。那么究竟什么叫“论”呢?

《说文》云:“论,议也。”议,即商议、讨论。今人商议一件事情,也往往说议一议。可见“论”本身是一动词。商议、讨论,显然非一人之事,而且商议、讨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有所定论。所以,以本义,“论”就是大家共同商议论定。那么,班固所谓“论纂”,就是通过大家共同商议论定而纂集。如此解释“论”字,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及“缉而论之,谓之《论语》”之说,无论从文义还是从事理上讲无疑都是合理的,而且与《论语》实际也相符合。可见“论”如字读而以本义释之,比较合理。

读“论”为“伦”者,如刘熙《释名·释典艺》云:

《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言也。”

是较早以“论”为“伦”之说。如其说,“论语”就是“有伦理地叙己所欲言”。显然,此非正解。所以杨伯峻先生质疑说:“难道除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外,别人的说话都不是‘有条理的叙述’吗?”杨伯峻:《论语泽注·导言》,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确有道理。可见刘熙之说不可信。而且即使以“语”为语言、语录,“论(伦)语”也是“有伦理的语录”之义,同样不可信,没有道理。因为别人的语录,并非全无伦理。皇侃《论语义疏·叙》总结其前人对“论”字的解释云:

凡通此“论”字大判有三途:第一舍字制音,呼之为伦;一舍音依字,而号曰论;一云伦、论二称,义无异也。第一舍字从音为伦说者乃众,的可见者不出四家:一云伦者次也,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伦者理也,言此书之中蕴含万理也;三云伦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

所谓“伦、论二称义无异”,实际上也是通假,所以当与“舍字制音,呼之为伦”者合为一事。而“呼之为伦”,则明显又有四说,这里我们也一一加以分析:

所谓“伦者次也”,是取相次之义。《说文》云:“伦,辈也。”段注云:“引申之,凡同类相次曰辈。”是伦有相次之义。然而谓“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则与《论语》实际不符,因为《论语》各章之间并无相生关系。所谓“伦者理也”,是取理义。伦之训理,当自引申,因为与有伦次即是有条理、有伦理。可见伦可有理义。然而谓“此书之中蕴涵万理”,则未免牵强武断。所以,此说也不可取信。所谓“伦者纶也”,无疑又以“伦”借为“纶”。辗转通假,非古人名书之例,当无其事。且所谓“经纶今古”,亦恐非当时《论语》编辑命名者所预期。所以,以“伦”为“纶”更不可信。所谓“伦者轮也”,亦是辗转通假,同样不可信,且所谓“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纯属无稽之说。

皇侃《论语义疏·叙》曰:“语者,论难答述之谓也。……此书既是论难答述之事,宜以论为名,故名为论语也。”似又混淆论、语为一事,尤不可信。

总上可知,读“论”为“伦”,即以“论”为“伦”的通假字,惟有释为伦次较合情理,但又非相生、相次之义。不过观察《论语》实际可知,其书确是众多语录的次序编排。所以,若“论”字借为“伦”,当训为次。那么,“论(伦)语”,即伦次编排的语录。换言之,《论语》,就是按次序一条一条、一篇一篇编辑起来的语录。如此解释,与《论语》实际亦相符合。看来读“论”为“伦”而训为“次”,亦能讲通。

那么究竟应作何解?我们认为,当从前说,即“论”字当如字读而释为议。那么,“论语”,就是“大家共同商议论定的语录”,或者“经过讨论的语录”之义。读“论”为“伦”虽亦可通,但毕竟是为通假,非书名用字所宜。如此看来,传统以“伦语”之音读“论语”,实不合宜。事实上,古人也并非不知不当读“伦”。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尚书序音义》音“论语”曰:“上如字,又音伦。”可见他是主张如字读。前人既知当如字读而后世又坚持读“伦”,无疑是封建文人之私心作祟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旧的读法。

如果以上解释符合古人当初命名之意,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知道,《论语》之名应是孔子卒后不久之纂辑者(众弟子)所命定,而非后人所追加,因为若是后人追加,必当附有“孔子”字样。而正因为时值孔子新卒,音容犹在,弟子相与辑其所闻知而商议论定之,故直谓为“论语”。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今本《论语》就是当时一时编定之书,后人在初编基础上增订附益,容当有之。

(二)《论语》的编纂与编篡者

关于《论语》的编篡者,向有孔子弟子、孔子再传弟子、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共同完成数说。持孔子弟子说者,如《汉书·艺文志》云“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王充《论衡·正说》云“弟子共记孔子之言行”,赵岐《孟子题辞》云“七十子之俦,会集夫子所言”,宋均《论语崇爵谶》云“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等。此说虽属推测,但确有一定道理。因为《论语》所记,大多皆孔子教弟子或与弟子相问对之语。这些言语,为七十子之俦所亲闻,而外人则莫得知。然而七十子众,不可能人人皆参与之,故郑玄《论语序》谓为“仲弓、子游、子夏等撰”,王肃谓为子贡、子游所编。此等说法,亦属推断。事实上,当年参与纂辑《论语》的弟子,当不止郑、王所举数人,因为书中所纪录的弟子尚有多人。总之,《论语》一书中所出现的主要弟子除颜渊、冉耕、子路早死外,其余大多有参与纂辑的可能。

诸弟子之所以在孔子卒后纂辑《论语》,当如皇侃《论语义疏·叙》所云:“……哲人其萎;徂背之后,过隙叵驻。门人痛大山长毁,哀梁木永摧;隐几非昔,离索行泪;微言一绝,景行莫书。于是,弟子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而实录,上以尊仰圣师,下则垂轨万代。”

另外,诸弟子纂辑之时,亦当有个别孔门以外的人物参与,因为如《乡党》篇所记孔子在宗庙、在朝廷、入公门之事,恐非弟子所能见知。此类言辞,当出孔子同寮之口。然而《论语》书中,毕竟还有“有子”、“曾子”,乃至“冉子”之称。这些称呼,显然不能出同俦弟子之口,而只能是再传弟子所称。所以柳宗元《论语辨》以为“盖乐正子春、子思之徒与为之尔”。不过谓二子“与为之”,则欠合理,因为乐正子春及子思毕竟与七十子非同辈之人,年齿在后。合理的解释,应是初由七十子(非全部)共同纂辑,后由七十子之门人增订。事实上,《论语》非一次成书,证据也十分清楚,因为后五篇(除第十七篇)无论从文风、体例到内容,都与前十五篇有明显不同,以至崔述认为其“可疑”。崔述:《洙泗考信录》,《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那么七十子当初究竟如何纂辑,所辑何篇?其门人又如何增订,增订何篇呢?

前面说过,《论语》一书中所出现的主要弟子除颜渊、冉耕、子路外,皆有可能参与纂辑。然而我们今天已经不可能一一找出各章节的具体纂辑者了。唯一可以确定纂辑者的,正如宋人早已指出的,是《宪问》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及“‘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乎?’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二章(或作一章)。因为“宪”,为孔子弟子原思之名。称名不称字,以当时礼俗习惯,要么为长辈呼晚辈,要么是本人自称。此处下述子曰之事,显然不为孔子所呼,所以必为原宪自述自记。因此可以肯定,原宪为当时《论语》编纂者之一。另有《子罕》篇“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一章,前人亦以为是琴牢本人所记。然而此章有一“曰”字,则只能说是他人所录琴牢之言,而非其亲记。不过通过此材料可以知道,《论语》所记孔子之语确为众弟子集体辑录。

然而虽是集体辑录,而执笔纪录则当有专人。如书中“子夏问”、“子贡问”、 “子游问”之类,显然不可能是子夏、子贡、子游等本人所亲记,而皆应出第三者之手。但诸弟子与孔子的问对,又未必皆为其他弟子所听闻,所以,书中所记诸弟子与孔子问对之言之大部分,当是当事者亲述,执笔者所记。至于所记哀公问、季康子问、林放问之类,自当是当时在场知见其事的弟子所述,专人所记。总之当有专人执笔。正因为有专人执笔,所以文体相似,而且少有重复。(按:今本所重复的几处,有属错衍者,有看似重复实非重复者。)当然,所谓执笔,并非只是机械地纪录,而是还作了粗略地整理。如《为政》篇同时记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显然是经过专门编排。邢昺曰:“其篇中所载,各记旧闻,意及则言,不为义例,或亦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正是专人负责编排的结果。

执笔者为谁?首先应当包括原宪。《宪问》篇言“宪问”而不与其他同,无非是因为其他皆是录他人之所述,故尊呼其字,而问耻二事为己所述,故直署己名。之所以说“包括”原宪,因为《雍也》篇明有“原思为之宰”的记载,显然又不为原宪自记。当然,我们也不是说在全部《论语》中,只记入了原宪这两句乃至述说其为宰之事语,因为其他纯孔子语,即直接以“子曰”开头的语录中,也有出原宪所述者的可能,只是这些纯孔子语,可能全部经过了众弟子集体讨论,得到了大家共同认定。

参与执笔定稿者还有何人?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加以推定。(1)《为政》篇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餕,曾是以为孝乎?”明有批评子夏之意。子夏若参与执笔定稿,不当有此等文字出现。又《子张》篇记子夏与子游互相攻击谩骂之事,亦可证明子夏不可能参与执笔定稿。(2)《公冶长》篇载:“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瑚琏也”之语,与今人骂人饭桶相似。《宪问》篇记:“子贡谤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皆是批评子贡。子贡若参与执笔定稿,亦不当有此类文字出现。(3)《公冶长》篇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则宰我更不可能为执笔定稿之人。(4)《雍也》篇言冉有“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亦批评之语,是冉有亦不可能参与执笔定稿。(5)《雍也》篇记“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是对公西华有微辞,则公西华亦不可能参与其事。(6)《颜渊》篇记樊迟未达先生意而请教子夏;《子路》篇又记樊迟请学稼,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则樊迟亦当未与其事。由此可知,子夏、子贡、宰我、冉有、公西华、樊迟诸人,皆不可能参与执笔定稿。那么所剩下的主要弟子,就只有有若、原宪、冉雍、曾参、闵子骞、子游等人了。有若虽在今本《论语》中被尊为“有子”,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其因不能应对弟子之问而不被尊重之事,则由其执笔定稿的可能性极小。子游看似有可能参与,但《子张》篇记其与子夏互相攻击谩骂之事。该篇虽为二次增补(详后),但增补者不可能不顾及前修,且增辑与初辑必有传承关系。所以,子游亦当未参与其事。而冉雍、闵子骞二人,在《论语》中似又被赞誉过多,所以也不可能是执笔定稿之人,那么,最有可能执笔定稿的弟子,就只有原宪和曾参等人了。

同类推荐
  • 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白话容斋随笔精选》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化、艺术、哲学、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笔记小说,以考证、评论、记事为主要写作内容,书中既有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杂谈和文坛轶事,更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本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评论精彩、考证严谨,其价值远远超过同类书籍,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该书通俗易懂,作者从小处入笔,写出人间沧桑,喻道理于点滴之中。阅读《白话容斋随笔精选》,可以让人消除疑虑,明白事理;可以让人心存感恩,摒弃丑恶;更可以让人增长见识,澄清谬误。
  • 韵府词库

    韵府词库

    《韵府词库》是作者花费近十年心血,在有关资料及工具书上选取六千余个韵单字,搜集古今汉语词典、词组约二十六万个汇编而成,为广大爱好作诗填词的读者及苦于汉语词组搭配检索的读者提供了方便。
  •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园冶

    园冶

    《园冶》是中国造园艺术的传世经典,也是世界首部造园学专著,被日本宫廷评价为“开天工之作”,被欧美国家奉为“生态文明圣典”。它不仅展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度,也为现代别墅的建造与私人家居装修提供了可模仿的范本。
  • 论语·孟子(最爱读国学书系)

    论语·孟子(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论语·孟子》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热门推荐
  • 大唐之惊梦

    大唐之惊梦

    开元二十二年,一个神秘莫测的老道士将一个少年送进了长安城…从此,波澜壮阔的盛唐,就这么闯入了一位不按常理行事的不速之客…
  • 锁魂镜

    锁魂镜

    据说用女娲补天的灵石锻造的神境,是一面讲述美人故事,吸食魂魄滋养的古镜,它究竟会有多少秘密?故事一:半城烟沙因为父王势力受皇帝忌惮,巴邑第一美人慕容薇音被迫与爱侣分开。一如红门深似海,皇宫是否是她的牢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皇朝帝王家,是否是她和他的宿命?故事二:倾尽天下多年前,她作为圣女在天山救了险些丧命的他,心灵相系之际,却生死别离。时光轻擦,他眉目依旧,却嗜血残忍地灭了她九族。她眉间的朱砂依旧,但血海深仇,是否允许他们继续描眉画朱砂?故事三:烟雨华年她与他在水乡相遇,一个是酸秀才,一个是城中首富之女,究竟有怎么样的邂逅。一场匪寇的截杀,究竟会将他们的命运带去哪里?故事四:烟花易冷他是名门落寞之后,她是七品县令庶出之女,门第的枷锁,阻碍了他们。烽烟起,他被点为将军,希望封侯拜相,迎娶他过门,一晃三年,命运究竟如何谱写结局。她,追月女神纤阿,守护锁魂镜的女神,究竟又和镜子有何关联?
  • 不灭之罚

    不灭之罚

    重生的代价是昂贵的,羸弱的身躯,堵塞的经脉,破损的灵魂……然而上天也给了她远超前世的修炼天赋,天赐力量的增强,还有那无尽的资源。当她一点点冲破束缚的时候,她的征途,就已经开始了。然而,当一切的一切结束之后,她发现,曾经的那些人只剩下了她一个,也只会剩下她一个了。
  • 徒步进藏:凡凡的三百三十万步

    徒步进藏:凡凡的三百三十万步

    本书是一本介乎于游记、纪实文学、回忆录的青春、励志、正能量、饱含成长轨迹的真实故事。文笔自由朴实,情感真挚,轻松自在之余又引人共鸣和思考。全书以徒步川藏线2160公里,90天行走3304800步的故事为主线,写作600天中对人生的思考贯穿其中。一路所遇的狂风暴雨,独行无人区,生死离别,病痛折磨,爱情、友情、亲情,每一步都走的异常艰辛,却有着比艰辛多一点的坚持和努力。所有的答案都将在经历中一一揭晓。
  • 老人与海(海明威中短篇小说选)

    老人与海(海明威中短篇小说选)

    海明威的作品很多,我们这个选本,除了《老人与海》之外,还收录了另一篇“硬汉风格”作品《不败之人》,以及他的“意识流风格”代表作《乞力马扎罗的雪》,后者并不好读,但能够反映海明威文学风格的另一面。
  • 宋俘记

    宋俘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极品总管

    极品总管

    秋斐艳感觉自己睡了沉沉的一觉,再醒来,头依旧要炸开一样。她拍着脑袋,感叹着,还是生活太颓靡,就出去HIGH了一夜,喝了几瓶洋酒,怎么就成这样了?坐起身,才发现不同,她不由得尖叫起来:“啊!”这眼前的一切,和自己的生活截然不同,怎么回事?自己从意大利买回来的欧式大床,怎么变成了红木雕花硬板床?自己的空调被,怎么变成黛绿色的压线薄衾被?还有自己的紫色吊带睡衣,怎么变成了白色的丝线对襟衣服?容不得自己再多看一点,房间就有人闯进来,镂空木门“嘎”的一声被推开,说道:“秋公公,您怎么了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律要后集

    律要后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说话滴水不漏的九大隐规则

    说话滴水不漏的九大隐规则

    说话是一门巧妙运用语言逻辑的学问。一个人的说话能力,可以显示他的办事能力。口才好的人,说话说得使人钦服,往往可以很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个人如果具有良好的说话技巧,无论是立身处世,还是交友待人,或是工作创业,都一定会潇洒自如。
  • 夺命枪

    夺命枪

    黑暗来袭,阴云渐起,一场波及了无数世界的动荡即将来临。背负着枷锁的少年在混乱间沉沦,自破碎中崛起,一路高歌猛进,直冲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