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84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论语》所记录传布的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世世代代影响中国,不仅渗透于二千多年中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习俗,而且融化于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中国人的人格精神,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历史证明,这种意识是优秀的,这种精神是永恒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中华民族的优良意识与民族精神,培养中国人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学习和继承孔子们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文明,也需要从孔子们的思想中汲取营养。所以,新时代依然需要学习和研究《论语》。应当承认,二千多年来对《论语》的研究虽然未曾间断,但其中很多问题迄今并没有完全解决;晚近以来对《论语》的现代释读虽然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误解误读仍然大量存在。笔者近与同仁共同完成《论语汇校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于2007年出版),发现传世本《论语》版本文字也存在大量问题,而今人则每不知晓或不经意。这些问题,恰恰又是产生误解误读的主要症结。鉴于此,笔者又作了这部简易的《论语新校释》。称之为“新”,主要是因为其中的校为晚近以来各家所无,而释解又多异各家之旧。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论语》本义及其思想,以下先对与其文本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必要的考释说明。

(一)《论语》的名义

研读《论语》,自然得先明确它的名义。然而历史上对“论”、“语”二字的理解,则众说纷纭,迄莫能定。如“论”或如字读,而又义释不一;或读为“伦”,而又说义杂陈(详下)。“语”或以为语言、语录,或以为叙,或以为论难答述。可见意见分歧较大。二字究竟应作何解?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考察。

先说“语”:关于“语”字之义,今天看来可以首先确定。因为众所周知,《论语》一书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语录。所以,“语”当指语言、语录。《说文解字》云:“语,论也。” 段玉裁注曰:“此即毛、郑说也。语者,御也。如毛说,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语;如郑说,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说明“语”本为动词。前人释叙、释论难答述,看来也有道理。只是如此解释,与《论语》实际不符。所以,“语”不能以本义释。不过“语”虽本为动词,指一人辩论是非或与人相答问辩难,但辩论是非或与人答问辩难之言辞,即所语之言,也可以谓之语,所谓动静同词。所以,“语”字引申可以做为名词,指语言。可见“语”字在这里用的是引申义。

再说“论”字:如字读者,如班固《汉书·艺文志》云: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是以“论”为论纂。论纂是什么意思,未见解释。《隋书·经籍志》云:

《论语》者,孔子弟子所录。孔子既叙六经,讲于洙、泗之上,门徒三千,达者七十。其与夫子应答,及私相讲肄,言合于道,或书之于绅,或事之无厌。仲尼既没,遂缉而论之,谓之《论语》。

“缉而论之”,显然是踵班固“辑而论纂”之说。然而“论”字究竟是为何义,也不明确。皇侃《论语义疏叙》归纳前人如字读“论”曰:

舍音依字为论者,言此书出自门徒,必先详论,人人佥允,然后乃记,记毕已论,故曰论也。

《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亦云:

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都没有对“论”做特别解释,说明皆以常义。而以常义,今人无疑会首先想到评论、议论。而评论、议论夫子之言,显然与《论语》实际不合,所以不可取信。元人何异孙《十一经问对》云:

孔门师弟子讨论文义之言也。……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

把“论”具体释为讨论文义。然而如众所知,《论语》所记也并非讨论文义之语。所以,此释同样不可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

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故孔门师弟子之言谓之《论语》。

段氏之义,无疑是说:“论语”,就是循其理、得其宜的言语。然而什么叫循其理?《论语》所记之言,怎见得都循其理?难道除《论语》所记,其他言语都不循其理、得其宜?没有道理。重要的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说,“论”字并没有所谓“循其理、得其宜”之义。所以,此说看似有理,实不可信。那么究竟什么叫“论”呢?

《说文》云:“论,议也。”议,即商议、讨论。今人商议一件事情,也往往说议一议。可见“论”本身是一动词。商议、讨论,显然非一人之事,而且商议、讨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有所定论。所以,以本义,“论”就是大家共同商议论定。那么,班固所谓“论纂”,就是通过大家共同商议论定而纂集。如此解释“论”字,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及“缉而论之,谓之《论语》”之说,无论从文义还是从事理上讲无疑都是合理的,而且与《论语》实际也相符合。可见“论”如字读而以本义释之,比较合理。

读“论”为“伦”者,如刘熙《释名·释典艺》云:

《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言也。”

是较早以“论”为“伦”之说。如其说,“论语”就是“有伦理地叙己所欲言”。显然,此非正解。所以杨伯峻先生质疑说:“难道除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外,别人的说话都不是‘有条理的叙述’吗?”杨伯峻:《论语泽注·导言》,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确有道理。可见刘熙之说不可信。而且即使以“语”为语言、语录,“论(伦)语”也是“有伦理的语录”之义,同样不可信,没有道理。因为别人的语录,并非全无伦理。皇侃《论语义疏·叙》总结其前人对“论”字的解释云:

凡通此“论”字大判有三途:第一舍字制音,呼之为伦;一舍音依字,而号曰论;一云伦、论二称,义无异也。第一舍字从音为伦说者乃众,的可见者不出四家:一云伦者次也,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伦者理也,言此书之中蕴含万理也;三云伦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

所谓“伦、论二称义无异”,实际上也是通假,所以当与“舍字制音,呼之为伦”者合为一事。而“呼之为伦”,则明显又有四说,这里我们也一一加以分析:

所谓“伦者次也”,是取相次之义。《说文》云:“伦,辈也。”段注云:“引申之,凡同类相次曰辈。”是伦有相次之义。然而谓“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则与《论语》实际不符,因为《论语》各章之间并无相生关系。所谓“伦者理也”,是取理义。伦之训理,当自引申,因为与有伦次即是有条理、有伦理。可见伦可有理义。然而谓“此书之中蕴涵万理”,则未免牵强武断。所以,此说也不可取信。所谓“伦者纶也”,无疑又以“伦”借为“纶”。辗转通假,非古人名书之例,当无其事。且所谓“经纶今古”,亦恐非当时《论语》编辑命名者所预期。所以,以“伦”为“纶”更不可信。所谓“伦者轮也”,亦是辗转通假,同样不可信,且所谓“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纯属无稽之说。

皇侃《论语义疏·叙》曰:“语者,论难答述之谓也。……此书既是论难答述之事,宜以论为名,故名为论语也。”似又混淆论、语为一事,尤不可信。

总上可知,读“论”为“伦”,即以“论”为“伦”的通假字,惟有释为伦次较合情理,但又非相生、相次之义。不过观察《论语》实际可知,其书确是众多语录的次序编排。所以,若“论”字借为“伦”,当训为次。那么,“论(伦)语”,即伦次编排的语录。换言之,《论语》,就是按次序一条一条、一篇一篇编辑起来的语录。如此解释,与《论语》实际亦相符合。看来读“论”为“伦”而训为“次”,亦能讲通。

那么究竟应作何解?我们认为,当从前说,即“论”字当如字读而释为议。那么,“论语”,就是“大家共同商议论定的语录”,或者“经过讨论的语录”之义。读“论”为“伦”虽亦可通,但毕竟是为通假,非书名用字所宜。如此看来,传统以“伦语”之音读“论语”,实不合宜。事实上,古人也并非不知不当读“伦”。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尚书序音义》音“论语”曰:“上如字,又音伦。”可见他是主张如字读。前人既知当如字读而后世又坚持读“伦”,无疑是封建文人之私心作祟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旧的读法。

如果以上解释符合古人当初命名之意,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知道,《论语》之名应是孔子卒后不久之纂辑者(众弟子)所命定,而非后人所追加,因为若是后人追加,必当附有“孔子”字样。而正因为时值孔子新卒,音容犹在,弟子相与辑其所闻知而商议论定之,故直谓为“论语”。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今本《论语》就是当时一时编定之书,后人在初编基础上增订附益,容当有之。

(二)《论语》的编纂与编篡者

关于《论语》的编篡者,向有孔子弟子、孔子再传弟子、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共同完成数说。持孔子弟子说者,如《汉书·艺文志》云“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王充《论衡·正说》云“弟子共记孔子之言行”,赵岐《孟子题辞》云“七十子之俦,会集夫子所言”,宋均《论语崇爵谶》云“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等。此说虽属推测,但确有一定道理。因为《论语》所记,大多皆孔子教弟子或与弟子相问对之语。这些言语,为七十子之俦所亲闻,而外人则莫得知。然而七十子众,不可能人人皆参与之,故郑玄《论语序》谓为“仲弓、子游、子夏等撰”,王肃谓为子贡、子游所编。此等说法,亦属推断。事实上,当年参与纂辑《论语》的弟子,当不止郑、王所举数人,因为书中所纪录的弟子尚有多人。总之,《论语》一书中所出现的主要弟子除颜渊、冉耕、子路早死外,其余大多有参与纂辑的可能。

诸弟子之所以在孔子卒后纂辑《论语》,当如皇侃《论语义疏·叙》所云:“……哲人其萎;徂背之后,过隙叵驻。门人痛大山长毁,哀梁木永摧;隐几非昔,离索行泪;微言一绝,景行莫书。于是,弟子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而实录,上以尊仰圣师,下则垂轨万代。”

另外,诸弟子纂辑之时,亦当有个别孔门以外的人物参与,因为如《乡党》篇所记孔子在宗庙、在朝廷、入公门之事,恐非弟子所能见知。此类言辞,当出孔子同寮之口。然而《论语》书中,毕竟还有“有子”、“曾子”,乃至“冉子”之称。这些称呼,显然不能出同俦弟子之口,而只能是再传弟子所称。所以柳宗元《论语辨》以为“盖乐正子春、子思之徒与为之尔”。不过谓二子“与为之”,则欠合理,因为乐正子春及子思毕竟与七十子非同辈之人,年齿在后。合理的解释,应是初由七十子(非全部)共同纂辑,后由七十子之门人增订。事实上,《论语》非一次成书,证据也十分清楚,因为后五篇(除第十七篇)无论从文风、体例到内容,都与前十五篇有明显不同,以至崔述认为其“可疑”。崔述:《洙泗考信录》,《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那么七十子当初究竟如何纂辑,所辑何篇?其门人又如何增订,增订何篇呢?

前面说过,《论语》一书中所出现的主要弟子除颜渊、冉耕、子路外,皆有可能参与纂辑。然而我们今天已经不可能一一找出各章节的具体纂辑者了。唯一可以确定纂辑者的,正如宋人早已指出的,是《宪问》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及“‘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乎?’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二章(或作一章)。因为“宪”,为孔子弟子原思之名。称名不称字,以当时礼俗习惯,要么为长辈呼晚辈,要么是本人自称。此处下述子曰之事,显然不为孔子所呼,所以必为原宪自述自记。因此可以肯定,原宪为当时《论语》编纂者之一。另有《子罕》篇“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一章,前人亦以为是琴牢本人所记。然而此章有一“曰”字,则只能说是他人所录琴牢之言,而非其亲记。不过通过此材料可以知道,《论语》所记孔子之语确为众弟子集体辑录。

然而虽是集体辑录,而执笔纪录则当有专人。如书中“子夏问”、“子贡问”、 “子游问”之类,显然不可能是子夏、子贡、子游等本人所亲记,而皆应出第三者之手。但诸弟子与孔子的问对,又未必皆为其他弟子所听闻,所以,书中所记诸弟子与孔子问对之言之大部分,当是当事者亲述,执笔者所记。至于所记哀公问、季康子问、林放问之类,自当是当时在场知见其事的弟子所述,专人所记。总之当有专人执笔。正因为有专人执笔,所以文体相似,而且少有重复。(按:今本所重复的几处,有属错衍者,有看似重复实非重复者。)当然,所谓执笔,并非只是机械地纪录,而是还作了粗略地整理。如《为政》篇同时记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显然是经过专门编排。邢昺曰:“其篇中所载,各记旧闻,意及则言,不为义例,或亦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正是专人负责编排的结果。

执笔者为谁?首先应当包括原宪。《宪问》篇言“宪问”而不与其他同,无非是因为其他皆是录他人之所述,故尊呼其字,而问耻二事为己所述,故直署己名。之所以说“包括”原宪,因为《雍也》篇明有“原思为之宰”的记载,显然又不为原宪自记。当然,我们也不是说在全部《论语》中,只记入了原宪这两句乃至述说其为宰之事语,因为其他纯孔子语,即直接以“子曰”开头的语录中,也有出原宪所述者的可能,只是这些纯孔子语,可能全部经过了众弟子集体讨论,得到了大家共同认定。

参与执笔定稿者还有何人?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加以推定。(1)《为政》篇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餕,曾是以为孝乎?”明有批评子夏之意。子夏若参与执笔定稿,不当有此等文字出现。又《子张》篇记子夏与子游互相攻击谩骂之事,亦可证明子夏不可能参与执笔定稿。(2)《公冶长》篇载:“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瑚琏也”之语,与今人骂人饭桶相似。《宪问》篇记:“子贡谤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皆是批评子贡。子贡若参与执笔定稿,亦不当有此类文字出现。(3)《公冶长》篇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则宰我更不可能为执笔定稿之人。(4)《雍也》篇言冉有“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亦批评之语,是冉有亦不可能参与执笔定稿。(5)《雍也》篇记“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是对公西华有微辞,则公西华亦不可能参与其事。(6)《颜渊》篇记樊迟未达先生意而请教子夏;《子路》篇又记樊迟请学稼,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则樊迟亦当未与其事。由此可知,子夏、子贡、宰我、冉有、公西华、樊迟诸人,皆不可能参与执笔定稿。那么所剩下的主要弟子,就只有有若、原宪、冉雍、曾参、闵子骞、子游等人了。有若虽在今本《论语》中被尊为“有子”,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其因不能应对弟子之问而不被尊重之事,则由其执笔定稿的可能性极小。子游看似有可能参与,但《子张》篇记其与子夏互相攻击谩骂之事。该篇虽为二次增补(详后),但增补者不可能不顾及前修,且增辑与初辑必有传承关系。所以,子游亦当未参与其事。而冉雍、闵子骞二人,在《论语》中似又被赞誉过多,所以也不可能是执笔定稿之人,那么,最有可能执笔定稿的弟子,就只有原宪和曾参等人了。

同类推荐
  •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

    《四书五经·大学 中庸 孟子》归属清华大学继续教育文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句”丛书之一。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大学》《中庸》《孟子》中,遴选部分代表名句,分主题原文呈现并中英文翻译注释,配以精美书法作品,附传统经典名篇全文及生僻字注音,同时定向邀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及汉语言文字造诣的书法教育家、清华大学德艺双馨的师生校友、社会各界实力派书法名家书写主题内容,经典名句、传统丹青、中英文释义三位一体,以传统艺术形式承载民族优秀文化思想。
  • 楚辞(精装典藏本)

    楚辞(精装典藏本)

    《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 三略

    三略

    顾名思义,《三略》是专讲战略的兵书。其上略、中略、下略都是从战略的高度论述问题,始终贯穿着战略思想。在西汉以前,这样紧紧围绕战略问题的兵法专著还不曾出现。可以说,《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影响极为深远。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本书在体例上将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诸篇。选编时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和对当代人极具参考价值的篇章。按时间排序,酌定标题,进行注释和点评。在內容上每篇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如下所述:修身篇所选的家书旨在反映曾国藩在保身、进德修业、息心忍耐、有恒心、谨慎、自立自强等方面的內在修为。劝学篇所选的家书包括教弟写字养神、劝弟学业宜精、阐述求学之法、教弟注重看书、读书要有恒心等內容,反映了曾国藩“读书、立志、有恒”的治学思想。
  • 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要求学习和阅读中医古籍,领会和参悟医道原理,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广大中医工作者,也包括具备一定古汉语水平的中华文化热爱者和中医爱好者。本书的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系统、准确的中医古籍原文及现代汉语译注本,并进一步提供各种外国语译注本。以期正本清源,弘扬医道,泽被圜州,造福桑梓。
热门推荐
  • 符文法师

    符文法师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魔法世界,这算什么情况?魔法师穿着合金装备跟人打架!等等……不应该是穿着法师长袍吗?还有,魔法世界居然还有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这都什么玩意!这到底是魔法世界,还是科幻世界……魔法和高科技凑合在一块,这是要搞事吗?(新书《英雄联盟疾风传》已发布!欢迎大家前来品读!)
  • 国民男神宠翻天:吻安,小甜心

    国民男神宠翻天:吻安,小甜心

    (新文已发《学霸高冷人设又崩了》)生日当天,亲生爸妈疑似密谋逃窜,她收到一只男神哥哥做生日礼物“叫哥哥。”凉暖暖怒:“我没有哥哥,哥哥是什么?!能吃吗?!”他是红透半边天的国民校草,表面上处处嫌弃她,却随时随地宠到犯规!
  • 暖婚

    暖婚

    “懒丫头……快起来,再不起来老娘我就要揍你了。”在穿透屋顶的吼声过后,云暖从一团蚕蛹般的被子里伸出一只手,在床头胡乱的摸索了一阵,终于在一番努力之下找到手机,只见从“蚕蛹”,哦……不,是被子里探出一颗顶着鸟巢般乱糟糟头发的脑袋。云暖眯着眼睛,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心理面一阵腹诽,明明才早上七点多一点,为什么周末都不能好好的睡一个懒觉呢?自家太后这是要做什么?虽然心里忍不住在抱……
  • 毒妃在翻墙:邪王别追来

    毒妃在翻墙:邪王别追来

    站在黑暗之巅,一身玄衣,冷漠如冰。黑暗里的冥王,却在遇见她时变成了一袭锦衣白袍。“爷,您一向最喜欢玄衣,为何忽然改成了白袍?”“王妃喜欢!”“爷,您为什么把年纪尚幼的世子早早送去了军营?”“历练!”“……”,小世子爷才三岁!爷,您确定不是嫌弃小世子爷日日粘着王妃,而害怕‘失宠’?
  • 数学发展的世纪之桥:希尔伯特的故事

    数学发展的世纪之桥:希尔伯特的故事

    《数学发展的世纪之桥:希尔伯特的故事》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 微风暖余生

    微风暖余生

    我想余生和你一起,享受着微风拂面的暖。“沈子宸我不喜欢你了,所以你也不要喜欢我了。”苏清冲沈子宸喊到。…………这一场呼啸而过的岁月里,谁辜负了谁?
  • 红楼梦:俞平伯评点(全集)

    红楼梦:俞平伯评点(全集)

    世人都晓《红楼梦》好,但究竟哪个版本的《红楼梦》最适合阅读,最贴近曹雪芹的原著,却鲜有人知。《红楼梦:俞平伯点评》以最忠实于曹雪芹原著的早期抄本——戚序本为底本,汇总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脂砚斋评语系统,兼有红学大师俞平伯精心评点,填补了《红楼梦》版本目前的一大空白。俞平伯以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石头记》八十回本为底本,参考诸多抄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程甲本等)校勘而成的这部《红楼梦》,将带给您非比寻常的阅读体验,为您还原一部完整真实的《红楼梦》。此外,《红楼梦:俞平伯点评》将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续的后四十回作为附录,以供读者参考。
  • 身在浮世,心向清欢

    身在浮世,心向清欢

    这本书里,有着26位唐宋文人传奇的一生,以及他们的185首(篇)传世作品。26位文人的生平轶事里,有历史,有政治,有战争,有风俗,让你对一千年前那个充满魅力的时代和那群站成不朽的人们有一个全新而完整的认识。而那185首(篇)作品,作者带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感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跨越时空将它们娓娓道来。
  • 元辰序列

    元辰序列

    诸国混战,邪魔凶残,元辰教会,年兽元旦。十二序列,九品十阶,古物邪物,历史碎片。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江湖豪情侠胆柔肠,枪在手跟我杀四郎。
  • 蟹之谣

    蟹之谣

    小说通过老实巴交的农民于旺田养螃蟹的遭遇,揭示了底层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生存的艰辛和苦难,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农民调查”。小说贴近生活,真实地表 现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重压之下生活的沧桑、奋争与无奈。小说情节曲折、深沉厚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高水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