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8400000002

第2章 前言(2)

总上可知,《论语》最初纂辑,是由众弟子先各言所记、各述所知,然后就共知者进行讨论确定,再由原宪、曾参等专人负责纪录下来的。讨论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避免失圣言之本真,达到“人人佥允”。弟子们之所以能在孔子殁后对其言行各有所述,又能共同讨论,可能是因为他们于孔子生前就各有所记。《卫灵公》篇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就是明证。至于最初纂辑论定的时间,自应在孔子既卒,弟子奔丧聚首之际。可以想象,当时众弟子治丧已毕,守庐期间,有一二人先提倡议,众人群起和之,遂各述所闻、各言所记,并很快由专人记录整理成编。事毕,众人各奔东西,最终整理者遂收而藏之。

那么由七十子最初纂辑论定的《论语》,究竟有哪些内容,与今本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说,由孔子弟子最初纂辑的《论语》,当包括今本前十五篇和第十七篇的主要内容(非完整的十六篇)。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此十六篇基本上或大部分皆称“子”而不称“孔子”。或有作“孔子”者,基本上都是与定公、哀公、卫灵公、齐景公、季康子等政治人物相问对,可见是特殊处理。而前作“孔子”后又作“子”诸章中之“孔”字,个别有可能是后人所增。定州汉墓所出竹简本中,就有前后皆作“子”者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十六篇中,《学而》篇增益最多。今本《学而》篇共十六章,其中孔子语录七章、有子语录三章、曾子语录三章、子夏语录一章、子禽与子贡对话一章、子贡与孔子对话一章。称“有子”、“曾子”且为语录而不为与孔子问对,显然不能是最初纂辑者。而题“子曰”诸章,则又必为最初所辑。又一值得注意的是,题“子曰”与题“有子曰”、“曾子曰”各章杂陈,文义及思想内容上皆没有逻辑关系,所以只能说是后之增订者在旧稿基础上杂进了有子、曾子、子夏的语录。总之,《学而》“子曰”诸章及“子贡问”一章当是最初所辑。其他仿此。

十六篇基本内容虽为初辑,但初辑未必有十六篇之名。也就是说,今本各篇之名,当是后之增订者所冠。明显的证据,就是今本各篇篇名及前后次序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学而》、《为政》相次,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子产“侨闻学而后入政”说一致,明显具有先学而后为政的思想;《尧曰》篇殿末,亦反映编者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念。而各篇除首章以外,大部分内容与篇题主旨又不十分吻合,说明篇名及篇目编排为二次所为。所以,初辑本《论语》只能是一本大致以类相从的孔子语录,包括与弟子及君公的问对,以及描述孔子生活习惯与举止行为的章节。那么,后之增订者所做的工作,也就可以知道:

首先,增进了曾子语录及反映曾参临终之事的两章。曾子语录我们之所以认定是增益而不是增订者把旧有的“曾参”改为“曾子”,理由就是它不仅称“子”,而且是语录。《泰伯》篇“曾子有疾”临终二章,也只能是增订者所增。至于《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一章之二“曾子”,则有可能是由“曾参”所改。

二、增进了包括有若、子夏、子游、子贡等在内的所有其他孔子弟子的语录。因为可以想见,当初弟子们共辑孔子语录之时,不可能连同其他弟子,哪怕是重要弟子的语录一并录入,因为毕竟皆是弟子。《孟子·滕文公上》载:“昔者孔子没……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可见当时已认为孔子不可尚。另外据《子张》篇子游谓“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一章所记,可知当时诸弟子关系并不融洽。所以,这些弟子语录当是后所增益。而《经典释文·序录》云:“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已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因辑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法,谓之《论语》。”把辑“时贤”之语与“论撰”置于同时,则无疑不可信。

三、附增了今本第十六、十八、十九、二十篇的几乎全部内容。

四、按照自己的思想理念对全书进行重新编排,包括分篇并冠以篇名,各篇首章做统一安排,内容及次序做简单调整。

总之,经过改编增订,使《论语》成了一部二十篇各有篇名、具有一定思想体系的有机作品。今观全书末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与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句式相似,首尾呼应,体现了编订者的编书宗旨和目的,完全可以看出是出于刻意安排,为同一人(或数人)所为。

增订者为谁?自然只能是曾参的弟子。理由有五:一,称“曾子”而不曰“曾参”;二,记曾子临终之事;三,有意突出曾子。例如《宪问》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章后附“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四,有曾子思想痕迹。如前所云,《论语》二十篇在内容及编排上一定程度上反映编者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与《大学》所言相同,而《大学》则传为曾子所撰。五,有曾子弟子手笔痕迹。例如《子路》篇“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章下“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十字,与上文义不相贯,而今《大戴礼记》之《曾子立事》篇则有“兄弟僖僖,朋友切切”之文,所以此十字有可能是增订者据曾子之说所加的附注。柳宗元《论语辨》引或曰:“孔子弟子尝杂记其言,然而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也。”看来是比较正确的说法。如果说《论语》的最终编定者为曾子弟子,那么初编本之执笔定稿,必当由曾子等完成,否则,其弟子无从增订改编。正因为是曾子最后所传,所以其弟子才有可能对之进行改编增订。

“有若”也称“子”,而且也是语录,但毕竟只有三条(另有一章称“有若”),所以增订者不可能别有其弟子参加,只能说是增订者对其独尊而已。另外《雍也》篇及《子路》篇数称“冉子”,亦当是增订者对他的尊称。

曾参弟子,知名者有乐正子春和单居离等。而孔子之孙子思,亦有以为是曾子弟子者,所以柳宗元以为“乐正子春、子思之徒与为之”。以子思为曾子弟子,于文献没有依据。当然,子思于孔子卒后复从曾参学并尊其为“子”,并非没有可能,只是《论语》书中尚找不出与子思有关的直接证据。另外,《礼记》之《坊记》、《中庸》、《表记》、《缁衣》诸篇,据传皆为子思所作,出土文献也已有所证明。今考诸篇中引用了大量孔子语录,而只有《坊记》所录一条在《论语》之中。若《论语》为子思所编定,其中定当多有收录。今不收录,说明《论语》与子思无关。而《坊记》所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条,却明题为“《论语》曰”。也可见子思未编《论语》。所以,《论语》的最终编定者当非子思。乐正子春和单居离二人之中,以前者可能性最大。《礼记·檀弓上》载:“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华坐於足。”可见乐正子春为曾子最亲信弟子。但也不能肯定他就是《论语》编定者,因为毕竟尚无直接证据。所以我们只能说,《论语》的最终编定者为曾子的主要弟子。

曾子弟子增订《论语》,当在曾子卒后不久。当然,如杨伯峻先生所已指出的杨伯峻:《论语译注·导言》,中华书局1982年版。,更应在孟敬子卒后。孟敬子仲孙捷,悼公时鲁三桓之一,执政大夫。其生卒虽无可考,但《论语》明记“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则其与曾子年齿相差不会过大。其卒,最多晚曾子十年左右。那么以《阙里文献考》曾子年七十而卒于鲁元公元年(公元前436年)计,曾子弟子增订《论语》的时间,当在公元前425年以前,而不可能再晚。因为不可以想象,曾子弟子在曾子去世一二十年以后才去追忆他。

(三)《论语》的内容与结构

《论语》一书,今一般皆认为成于众手,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杨伯峻:《论语泽注·导言》,中华书局1982年版。,不仅各篇无统一主题,各篇之间也没有逻辑联系。事实究竟怎样?以下我们从各篇内容主旨入手对其结构重做分析,以期对之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

学而第一此篇无统一主题,但以言学为主,兼言孝、悌、忠、信、义、礼等修身为人、处世交友,及为君治民之道。篇名“学而”二字,本取首章“子曰”以下前二字,与他篇同。唯其首篇、首章以“学”字始,当有用心。《礼记·学记》云:“君子如欲化民,其必由学乎!”看来全书以《学而》始,确是编辑者有意安排,体现以学为先及教人修身的思想。既是有意安排,说明有统一编辑宗旨。皇侃《义疏》(以下直称其名)云:“二十篇首末相次无别科,而以《学而》为先者,言降圣以下皆须学成,故《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明人必须学乃成。” 陆德明《经典释文》(以下直称其名)曰:“以学为首,明人必须学也。”邢昺《注疏》(以下直称其名)曰:“既以学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须学也。《为政》以下诸篇所次,先儒不无意焉。” 皆有道理。看来传统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需要指出,此篇虽以劝学为宗旨,但多有与学无关之章,如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四“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第八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第十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等等,说明内容与主旨不完全一致。这一现象,使人产生一个疑问:是体例不纯,还是篇题及主旨为后所定?要回答这一问题,还需结合其它各篇。

为政第二此篇凡二十四章,皆孔子语或孔子答问之语,所言亦较杂。其中有论《诗》、论孝者,有自言生平者,有评论颜回者,有言观人之法者,有论为学及为人处世者,似皆与为政无关。真正与政及为政治民有关者,不过十章。篇名“为政”二字固亦取首章“子曰”以下前二字,但与前篇“学而”结合起来,则明显具有先学而后为政的思想。《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子产曰:“侨闻学而后入政。”可见春秋以来已有此思想。所以,此篇亦必为编者有意安排。陆德明曰:“先学而后从政,以《为政》次《学而》也。” 皇侃曰:“所以次前者……是明先学后乃可为政化民,故以《为政》次《学而》也。”说皆不误。总之此篇次前,不仅反映编者先学而后从政的理念,而且反映儒家的出世思想。可以看出,在《论语》编辑者心里,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从政,为了治民。可见此篇也有主旨。邢昺曰:“此篇所论孝、敬、信、勇,为政之德也;圣贤君子,为政之人也。故以‘为政’冠于章首,遂以名篇。”则恐未必,因为篇中毕竟多有与德、政无关者。如第九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是评价颜回;第十七章子曰“由!诲汝,知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论教学:可见确不纯粹。这同样说明,篇题及首章安排有可能是后所为。

八佾第三此篇所论皆与礼乐祭祀有关,是各篇中内容最纯的一篇。篇名“八佾”,固取首章孔子语之前二字,但其无疑可以代表礼乐。礼乐次为政,亦非偶然。《礼记·曲礼上》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乐记》云:“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似乎正可看作此篇之所以次前的原由。可见此篇编排,亦出刻意。邢昺云:“为政之善,莫善礼乐。礼以安民治上,乐以移风易俗,得之则安,失之则危,故此篇论礼乐得失也。”不为无见。而皇侃云:“此篇明季氏是诸侯之臣,而僭行天子之乐也。所以次前者,言政之所裁,裁于斯滥,故《八佾》次《为政》也。又一通云:政既由学,学而为政,则如北辰;不学而为政,则如季氏之恶,故次《为政》也。”学而为政,如何就如北辰?季氏僭行天子之乐,只是首章所记而已。且各章之言,并无不学之说,“又一通”纯属穿凿。可见全然未得其旨。总之,此篇当取为政需有礼乐、祭祀之义,故相次。

里仁第四此篇论修德,以仁为主。邢昺云:“此篇明仁。仁者,善行之大名也。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故以次前也。” 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以义仁当在礼乐前。今在后,说明编者非取其义。此篇之排,当承《为政》而来。为政须有礼乐,为政者更须有仁德、有修养,故相次。皇侃云:“此篇明凡人之性易为染著,遇善则升,逢恶则坠,故居处宜慎,必择仁者之里也。所以次前者,明季氏之恶由不近仁。今示避恶从善,宜居仁里,故以《里仁》次于《季氏》也。”所言亦只是首章之义。钱穆《论语新解》(以下直称其名)曰:“礼必随时而变,仁则古今通道,故《论语》编者以《里仁》次《八佾》之后。”似无义。既是古今通道,何反在随时而变者之后?可见也没有道理。总之,此篇当取为政者当有仁德,以仁为里(邻)之义,可见篇名及编排皆有用意。

公冶长第五此篇多记孔子评价臧否古今人物之言,以论弟子者为多,“公冶长”三字取首章所论人物名。此篇之所以次前,盖以前篇泛论德,故继以具体人物,述其才德之所在与欠缺,以为例证。皇侃云:“此篇明时无明君,贤人获罪也。所以次前者,言公冶虽在枉滥缧绁,而为圣师,证明若不近仁,则曲直难辨,故《公冶》为《里仁》之次。” 亦只是以首章之义言之。邢昺云:“此篇大指明贤人君子仁知刚直。以前篇择仁者之里而居故得为君子,即下云‘鲁无君子,兹焉取斯’是也,故次《里仁》。”略有所得。朱子云:“此篇皆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盖格物穷理之一端也。”则纯属理学言论。钱穆曰:“孔门之教,重于所以为人,知人物之贤否、行事之得失,即所学之实证。孔子前古大圣,而其择婿条件,极为平易。学圣人,亦当在平易近人处。编者以本章为本篇之首,亦有深义。”恐非编者之意。总之此篇是因德行而及人物,公冶长可为众人物之代表,故做首章以为篇名,可见此篇编排亦有用意。

雍也第六此篇主要论诸弟子及君子德行,除一章闵子骞语外,余皆孔子语或孔子答他人问。前半部分论具体人物,以弟子为主;后半部分泛论君子与仁者、智者,兼及德行政事。邢昺曰:“此篇亦论贤人、君子及仁、知、中庸之德,大抵与前相类,故以次之。”其说不误。人物众多,一篇不能尽,故续次之,而兼论君子。皇侃曰:“雍,孔子弟子也。明其才堪南面,而时不与也。所以次前者,其虽无横罪,亦是不遇之流。横罪为切,故《公冶》前明而《雍也》为次也。”亦以首章为言,而又穿凿不可信。此篇是前篇之续,亦论人物,雍可为代表,故做首章而以为篇名,可见此篇编排亦有道理。

同类推荐
  • 袁天罡与推背图

    袁天罡与推背图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袁天罡略传;袁天罡墓地之说;袁天罡与李淳风;袁天罡叔父袁守诚;初出茅庐;拜师孙思邈;给武则天算命等。
  • 经学博采录

    经学博采录

    《经学博采录》记载和评述了乾嘉道咸间各经学家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收罗甚博。此次整理本以《辛巳丛编》6卷本为底本,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的光绪八年《敬跻堂丛书》12卷本对校,并以广雅书局校抄本参校。
  •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题宋杨维德等撰, 真实作者 尚待考证。尽管如此, 作为记录与六壬、太乙各名的奇门遁甲术 的《遁甲符应经》, 仍然不失为一部中华术数奇书。奇门遁甲在我国可能已经失传 , 通过《遁甲符应经》等书, 我们有机会一窥它神秘的面目。
  •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热门推荐
  • 割胆记

    割胆记

    越是见红,金脉越旺。这是大山里采金汉子们嘴上经常叨咕的行话。在燕山深处的金龙峪村百来个采金矿点中,今年就数李龙、李豹哥俩的矿点最为红火,火得让村里采金汉们眼里直冒火星。李龙、李豹哥俩的矿点,半年内连续砸伤了三个小工后,金脉越发红火起来。到了年关腊月根下,哥俩猫在屋里,摁了大半夜计算器,把矿点上一年来的那本脏兮兮的收支帐本儿,从头到尾认真梳理了一遍,刨去矿点全年各项开销,净剩纯利四百八十六万,哥俩每人分得二百四十三万。
  • 花好月不圆

    花好月不圆

    周六的晚上,蓝晨约千红去海港城看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千红笑道,我们俩非职业女子看人家职业女子怎么混,是不是有点文不对题?蓝晨道,谁说我们没有职业,我们是职业家庭妇女!千红扑哧一笑。多么理直气壮!说得好!她决定这个晚上暂时脱离家庭主妇岗位,给自己放一会儿小假。7点钟的电影,蓝晨很准时地开着宝马750来接她。天已经暗了下来,灯火升起,往常这个时候,是千红带着小宝在楼下散步的时间。今天甩开小尾巴,一个人单溜。
  • COLUMBA

    COLUMB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南宫家的当家祖母

    南宫家的当家祖母

    斩迪走向我的时候一滴雨水正落在我的脸上,我抬头看着天,要下雨了,我想。“瑶瑶,以后我不会再来看你了。”斩迪温和地说着。我面无表情的抬起头,“地震了••••••要地震了•••••••”“对不起瑶瑶,以前我一直以为爱你就可以忍受无止境的等待,可是事实上我并没有那么伟大。我要结婚了。”斩迪说着托起我的脸,“原谅我吧。”“地震了••••••世界毁灭了•••••••”我面无表情的转过头,看见远方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鄙夷正的看着我。他的未婚妻,我想。“我走了,以后你好好照顾自己吧。”斩迪说完拍拍我的头,然后挽着他漂亮的未婚妻徐徐远去,这期间没有回过头看我一眼。几滴冰凉的雨水落在我脸上,终于下雨了,我冷笑。如果时间可以再回放一次,斩迪,你是否会发觉,你曾经深爱着的我••••••哭了。
  • 将军

    将军

    外边蝉声刺耳,烈日炎炎。老周参谋爬上三楼时,热得简直喘不出气了。他嘟嘟囔囔地一边擦着汗水,一边轻轻地向将军的卧室走去。像往常一样,将军午休时卧室的门总是虚掩着——他不在里边午休时反而把门关得结结实实的。在将军睡觉时,老周参谋是唯一可以不用敲门推门就进的人。不出他所料,将军果然赤条条地躺在竹床上正在睡觉,时而拉响一声汽笛般的粗糙鼾声。按照将军的习惯,卧室内没有安装空调。睡梦中的将军满头大汗,身上也汗津津的,他左手握着一把蒲扇,压在伤痕累累的肚子上。除了全身累累伤痕,将军躯体上更加惹人注目的部分是那个硕大的器官。
  • 鬼面将军的自恋妻

    鬼面将军的自恋妻

    她是尚书府的三小姐,生性胆小,懦弱。娘亲早逝,爹爹不疼,常常被府里的丫鬟,小姐们欺负。一次意外落水,醒来后的她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唯唯诺诺的她她,是现代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因一次外出旅游,汽车发生车祸,而来到了这个历史不存在的丰祈国,成了尚书府的三小姐,什么,刚来就要嫁人,还是那个魔鬼将军,不过既然逃不掉,干脆安心嫁人,反正只是换个地方睡觉而已他是丰祈国的战神,却也是人们闻风丧胆的魔鬼将军。一道圣旨,将尚书府的三小姐赐婚给他为妻,是那个懦弱的三小姐,也好,反正谁做这个位置都一样。片段一新婚之夜,“夫人,将军刚接到圣旨,出征了”小月不安的看着我说“真的啊,太好了,小月,快去厨房把所有好吃的都端来,我快饿死了”“小姐,你.”“我怎么了”“小姐,你知道将军这一走要多久吗?”“哦,要多久?”“一年啊”小月无语的看着一副事不关己的赵云瑶“真的啊,这么说我是不是可以在将军府横行霸道一年之久啊,太好了”片段二“爷,夫人拿着一把菜刀往书房这边来了,您要不要暂时躲避下”战云好心的说“她又怎么了”某将军一脸无奈的说,这都几次了,她不腻他都看腻了,都不知道偶尔换下战术。“好像是听到皇上要为爷您纳妾的事情”战云这个时候有点幸灾乐祸的说道。话音刚落就看到某女已经拿着菜刀站在书房的门口了“怎么刀上还有鸡毛啊夫人,你下次应该把刀洗干净再出来,免得弄的那些鸡毛到处都是”某将军看后很淡定的说“哼,姓向的,这个鸡毛是老娘在来之前专门去找了只老母鸡拔下来的,就是为了告诉你你和它的共同点”某女说到后面突然变的无比淑女的说“爷,夫人这是什么意思啊”战云不解的问“都是禽兽”某女很好心得解答到.
  • 醉千宠

    醉千宠

    人如果背负了仇恨,除了灰色,还能有其他的色彩吗?裴贞婉自从走上了复仇这一条路,便只能摒弃情感,只身入宫,只为能在异国的权谋之中,为父兄宗族争一个明明白白的说法。她以为她已经心如铁石。可为什么,那个明明野心勃勃的帝王,却喜欢没事调侃她来玩?不征伐天下了吗?不整顿朝纲了吗?且看一个千算万算的谋略女子,如何一步沉醉于另一个年轻帝王的人生之中。本文说明:1.纯正剧,文风古朴,重人物心理;2.虽然是权谋宫斗,但是追求三观正,大局观的格局;3.伏笔铺垫的一般比较早,有兴趣看的可以翻一翻前文来找线索。
  • On the Heavens

    On the Heave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败絮其外,金玉其中

    败絮其外,金玉其中

    沈昕娘本是当朝尚书嫡女,却生来不全,成为沈家一大败笔。她被送归老家,从一场不知是天灾还是人祸的大火中死里逃生,命运轨迹从此改变——只顾利益的家人将她接回,嫁给指腹为婚的人家。夫君倒是位名誉京城的武美男,又岂会看上败絮的她?这边,冯家大宅,排挤捉弄算计不断,就是想把她踢出府。那头,她手掌生出的阴阳太极图,能肉白骨活死人,握天下兴衰,可她一介女流要这有何用?小试牛刀,把她当傻子欺负的人,让她练练手!正当她乐此不彼时,却发现当红摄政王不忙政务忙咸淡,站在她身后淡定护航!摄政王手摇折扇笑得高深莫测道:我帮你,只因你像一个故人,也怪他们有眼不识金镶玉!沈昕娘咬着银想:难道她的秘密被他发现?
  • 鸿蒙逐道

    鸿蒙逐道

    九大本源,毁灭始者,无敌法宝,灿烂法术,一切都因为世界的毁灭与重生而与秦啸紧紧相连。世界有多大,欲望就多大。人心欲望厉害?还是世界规则力量?人与世界,谁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