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9600000001

第1章 关于芭蕾

今天,我们对于“芭蕾”这个名称并不陌生,在我国,它一直被称为“芭蕾舞剧”,但是,我们对芭蕾的历史和特色,对著名芭蕾舞剧的情节、表演和音乐的了解却非常贫乏。

芭蕾是法文Ballet的音译,是欧洲古典舞剧的统称。它最早源于拉丁语Ballo,也就是舞蹈或当众表演舞蹈的意思,并没有剧场演出的含义。芭蕾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孕育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盛大的宴饮娱乐活动,17世纪形成于法国宫廷。这种宫廷芭蕾实际上是在一个统一的主题下,具有松散结构的舞蹈、歌唱、音乐、朗诵和戏剧的综合表演,由专业的舞蹈教师设计,国王和贵族担任演员,女角也由男子扮演,表演场地在皇宫大厅中央,观众则围绕在大厅周围观看,演员戴皮制面具标志不同角色,故又称假面芭蕾。

这种早期的芭蕾,表演的场地是大厅,观众的位置则是随意地围绕在四周,直到17世纪70年代,芭蕾演出开始在黎塞留大主教宫廷剧场进行,演员的表演场地有一定的规范,观众的视角固定到一个方位,这就使得芭蕾的表演必须进行一些改变,尤其是在舞蹈技巧和审美观点上。

从技巧上,芭蕾规定了五个脚的站位和七个手位,这些规定对芭蕾舞的规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芭蕾脚尖的技术也逐渐趋于完美,最大的特点是脚尖直立的舞姿,当然还包括诸如旋转、托举一类的技巧。最早的舞鞋还没有现代芭蕾舞鞋顶端的“硬物”,所以,演员用脚尖站立的时候不可能太长。但当舞鞋的改进让表演者能够长时间用脚尖站立,甚至可以做出旋转、跳跃等高难度动作的时候,脚尖站立就成了芭蕾舞区别于其他舞蹈的最大特色。

从美学的角度讲,则是对芭蕾本身意义的两种认识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芭蕾就是一种唯美的舞蹈,它带给人的就是感官的愉悦,而不承担诸如内容表现、情感传递等方面的责任。他们认为芭蕾就是“几个人在一起跳舞的几何图案组合”。这种理论虽然不太有利于芭蕾的发展,但是,对芭蕾技巧的提高却是很有帮助的。

另一种观点,则注重芭蕾的情节内容,强调芭蕾是一种“戏剧性的舞蹈”,它通过舞蹈语言,表现的是和话剧、歌剧同样的情节内容。

这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在现代芭蕾中,两种观点是并重的,有的编导偏重于无情节芭蕾,注重技巧的表现;有的编导则致力于创作戏剧性或有情节的芭蕾。

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对芭蕾舞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19世纪后期,芭蕾的技巧和结构形式都达到高度规范化和程式化,但从另一方面也制约了芭蕾的发展。

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思潮,对芭蕾的这些规范化和程式化有很大的突破,许多新的理念和技巧的探索及创新,使古老的芭蕾艺术又焕发了青春。

早期的芭蕾音乐,是采用一些现有的乐曲,进行简单的编串,谈不上什么特色。后来,编导在专门请人编写剧本的同时,也请作曲家专门为舞剧编曲,许多伟大的作曲家如拉威尔、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罗西尼、斯特拉文斯基等,都为芭蕾舞剧谱写过音乐,其中许多已经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精品,比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和《胡桃夹子》、列·德立勃的《葛蓓莉娅》、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同类推荐
  •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

    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西方电影理论”概念。过去人们以为,所谓“当代电影理论”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在符号学、结构主义、意识形态批评、女权主义、文化研究等等影响下的电影研究。而作者在对历史的追溯中令人信服地指出,事实上,西方电影理论有两个传统。我们所熟知的只是欧陆传统下的电影理论,而在欧洲大陆之外的英美电影学术圈中,影响更深远、且在目前更具有生命力的,是另一个传统——分析哲学的传统。
  • 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音乐小品欣赏》主要内容包括:G弦上的咏叹调、皇家焰火音乐、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小步舞曲、土耳其进行曲、小夜曲、G大调小步舞曲、哀格蒙特序曲、致爱丽丝、D大调军队进行曲、邀舞、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 西方音乐简史

    西方音乐简史

    该书概括地介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力求简明阐述了各个时期的风格特点和重要作曲家及著名作品。全书分为六卷,如第一卷古代音乐这一阶段的西方音乐的主要事情及整体状况进行了横向的飞类叙述,最后一卷为现代音乐,介绍了20世纪西方音乐的成就及其多分化发展态势。
  • 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本书为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小结,书中涵括了1984到2011年流传于湖北的黄梅戏剧目。
  • 名辨艺术与思维逻辑(修订版)

    名辨艺术与思维逻辑(修订版)

    本书主要研究名辩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名辩学之名与逻辑学概念理论,名辩学之辞与逻辑学命题理论、名辩之说与逻辑学的推理理论,以及名辩学之辩与逻辑学的论证理论等。
热门推荐
  • 一世凰途

    一世凰途

    她倾尽所有,用尽一生的厚爱却未换回他转身的薄情。妹妹的鸠占鹊巢,夫君的狼子野心,似冰椎刺心,万箭穿目,让她身心皆受地狱之火折磨。她不惜耗尽元力,染白了一头青丝,寻出七世龙骨下落,助他一统天。他还给她的,却是冰冷的铁链,绝情的抛弃,甚至是不屑一顾地讥讽,唐子烟你不过是一颗棋子……
  • 宠后妖娆:朕的医食太监

    宠后妖娆:朕的医食太监

    我对你的爱,起于点滴,终于一生——元恒 我孤身一人来到这异世,就是为了追寻你对我的爱——唐安辰 她是他的总管太监,可是却不小心怀了他的孩子。怎么办!怎么办!他又不可能娶一个太监,没办法,逃吧!当他再次见到她的时候,才发现,他的这个太监不简单啊,肚子里揣着自己的娃,还想装不认识?但是怎么办,你已经走入我的心网,逃不掉了。
  • 将甲型H1N1流感抗击到底

    将甲型H1N1流感抗击到底

    甲型H1N1流感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它的传播途径有哪些?一旦被感染之后我们如何应对……对我们来说,有太多的疑问。于是,《将甲型H1N1流感抗击到底》一书应运而生。本书结合墨西哥等国的流感疫情以及我国目前的防疫状况,从认识流感入手,深入浅出地为您介绍了如何应对此次疫情的一些基本知识。
  • 唐梦千变

    唐梦千变

    他只是一个大学生,本来睡觉做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奈何如今一入梦便会穿越回到盛世大唐,回去就回去吧,关键是每次都会去到不同人的身上,今晚是文治武功的天可汗李世民,明晚又变成了娇媚婀娜的杨玉环,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连性别都随机变换。天啊,白天上课睡觉,晚上征战四方,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 地球是个大U盘

    地球是个大U盘

    如果地球是个U盘,当这个U盘运转时,地球发生空前绝后的大剧变。第一个纪元变化点!当世界不再进化,而是不断后退,一个个可怕的古怪未知的纪元出现!而每个人类都意外被输入一个数据包,五位主角克服重重难关,他们击杀强大的返祖动物,他们相互羁绊。最终这个世界会变成怎么样了呢?
  • 宠物天王

    宠物天王

    【1.下载一款可疑的游戏】【2.捕捉几只神奇的宠物当伙伴】【3.在轻松有趣的日常里,带领宠物店走上崛起之路】###实体书1-3册已出版,各大电商有售###读者群:513717593(无粉丝值要求)VIP群:567288256(5000及以上粉丝值可入)
  • 秘密花园(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秘密花园(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赢在追求卓越

    赢在追求卓越

    同样的精彩,不同的传奇。《赢在追求卓越》中12个不同的领域,12名成功企业家,他们的起伏经历、人生态度、经营方略、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帮你点亮管理智慧,重振创业梦想,让你的人生告别平凡。
  • 你一定要学的20堂养生课

    你一定要学的20堂养生课

    《你一定要学的20堂养生课》是结合《黄帝内经》、《易经》、《道德经》等养生绝学于一体撰写而成的一部养生著作。这本书不仅体现了东方人的养生智慧,更教会了大家如何清楚地认识养生。养生是一种智慧,掌握好养生绝学,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受益一生!
  • Passing On

    Passing On

    Booker-Prize winning author Penelope Lively is that rare writer who goes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in book after perfectly assured book. In Passing On, she applies her distinctive insight and consummate artistry to the subtle story of a domineering and manipulative mother's legacy to her children. With their mother's death, Helen and Edward, both middle-aged and both unmarried, are left to face the ramifications of their mother's hold on their lives for all of these years. Helen and Edward slowly learn to accept what has been lost in their own lives and embrace what can yet be retrieved. "The richest and most rewarding of her novels." - 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