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3700000014

第14章 陈衡哲:文学先锋,不让须眉(1)

陈衡哲(1893—1976),原名陈燕,原籍湖南衡山,生于江苏武进。我国第一位女教授,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位女战士。

幼年在亲友辅导下读书。1911年进入上海爱国女校,1914年考入清华学堂留学生班,成为清华选送公费留美的女大学生之一。留美期间,先在纽约瓦沙女子大学攻读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学,191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进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并与任鸿隽结婚。同年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回国,先后在北大、川大、东南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一度旅居香港和南方各省。解放后,陈衡哲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生活相对安静。1962年任鸿隽的去世对她打击很大,身体状况一直不佳。1976年1月7日,因病逝于上海瑞金医院。

1917年创作了白话短篇小说《一日》,以“莎菲”的笔名发表于《留美学生季报》,是最早为新文学呐喊助威的女作家。1920年回国后又陆续写白话小说在《新青年》发表。这些作品后结集为短篇小说集《小雨点》。另写有散文100余篇,自己从中精选了52篇,编为《衡哲散文集》。

20世纪初的中国,大多数让女孩读书的家庭,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像培养男孩一样读经书来考科举,将来求得一官半职,而是想让自己的女儿读些唐诗宋词,以增加修养,以便出嫁后为娘家赢得好名声。然而,不同于当时的很多大家庭,陈家从陈衡哲的曾祖母开始,“每个出生于或嫁入陈家的女子,或出于天性或由于环境,都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或多或少的造诣。”在陈衡哲这一辈,陈家女儿的成就更是令人目眩。陈衡哲父母育有六女二子,皆事业有成。二女陈衡哲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女教授,以致向来只载男不载女的陈氏家谱,破例将陈衡哲收列其中。四女陈衡粹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其夫是著名戏剧家余上沅,余留学英国专攻戏剧,回国后创办国立剧专(今天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曹禺、黄佐临、陈白尘等都是该校教授,谢晋即是该校学生。五女陈鹂,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后来成为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六女陈受为南开大学数学系资深教授,其夫吴大任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之弟,曾任南开大学副校长。

此外,曾经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绝命诗的著名革命烈士夏明翰,其母亲陈云凤是陈衡哲的堂姐。除夏明翰外,陈云凤另有3个儿女为中国革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夏明衡、夏明震和夏明霹。陈衡哲伯父陈范是清末著名的《苏报》报馆馆主,曾因《苏报》案而被清廷逮捕。

陈衡哲母亲的娘家,乃是江苏常州的名门,戏剧家吴祖光的曾祖母与陈衡哲的母亲是姐妹。北洋政府都肃政使、审计院长庄蕴宽是陈衡哲的舅父。庄蕴宽曾任广西边防督办,蔡锷是他手下爱将。湖南起义失败后的黄兴,正是在庄蕴宽的重金资助和护送下,出镇南关,东渡日本。袁世凯阴谋恢复帝制惊醒所谓“国民代表”投票,60位代表中只有一位激烈反对,并用公函请徐世昌转呈袁世凯,此人即庄蕴宽。

陈衡哲祖父陈钟英、父亲陈韬(字季略)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诗人,陈韬还曾经任四川乐至县知县。

陈衡哲的曾祖母、祖母、母亲都是能文善画的才女。其中母亲庄曜孚字茝史,是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得恽南田画派真传,尤其以没骨花卉著称,早年随夫在乐至创办女子师范学堂,开女子上学风气之先河,同时还从事画艺。据当地人后来回忆,女子师范学堂位于天池西畔爱荷轩,“是年夏秋,池莲盛开并蒂莲,县人以为祥瑞,传为佳话。庄曾绘《瑞莲图》横轴,悬于校厅,县中人士亦尝歌咏其事。

”学校还制作了由庄亲绘图样的“并蒂莲”银质挂片,用来奖励学习上进、成绩优良的女生。陈庄伉俪常妇画夫题,庄画花卉,陈题诗句或款识。庄的画作曾赴日本参展,所作扇面曾被荣宝斋订购。另据荣宝斋近年考证,她还是中国第一位在法国开画展的女画家。

1894年,刚刚4岁的陈衡哲便开始随母识字读书。姐妹们由母亲教诗词,父亲则亲自教授陈衡哲,课本居然是《尔雅》、词典和整整八卷的《黄帝内经》。7岁时她抵制缠足成功,同年,母亲开始教她用文言文写信,但教完开头和结尾的格式,忙于打理学堂事务的母亲便无暇再教她,陈衡哲于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中间部分的内容却是用我的家乡的方言写的,其中还夹杂了很多我自己发明的词以配合方言的发音”,父亲读后非常高兴,鼓励她继续用这种方式写信。她后来回忆说:“童年时代用白话写信是我早年教育中唯一觉得有趣生动的经历,就算我爱好的古典诗歌也不能与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相提并论,因为我对诗歌的爱好充其量只是被动地接受,而用白话写信则是积极又有创意的。”这是她后来支持胡适提倡白话文学的主要动机之一,并为她日后成为一代白话文作家埋下伏笔。

陈衡哲很幸运有庄蕴宽这位舅舅,他在陈衡哲的生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后来回忆说:“督促我向上,拯救我于屡次灰心失望的深海之中,使我能重新鼓起那水湿了的稚弱的翅膀,再向那生命的渺茫大洋前进者,舅舅实是这样爱护我的两三位尊长中的一位。他常常对我说,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他希望我造命,他也相信我能造命,他也相信我能与恶劣的命运奋斗。”陈衡哲自小在家读书,没有上过小学。每当舅舅来她家探亲,五六岁的陈衡哲总是天不亮便起身去看舅舅,缠着他讲故事。舅舅很推崇西洋的科学和文化,更佩服当时那些到中国来的美国女子。他把所看到的西洋医院、学校和各种近代文化生活的情形讲给陈衡哲,最后一句话总是:“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女孩子,你应该努力地去学习西洋的独立的女子。”舅舅告诉她中国以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还对她说:“一个人必须能胜过他的父母尊长,方是有出息。”陈衡哲回忆说:“这类的话,在当时真可以说是思想革命,它在我心灵上所产生的影响该是怎样的深刻!”陈衡哲13岁那年,由于求学心切,便要求母亲让她到广东舅舅那里去上学。一到广东,她便到当时唯一招收女生的医学校去报名。“虽然在我的心中,知道自己是绝对不喜欢学医的,但除了那个医学校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学校可进呢?有一个学校可进,总比不进学校好一点吧?”但学校不收未满18岁的学生。于是舅舅不但亲自教陈衡哲,还请了一位先生教她初级数学和当时先进的医学知识。舅舅很忙,但每天下午,总要骑着马,匆匆回家教她一个小时《普通新知识》、《国民课本》等,然后又匆匆离去。她曾回忆说,舅舅“对于现代的常识,也比那时的任何尊长为丰富,故我从他的谈话中所得到的知识与教训,可说比书本上得到的要充足与深刻得多。经过这样一年的教诲,我便不知不觉的,由一个孩子的小世界中,走到成人世界的边际了。我的知识已较前一期为丰富,自信力也比较坚固,而对于整个世界的情形,也有从井底下爬上井口的感想”。

1911年的冬天,舅母带她远赴上海,进入一家新办的女校读书。虽然该校水平一般,但却为陈衡哲的英文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成为她后来考取清华学堂赴美留学生的关键。舅舅庄蕴宽去世后,陈衡哲写了一副感人至深的挽联:

知我,爱我,教我,诲我,如海深恩未得报;病离,乱离,生离,死离,可怜一诀竟无缘。

在对待自己的感情问题上,陈衡哲一度抱独身主义。关于婚姻,她的看法是:“我的这种想法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我希望能保持自由以便实现自己在知识界发展的志向,但我所认识的已婚女子没有人能享受多少自由。第二,我见过太多分娩的不正常状态,所以根本不想亲身经历。第三,我无法忍受和一个陌生人结婚,但我早年所受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都让我无法想象自己能选择自己的丈夫而又不自轻自贱。……所以终身不婚的决心轻易地战胜了一般年轻女孩对感情满足的渴望。”有才华、有个性的女子,在感情世界中大多坎坷,一则这样的女子眼界高,二则懂得并敢于欣赏这种女子的男子少之又少。陈衡哲留美时已经25岁,在那个年代算得上超级大龄“剩女”。但是就在此时命运在大洋彼岸给她安排了一个好伴侣,此人便是长她4岁的任鸿隽。

任鸿隽,字叔永,化学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辛亥革命元老之一。1886年生于重庆,学识渊博,是晚清末科的秀才,后来曾就读于重庆府中学,之后又考入上海中国公学。1908年赴日本留学,留日期间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因袁世凯窃国称帝,他辞去官位只身赴美求学,获得康奈尔大学化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1918年回国,曾任四川大学校长、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干事长等职。

任鸿隽是中国现代科学建制化的开路先锋和中国现代科学思潮的先驱,他第一个提出了“科学兴国”这一理念。1915年元月,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在上海创刊;同年10月,名垂后世的“中国科学社”在美国成立,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任鸿隽便是这些组织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作为实践科学兴国理念的一部分,任鸿隽致力于将关于西方科学、教育的著作介绍到中国来,其中包括《教育论》、《科学概论》、《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现代科学发明谈》。而《科学大纲》第一卷一经问世,两个月内竟重印了8次。全书介绍了由当时天文学、地质学、海洋生物学、进化论、物理学、微生物学等领域的权威人士撰写的学术文章,这一科学巨著的出版也与当时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的任鸿隽密不可分。

1914年,陈衡哲作为清华首批女生前往美国,进入当时美国最有名的5所女子大学之一的瓦萨女子大学深造,主修西洋史,副修西洋文学,英文名为Sophia(莎菲),后来又进入芝加哥大学并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而位于纽约近郊的康奈尔大学,是一所中国留学生比较集中的名校,任鸿隽、杨杏佛、胡适、赵元任等人都先后在此就读。原留学日本的任鸿隽,辛亥革命时回国任总统府秘书,后被公派美国留学,并被推选为《留美学生季报》主笔。陈衡哲向该刊投寄了一篇《莱茵女士传》,写的是莱茵女士创办益河女子大学的故事,任鸿隽很欣赏,评价说:“文辞斐然,在国内已不数觏,求之国外女同学中尤为难得。”1916年暑假期间,任鸿隽邀请几位科学社的朋友郊游,这其中就有陈衡哲,这是他们的首次会面。9月初,假东美中国学生年会召开之便,召开了中国科学社的首次年会。陈衡哲虽是文科生,也加入了这一团体,在科学社前期的三四十个会员中,只有她一个女性。1917年春,任鸿隽与胡适专程拜访陈衡哲。陈衡哲后来说:“我是1914年秋到美国读书的,一年之后,对于留学界的情形渐渐熟悉了,知道那时在留学界中,正激荡着两件文化革新的运动。其一,是白话文学运动,提倡人是胡适之先生;其二,是科学救国运动,提倡人便是任叔永先生。”任鸿隽于1918年初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国。第二年年底为在四川筹办钢铁厂——事再度赴美,同时为北京大学物色人才,在美期间与陈衡哲重逢。陈接受了任的求婚,任鸿隽与陈衡哲也接受了北京大学的聘任。1920年,陈衡哲获硕士学位回国,任北大西洋文学史教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教授。是年,30岁的陈衡哲与任鸿隽结婚。

据说陈衡哲一开始并没有接受任鸿隽的追求,任二度赴美求婚之后,方才点头应允。至于任打动陈衡哲的原因,她在一封家书中透露了些许:“他对于我们的结婚有两个大愿望。其一是因为他对于旧家庭实在不满意,所以愿自己组织一个小家庭,俾种种梦想可以实现。其二是因为他深信我尚有一点文学的天才,欲为我预备一个清静安闲的小家庭,俾我得一心一意地去发达我的天才。”据陈衡哲回忆,任鸿隽曾对她说:“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1916年,新文学运动前夕,胡适接任《留美学生季报》总编辑。

古语云新官上任三把火,胡适的第一把火,是给陈衡哲寄约稿信。因为胡适常听友人任鸿隽“话说陈衡哲”,称其为不可多得的才女。陈衡哲回信:你不是号称“天下无敌”的写诗高手么,怎么倒向我约起稿来!(胡适曾和任鸿隽戏言:我的白话诗你的古文天下无敌。)胡适复信:细读来信,有葡萄酸哩。她反击:“细读”之下,便有发明创造,先生可当科学家了——请以后千万别再“细读”我的信了。一笑。胡适复信:还请下次寄信时,声明读几遍最佳。这以后,两人开始“游戏酬答”。通信5个月,共计50多封信。少年意气,口水仗打得妙趣横生。当然,他们并没有只顾打口水仗,陈衡哲给胡适寄去了一篇小说《一日》,胡适将其刊载于1917年第一期《留美学生季报》上,署了她的笔名“莎菲”。事实上,这篇《一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比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早一年多。接着她又创作了《老夫妻》、《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孟哥哥》、《小雨点》等等。这些作品既为陈衡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奠定了基础,也给了当时正在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的胡适以极大的支持,10年之后,胡适在给《小雨点》一书出版作序时说,“莎菲”是他倡导文学革命的“一个最早的同志”,“当别人还在讨论文学革命时,莎菲已经行动了”。

胡适与陈衡哲真正的相互敬慕,始于1916年的11月17日,胡适收到任鸿隽寄来的两首五绝:

月初月曳轻云,笑隐寒林里;不知好容光,已映清溪水。

风夜间闻敲窗,起视月如水;万叶正乱飞,鸣飙落松子。

任鸿隽请他猜作者,胡适在回信中猜道:“两诗绝妙!《风》诗吾三人若用气力尚能为之(任、胡、杨杏佛),《月》诗则绝非吾辈寻常蹊径……足下有些情思,无此聪明,杏佛有此聪明,无此细腻。……以适之逻辑度之,此新诗人其陈女士乎?此两诗皆得力于摩诘,摩诘长处在诗中有画,此两诗皆有画意也。”陈衡哲通过任鸿隽得知胡适对她评价如此之高,深感荣幸,从此视胡适为平生知己。

同类推荐
  • 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

    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

    王泰栋、薛家柱、李政编著的《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以1949年4月25日蒋介石离开故乡登上泰康号兵舰前的情景为引子,记叙蒋介石在大陆最后的日子。全书选取1949年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回溪口进谱寻祖、陈仪下台、与李宗仁明争暗斗、逃到成都、最后一次舟山普陀行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富有典型性的精彩片段。在忠实于真实记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心理描写和细腻刻画,记录了蒋介石在大陆最后日子的政治活动和内心活动。
  • 中国古代贪官传

    中国古代贪官传

    古今中外,治阮大铖国之道,治吏为要。吏治清则国脉旺,吏治浊则国势颓。毋庸置疑,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社会政治生活中诸多腐败的源头,为害最烈。而吏治腐败的基本形式是贪污受贿。
  • 中国古代宰相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宰相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宰相在历史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他们几乎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相权的大小,无不直接影响政治局势能否稳定,天下能否长治久安,从历史发展的大体形势看,相权重,国势强;相权轻,则国势弱,因而了解了宰相的历史,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也就关注了历史。为此,编撰了《中国古代宰相传》一书。本书汇集了先秦至清朝的著名的宰相。在这些被选的宰相中,有的直言敢谏,有的阿谀逢迎;有的胆识非凡,有的才识平庸;有的清廉刚正,有的卖官鬻爵;有的千古流芳,有的万世遗臭。
  • 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萧红传

    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萧红传

    离乱的时代,演绎着一曲人世悲歌;火热的青春,谱写着一段爱情传奇。——它的主人公,名叫萧红。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有着惊采绝艳的才华,也有着坎坷流离的爱情,无论是她的文还是她的情,都是值得后人一再品味、一再忆及的传奇。
  • 慈禧统治下的中国

    慈禧统治下的中国

    《慈禧统治下的中国》是英国人约翰·奥特维·布兰德和艾特豪德·拜克豪斯合写的慈禧传记。布兰德是当时的《泰晤士报》记者,而拜克豪斯出生于英国一个金融世家。由于两人长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与上层人物多有接触,并阅读过部分“宫廷秘档”和私人信札,因此书中对官场生活乃至“宫闱内幕”,都有着比较详尽的记述。
热门推荐
  •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成七位名士,他们常在竹林中聚会,因此得了这个雅号。在混乱黑暗的时代,竹林七贤把老庄哲学的无为、尚真与返归自然的精神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自由解放的新气象和不伪饰、不矫情、顺其自然的新的道德风尚。东晋之后,竹林七贤的影响逐渐传播开来。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已成为魏晋时期文人精神理想的一种象征。
  • 破门人

    破门人

    数十万年前,一日,道祖言:“天为乾,地势坤,有天便有地,那么有天道,理应会有坤道……修仙……不止可以炼气修元神……”自此这个世界的修真体系确定了……数十万年后的今天……一个婴儿悄然降生在霜灵村……
  •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用轻松易懂的写法,介绍了汉传佛教的历史。六道轮回是否存在?罗汉和菩萨谁的级别更高?坏人到庙里捐钱能否获得福报?为什么有的佛经像绕口令?……所有和佛学相关的疑问,这里都有解答。所有对佛教模糊的概念,这里都会进行清晰地分辨。对佛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地看懂。
  • 飞行日记

    飞行日记

    岛杰森·贝辛格用一把大口径的猎枪自杀了。那猎枪是军官们在岛上用来打野猪和獾的。我看了他的验尸报告,他的上半个脑袋不翼而飞,只剩下舌头和下颚的一排牙齿保存完好。我不认识杰森·贝辛格,资料上说他是个中士,年近二十四岁,服役的时间倒不算短,但没被授予过什么勋章。说白了,他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刑事调查部想知道他为什么自杀,于是派我前往调查。
  • 六十种曲东郭记

    六十种曲东郭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前妻不认帐(全本)

    前妻不认帐(全本)

    她只不过气他对她的欺骗,在婚礼当天骂他无恶不作,顺便开个小小的玩笑说他是同性恋,然后带着他的孩子逃之夭夭而已。都过去了那么多年,他怎么还对此事心怀芥蒂?使出狠招逼她现身,冷嘲热讽之后又对她纠缠不清,这个男人,他到底想干什么?家里有二个嚣张的宝宝,一个腹黑;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为了骗吃喝,把人家长得温润如玉的帅哥叫做“爸爸”,碰到正牌爸爸,骂人家“大混蛋”。望着这二个机灵古怪拽到令人发指的小P孩,他咬牙切齿质问:“他们到底是谁家的孩子?”DNA化验出来,他带走了他的孩子,剩下的一个,惊天动地的身世秘密也渐渐浮出水面……一个冷酷无情,一个温良纯厚,一个神秘诡异,OMG,老娘受够了,不陪你们玩了……
  • 推理门徒之血字的研究

    推理门徒之血字的研究

    他的手指动了动,指节沐着月色,愈显苍白。在这宛若幻觉的动作之后,他依旧趴在那,没了生息。他的背后插着一把刀,刀的样式,在市井里随处可见。锋利的刀刃,没有受到真皮大衣的阻隔,生冷突兀地插在他的背部。鲜血浸透衣衫,凝结成了薄而易碎的冰碴。画面很安静。或许只过了一秒钟,也或许是一个小时。他的头颅,开始贴着地面转动,动作缓慢,就像挂钟的分针。可是他依旧不遗余力,似乎他也明白,这可能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几个动作。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3)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执行胜过一切

    执行胜过一切

    曾经,美国《商业周刊》对国际知名企业的领导人,以及在其他领域中有卓越成就的人,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最具成功潜力的人,不外乎崇尚行动,具有超强执行力的人。成功靠的不是任何浑水摸鱼、偷奸耍滑的“伎俩”,也不是坑蒙拐骗、作奸犯科的“权术”,而是靠在计划与目标之间强有力的执行。
  • 幻想乡的流亡者

    幻想乡的流亡者

    这是一个被月之都一炮崩到幻想乡里的星际流亡者的悲催(幸运)的故事。想象中的自己,我觉得我是个高人,工业进化,机械成神,可现实却是……走开,你们这些该死的月都人,走开,不要再用炮轰我了……我每天都从美妙的幻想乡中醒来,是个对生活极有品味的人,没错,吃观音土当早饭,生病用的都是永琳牌药片,然后用金钱收买灵梦用武力威胁紫妈,对了,我还跟文文搞事……呃,这个没有。总之,我真是又绅士又伟大,我就是这样一个尊贵的人,哈哈哈哈……